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弟子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弟子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弟子心得體會篇1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爲"李夫子"。因爲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說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衆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衆,如果行爲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爲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爲《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心得體會篇2

這學期,我們學校掀起了讀、背《弟子規》的熱潮,我也不例外,也認真讀起了《弟子規》。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感受很深。

“入則孝”講的是爲人子女的本分就是一個“孝”字。古人說:“百善孝爲先”,當一個人知道在家孝敬父母后,在外面纔會尊敬老師、長輩及其他人。只有在家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纔會做好人做好事。父母教導我們爲人處世的道理,要用心去聽,那都是爲了我們好。有時父母說錯了,也不要和他們去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出則弟”是說我們隊長輩要有恭順的態度和行爲,還要尊敬他人,在外面以禮待人。一個有禮貌的人,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贏得衆人的喜歡和稱讚。

“謹”就是我們做人要謹慎小心,這樣纔不至於犯錯誤。我們還要養成忍讓、克己、吃苦耐勞和善解人意的品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孔老夫子說:“人無信不立”。所以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誠信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

“泛愛衆”教給我們用愛心對待大衆和社會,要爲中華的和平、人類的共處做出偉大的貢獻,還要養成大公無私的品質。“親仁”是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它告誡我們:人的內在一定要有道德作爲基礎,我們不可一日遠離良師益友,不可一日不讀聖賢書。“餘力學文”讓我知道了要努力學文化知識,將來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在學校裏我要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關心家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言行上小心謹慎,使自己成爲一個言而有信、正直善良的人。

弟子心得體會篇3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閱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爲學生的規範,它雖然簡短精悍,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刻苦學習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教育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還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還有餘遐,更應努力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徜徉在《弟子規》的世界中一天天成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行動緩慢,父母的命令也要聽入耳並且服從。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懂得孝敬長輩,反而還是長輩對我們百依百順,這種行爲是極其錯誤的,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長大,我們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孝順。

我連續兩次參加過學習舉行的《弟子規》背誦比賽,我有了一個更多時間去誦讀,更深刻去理解《弟子規》的過程,這使對我《弟子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它也成爲了我的行動指南,將一直伴隨着我一路成長!

弟子心得體會篇4

這個學期,我們去二中聽取了老師給我們講解的講座,獲益匪淺。通過誦讀和學習,方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蘊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見解、聖人的見解,是做人的標準。“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我記得我的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在我們做子女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姐弟之間也非常友愛,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後讀過有關傳統文化的一些書籍,覺得裏面的東西很好,但現在看來當時瞭解得只不過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們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以來,我纔有幸聽到老師講《弟子規》,明白《弟子規》是十分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聽過老師講《弟子規》,我才明白自己的過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機會開始學習中國聖賢的學問對我來說畢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萬事開頭難,有了開始,能夠步步精進,就可以接近或達到聖與賢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師父和老師,感恩古代先賢的慈悲和智慧。要報佛恩、報師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爲,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服務於一切,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機會一定將聖賢書介紹給每一個人,並將這些聖賢先人的智慧傳給小孩。

弟子心得體會篇5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爲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閱,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着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纔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閱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臺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說,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爲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纔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通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並能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範理解到位。讓每位讀者都能引以爲戒。

弟子心得體會篇6

爲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衆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啓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衆生努力纔有的結果。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纔會和諧。

第三,爲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爲他人着想。"爲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纔會成爲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爲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爲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國小生來說,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爲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爲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聖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國小會爲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聖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弟子心得體會篇7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爲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於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穫可真不少。後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爲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麼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爲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後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爲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國小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後需要多加註意。爲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範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儘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爲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弟子心得體會篇8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是我們每位教師追逐的夢想。教師的幸福是什麼?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種幸福;受學生愛戴,是一種幸福;得家長信任,是一種幸福;被同行敬重,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博愛與智慧中來。讀了《弟子規》之後,我對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也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爲人處世之道。

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孝敬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爲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周朝以孝治天下,國運昌盛八百年。“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都知道教育學生成爲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是卻忽略了德爲先,甚至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品德好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我們看到“孝”字,是“老”和“子”爲一體的,孝順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師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學業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組成,即文載孝道,所以作爲教師的我們教書育人也必須孝敬父母做好學生的榜樣,而教育最好的辦法也是自身作則的身教而不是言教。那麼如何盡孝,《弟子規》給了我們很好的行爲準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另外還包括諸如:出有告,返有面。親好力爲,親惡謹爲等,教師可對照自身是否有做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孝順父母,孝順的心才能傳遞給學生愛和幸福。

二、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教育之道。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弟子規》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意思是老師不深入研究學問,不在人品上紮紮實實的落實,不在道德上提升自己,又如何教育別人呢?所以我們要懂得修身養性,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平時的工作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我們既要教會學生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三、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勤奮之道。

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勤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對此,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如有時對於手頭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四、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有處事之道。

作爲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係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總之,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我們對於《弟子規》的學習,絕不能停留在學習的層面,而重在落實餞行,我們要在平時的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不斷地豐富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好屬於自己的每一件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激情滿懷地上好每一堂課,循循善誘地講透每一道題,精心批改好每一次作業,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張試卷,安撫每一顆受傷的心,幫助每一個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規劃,反思每一次得失。現在的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行爲習慣差、抗逆能力弱,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來,作爲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社會要求其具有更高的人格素養和知識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而且還要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