靈感範文站

狂人日記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狂人日記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狂人日記主要 篇一

《狂人日記》內容簡介《狂人日記》主要講述一個小夥子患了精神病時寫的日記。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爲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狂人日記》小說主要內容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爲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癒。日記則以本站書寫,爲作者患病時的所見所聞。

《狂人日記》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二

“吃人”……起來很不可思議……

《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爲“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衆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爲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別再沉睡了,崛起吧。

狂人日記讀書心得 篇三

一本日記,掀開了白話小說運動的序幕;一個病人,抖出了前人不敢想更不敢說的狂言;一位作家,宕開筆鋒,芒刺直向守舊者、僞善者。所以魯迅的《狂人日記》從開拓文學新領域的角度來說,確是一座豐碑。

《日記》是一部意欲在混沌時代撥雲見日,意欲擺脫封建枷鎖及形式桎梏的小說。內容上它是以瘋人之瘋語抨擊舊社會;形式上它開創了現代白話小說先例——這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塊文壇奇石從天而降,不僅空前震動了中華大地,還震撼了大地上的人們,因爲讀《日記》的人隨魯迅的筆或多或少地觸見自己一些不潔的本質。

魯迅在序中寫道:“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記中語誤,一字不易。”,似有推卸責任、明哲保身之感。在這兩句的護衛下,作者利用狂人指出社會內質上恐怖的一面。而狂人本身也是魯迅要諷刺的對象,在狂人身上,我們看到病態心理和懷疑主義的根植與氾濫,看到一個小國民醒而不悟的可憐,察覺一個弱國民反而不抗的可悲。然則如何悟,怎樣抗,作者並未多言。且魯迅確實現實了點兒,退了一步:“狂人”的結局並非死,卻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

《日記》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話,序是文言形式。在當時確實掀起驚濤駭浪,有裂雲穿石的效果。與以往小說相比,《日記》是心理獨白而非有情節的故事:全篇都是昆仲之弟心中所想,只兩字“日記”纔將十三部分串接起來,這種成篇方法稍顯單調。總體看來,《日記》在魯迅所有作品裏屬於較簡單的一類。

《日記》的一、二部分歸結起來就一個“怕”字。“狂人”“怕”的緣由,無非是趙家的狗“看我兩眼”、“趙貴翁的眼色便怪”、街頭的人在議論、小孩子在議論——“狂人”就多情地將這些活動都解釋爲“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條在腦海中不斷暗示自己。別人最平常不過的動作在他看來便是針對自己的。用現代的話來講,“狂人”太self-consciousness。“狂人”是如何找尋“怕”的根源的?他的答案就是一個“仇”字。“仇”來自何處?也就是“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然而“狂人”自己也不知道應如何把古久先生與趙貴翁及路人、小孩聯繫起來,於是就自作孽地假想了一段關係,還把孩子們對他的“仇”歸結成“是他們孃老子教的”。總之,他感到自己“怕”,就認定別人和自己有“仇”;認定別人和自己有“仇”,就認定“別人睜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可以得出結論:“狂人”的邏輯就是反邏輯;“狂人”的主義便是極端個人主義;“狂人”的心態就是極端自私的心態。是什麼造成“狂人”這般的扭曲呢?;作者還有下文。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終於通過“狂人”之口說出了“吃人”二字。該部分大體與第二部分一致,更進一層就是講出了“人要吃人,歷史吃人”的驚世之語。魯迅在這兒似乎想將中國歷史社會全面否定,再來個重生。這個有如霹靂的“吃人”的確是給人們的當頭一棒。即便如今,只要聽見“吃人”一詞,我們便會耳鳴,意識到民族的某些劣根性在自己身上仍根存。

四、五部分告知讀者“吃人的是我哥哥”、“醫生是吃人的人”,不論是治病時、議論時、講書講道理時都想着“吃人”。至親的人要吃“我”,每時每刻都想吃“我”,甚至畜生,也要“吃人”(第六部分)。七、八、九部分便談了“他們”“吃人”的辦法:不是“直截殺了”,而是“逼我自戕”;不是一問一答就能揭穿“吃人”之人的真面目,而是多次相逼他們纔會露出狐狸尾巴。

十至十二部分,魯迅終於說了讓我們永遠忘不了的話:“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狂人”竟是位思想者: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認爲社會的本源仍是善的;“將來”“容不得”既是對現在的失望,又是對未來人不再“吃人”、社會不再“吃人”的憧憬。可見“狂人”背後的魯迅不僅是剛烈冷峻的批判者,也是位充滿希望、信念堅定的先覺者。至少我們在《日記》的結尾可以看出,“狂人”意識到孩子也許還並未陷入(自己已深陷的)成年人間的利益爭奪、勾心鬥角、勢利拍馬、自私自賤的泥潭中——這泥潭是被守舊頑固、自命清高、虛僞做作的封建勢力保護着的,二者同流,便媾生了《日記》絕對批判的封建“吃人”觀念。具有“吃人”本質的封建主義嚴重禁錮了新世紀(20世紀)人的心靈,毒害了青年,令青年遭受挫折後處處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社會、懷疑真摯善良的存在與否及其正確性,使他們最終相信唯有虛僞這副面具才能保護自己,只有渾渾噩噩這外套才能保暖,不受外界寒風侵襲——《日記》要批判的正是這種觀念。魯迅宣揚的是光明磊落、真誠豁達的處世態度,批駁的是矯情自閉、外熱內冷的處世態度。然而那一套封建處世套路已部分根植於全社會的基礎上,有人說,那是民族劣根性。

