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1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有幸閱讀了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的《影響力》這本書,讀完以後覺得十分震撼,早就知道這種學術性書籍看起來會比較枯燥,但這本書已經出版20年了依然如此暢銷,我還是決定仔細體會一下作者的觀點,讀完以後發現裏面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這些正是容易被我們所忽視的。

羅伯特·西奧迪尼是一位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影響力,在書中他提到影響力的夠成分爲權力性影響力和非權力性影響力。這本書也是他的畢生心血之作,整本書由7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影響力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每一部分,我都有對工作上的感悟。

影響力的武器。人們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模式化的自動行爲,由於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會讓我們對事物進行條件反射的歸類,一些人喜歡收益率較高時間短的理財產品,但一些人又偏向於風險低的長期理財產品。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爲客戶推薦一些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互惠。其實互惠原理在生活中並不鮮見,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思想,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也是禮尚往來,這也是一種影響力。當我們與客戶之間存在互惠的時候,關係纔會維持的更長久。

承諾和一致。我們必須要做到言行一致,學會爲自己的語言買單,絕不假大空,實事求是給客戶分析每款理財產品的優劣,讓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但凡是答應客戶的,都一定要全力以赴的完成。

社會認同。人們在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會以大衆的普遍選擇出發,我們可以給客戶推薦優質底層資產、銷售比較快的理財產品,用實際例子給客戶分析理財產品的好處,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傾向。

喜好。一般來說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喜歡的人提出來的要求,而我們對於客戶來說有可能是朋友或者陌生人,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形象氣質,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給客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拉近與客戶之間的距離。

權威。具有權威性的東西更讓人有實施的動力,當我們想給客戶表達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國家政策或者國企央企這種實力擔保方之類的具有權威性的內容,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加大投資者信心。

稀缺。當某一樣東西稀缺的時候,會顯得更加珍貴,更會燃起人們的擁有慾望,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就是“物以稀爲貴”,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一款收益較高並且即將售罄的理財產品,更能激發起客戶的購買慾望。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要想做好這份工作,爲客戶推廣理財產品,就要學會抓住客戶的心理和購買傾向,給客戶提供出更優質的理財產品和更詳細的解說,讓客戶看到我們的專業度,這樣才能更加的信任我們,購買我們的產品。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2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只是很詫異爲什麼要把“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爲《影響力》的封面,“微笑—影響力”、“影響力—微笑”它們二者之間難道有更深邃的聯繫,書中每個元素的運用,最後都應該跟“影響力”三個字相互契合纔對?……帶着滿腦子的疑問,去讀這本書。

影響是一種行爲,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爲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爲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於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禦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着,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麼會這樣呢?”,等閱盡所有文字,最後,纔信了。

而對於我來說,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於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作爲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角色,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我們說話,怎樣做能讓我們的產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我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爲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啓“火雞媽媽”身體裏的磁帶,能給我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後的索取更能幫助我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能力,爲客戶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說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心理遊戲的樂趣。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爲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爲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祕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着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只要是看過,以後在生活中就難以避免的要給某某事情對號入座。難怪,這本書要以“社會心理學著作”示人而非“銷售技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懂得了,學會了,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抵禦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玄機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實惠,僅此一點,足矣!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3

?影響力》,很多人爲之推崇的一本書。首先從質地上講,字比較大,書頁比較厚,所以我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太費神就看完了,速度還是比較快的。裏面提出來的理論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很多接觸。很多理論都是相通的,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詞,書中重點講述的一些內容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

本書從幾個角度進行了影響力的闡述,理論+案例進行講解,這樣不會讓內容覺得過於枯燥。文章開篇也是舉了一個動物的例子展開整體。

從互惠、社會認同、承諾和一致、權威、喜好、稀缺幾個方面,講解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選擇和確定某項選擇的原因。在工作時利用好這些部分相當於給別人設了“圈套”,很快它就會淪陷。這相當於我們利用了別人的弱點展開了攻擊一樣。在這些所體現出來的人類性格特徵之中,我覺得“權威”是最殘酷的,因爲權威,人們不敢去抗衡而做了自己不願意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讓我想到了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迫生活在某種“淫威”之下。這是一種憤怒與無可奈何。

