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2000字 讀狂人日記有感2000字精彩多篇

讀後感1.87W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2000字 讀狂人日記有感2000字精彩多篇

魯迅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一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寫道:“我橫看豎看都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中寫道:“這是個吃人的社會,他不讓好人生存。”兩者主題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舊社會,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筆下有一個力圖靠自己辛勤奮鬥而改變命運的“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在各種惡勢力的壓迫和政治的剝削下,百萬破產農民紛紛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個。

全書敘述了駱駝祥子在經歷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擊下精神崩潰從而變成一個慵懶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個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時也飽滿深思:“在舊社會的壓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僅此而而已嗎?” 文篇開頭有一段這樣的記敘:“祥子本來生活在農村,18歲是喪了父母和丟失幾畝田便到北平當人力車伕。

咬牙苦幹了3年,湊足了100塊錢買了輛新車,這使他幾乎激動的哭了出來,他幻想着照這樣拉下去趕上兩年,就又可以買輛新車,一輛,兩輛……他也可以開廠子了。”這段故事情節細膩的描繪了祥子的遠大理想,這同時也使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產者積極進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是殘存在舊社會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這樣的記敘:“他低着頭,彎着背,口中叼着個由路上拾來的菸捲兒,有氣無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個頭像做着夢,又像在思索着點高深的道理。”這段文字也細膩而生動的描繪了祥子陪人送殯的一個場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兩段描繪而形成的強烈對比中,我感到痛心,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勤人竟變成這樣一個慵懶、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小老頭。

合上整本書,我的心交錯縱橫。

此刻飽滿着心酸、同情與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爲像祥子這樣的人的遭遇太過悲涼;我心酸,那是因爲祥子由一個正氣之人變成充滿歪風邪氣的用人;我深思,難道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中,中華兒女就只能被失敗搓倒嗎?不僅在舊社會,今時今日,也存在着許多類似祥子這樣的事情。

我有一個小阿姨,最讓她引以爲傲的就是她的兒子。

表哥是一個異常優秀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勻的發展,而且他經常在各項國家賽事拿獎,對於我們旁人而言他簡直就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典型的好學生。

那時大學聯考剛剛結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資質清華北大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我便趁這個好時機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終抵不過命運的安排,一個噩耗從別人的口中傳來:表哥因3分之差無緣清華,精神崩潰後遂自殺而逝。

這無疑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霹靂,我先是極大的震撼,然後便是莫大的嘆惋。

我感嘆這樣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嘆祖國未來的棟樑就此消失;我感嘆這樣一個飽讀詩書的聰明人處事怎麼如此極端。

近年來,全國各大媒體不斷報導出有關“考生壓力過大精神崩潰或者自殺這樣一些惡性的事件。

據統計,我國因考試而造成的惡性的事件的發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續上漲。

面對這些噩耗,難道我們只能爲他們嘆惋?難道我們只能熟視無睹?難道我們只能坐以待斃?不,我們是完全有機會去阻止悲劇的發生。

如果我們能夠細心的去看待這些事件,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極限從而促使極端的處事方式。

讓我們換書包範文個角度來思考,假如祥子樂觀點,咬牙再苦幹,那麼他早已是一件車廠子的老闆了;假如表哥嘗試心胸放開點,培養好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復讀的話那麼憑他的資質早已在清華的學堂裏“兩袖清風”了;假如全國成百上千的自殺考生也和表哥一樣,那他們也早已實現各自的理想各奔東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於腦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實際,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聳聽,它是可以實現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飛心情,積極樂觀。

青春是一道絢麗的彩虹,稍縱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頭。

青春是一樣別緻的禮花,美景難有。

讓我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藍天自由翱翔;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沐浴在理想的春風中;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着青春,綻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禮炮。

社會固然沒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們改變態度及社會觀去適應這個環境的話,命運的改變一切皆有可能。

保爾·柯察金曾說:“人生是一條船,在生命裏旅行,沒有不受傷的心靈,堅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開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隻潦倒的駱駝。

