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心得體會 篇一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心得體會

朱娟 我是一名教齡僅有兩年的年輕教師,從我開始參加工作就與我的這批孩子在一起,從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中,我就能看穿他們的小心思。但有時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否都是正確的。趁着暑期師德培訓,我拜讀了一本好書《如何說孩子才肯學》,纔看了開頭,就頓時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發現書中的主人公與自己平常工作中所遇到的事件是驚人的相似,並且作者對於我們這些初爲人師者提出了一些經過實踐確有實效的具體可行的方法。其中的幾點令我感觸頗深:

一、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是令我最有感觸的一點。作者也把這一章放在書的開頭,我想這麼設置的目的必定是要讓我們瞭解,想要讓孩子的行爲正確,首先必須接受他們的感受。在我平常的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孩子們的情緒,當學生說題目難時,我總會說是你們沒有認真思考,當學生忘帶作業時,我總會說你們總是丟三落四,不會自己整理。我的這些語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孩子們的情緒。還有班裏的一個孩子,從一年級到現在,都是我和班主任老師頭痛的對象,他總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愛亂摸,管不住自己的嘴,隨意說自己的想法,我對他的命令越多,他反抗的也越多,往往讓我耐心盡失。書裏有這麼一段話: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爲。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好。我不禁思考,我是否接納了這個孩子的情緒呢?再回想,一次考試,這個孩子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不禁多誇讚了他幾句,那一堂課他聽得特別的認真。看來他是否能有良好的表現,真的是由本身的情緒所決定的。可是我們有這麼多的孩子要教,又怎麼指望自己能夠注意到每位孩子的情緒呢?這確實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我想至少我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是一種思想的轉變,接下去就是我要努力嘗試去做。

二、家長老師理想的合作關係。這一章我看的比較仔細,它講述了老師與家長面談時的技巧,對於我這樣一名年輕教師來說,要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乃是重中之重。記得班裏的一個孩子學習有困難,放學後被我留到很遲。見到她的媽媽,我便開始發牢騷,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並且以教育的口吻讓家長多管管自己的孩子。我的這些行爲恰好犯了書中的大忌。如:不要從談問題開始,不要列舉孩子的錯誤,不要教育家長應該怎麼做等等。這是一次失敗的家校溝通,事後當然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在家長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棒的。而我卻活生生的把這位母親心中的驕傲給抹殺了,這樣做只是讓她感到難過失望,並不能促進她積極的管理孩子。而我在數落孩子的時候,沒有給予這位媽媽多一份尊重。教育孩子真的需要家長與老師的配合,只有一起努力,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這本書,讓我又一次審視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態度。在接下去與孩子們相處時,我會試着使用書中的方式,希望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 篇二

這樣做,孩子必肯學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有感

身兼老師和家長雙重身份,假期,我有意讀了美國親子教育的暢銷書---《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本書。這是一本教師和家長所期盼的教子讀物。作者法伯和瑪茲麗施在長期的親子溝通研究培訓中,積累和發現了大量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激勵孩子進行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書中既有非常先進的理念,又有極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裏面談到的很多觀點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杜絕與孩子形成對立的情緒。書中寫道: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爲。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好。如何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情緒?接納他們的情緒!書中列舉了許多老師不顧孩子的情緒用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的話語,我也從中看到了自己錯誤的影子。作爲老師,雖然我主張民主,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是喜歡擺上師長的架子,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用命令、訓斥的口吻告訴他該怎樣做,殊不知,在孩子表面上被你壓服的同時,背後還在重複着同樣的問題。這是很失敗的教育。這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孩子有了情緒不會與我訴說,認爲他說了肯定只會又聽到一頓批評,久而久之逐漸跟我疏遠,很多時候希望我不要插手他的事,更不用說他會主動向我彙報他的學習生活情況了。那麼如何糾正這一不正確的行爲呢?書中告訴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要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想法,不要才聽兩句就開始責備,而要設身處地爲孩子想想,接納他的情緒,尤其當他有沮喪情緒時,先要去走進他的心靈,瞭解他真實的想法,再逐步幫助他找出錯誤,加以改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也是這個道理。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有的家長說:我沒有水平也沒有耐心跟他們講那些大道理,我只會採用懲罰的手段。對於懲罰,書中也有一段精闢的闡述:懲罰,在處理有害行爲時,常常見效很快。嘗試過其他方法無效後,懲罰也許是個好的解決辦法。不使用懲罰,是放棄了可能有效的處理辦法。這些話一針見血指出了懲罰所帶來的利弊,而且告訴我們懲罰是萬不得已的行爲,儘量不要使用。作爲家長,記得印象中也曾經對孩子有過幾次懲罰。小時他無力反抗,用哭來抵抗;大了,則開始表現出對抗情緒,大有你說一句,他要回敬兩句之勢。所以,每次若遇到這樣的事情,最後總會弄得全家人情緒低落。事後回想,覺得這種教育有南轅北轍之嫌,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疏遠了彼此的距離,影響了父子間的情感。所以,閱讀了這本書後,我更加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真誠耐心地與孩子交流溝通,即使孩子不能如你意,有很多的缺點,你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他,引導他,而不是一味地責罵他,使他喪失信心和自尊。

