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職場的心得體會多篇

職場的心得體會多篇

職場的心得體會篇1

朋友楊陽的公司最近人事上有所調整,有人直接被辭退了,有人被降職降薪了,也有人升職加薪了,他所在的部門就有不小的變動。

之前的女主管,36歲,入職六年,如今被降爲副主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29歲,入職兩年的小夥。

他們老闆在開會時扔下一番話:今後所有人都需要考覈,哪怕你是管理層也一樣,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終身制,你不行就下來,再不行就只有走人。

楊陽說,我們老闆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殺伐決斷間有大將風範,經他這麼一整頓,現在大家的工作狀態比之前好了很多。

常有人問我:什麼是職場?

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職場,能者上、庸者下,而且我比較認同這位老闆所說的: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終身制了。

不再有穩當當的鐵飯碗,你不行就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這三種特質的人,最容易被淘汰

被淘汰出局,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話題,但不管你想不想面對,危機就在那裏,你越是無視,越可能挨刀。

在職場上,或者說在當下社會裏,有三種人是最容易被淘汰的,這也是我們要努力避免的情況。

1、工作懶散、整天混日子的人

電視劇《士兵突擊》裏,班長老馬退伍臨走前有句話說得很好:別再混日子了,小心日子把你混了。

混日子的人,工作起來一般都比較懶散,渾渾噩噩,這樣下去,他的能力自然就不會有多大的提升。

這也是爲什麼有些人工作多年卻仍在原地打轉,不斷被年輕人超越的原因。

而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如果要換血,首先就是淘汰那些工作懶散,成天混日子的人,因爲有這樣的人在,就難有競爭力和戰鬥力。

所以,淘汰混日子、沒有作爲的員工,是企業自身e避免被淘汰而不得不做的舉措。

2、不擡頭看路的人

和人會變老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一樣,有些淘汰並不是自身不夠努力,而是因爲不懂得擡頭看路,沒看到前面的深淵。

我上大學那會,諾基亞手機特別地火,班上十個同學裏有大半都用的是諾基亞。

但如今諾基亞已經徹底消失,而這纔沒幾年的時間,當初誰能想到有這樣的局面。

時代發展很快,沒有永遠的贏家,你如果墨守陳規,不關注和接受新鮮事物,不與時俱進地做出改變和調整,就很容易被淘汰。

企業如此,人亦如此!

3、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年人

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人,容易被淘汰,而如果這個人還是一箇中年人的話,那麼就更容易被淘汰。

與年輕人相比,中年人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潛力,都不佔任何的優勢。

所以,不要總是抱怨職場殘酷,企業無情,一是你無法改變,二是如果你是企業,你很可能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適者生存,這世界就是如此,真正的強者是去適應,而不是抱怨。

就像中年職場人也有自身的優勢,比如說經驗、人脈、資源等等,你掌握住了這些,就不怕被淘汰。

物競天擇,大魚吃小魚,強者淘汰弱者是必然的,這個你逃脫不了,只能去面對,努力避免成爲被淘汰的那部分人。

二、不管在哪,請努力做好這四件事

被淘汰,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自身沒有做好。

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自身強大了,自身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那麼即使他的行業、他的公司倒下了,他也不會倒下。

正如著名出版人張立憲先生所講的一句話:只有破產的公司,沒有倒閉的個人。

那麼,一個人想要永遠不會倒閉,不被淘汰,就要努力做好下面這四件事。

1、要有一技之長,但更要強化軟實力

有句老話叫: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有立足的能力,有一技之長,這一點沒錯,但我覺得還遠遠不夠。