狂人日記賞析 篇二

魯迅先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一位作家,也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今日一讀周先生寫的《狂人日記》,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間讀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題目挺狂的,內容也瘋狂至極。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個社會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親戚,村內人,都對他的“肉”虎視眈眈,青黑的眼,慘白的臉,沒有一點人性。這也是讓我感到發顫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觸那顆散發涼氣的心啊!在狂人眼裏,人的劣根性就這麼冒出來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腦裏虛構出的場面,那樣會讓我頭皮發麻。我可憐那些吃人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束縛着卻不屑去掙脫,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體髮膚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屍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厭棄那些人,卻只能無奈地不同他們一樣。他們的腦子是混沌的,他們的雙手是罪惡的,他們的嘴是污濁的。誰去救救他們啊?他們是沉睡着的,就如同當時的國民一樣,他們的雙眼看不到身邊人,他們的耳畔也聽不見自由的真諦。我痛惜晚清的腐敗,也鬱結於民國時期的戰亂紛飛,人民的無家可歸。

最後一句——“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一顆赤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出耀眼的紅光,在不安與急切裏交錯着,感嘆那個時代之下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爲有魯迅這麼一位文學大師而感到驕傲。

我們有狂人的態度,卻沒有他們的精神。

狂人日記賞析(六)

《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本站小說,是近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魯迅先生採用了日記體,讓我眼前一亮,他通過對狂人形象的塑造,對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進行了猛烈批判。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記中記到:“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有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那多疑的心理,走在路上看誰都覺得誰要謀劃算計他,就連純真可愛的孩子在他看來也是要害他的。狂人從那來自狼子村的佃戶口中得知他們村裏有一個大惡人被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那人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再看看佃戶和大哥的眼神,和外面那夥人一模一樣,他驚恐得聯想到自己可能也會被吃掉。狂人的大哥請來一個老頭子來給狂人診病,狂人自然而然就想到那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給他把脈是爲了分一片肉吃。當他吃飯時,一碗蒸魚讓他難以下嚥,因爲“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看到這兒,我不禁對這個狂人產生同情之感,由於自己的幻想,他時刻活在對自己將可能被他人吃掉的擔憂之中,睡不着,吃不好,那該是有多痛苦呀。

狂人的瘋瘋癲癲的話語其實是封建家庭制度和禮教制度迫害的表現。狂人爲何會存在?我認爲那是因爲他處於一個狂世。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中國封建的“吃人”歷史已有幾千年了,“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看似不懂世事的瘋子卻恰恰道出了這一本質。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連親情都已消失殆盡了,“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曉得妹子死掉的緣故,也全在他……母親哭個不住,他卻勸母親不要哭;大約因爲自己吃了,哭起來不免有點過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親想也知道;不過哭的時候,卻並沒有說明,大約也以爲應當的了。”

如果就連親人都能吃,這樣的人還是人嗎?那還是個十分扭曲虛僞的社會。“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麼怕,也沒有這麼兇。”那些倍受欺壓的民衆不僅毫無反抗意識還同流合污加入吃人行列,真是麻木不仁,奴性根深蒂固。想吃人的人有着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們這羣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直捷殺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禍祟。所以他們大家連絡,佈滿了羅網,逼我自戕……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樑上,自己緊緊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他們還不惜顛倒黑白,歪曲事實,幹着吃人的勾當卻還企圖以好人來自我標榜,“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真是可鄙可惡。和那些個喪失人性的吃人的人相比,狂人還是算善良的,他會勸他大哥別去入夥吃人,勸那些青面獠牙的惡人改好,“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在日記的最後一篇中,他發出呼喊:“救救孩子……”

需要拯救的是整個沉睡中的中華民族,魯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喚醒人們向封建傳統挑戰,推翻封建“吃人”制度,見解深刻,發人深省,令人佩服!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三

《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它曾激勵了一代年輕的心反抗封建大家庭、實現人生價值、尋找自由愛情的勇氣。《家》表面上是一部中國大家庭民族潰敗的歷史,其實是一部民族寓言,巴金用激昂、悲憤的文字抨擊腐朽的封建制度,就像他在序言裏所說的一樣:“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在《家》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少人在這裏作威作福、淫逸、墮落,又有多少人在這裏受苦、掙扎、死亡。