法國作家拉豐丹曾寫過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呼嘯大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爲了抵禦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則徐徐吹動,風和日麗,行人感覺溫暖,然後自覺脫掉大衣,結果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我想,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應多給他吹吹溫暖的南風,吹入他的心扉,啓發他的心智;少吹些寒冷的北風,那樣只會使他越來越封閉自我,迴避一些問題,結果會更糟糕。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凡是那些行爲表現好的孩子,家長們都是帶着一種欣賞的角度關注着孩子,很少是靠懲罰教育出來的。懲罰只是一種頭腦簡單的處事方法,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只是一種看似解決了問題的表面現象。心理學說:攻城爲下,攻心爲上。只有從“心”入手,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是一個需要一直探究的問題,是一個需要用智慧去完成的課題。它帶給更多人更深層次的思考,指引着更多 的老師和家長走出迷茫,走向光明。值得大家一讀。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有感完成 篇三

合理灌溉,花兒盛開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有感

俎店中心國小 張麗華

看到美國法伯和瑪茲麗施著的《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本書就有一種想讀的慾望,作爲一名教師讓孩子肯學、想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棘手,非常苦惱的問題,同時更是每一個教師想解決的問題。而這本書恰恰是給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認爲這是一本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有意義的書。它既適合家長閱讀,借鑑、運用同樣也適合我們教師用來教育學生。書中的那些鮮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學中也經常出現。當發現自己的處理方式與之相同時,心中是陣陣欣喜泛漣漪。當發現自己的處理方法大相徑庭時,反思中慶幸自己找到了更科學的方法來指導自己。因此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出去,希望看過此書的人都能在今後的實踐過程中尋求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共同爲培育出有用人才而奮鬥!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待學生是告訴孩子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必須做什麼。比如“不要亂丟紙屑”,“不要在教室裏打鬧”類似這樣的要求數不勝數。

然而真正隨人所願的是又稀又少,往往是按下葫蘆起了瓢。我們的命令越多,他們的反抗也就越多。但是當教師與學生交換角色體驗後,教師說出了學生們的心裏話:“如果我們假扮學生時都能體會到這種氣氛和絕望,那麼真正的學生又是怎樣的感受呢?”所以我們也應該努力將“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運用到學校情境中:當學生出現錯誤時不要急於指責、諷刺、命令、而是描述出問題,當教師描述問題而不是指責命令時,學生更願意爲他們的行爲負責;不要指責、不要責罵、不要貶斥,而是給予提示,當教師進行提示而不是侮辱時,學生更願意改變他們的行爲;不要命令、不要說出令人泄氣的預言、不要威脅,而是提供一些選擇,威脅和命令會使學生們感到無助和牴觸,提供的選擇打開了新的可能之門;不要警告、不要教訓、不要一味指責,而是用一個詞、一個手勢來表達,學生們不喜歡聽教訓,一個簡單的詞或者手勢會鼓勵他們思考問題,並去想應該做什麼;不要羞辱、不要諷刺、不要嘲弄,而是說出你的感受,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不攻擊、不取笑,學生會傾聽,併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瞭解了這些理論後,我在班級召開了一次班會,讓學生自己來立“規矩”(當然,這些規矩是有範疇的,是給學生提示,讓他們主動提出來的。),學生的情緒是高漲的,他們個個主動獻策,並且主動制定了“懲罰”措施及監督機制。果然,學生們制定的班規比我的“不要,不應,必須”效果好許多,令人煩惱的衛生問題,排隊問題等等繁瑣的小問題銷聲匿跡了。

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時刻關注自己的教育行爲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沒有想到孩子的情緒,接納沒接納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犯錯有時候只是爲了宣泄一下不滿的情緒,簡單粗暴的壓制只能換來更大的問題。唯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心裏,瞭解事情的真正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才能給孩子合適的教育,還孩子一個陽光笑臉!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篇四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相信這是每一個和孩子相處的人都有過或正有的疑惑,它更困擾着每一個以孩子爲教育對象的人,例如教師和家長。我也深陷其中。直到看了《如何說孩子才肯學》這本書,纔有了醍醐灌頂之感,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很多種原因可以令一本書成爲好書,文字優美、立論新穎、哲理深刻……而它卻得益於很強的操作性,並且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它是美國兩位親子溝通專家所着,其中一位還是專業的畫家,因此在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她的卡通表達形式。這本書分“如何處理干擾學習的情緒”、“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懲罰的隱患與替代懲罰培養自律的方法”等七個方面,但我覺得貫穿這幾個方面的是一個清晰的觀點,那就是“認同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感”。