有些技能可能會隨着時代的進步而被取代,所以我們也要有目的性地去強化自身的軟實力。

比如說,說話溝通的能力,管理的能力,學習的能力,人脈的積累等等。

這些看似比較抽象的東西,日後可能會成爲你的救命稻草。

2、保持好奇心,多嘗試新鮮事物

一個人會被淘汰出局的跡象之一就是太安於現狀,墨守成規。

最近看了一些年代劇,就改革開放來講,很多人沒能在大浪潮中分到一杯羹,不就是這個原因。

相反,那些闖出一片天地的人,往往都有一顆愛折騰的心,他們敢於嘗試,不排斥新鮮的事物。

時代在變化,在發展,人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適應,才能很好地身處其中。

3、有一個好身體,規避大風險

前兩天,一朋友半夜感覺身體不適,便去醫院看了看,又是抽血,又是ct檢查,反正一通折騰,一個小時不到幾千塊就下去了。

有句話說得好,有啥千萬別有病。

很多時候,一場大病,足以摧毀一個家庭,少熬夜,多運動,有一個健身的身體,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4、儘可能地積累財富,讓錢生錢

張愛玲說,我喜歡錢,因爲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我們所擔心的淘汰,一是思維跟不上,二就是經濟跟不上,其中經濟跟不上是最實際的苦楚。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地積累財富,知道掙錢,知道花錢,知道如何錢生錢。

我認爲大家不要羞於談錢,不要活得太過佛系,你只有擁有了一定分量的財富,纔可能抵擋得住未來路上的一些變故。

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唯有努力,我們纔可以更好地掌控人生。

職場的心得體會篇2

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鮮花和荊棘並存。

在一次聚會中,我和幾個要好的朋友聊了起來。談到彼此的近況,大家都在一個勁地抱怨自己的生活,然後露出羨慕的神情憧憬着對方的生活。

笑笑嘆着氣說:“我每天朝九晚九的,動不動就得開會加班,忙得雞飛狗跳。上司不給我好臉色,老闆也一樣冷漠,只看結果不看過程。我天天太累,真羨慕小清你這個公務員啊。”

小清眉心微蹙,說:“誰說公務員就輕鬆了?我的工作複雜繁重,既需要技能又考驗耐心,一點兒也沒你想象中那麼輕鬆。我看過得最好的還是松子,她可是自由職業者,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能再痛快自在了。”

這話一出,大家就將目光轉向松子。她趕忙擺着手,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嘆着氣說:“你們覺得我真的過得很自在嗎?我沒有固定的工作,也就沒有固定的收入,不穩定也不踏實,賺到的錢和以前的工資相差不多,但關鍵是吃了上頓怕沒下頓的,只能緊巴巴地過日子。你們就別取笑我了,我還羨慕你們呢!”

聽完這話,大家面面相覷,誰都不再吭聲了。

在和大家的聊天對話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大家基本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反而羨慕別人,嚮往着他們的生活,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灰暗糟糕,值得憧憬的永遠是別人的美好生活。

普通上班族覺得自己朝九晚六很是辛苦,既要看領導的臉色,還得搞好業績,忙得不可開交,羨慕公務員過得輕鬆。殊不知公務員並不是閒人,他們的工資也沒有很高,任務同樣繁重,也有崗位上的壓力。

自由職業者認爲自己收入不穩定,成天忙忙碌碌卻找不到方向,沒有固定的薪資和穩定的生活,羨慕着那些可以自己做主的創業者,殊不知創業者也有不爲人知的艱辛。他們不僅要運籌帷幄,還得管理團隊,養活手下的員工,頂着賠錢的風險,面臨着巨大的壓力。

總而言之,其實誰都不容易。生活中沒有哪一份工作是高薪事兒少,特別輕鬆,還完全沒有壓力的。做員工上班辛苦,做領導得扛着壓力,做老闆得肩負責任——一旦換位思考,你就會發現自己無論身處何種處境,都會有不同的苦惱、責任、挑戰和壓力。

優勝劣汰,想要生存,就必須接受生活的挑戰,頂着壓力,接受苦與難。

我曾在職場中遇到一個前輩,他比我大十多歲,工作已有十餘年,在八座城市裏待過,換過二十多份工作,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挫折、失敗和磨難。

前輩閱歷豐富,通曉人情世故,飽經滄桑的面容上總掛着一絲從容淡定的微笑,見過大風大浪後彷彿一切都不是難題。

一次,同事和我在公司的茶水間裏抱怨最近老是加班,不小心被路過的前輩聽到了。事後前輩找我聊天,談及此事,他問我覺得目前的工作如何,我不假思索地說工作沒什麼大問題,就是加班有些頻繁,很多新人都不太適應。

