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多篇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多篇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1

最近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不可自拔,《未來簡史》又被我放下了,幾千頁的書,不知不覺也看了三分之二了。

歷史書中不乏名將,天分很重要,基本功更重要。雖然戚繼光生來便是將軍(繼承祖上),還有一定的軍事天賦,但如果沒有後來的飽讀軍書、勤練武藝,再加上戰場上的實操,也很難名留青史。

歷史中也不乏蠢蛋,將有才之士長久的謀劃毀於一旦(王本固)。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話也對也不對。遇到胡宗憲之前的俞大猷是金子,但是沒有伯樂的賞識,千里馬跑不起來;但是因爲遇到了胡宗憲,金子開始發光了。

隱忍,成大事之前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等待最好的時機,再一舉殲滅。徐階就是這樣對嚴嵩的,一等就是二十年,忍辱負重。然後他接着擠掉了高拱,實現了他的抱負,布好了棋局,心滿意足的退休養老。可最終因爲他未能趕盡殺絕,翻身的高拱利用徐階提拔的海瑞,讓想要安享晚年的徐階在晚年顛沛流離、不得安生。

大功告成的高拱開始實現自己的抱負,明朝又一次恢復了生機,然而慾望惹怒了對手,年老的高拱被自己的老同事好朋友張居正和恨他入骨的太監馮保聯合鬥垮,灰溜溜的再次被辭退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位置只有一個,人人都想要。縱觀到張居正爲止的首輔(只看到這),幾乎沒有安然退休或者自然死亡的。或許,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吧。看了千百頁的勾心鬥角、你爭我鬥,有一點點無聊,還有更多的好奇與坦然。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人類社會吧,只要有人,只要有慾望,鬥爭就必然存在。

或許,這就是歷史規則吧。

精選閱讀

人們把所有豐富的經歷以及學習的知識都總結在了書裏,等待我們去領悟。在閱讀石悅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後可以學到很多,擴充自己的知識庫,爲了充分回味《明朝那些事兒》這個作品,就可以好好寫一篇讀後感。一篇優秀《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個人感想和心得作文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爲您提供參考!

歲月不饒人,明朝時期的事情發生了種種事情,看完了這兩本書,我深有感觸。這部書是當年明月,也就是石悅寫的明朝“通史”。這書從明朝開國的朱元璋說起對當時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體現出當時政治思想與當時開國皇帝建立的帝國進行了詳述。

第一部中寫的是朱元璋生於亂世當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沒有背景,沒有依靠,沒有後臺。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爭取得來的。他歷盡千辛萬苦,一次次的從死神的魔掌中掙脫,一次次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後繼續戰鬥,一直堅持着。

也可以說在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

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臺就要削潘。後燕王朱棣以“倩難之役”的名義奪位。

在讀到第二部結尾時我的感覺只是當時的濛濛淒涼,它講到鄭和下西洋,修着《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南安等,後來永樂帝於北伐蒙古歸來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讀到這裏我也只是覺得當時的“悲慘”,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而導致了二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喪於一旦幸虧忠臣于謙奮力救回了明帝國,但隨即又有兩位皇帝爭奪王位的“奪門之變”後都被害身亡了。讀到這裏我才曉得了什麼叫歷史小說的精彩與其對此使讀者的眼球應接不暇,欲罷不能。

也是這兩部歷史小說我感覺到告訴了我影月之殤影歌的感傷。明朝的言官也告訴了我們直諫者未必忠。貪心的官們告訴我們貪污者未必奸。皇帝嘛,呵呵,真活的不是人!朱元璋的身世告訴了我們要自食其力,像他這樣沒有依靠沒有後臺沒有背景的人都能當上皇帝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有一種說法,說古人把讀書分三個階段。5歲到15歲時是第一個階段,叫“誦讀”。第二個階段是15歲到25歲,叫“學貫”。最後一個階段是25歲到35歲,要做到“涉獵”,指一定要讀些本專業以外的書。

