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篇1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若不及時加以制止,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必將受到制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佈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進行部署,體現了我黨的生謀遠慮、高瞻遠矚,也爲我黨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關係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實施的長遠大計,我們要重視之,並把這一思想體現於政策制定中,貫徹在實際行動下。通過本次公需課學習,心得體會如下:

一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在社會公衆層面,在全區大力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在決策管理層面,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項目審批建設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從建設生態文明全局着眼,將保稅區打造成適合商建、適合人居的生態文明品質之區。

二是鼓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建設生態文明,既要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又要毫不放鬆節能減排。以綠色、環保、低能耗爲發展主流,堅定不移走生態型、環保型發展路子。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投資進一步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新興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轉移。努力運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設備,改善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現狀,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三是優化生態環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就沒有未來。首先要改變以往先發展後治理的觀念,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逐步推進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關問題的綜合治理工作;同時努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態文明制度。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體現生態文明要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覈體系爲指引,逐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繼續實施政府節能補貼工程,大力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在企業管理中,加大監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費資源現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賠償制度,並嚴格執行,對於破壞環境的單位或行爲人嚴懲不怠。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必須堅持的偉大工程,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係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繼續實施,更關係到我們中華民族能否延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你我共同參與。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篇2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爲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爲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範。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準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態行爲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爲能力的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一)經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

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週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爲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爲。

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爲專門爲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爲,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二)政治層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覈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加強生態法制建設。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法治國家進程的加快,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調動人民羣衆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並敢於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進行檢舉和控告。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保執法人員、環保產業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和廣大人民羣衆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

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瞭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推進生態民主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人民羣衆的主體作用。沒有人民羣衆的參與熱情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將一事無成。應保證人民羣衆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羣衆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三)文化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

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爲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迴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爲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着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着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着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爲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作鬥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羣衆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爲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四)社會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

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爲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爲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着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爲人力資源優勢。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爲。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篇3

轉眼間培訓班的課程已經接近結束,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認爲這次培訓班舉辦的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因爲它不僅讓我充實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更讓我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打動了內心。我通過網絡視頻傾聽了兩個主題的講座,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以下是這些天的幾點體會:

在看了新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後,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態文明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它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爲基本理念,以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爲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爲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在看了《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的講授視頻後,由衷地感慨: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的水平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機關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各級機關信息化建設,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爲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把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是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篇4

這次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我們是以問卷調查形式爲主的.實踐活動,爲此我們小組的成員在採訪了校內同學,留學生和老師,在問卷中涵蓋個人關於環保節約的行爲習慣,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常識,瞭解到大家對這一熱點的理解和環保意識。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獲益匪淺,我們知道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爲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脣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爲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爲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儘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2022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篇5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筆者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天下無賊》,裏面有人問“21世紀什麼最貴?”電影橋段中答案是“人才”。我想大家對這並不陌生。人才確實重要,但是一直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爲主打的時代發展到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國家乃至這個地球,發展中帶來的負面效應,資源、能源、環境這些越來越阻礙我們進步的步伐,不,應該是我們前進的步伐嚴重影響了環境、自然的規律,資源的銳減,能源的緊缺,環境的破壞,自然規律的更張,這一些都亟待我們去解決。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始終貫穿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是未來國家乃至全球共同的建設目標,因爲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建設美好家園的基礎。

我們“真愛自然,保護生態”。筆者認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保護好各種資源,珍惜資源。要科學發展,科學利用,集約高效利用。二是合理規劃、調整佈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三是開發與治理並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提高各方面資源開發能力。開發新能源,才能永不落後,細水長流,同時要綜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等。

筆者認爲無論是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還是調整產業佈局、機構,最後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爲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