說完這些,我又補了這麼一句:“有時候我也很羨慕那些領導,看了幾頁報告就能快速地做出決定,覺得不對勁又可以讓員工反覆修改,最後辛苦受累的終究還是我們這些下屬。”

前輩聽後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其實你不必羨慕任何人,因爲你沒有設身處地,完全想象不到別人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我年輕時創過業,起初很多人羨慕我,覺得我不用爲任何人打工,肯定很瀟灑自在,而事實上,我過得也很艱難。創業初期我沒有多少員工,自己身兼數職,白天忙得連吃飯都顧不上,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做一個項目前前後後需要幾個月的策劃和籌備,我頂着巨大的壓力,不斷地做報告、寫方案、談投資,什麼事情都得顧上。那段時間我沒日沒夜地工作,過得無比煎熬,因爲過度勞累,我身體有些吃不消了,不僅長出了白髮,還開始失眠脫髮。後來我做的好幾個項目都賠了,我負債累累,連員工的薪水都快掏不出來。你一定無法想象我是怎樣度過那段痛苦的日子。”

前輩輕輕嘆了口氣,接着說:“這些年,我換過許多份工作,經歷了很多波折和磨難。生活教會我一個道理,那就是別老是羨慕別人的工作、嚮往別人的生活,真的沒有誰是無憂無慮的,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努力過好當下才最重要。”

前輩的那番話讓我恍然大悟。仔細想想,自己的日子雖有波瀾,但也美好溫暖,何必去羨慕別人呢?

畢業前夕,很多同學都在糾結未來的選擇,工作、考研、考公、出國留學,大家都不知道怎樣選擇纔好,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走錯了道路,從此活得憋屈難受。

等真正畢業後,很多同學都在打探彼此的現狀,在聚會聊天時抱怨自己的處境,巴望別人的生活。

考研的羨慕上班族能夠獨立謀生,賺錢養家,上班族羨慕出國留學的同學開闊了眼界,還爲學歷鍍了金,而出國的同學又羨慕那些留在國內發展、不用飽受思鄉之苦的同學們……

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單身的羨慕戀愛的,戀愛的羨慕結婚的,結了婚的人又時不時羨慕單身的瀟灑與自由……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總有人不停地東張西望,圍城裏的人想要爬出去,圍城外的人想要爬進來,互相羨慕各自的工作,嚮往着彼此的生活,憧憬着別人的日子,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好,而別人的一切就算再糟糕,也是閃閃發亮、充滿幸福的。

一直懷着這樣想法並持續羨慕別人的人,是不容易過好生活,也無法享受生活的。

畢淑敏說:“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鮮花和荊棘並存。”其實,你的處境未必糟糕黯淡,他人的生活也未必光鮮亮麗,與其羨慕別人,不如活在當下,認真用心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別人再好也是別人的,你只能選擇過好自己的生活。當某一天你不再一味羨慕別人,不再一個勁兒地期待爬進別人的圍城,而決定在自己的城中安心駐紮時,你就能夠享受當下的快樂,活得從容而自在

職場的心得體會篇3

與其拼經驗,不如拼洞察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

“很多人說起來有10年工作經驗,但實際上他只是把1年的經驗重複使用了10年。”

這講的就是經驗的質量。

很多工作了八九年的人,簡歷上風光無限,又是大公司總監,又是團隊靈魂人物,但如果細究去問,答出來的東西往往都經不起推敲。這樣即使簡歷上寫着有8年經驗,10年經驗,實際上能力和一個剛畢業兩三年的人沒有區別。

最近我好幾個獵頭朋友跑過來跟我吐槽,說現在面試的中高級管理者越來越水。

比如有一個面試者工作了10年,簡歷上寫着過去一年帶領團隊創造了300%的增長業績。

然而,就這一句話結束了。

我朋友問他具體是什麼東西的業績,這個業績是屬於他領導的部門還是和其他部門合作的,是什麼樣的改革或契機讓他在短時間內創造如此顯著的增長,他在這個過程中具體起到了哪些作用……

