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愛彌兒》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一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後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啓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爲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爲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衆。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二

早就聽說《愛彌兒》是一本很好的書,有一次在班裏的讀書角發現了這本書,就拿回來看,但磕磕絆絆到目前只看了120多頁,沒想到這區區120頁也讓我受益匪淺。這裏我摘錄一些觀點並附上一些我的感受。

“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思想的習慣,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我們家長往往會想要讓孩子“乖”,順着自己的心意,尤其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麼乖巧的時候,就會心態失衡,甚至還會發怒。其實我們不就是在“駕馭他人的思想”嗎?而心情好的時候,又是有求必應,毫無原則。

“辨別善惡,明瞭一個人之所以有種種天職的道理,這不是一個孩子的事情。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這個是我比較贊同的一點,孩子是很天真的,12歲之前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感知最強的階段,如果我們把這些寶貴的“天賦”都浪費到一些機械的、毫無靈性的事情上,簡直可以說是暴殄天物了。盧梭還認爲,孩子在12歲之前的主要教育目標是體育,雖然我覺得有點極端了,但也確實有它的意義。這裏的體育並不是狹義的體育或者某項體育訓練,而應該是“用身體感受世界”,去爬爬山是體育,去小區樓下的花壇裏看看蟲子也是體育,把自己的自行車搬到樓道里也是體育……。而不是忙着往那個小腦袋裏“塞東西”。

“你以爲是用道理把他們說服了,其實是因爲他們被你說得厭煩和害怕了。”

成年人其實大多因爲太多所謂理性而沒有什麼“靈性”了,且不自知。期望把所謂的“經驗”和“生活常識”灌輸給孩子。而事實上,人都是感性動物,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難解決的問題都是“感性問題(情感問題)”,而理性恰恰不是那麼難獲得的。正如呂老師總說的: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的,(其實這句話盧梭也說過)。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孩子很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說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

結論就是“少灌輸,多用行動影響”,收起自己“成年人的傲慢”。

最後回到題目——多給孩子真正的自由。這個自由到底是什麼,恐怕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也許只能家長和孩子共同去探索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三

常聽人說,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系列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個暑假抽空讀了這本書,更讓我體會到教育“迴歸自然,發展天性”的重要性。書中提倡的自然教育,只有經過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及早地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我們中國式的教育,尤其在老一輩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爲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嚇唬孩子,你如再這樣做,媽媽就不要你了等等諸如一些類似的話,這是一種威脅,目的是讓自己能夠輕鬆一點,在壓抑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上學後,學習好的就是家長心中的好孩子。在我自己還是學生時,曾斬釘截鐵地說過,以後我的孩子不會將學習作爲首要任務,要快樂地成長。但隨着大環境下,有時不由地會把成績來作爲評判的標準。就像樊登說的,重要的不是成績多少分,而是孩子的求知慾,他在學習過程中,求知慾得到了滿足,他感到開心,自然而然自己就想更加深入地學習了。

人是複雜而矛盾的。深知這一點的我們,怎麼能這麼簡單的只要孩子學習好就可以了呢?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和需求,早晚也要離開父母的保護傘,成爲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人生。難道只要會學習,他就完整了嗎?答案肯定是不,身爲父母,做好自己,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控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

我一直覺得,爲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成爲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他會希望自己在未來能成爲你或者找到如你一樣的伴侶,爲此我們一直努力,大家共勉。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四

《愛彌兒》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啓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代表作,是他構思20年,然後用3年時間撰寫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說。在書中,盧梭尖銳地批判了腐朽的舊封建教育,並通過它所虛構的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理論,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論等。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爲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爲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後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當然,由於受時代和歷史的侷限,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中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過於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爲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爲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論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盧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併爲我所用。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五

《愛彌兒》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名作,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國家,影響巨大。這本書能夠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我把感觸深刻的幾方面寫下來。

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的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纔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養什麼樣的人:“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爲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怎樣教學生:“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後,又面臨就業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前不久還有大學生自殺,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殺的報道。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六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認爲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麼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於同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他纔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裏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裏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爲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身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的學校教育,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七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啓蒙運動時期著名啓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爲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爲,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說些虛僞的客氣話,因爲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說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說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爲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說的話去做,因爲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爲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爲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爲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說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纔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

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爲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爲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溫順。

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妝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蘊,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爲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爲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爲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爲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 篇八

最初吸引我讀這本書的緣由是盧梭,盧梭另一個不爲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着作之一便是是《愛彌兒》。在拜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鬆堂》後,我忽然想起同爲思想大師的盧梭,便開始了新的讀書之旅。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我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而言,同學們表現了異常高漲的熱情,不論是去福利院探望殘障的孤兒,還是到文峯廣場撿拾垃圾,或者到軍營裏參觀,和同學一起到公園宣傳安全知識……不論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帶來哪些影響,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實踐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親眼看到生活裏還會有那些不幸,培養了良好的品質,課堂上的話也不再是空話,體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純真有着我們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現在的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區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爲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業”這句話所言非虛。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盧梭是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