不過“狂人”也有小人物無奈的一面,反抗不成只得自甘墮落;也有愚昧自私的一面,吃人不成便恐懼被吃。他是偏激的,也是被矇蔽的,突出體現在他“無知者無畏”的心理獨白中。在一個矇昧將開而未開的時代,現出這麼個異類是可能的——他是舊體系與新體系衝突的產物,可能象徵曙光將至前的混沌狀態。

魯迅對“狂人”也許又愛又恨又憫。愛他是源自同袍之情;恨他緣於他的猥瑣自利;憐憫只因在整個大社會下,“狂人”也無奈。

筆者第一次讀《日記》,記了句:我看着他的自白苦笑,如同對着哈哈鏡苦笑一般。我們心中何嘗沒有閃現過“狂人”所說的懼怕呢?

也是初讀《日記》時,筆者就想起卡夫卡的《變形記》——一個保險公司小職員看自身、他人、社會時那種莫名的不安,被卡夫卡自己運用表現主義手法繪成人變甲蟲的荒誕畫。魯迅同卡夫卡一樣,向內挖掘的力度和深度驚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寫自己卻充當了旁觀者,魯迅寫別人卻站在了自白者的角度。性格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問題不同,所以作品角度不同,這無可厚非。

上文提到:《日記》是魯迅較爲簡單直白的作品,雖然比後起之秀冰心的問題小說深刻,卻比不上他後來的諸如《阿Q正傳》等頗圓熟的作品。所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筆者認爲,這勇士(《日記》)不一定是強者。

可不管姜子牙的漁具有否魚鉤,總歸他是釣到了周文王。即使《狂人日記》不那麼成熟,魯迅也以大無畏的開山精神,爲後來者闢出一片新天地。他是鬥士,也是旗手,還是守護者。

狂人日記字讀後感 篇四

魯迅的作品並不是那麼通俗易懂的!我看了好多他的作品,略微讀懂了他的着作,《狂人日記》。其實也不是都懂了,一些深奧的詞句,一些難理解的詞語,不多看是看不懂的。

《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用人物自述的方法,暴露家庭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那片地方都是吃人,半夜查看歷史,滿本也都是吃人,相信將來社會容不得吃人!

文中有一句:救救孩子們,我深受感動!魯迅以這樣一個小說,呼籲:救救孩子們,不要讓孩子也迷信。

魯迅先生是無私的,他是以個當之無愧的大文豪。

魯迅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五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寫道:“我橫看豎看都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中寫道:“這是個吃人的社會,他不讓好人生存。”兩者主題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舊社會,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筆下有一個力圖靠自己辛勤奮鬥而改變命運的“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在各種惡勢力的壓迫和政治的剝削下,百萬破產農民紛紛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個。

全書敘述了駱駝祥子在經歷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擊下精神崩潰從而變成一個慵懶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個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時也飽滿深思:“在舊社會的壓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僅此而而已嗎?” 文篇開頭有一段這樣的記敘:“祥子本來生活在農村,18歲是喪了父母和丟失幾畝田便到北平當人力車伕。

咬牙苦幹了3年,湊足了100塊錢買了輛新車,這使他幾乎激動的哭了出來,他幻想着照這樣拉下去趕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新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廠子了。”這段故事情節細膩的描繪了祥子的遠大理想,這同時也使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產者積極進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是殘存在舊社會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這樣的記敘:“他低着頭,彎着背,口中叼着個由路上拾來的菸捲兒,有氣無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個頭像做着夢,又像在思索着點高深的道理。”這段文字也細膩而生動的描繪了祥子陪人送殯的一個場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兩段描繪而形成的強烈對比中,我感到痛心,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勤人竟變成這樣一個慵懶、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小老頭。

合上整本書,我的心交錯縱橫。

此刻飽滿着心酸、同情與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爲像祥子這樣的人的遭遇太過悲涼;我心酸,那是因爲祥子由一個正氣之人變成充滿歪風邪氣的用人;我深思,難道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中,中華兒女就只能被失敗搓倒嗎?不僅在舊社會,今時今日,也存在着許多類似祥子這樣的事情。

我有一個小阿姨,最讓她引以爲傲的就是她的兒子。

表哥是一個異常優秀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勻的發展,而且他經常在各項國家賽事拿獎,對於我們旁人而言他簡直就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典型的好學生。

那時大學聯考剛剛結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資質清華北大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我便趁這個好時機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終抵不過命運的安排,一個噩耗從別人的口中傳來:表哥因3分之差無緣清華,精神崩潰後遂自殺而逝。

這無疑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霹靂,我先是極大的震撼,然後便是莫大的嘆惋。

我感嘆這樣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嘆祖國未來的棟樑就此消失;我感嘆這樣一個飽《本站·》讀詩書的聰明人處事怎麼如此極端。