竟然,一個都答不上來。

我這獵頭朋友着急啊,她找這個職位的人選找了大半年,但這位候選人半桶水的狀態又讓她隱隱擔心。

後來她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知道,這個面試者確實是前公司裏的一個總監領導,可能力很一般。雖然工作了近10年,但屬於渾水摸魚的類型。公司業績的增長更多是依靠其他團隊的配合,他只是參與了其中而已,並未有什麼突出貢獻。

我們不能說這個人簡歷造假,但這種含糊不清的說辭在職場中很常見。

如果碰到hr新人,這樣做或許可以矇混過關,可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所有公司對hr和獵頭的專業度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這個專業度,不僅是“找人方法”的專業度,更是對“業務理解”的專業度。比如我在面試hr的時候經常遇到的問題是:

1、你做的這個項目遇到過什麼困難?

2、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你又是怎麼想的?

3、爲什麼你的想法和其他人不同?

4、爲什麼你相信自己是對的?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對方是hr,說這個提問者是業務部門的老闆我都信。

你再也不能把hr面試當做走過場的形式,也不要妄想拿着網上“如何給面試者留下好印象”的套路就矇混過關了。

如今是拼真刀真槍的時代,沒點乾貨的人一定會被淘汰。“x年經驗”這種東西,只有參考意義,更重要的是你要對行業有洞察。

經驗人人都有,只要時間呆的夠長就可以;洞察並非人人都有,它需要思考,打磨,推翻,重啓,實踐,論證,優化。。。。。。每一步都是對自我知識的更新,得出的每一條結論都能切中行業的要害和頑疾。

這種人才,最有價值。

那如何培養自己對行業的洞察呢?迴歸到工作的日常:

a)從細微處總結洞察

工作無小事,這是我的觀點。

說沒有小事,是因爲你要學會從任何小事中總結出大事。工作流程,做事方法,合作模式甚至溝通方式,每一件日常背後都能挖掘出值得思考的東西。

這些不斷積累的總結,最後將彙總成這個行業的底層運行邏輯。越早看清楚的人,機會越多。

比如一個簡單的跨部門合作,遇到其他部門不願意配合的情況,你可以用一系列問題來開啓連環思考:

1、它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爲什麼不願意配合?是我計劃不夠周密,還是時間安排有問題,或是資源分配上出現分歧?

2、這個問題會造成哪些連鎖反應和影響?會不會影響項目的整體進度?會不會在之後的合作上出現裂痕?

3、這個問題會牽涉到哪些人,他們各自的立場都是什麼?不願意配合是對我這個人有意見還是對整個事情有意見?

4、如果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需要得到哪些支持?是找大老闆直接求助?還是我過去和他們部門領導溝通?或者我甩手不管,等其他人出面幫我解決?

我把這種思考方法,叫“從一個小點,擴散出一個宇宙”。你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要回答好,但每一個問題都要先想到。

這就是洞察。

洞察是對所有信息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從而找到背後最本質的原因。它不是對信息的照本宣科,而是對信息的多次理解和加工。

表面上看“不願意配合”只是一個日常的工作矛盾,實際上可能是整個業務戰略方向上的分歧問題。

解決它的方法,絕不是你偷偷發一封投訴郵件給大老闆然後去撕逼,而是大家坐下來詳細討論各種可能性,在大方向上先達到統一。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培養自己的洞察力,最好就從身邊最簡單的事情開始總結起。把它們寫在隨身帶的小本子上,或者做個電子備忘錄。時間久了,你對這個行業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這纔是你最寶貴的財富。

以小見大,積跬步足以致千里。

b)具備反方思維

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人跟自己唱反調的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情緒所左右,光顧着去吵架了,卻少有人冷靜下來思考。實際上,如果我們站在反對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會得出讓人驚喜的答案。

比如我曾在一次會議中主張用高舉高打的方法推廣一個新產品,可對面的一個同事一直跟我唱反調。

他認爲把廣告費全花在電梯屏,地鐵站,app開屏廣告上並不能產生直接的轉化效果,反而做一些垂直社區的內容植入會更精準有效。

後來我們的解決方法是兩者並行。先做垂直社區的內容植入,小步快跑看看效果,然後再決定是否高舉高打趁勝追擊。

這就是反方思維的運用,它是對自己不斷的查漏補缺。

理解你的“反方”,從情緒中剝離出有道理的東西,然後結合你的思考提出新的觀點。

這是另一種培養洞察能力的方法。

我最喜歡用的一個問句就是:

“我如果是別人,我會怎樣反駁自己的觀點?”