不管怎麼說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感觸,將這些能量轉化到自己想要利用的時候爲己所用,恰到好處的利用,達到自己的目的。

人很多時候是有自己的思維盲區的,也就是所謂的“慣性思維”,順從着日常自然而然的反映去進行決斷,往往就會給別人一些可趁之機。

用好的事物個感官去感受那些美好,影響別人進入一股正能量的洪流,活泛的將這些知識在不違反道德的情況下爲己所用吧。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4

上週看完了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dini)的《影響力》。很久沒看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了。對於自己感性去的讀物尚且是這個態度,可想而知其他類型的書了。

高中三年沒接觸過一本課外書,浸淫在大學聯考的氛圍裏。真的感受到了一項技能(尚且把讀書看做一項技能),需要持續不斷的精進和練習才能接近正常水平。任何一種能力,只要放上一年不去接觸,幾乎會歸於零。很不幸,我的這項技能已經快失去了。

小時候有個習慣,就是邊吃飯邊看書。並不是廢寢忘食,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要佔用,而是類似於今天吃飯時看看劇一樣,純粹覺得乾巴巴吃飯沒什麼意思。在電子設備還沒有普及起來的初級教育階段,吃飯期間配上輔助娛樂,我已經站在了時尚的風口浪尖了。

這項吃飯期間的娛樂活動總是被父母無情的制止。就好像“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一樣,爲了制止而制止,但是除了蹭髒書,吃飯看書有什麼不好,現在也沒個所以然。好在我還算倔強,沒有改正,所以僥倖多看了兩本,而且每本書讀了三四遍吧,就像現在吃飯,還是會抱着看過三四遍的劇看。但高中這個習慣終於還是沒能繼續。

言歸正傳,談談《影響力》這本書。翻它的時候是從前到後依着順序看的,沒有了當初那份悠閒的心境,反而多了幾分急功近利了。其實多讀幾遍再寫更好,可好久沒寫過讀後感了,很希望寫點什麼。

羅伯特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者是在小販、籌款商那樣的運營者那兒吃虧欠。以此爲切入點,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他發現了一些心裏原則,這些原則影響了人們順從一個要求的傾向性,並構成了影響力武器最核心的要素。利用這些原則,順從業執業者就有了左右人們行爲的力量,有人成爲了這種力量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人受益。

這五項原則分別是: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互惠原則:我們應該儘量以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報答別人。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爲,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爲加以回報。這本身是處在社會生活中的人一種正常的反應,讓我們以德報德,學會感恩。但是有人利用了這一點。他有求於你,於是帶着這種目的給你饋贈,在你接受之後又向你提出要求。爲了避免內心的譴責和道德的壓力,你會被迫同意對方的要求。

承諾和一致:當你對某事有了自己的態度或判斷,你會更傾向於選擇相信。比如思聰的微博抽獎,當你沒有參與時不會覺得身邊任何一個人有機會中獎,但當你參與時,卻非常相信自己會是那個幸運兒。也就是說,在承諾和一致原則的影響下,你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社會認同:人腦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會在已經證明過得事實上投入大量時間。中國有個成語叫衣冠取人,雖然本意是指以外在評判別人是一種膚淺的行爲,但不可否認的是衣冠取人是一套很有效的評價體系--那些成功者無不是整潔乾淨,神采奕奕的。再比如去外面吃飯,你會傾向於選擇那些人多的店,因爲你會下意識認爲這是一家很受歡迎的店。但利用這一點衍生出了一個產業叫“飯託”。在其他方面,居心不良者也會用這個原則欺騙你。

喜好:就是人們利用你的喜歡從你身上獲利。我們更喜歡那些外貌好看、與你有相似性、與你接觸或者合作較多或者恭維和讚美你的人。於是這些人也會影響你在生活中的某些行爲。

權威:權威的力量是強大的,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的也會在權威的命令下幹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