巴金在《家》的第一章中就對高的宅邸做了這樣的描述:“有着黑漆大門的接連地,寂靜地並排立在寒風裏。兩個永遠沉默的獅子蹲在門口,門開着,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裏面是一個黑洞,這裏面沒有什麼東西,誰也望不見。”正是這隻怪獸的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這個巨大黑洞到底要“吃”掉多少人才能填滿?這不正是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裏的吃人現象嗎,狂人生存的家庭和社會都對他張着血盆大口,甚至兄弟也想吃他幾片肉,在看似寫滿仁義道德的封建禮教裏卻橫豎都是“吃人”的字樣。被他人當成是精神病的狂人卻用比任何人都還要清醒的頭腦看到了從古都有“食子爲食”、“食肉寢皮”的荒唐事例,五千年的華夏曆史在狂人眼中是血淋淋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吃人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像一條吐着信子毒蛇,啃噬着狂人及高家年輕的一代。在《家》中表面上沒有“陳年流水簿子”的種種倫理綱常,沒有瞪着吃人眼睛的趙貴翁和他的狗,也沒有吃過妹妹或喝過人肉羹的兄長,更沒有寫着吃人字樣的歷史,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家》中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鳴鳳是《家》中最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鳴鳳之死的有關章節也是《家》的及其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字巴金寫得情感飽滿,凝聚着他對封建專制主義與一切摧殘人的不合理制度的強烈斥責。鳴鳳出身窮苦人家,九歲失去母親後被送到高裏做丫頭。“聽命令,做苦事,流眼淚,吃打罵”,是她在高的全部生活,她灰色生命裏唯一的寄託就是她對覺慧的愛情。她沒有世俗利益的打算,決不是爲了做“三少奶奶”,她只求一輩子服侍覺慧,做他忠實奴隸,一生一世陪在他身邊。但是就連她這樣卑微的要求也無法得到滿足,階級、身份是他們之間的鴻溝,在那個等級森嚴的高以及社會裏,他們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老太爺吩咐說,要你到馮家去,給馮老爺做小”,老爺就是高家人命運的主宰者,何況鳴鳳只是一個丫環。她的哀求和眼淚沒有人看得見,她就像黑夜的一盞孤燭,她知道覺慧沒能力爲她遮風,唯一能逃出罪惡控制的辦法就是自我熄滅。在投湖之前她喊了一聲“三少爺,覺慧”,她是多麼的留戀這個帶給她恐懼的黑夜,死是她沒有選擇的選擇,她死的不甘心。是高老太爺這個封建制度的衛道士沒有給她活路,如覺慧所說:“我們這個家,我們這個社會都是兇手。”

鳴鳳的死讓我們感動,她的死激烈的反抗了封建大家庭的制度,維護了自己尊嚴與愛情的完滿。丫環只能任由主子踐踏,小姐、少奶奶是不是能做自己的主人呢?讓我們來看梅和玉珏。梅是高覺新的表妹,與覺新青梅竹馬,兩人早就心心相印,本來是讓人羨慕的雙飛燕,最後卻被拆散成了苦命鴛鴦。他們之間沒有階級、身份的阻擋,但“父母之命”葬送了他們的愛情。由於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在牌桌子上發生過一點糾紛,梅的母親“自以爲受了委屈”,便“拿拒婚的事報復”,拒絕了高家的求婚,隨意把梅嫁給了別人。婚後一年,梅的丈夫就死去了,她“青年孀居”,過着整日以淚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她“一生讓命運擺佈”,“不能做一點主”在專制禮教的毒害下,梅精神麻木,神志昏昏,再也無力自拔了,她只能在經受長久的精神上的摧殘與折磨之後,在憂鬱痛苦中孤獨地死去,成爲封建禮教的殉葬品。梅的母親就圖一時痛快,而把自己的女兒推向死亡。在母親理所當然的“父母之命”中,女兒的幸福與生命輕如鴻毛,在封建制度下女人無權言愛,梅的生命悲劇是母親親手策劃的。她只能聽命於母親,自己的生命與青春由“父母之命“摧殘、香銷玉損。