書中每個章節都有很多例子,其中最具特徵的是書中配以有趣而又生動的漫畫,這些例子和真是和學習生活非常貼近,它提供了一種以孩子爲核心的語言,通過這本書,我漸漸明白了現代的新的教育方法,不再是老師主導一切的舊的教學制度了。曾經看過一本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中在國小兒童的社會交往中說道:老師的期望能夠很積極的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改善孩子落後的行爲習慣,裏面講到有研究發現:老師對學生有高期望時,他們就表現出更和藹,更愉快的態度,更經常表現有好的行動,微笑,點頭,注視學生,與學生的談話更多,給學生給予密切關注,更善於讚揚學生等等。可見老師的情緒,身體語言,口頭語言等多種傳地方式等多種傳遞方法上都應該更多的關注孩子,多給孩子鼓勵,真正的傾聽孩子說話,相信孩子會悄悄地變化,慢慢的健康自信的成長!

書中還輕鬆地將我們平時慣用的生硬的命令變得柔和卻賦教育意義呢!我們在課堂中經常能聽到這些詞“停下!”……“站起來”……“走開”……“坐下”……等等。但當它是個名詞時,你會發現它的魅力不小,“×××,你的座位!”孩子自然就會想到“我的座位怎麼了?”“哦,我得坐在座位上!”“我最好坐下!”如此簡單的詞性轉變,產生的效果卻可想而知了!

通過書中的漫畫可以看到,同樣的場景,僅僅是溝通方法不一樣,結果就差別這麼大,這樣的事情在孩子身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一念之間,就可能會引導孩子走向兩條截然不同的未來。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讀後感 篇五

接納孩子的情緒

說出孩子的感受

——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後感

五年級語文組郭海英

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是不屑一顧。一看書名就是一本只知道站在理論高度高談闊論的書。這種書往往都在寫老師美好的願望,有很多東西聽進來很有道理,可是根本沒有可操作性。於是隨手放到了牀頭的抽屜裏。

一次偶然難以入睡,就拿起來隨意翻動。沒想到第一章節就深深吸引了我。這一章是圍繞如何處理干擾學習的情緒寫的。書中提到,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行爲,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好,如何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情緒?那就是接納他們的情緒。看到這裏,我一下子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考慮到了學生的情緒?”我這樣問我自己,眼前立刻出現了幾段我與學生的對話。

對話一:

“作文怎麼沒有寫?”

“我不會寫。”

“我講的時候你聽什麼了?爲什麼上課不聽講?”

“„„”

對話二:

“你怎麼不動筆?”

“我鋼筆丟了。”

“你怎麼回事呀?你怎麼沒把自己丟掉呢?”

“„„”

這樣的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和學生之間。其實靜下心來想想。他們畢竟是孩子,孩子怎麼能不犯錯呢?我這樣去責備他們又有什麼用呢?這樣學生反而有了一種牴觸的情緒,當他們有了這種牴觸情緒的時候,可能會對你這一天的學習任務都不滿,從內心深處不願意去與你合作。這樣對學習和管理來說都沒有任何作用。試想一下,如果稍做改變又會是什麼結果呢?

“你爲什麼不動筆?”

“我鋼筆丟了。”

“那真爲你惋惜,丟了鋼筆你一定很難過吧?可是因爲丟了鋼筆錯過了寫作業的時間,你的損失會不會更大呀?”

“嗯„„是,那我得借同學鋼筆趕快寫。”

看吧,同樣的事情,處理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從這之後,我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變了。

“你的書呢?”

“忘記帶了。”

“大家都有書,你沒有,你是不是感覺不自在呀?”

“是呀,我以後再也不想忘帶書了。”

“希望你以後能記住這種感覺。”

我們教學,不就是爲了讓孩子學會嗎?他們如果願意和你合作。用良好的情緒來接納你的任務。師生目標一致,那教與學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呢?在平時的工作中,我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很容易被學生的一些小錯誤一下子點燃。自己有時會失控,會說出過激的話。如果我們能先接納學生的情緒,那自然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被那些小問題影響,這樣我們的工作和教學也會愉悅很多。

現在,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牀頭書,每天睡覺之前,總要翻看幾頁,每天的教學,也總會有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