稀缺:正常情況下,珍貴的東西必然不多。而稀缺原理就會利用失去一種東西的可能性來激發我們的行動力。出去購物時經常有店員告訴你,這件衣服是我們店裏最後一件,今天不買,明天可能就被人買走了。聽到這些話,如果面對一件你很心儀的衣服,你可能會下買的決心。或者在一段關係中,你追得越緊,對方跑得越快,反倒是你不怎麼緊追不捨,你就拿得越穩。

大多數情況下,即時的判斷是好事,因爲這已經被無數人驗證過。況且人腦這臺精密的儀器不太可能在一些小事上重新判斷。正是利用人腦的這一弱點,好的或者壞的影響力被施加到了你的身上,所以我們更需要學習和判斷。

但這絕不是一本關於陰謀論的書。人腦的某些一觸即發的反應可以被很好的使用,也正在被很好的使用。但倘若有人利用這些弱點損害我們的利益,這是不能被允許的。

?影響力》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5

朋友推薦《影響力》這本書不錯,十分暢銷。於是迫不及待地網購了一本,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著名教授。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此書不像看小說那樣簡單愜意,對於這種學術性的書籍,在閱讀之前就告訴自己,不能像看小說那樣囫圇吞棗,要認真的去對待,對於一些重要的語句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好筆記。書上每提出一個觀點都會賦予超多的事例來講解說明,讓看似比較專業術語能夠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個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且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對於這此書的認知,我簡單的歸納總結爲以下:

互惠原理,就是以相同的方式來回報他人爲我們做的一切。理解和償還往往聯繫在一齊。一旦理解,往往產生負債感。商業中的免費試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簡單的運用。互惠原理的威力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如果先施於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的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性。

承諾與一致,一旦做出某種決定和選取一種立場,就會發自內心或來自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與此持續一致。每個人都期望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選取或決定是正確的。我們進行是非決定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樣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爲的時,一般說來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式顯的不是很明朗時,當不確定性佔了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以別人的行爲作爲自己行動的參照。

社會認同。中國有古話:“衆口鑠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決定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衆的普遍選取出發,做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取。社會認同需要滿足不確定性因素和相似性二個條件。

喜好,一般狀況下人們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提出的要求。“光環效應”是指一個人的一個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證明,陌生人對於喜好感來源於: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稱讚、接觸和合作、關聯權威,在權威的強大壓力面前,個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遵從權威任務的意願對我們來說通

常都是件很實際的事情,通常我們會進入一個誤區:有時候權威的話並沒有什麼道理,可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要聽話”,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服從權威在很多時候,給了我們一條行動的捷徑。權威的外部特徵一般表此刻頭銜、衣着及外部標準等方面。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6

這本書就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爲的6個最基本影響他人的原理進行了分析和舉例,包括一致、權威、社會認同、喜好、互惠、稀缺。

一致: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或顯得一致的願望,人們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決定的正確,所以人們往往在做出選擇或者擺明立場後努力維護自己的選擇和立場,想要應用此原理影響他人,可以在不相關的情況下誘導他人做出你想要的承諾。

權威:頭銜除了能讓陌生人表現更恭順,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裏顯得更高大,所以想要有話語權或者某項資格,努力獲得相應的頭銜讓他人信服不失爲一種策略。

社會認同:在判斷何爲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傾向於觀察別人在做什麼,這會導致一種“多元無知”的有趣現象。對於這一原理的應用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呼救,單純的無指向呼救容易導致羣體的一致性沉默,大家可能都在觀察周圍人怎麼做而選擇不行動,因此有效的呼救行爲是要給能幫助的人提供確定性。

喜好:我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也更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想要跟他人建立聯繫不妨多找些共同點。在決定是否購買某樣產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好惡強兩倍,靠朋友推薦或者口碑的消費模式如今也確實越來越成功。此外,能贏得別人的喜愛便能贏得相應的影響力,這其中外表是絕對具有加持效應的,研究表明,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點,長相好看的人也更容易獲得幫助,所以不管多在意自己的內在,外表也還是要注意一下的。

互惠:受人恩惠所帶來的虧欠感,也適用於不請自來的好處。對方的妥協也會被認爲是種恩惠。應用此原理影響別人可以是主動施恩,或者在苛刻條件下進行讓步(不管是不是故意的)。