作爲少奶奶的玉珏,從某些方面來說她比前面兩個女人幸福,至少她有過一段不算完滿的愛情,有過一個看似和睦的家庭。玉珏是《家》中我最愛的形象之一,她善良、柔順,即使以封建大家庭對媳婦的要求標準來看她也是無可挑剔的好媳婦。她知道丈夫愛梅花,不僅在家裏的桌上插着,連帳檐上也費心畫着,她不知道這梅花在分割她的愛情,我想即使她知道她也還是會那樣做,因爲“愛屋及烏”,因爲賢惠,因爲溫婉……後來玉珏見到了梅,對梅如對摯友,兩人推心置腹感情甚好。梅死後她更是爲梅傷心落淚,同爲女人她同情梅的遭遇,而不是裝模作樣的表現自己的寬容、善良。

《家》中沒有狂人,沒有人喊出我們的世界在吃人,但是這麼多人的犧牲究竟換來誰的幸福?吃人的人還繼續殘食鮮活的生命,甚至自以爲沒有吃過人的人竟發現自己也像狂人一樣無意中“吃了妹妹的幾片肉”。封建禮教這張巨大的網,搜捕着每一隻想逃出去的魚,它要吃掉每一個對他說“不”青年,封建綱常名教扼殺的不僅僅是狂人和《家》中的年輕一代,它的毒浸染了每個嗜睡的國人。封建制度雖然在走向腐朽,但是這匹惡狼還在捕獲更多的“食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死是封建統治者屠戮、奴隸、刑辱、最直接的方式。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篇四

初聞《狂人日記》大概是在5年級的時候吧!那是小姨還在上學,寄宿在我家,一次學魯迅的文章有一詞不知所云,便去請教,她解釋的很多,但是沒懂,小姨看我迷惑,便撂下話,以後魯迅的文章很多你會頭疼的,《狂人日記》 《吶喊》……很多暗喻,那是第一次聽《狂人日記》一詞。

小姨終究沒能上大學,理由很簡單,偏科厲害,文章寫的一流好,可理科卻一竅不通,工作後的她經常來我家輔導我,中學記得魯迅的《長媽媽與山海經》 中間有些地方些許不了,便解釋,後來又聽她默唸,要是數學多考5分就能上大學,眼中瞬間的期待變成了失望,看着課本依舊着看我寫那些看着對彷彿又不對的字。一會兒,又說,看過《狂人日記》嗎? 我說沒有,她便不再做聲,那是我第二次聽《狂人日記》。

國中畢業始終沒有再學魯迅的文章,許是太過深奧,學生都懵懵懂懂,

高中後,家裏買了電腦,通了網線,一次小姨在網絡上找近代文學作品,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到了《狂人日記》,也巧,剛開網頁,電話招呼她回去了,我也就無心看着這篇以後成爲我讀後感的文章。今引其文章段落言句 做讀後感之片斷。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魯迅先生的文筆實在太模糊,不知何人,不知何事,月光引入,看似沒有真實的人物卻又讓人能以“我”的角度來看,“我”在抱怨,

魯迅先生的文筆實在太犀利,人喻作狗,諷刺與謾罵卻無形中表露無疑,只是可有人能知否。

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魯迅先生無形中諷刺歷來社會的制度以及當時時代的狀況,也充分說明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厭惡的態度或者是憎惡,讓人憎惡的社會可想而知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也從另一側說明了社會的腐朽和頹敗!

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魯迅先生句句言語中帶出來的諷刺和謾罵是衆人所周知的,文章模糊且深刻表現出社會 制度 人與人之間充滿的互吃現象,也許作爲俗人,魯迅先生是一個狂人,是一個患者,但是從革命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先知先覺的人,歷史上很多背叛舊傳統 的人都被稱爲“瘋子”。如孫中山,魯迅先生通過狂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對立,也成功的凸顯了狂這一本性!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

文言文曾是我感覺中最難懂的,但是拜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後,我感覺魯迅先生的文章的攻擊力很強大,中國漢字的真正意義得以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展露無疑,也成功的凸顯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深惡痛絕!

我認爲,《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嶄新而完美的藝術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