近年來,全國各大媒體不斷報導出有關“考生壓力過大精神崩潰或者自殺這樣一些惡性的事件。

據統計,我國因考試而造成的惡性的事件的發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續上漲。

面對這些噩耗,難道我們只能爲他們嘆惋?難道我們只能熟視無睹?難道我們只能坐以待斃?不,我們是完全有機會去阻止悲劇的發生。

如果我們能夠細心的去看待這些事件,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極限從而促使極端的處事方式。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假如祥子樂觀點,咬牙再苦幹,那麼他早已是一件車廠子的老闆了;假如表哥嘗試心胸放開點,培養好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復讀的話那麼憑他的資質早已在清華的學堂裏“兩袖清風”了;假如全國成百上千的自殺考生也和表哥一樣,那他們也早已實現各自的理想各奔東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於腦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實際,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聳聽,它是可以實現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飛心情,積極樂觀。

青春是一道絢麗的彩虹,稍縱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頭。

青春是一樣別緻的禮花,美景難有。

讓我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藍天自由翱翔;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沐浴在理想的春風中;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着青春,綻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禮炮。

社會固然沒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們改變態度及社會觀去適應這個環境的話,命運的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保爾·柯察金曾說:“人生是一條船,在生命裏旅行,沒有不受傷的心靈,堅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開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隻潦倒的駱駝。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六

書中最讓人感悟深刻的還是《狂人日記》,《狂人日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本站小說。是中國現代小孩所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我們深深的爲魯迅先生的文采所傾倒。文章講述的是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的社會對人的殘害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照時,我們就開始瞭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於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於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並且已經成爲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於是狂人呼籲人類和睦相處: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夥,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魯迅看到當時社會的無線黑暗,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封建的殘餘思想舒服,不可自拔。他敢於直面,敢於呼喊羣衆奮起反抗。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另外,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狂人日記》成爲了五四運動的範本,成爲反對舊文化的標本。

看了這文章之後,我們看到了新的曙光。看到新的希望。

文學名著《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七

當我讀着魯迅先生所寫的中國第一篇本站小說,雖說與現代文區別無幾,但是依然覺得那個年代給我一種模糊的距離感,一種滄桑感。而且,縱然是白天,讀完後的我着實還是會感受到有一種十分恐怖的氣氛籠罩着我。魯迅先生似乎將我帶進了那個“遙遠”的地方,讓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狂人。而那種“吃人”的氣氛更是被魯迅先生再現的如此生動。

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實則是一個“病人”,他有着強烈的“迫害症”,覺得周圍的人全部都鬼使神差加入了吃“我”的團伙中,就連“那趙家的狗”,街上的小孩子都要瓜分自己的一片肉,半根骨。而更令人絕望的是,連自己的親兄弟也參與了“密謀”。如此一來,狂人成了這個世上最孤獨的人,他沒有同伴,沒有可以求助的人,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清醒”地“研究“着。

如此一來, 一個不懂世事卻也頭腦清醒的“瘋人“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人”稱爲“瘋人”的人卻故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道貌岸然地做起了“君子”。這正是封建社會對事實的歪曲。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衆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因此,只要我們擁有鬥爭的勇氣,必然會取得勝利。文中也對他們的複雜的性格也有直接地批露。“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但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病人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爲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故在封建社會中,沒有親情叮言,有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我的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這是一個多麼灰暗的社會,黑白顛倒,真正清醒的人被叫做瘋人,真正清醒的世界也只有他一個人。而其他的“吃人獸”則是活在主流的社會,“吃人”纔是活在他們世界裏的王道。

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況且大環境如此——“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如此一來,“吃人”的後代畢竟還是要“吃人”,這個種族註定着要這樣繁衍下去。而像“我”這樣的“清醒”的人是註定會在悔恨與與憂慮中靜候這被“吃掉”的事實。文章結尾的那句的高聲吶喊:救救孩子,是多麼的深厚卻也淒冷,這是爲誰的呼喚,又有誰能聽到懂得他的呼喚,全文在我讀到這已然由一部恐怖片轉變成了悲情劇。現在看來這齣劇已歷歷在目,它在我“清醒”的“研究”後顯得越加真實和貼切。

狂人日記 篇八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我頭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雖然我只需30分鐘便可以讀完這隻有11頁的作品,但它卻在我心中,使我久久無法忘懷。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

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瘋子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後來,狂人甚至以爲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曾把死去的妹子的肉和在飯裏給狂人吃。這便是那篇《狂人日記》。

這位狂人寫的文字雖然雜亂無論次,但卻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後,狂人疾呼:“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憶昔日,看今朝。我們現在的生活可充滿了幸福。每天,父母都會笑盈盈地看着我,朋友都會歡快地與我玩耍;每天,我都放鬆全身心。怎麼可能會覺得那些和我一樣歡樂的人會吃我?

最令我感動的是狂人所說的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瘋子,但他並不傻,他懂得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真善美,並知道:因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正是因爲像狂人那樣的分子太少了,纔會出現腐敗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