稀缺:物以稀爲貴的道理人人都懂啦,另外就是,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營銷上經常用的“數量有限”和“最後期限”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此外作者還提到了信息審查,對某些信息的禁止反而會讓受衆更容易接受和贊同這些信息,所以說對於輿論還是用疏不用堵的好。

因爲生物專業出身,對作者提出的幾大原理有自己的一些理解,關於一致、權威、社會認同和喜好四個原理,其實是由大腦進化與運行方式決定的,是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爲了兼顧效率和準確的產物,不管是依賴自己曾經做出過的承諾還是依賴權威、依賴周圍的人、依賴自己喜歡的人,都是不求精確而求在大多數情況下正確的高效處理方法,是大腦的本能。關於互惠和稀缺,更是人類生存的本能,互惠保證了資源在以後也還有交換的可能性,稀缺是對資源缺乏深深的恐懼,即便現在人們已經脫離了資源對生存限制的狀況。以上原理簡單且普遍,深深地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像查理芒格說的一樣,時時地像列表一樣過一遍這些原理,可以去理解現象,去影響別人,也防止被套路。

讀影響力的心得體會篇7

值得再讀,並結合生活工作實際認真學習研究的第三本書。

心理學的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關係,認識社會。對六大原理的瞭解,至少有三點在現實生活中違背了心理學原理的現象,有一點運用了心理學原理的現象,但遺憾的是形式又大於了內容。應該深思啊!

對比原理,先給你看貴的,不好的,再給你看真正要賣的,稍微不貴的,或者賣給你很貴的後,再推銷便宜的,就會很容易,或者先說最壞的,然後一轉話鋒,說出真正要說的沒那麼嚴重的壞消息,就會容易被接受!用在生活中,可以怎樣設計來讓別人更順從呢?

互惠原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是知恩圖報。所有的他人的付出,友善,率先退步(先極端要求後縮小要求,同時也利用了對比原理),都該被回報,這是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國人的素質!運用到管理中,管理者懂得給與下屬一定的小禮物,小關懷,能引起下屬更高的認可和認同。但純粹利用心理現象和發自人格深處的關心愛護,效果會更不一樣!

承諾一致,你相信什麼,就會看到什麼。製造條件,讓你相信並寫下來,將之公之於衆,是製造承諾的一種手法。苛刻痛苦的新兵訓練營、社會團體入會儀式,用折磨增強人的意志力,榮譽感,身份認同感,是製造承諾的一種手段。不用威脅制止孩子達成短暫的順從,而是製造切實可信的理由讓孩子認可的做法,不來自於壓力,達成長久的承諾也是一種手段。先將價格降低,使你產生購買的心理,其後不斷加碼,東拼西湊回降低的價格是製造承諾的一種手法。把這些心理現象運用到管理中,部署的入會應經過嚴酷的選拔,提升其身份認同,讓部署寫下我們認爲他們應該要做的,相信的,執行的,並公之於衆,利用各種場合灌輸理念,增強其承諾。如此看來這些永無止境的,檢視剖析則有了相同的作用,只是在執行過程中,形勢大於了內容,效果自然沒那麼好。同時新兵的入營訓練應該引起警覺,是否已經走偏了道路。值得思考!

社會認同,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別人都在做,我也可以做,我也需要這麼做,我只能這麼做,是最基本的隨衆性。社會認同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多元無知”現象,即使在很確定的情況下,但大家都不,那麼危害就沒那麼大,我也不,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同時,同樣的確定性下,只有一個旁觀者時,旁觀者採取行動的可能大大高於一羣旁觀者同時在場的情況。另外,在相似情況下,社會認同的力量也很強大,孩子的叛逆,部署的不服從,自殺新聞出來後的“維特效應”,均有對他人的模仿,對身邊相似的人的模仿。管理中,是需要極大重視的,杜絕區別對待,杜絕將壞消息大肆傳播。結合當前的情況,需要引起思考!

喜好原理,權威原理同樣可以被深入研究用於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