百試百靈

職場的心得體會篇4

上司喜歡在形式主義上過分糾纏

這恐怕是大多數人離職的最直觀理由,一般人通常所說的“做的不開心”我覺得大概有90%其實就是受不了上司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形式主義最淋漓盡致的體現就是加班文化。

許多上司並不是不知道加班文化的荒謬之處,也許他們自己也被老婆孩子抱怨過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太少,也許他們也曾經對這種所有人都屏着不走的加班氛圍深惡痛絕。

但一旦他們手中握有了哪怕一丁點人事管理的權力,權力就會開始對人的改造。

這些人鼓勵加班,其實是在追求一種在任何時候可以讓下屬隨叫隨到,並對其予取予奪的權力快感,這就和飯局上的勸酒一樣,是權力持有人的所謂“確權儀式”之一。

什麼叫確權儀式?我在之前寫的《中國的勸酒文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裏就講過:

確權儀式的本質就是所謂的“服從性測試”——比如“指鹿爲馬”就是典型的服從性測試:上級其實心裏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這不是馬,上級知道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知道這不是馬,但是你還得說這是馬。

雙方心知肚明,互飈演技給外人看罷了。對顯而易見的荒謬依然表示服從,纔是服從性測試的核心意義。

有意思的是,這種喜歡在各種形式主義上搞確權儀式的老闆通常出現在職業經理人階層,而不是真正的老闆——權益所有人階層。也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大老闆往往比其他領導更好說話。

職業經理人階層對自己在公司內部的地位有一種天然的不安全感,因爲其權力的來源是股東對其“人”的認同,而不是對“物”(資金/專利/技術)的認同。

而對“人”的認同是具有強烈主觀性的,是可以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的。

這就導致職業經理人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羣體,並且天然會有和同僚(潛在競爭者)撕逼的傾向。

爲了平衡這種長期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他們需要下屬經常性的進行各種確權儀式,來明確從屬關係和消解自己的焦慮。

這就和談戀愛一樣,一旦落到這種不安全感過強的上司手裏,你需要付出甚至比本職工作還要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爲她舉行各種各樣的確權儀式

——這種儀式有可能是冗長卻毫無意義的ppt,有可能是頻繁的工作進展彙報,也有可能是各種細枝末節上的挑剔找茬。

付出這種額外的精力支出搞確權儀式,對於公司來說是生產力的損耗,但對於職業經理人階層來說,卻是其不多的隱性福利。

作爲下屬待在這種公司的的性價比,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種地方工作,負能量遲早會爆棚,這類老闆就像個質量很大的黑洞一樣,不斷吞噬着身邊一切和人的精神儲蓄。並不會隨着你努力工作而得到舒緩,待久了你會越來越覺得壓抑。

職場勵志心得體會故事5

大局比細節重要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到職場裏細節的重要性。

但想要快速成長,只注意細節還不夠,更要看到大局。

因爲老闆就是看大局。

想要得到他的認可,你必須和他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看待問題。

那什麼是大局呢?

大局就是細節的疊加,組合以及化學反應。它是所有細節的綜合結果。

說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個壞習慣,每次經手過的資料,文件和方案從來都不歸檔。

我總是用過就隨手往電腦桌面上一扔,或者覺得用完了佔地方就趕緊丟進回收站清理掉。

後來有一次我老闆讓我找一個n久以前的方案資料,我忙活了一上午都沒找到。

這時她說道:

“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我是客戶早就不耐煩了。”

當時我嚇了一跳,還納悶這麼小的事情她怎麼會如此生氣。結果她告訴我,我這個不喜歡整理文件的習慣她觀察好久了。

一次兩次找不到,讓其他同事幫忙翻一下可以。

但如果一直這樣,耽誤別人的工作時間不說,讓客戶知道了,會覺得我們根本不重視對方。

“連一個簡單的方案文件都不願意花心思整理,以後更大的項目怎麼放心交給你?客戶怎麼知道你會不會把機密文件也這麼隨手一丟,哪一天不小心就泄露了出去?”

這樣的質問並非毫無道理,因爲以前公司就出過類似的事情。

那時有一個剛來不久的新人,一不小心把客戶的一份還未公佈的產品資料發錯到一個微信大羣裏,結果這個羣里正好有媒體的人,當天下午就有人在網上看到了產品圖。

幸好這份資料不是最終版本,客戶也出來及時進行闢謠。

但因爲這個事情,公司被罰了數目不小的違約金。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爲這個員工從來不給ppt文件標註名稱和做分類,往往拿到什麼就是什麼,導致錯把產品資料當做公關稿件發了出去。

看似很小的細節,最後都有可能影響大局。

而判斷一個員工有沒有成長的潛力,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他能否通過細節的變化來推導出大局的走勢。

當你單看一個細節的時候,也許什麼都發現不了。

可如果你把細節放在一個多維度的宏大背景下去思考,就會發現新的端倪。

這就叫細節的化學反應。

就拿剛纔的例子來說,不給文件歸檔或者不做名稱標註,在當下的情景中,最多就是浪費一點時間,每次都要自己重複尋找罷了。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一直保持這個壞習慣),把經手這些文件的對象角色拓寬(比如同事,老闆,客戶,甚至客戶的老闆),就會意識到什麼叫量變引起質變。

不要把問題放在單一的點上就事論事,而是把問題放在多維的空間下看趨勢和變化。

找到單一事件的各個關聯方,並在未來可以預計的時間長度裏將它們組合起來,再通過合理的推理和聯想,最後勾勒出一個能自圓其說的圖景。

這就叫大局觀。

這段話聽上去有點不大好理解,大家可以在遇到一個具體細節問題的時候,再來回味,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我平時經常做這種“細節-大局”的思維練習,遇到值得琢磨的事情,就不停反問自己:

這件小事有沒有可能造成大影響?

如果我改變了事件中的某一個因素,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事情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會對大局產生根本性改變嗎?

這其實就是幫助我們進行思緒的整理和推導。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好老闆最喜歡什麼樣的員工?

三個角度去考量:

態度比能力重要;

溝通比抱怨重要;

大局比細節重要;

希望對大家有所啓示

職場的心得體會篇5

大學畢業三年的堂妹,前幾天來我家玩兒,聊起近況,堂妹一臉惆悵的對我說:“姐,你看我高中時,成績挺好的,可到了大學,只顧着瀟灑了,四年下來幾乎沒學到什麼東西,如今找個像樣的工作也找不到,我該怎麼辦呢?”

堂妹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四年下來,她除了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就是在宿舍裏打遊戲,或者乾脆抱着手機,躺被窩裏看泡沫劇打發時間。

雖說是計算機專業,但她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並不好,老師平時佈置的作業,也是潦草應付,以至於現在電腦上最簡單的程序操作也不會,找工作的確不好找。

像計算機類這樣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即使真的讓她坐上那個崗位上,她也未必能幹得下去。

看她後悔不已的樣子,我勸她真不行的話,就給自己一些時間,找一個稍微簡單的領域,重新學起來,也許就能看到希望。

大概又過了半年時間,聽堂妹說,她應聘上了一家設計公司,從最底層做起,一邊學習,一邊慢慢積累經驗。

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生活時,都曾後悔過、抱怨過,甚至頹廢過,常常會說:要是當初怎樣怎樣,如今也不會這般模樣。

但,後悔就能換來流逝的時間嗎?答案是:不能。

有時候,真正讓我們難過的,並不是拼盡全力而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目標,而是荒廢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後,面臨一敗塗地時的悔恨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