我這個年齡已過了上述三個階段,作爲智商不高的一介武夫,讀書主要就是消遣,若說還有什麼目的的話,就是以前爲了給女兒樹個愛讀書的樣子,而今或許就是有一點點裝或是愛惜眼睛了,因爲整天盯着電腦手機兩個一大一小的屏幕,實在是有些頭暈眼乾。

年前單位書櫥添置了些新書,其中有套《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共分九部,其中有幾部曾於20xx年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學習期間讀過,也曾寫過第一部的讀後感,知道這套書是極爲適合用來消遣的。

借閱這套書時,單位管理的同事對我說:怎麼喜歡看明朝的東西明朝都是些壞人!

他這句話,不敢苟同。第一,我並不是特別喜歡看明朝的東西,我只是覺得這套書適合當下的我用來消遣而已。第二,明朝雖然皇帝、太監以及一些權臣不怎麼樣,但好人,也就是忠臣義士還是有的,而且讓我看後會久而不忘的。譬如被“滅十族”的方孝孺、“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被當年明月評價爲“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仞加身不改之志,千年之下,終究不朽”的楊漣,當然還有存在較大爭議的抗清名將袁崇煥。

讀《明朝那些事兒》嚴格意義上不算讀史,因爲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書,但卻很適合像我這樣的人通過它去了解明史。雖然當年明月是以自己獨特語言風格來敘述的,但卻不是戲說,也雖有自己的評說,但歷史中的事件與人物都還有據可考,可以讓讀者輕鬆地消遣式地通曉串連起明朝歷代中的事件與人物。

閱讀是需要一些能力的,如我者,不大能看懂或看得進去較爲高深的學術著作,只看一些于丹的書、易中天的書,還有當年明月寫的這套書,這不是不求上進,這其實是有一點不幸。正如香港文化人樑文道先生所說:“讀書讀得越多,越發現真正要讀懂我們心目中所謂的經典名著,你可能要有一點運氣。”顯然,我缺少一點這樣的運氣,無法像一些生長在家庭條件不錯的人,受到良好的書香薰陶,國小到大學都接受了不錯的教育,慢慢走過一條幸運的軌跡,漸漸培養出一種閱讀能力,幫助他們讀到很多人沒辦法讀進去的書。應該說,像我這樣的人極爲大衆,但這不妨礙我們以任何目的、任何方式去閱讀。有一種讀書叫做無須求甚解,能讀,堅持着讀,其實就會感到幸福。

巧的是在我寫這個筆記時,微信朋友圈中一小妹發了一條這套書的讀後感,無論有沒有道理,錄之算作結尾吧:

從其中的許多歷史人物中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能否做成大事,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品。能力很強但人品不佳,反而誤事。更有甚者,能力差人品更差者,因自身擁有的籌碼站不住腳跟,便擠兌能幹實事的人以保地位,結果就是帶不了兵,更做不成事。既然同爲一個目標奮鬥,就不應該站在制高點對平級的人頤指氣使,唯有團結一致才能建設好所謂的集體,做成想做的大事。

她在這段話後附了一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看得出她是個單純、要求上進的好姑娘,滿滿的正能量,在此爲堅持閱讀的她,也爲我自己點贊!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國小畢業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導下,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小說共計九冊,但我真正是“悅”讀,在快樂和興奮中欣賞,我感悟到了作者當年明月先生用文學的工藝雕刻歷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間關於明朝的各種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的事情爲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17帝、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及宮廷爭鬥刻畫得入木三分,並加入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人倫道德的演繹。

作者自己說過:“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覺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書寫歷史開創者,他寫歷史就是寫人物,寫人物即寫靈魂,通過人物透析靈魂。

?明朝那些事兒》有別於戲說歷史。事件敘說直白,人物刻畫傳神,心理描繪深邃,歷史評價公允。特別是對英雄人物,不惜筆墨,充滿豪情,力透紙背,甚至一寫就是幾頁,看得我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好些篇章我反覆朗讀,都能直接背誦下來,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對英雄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挫折,我們都應該坦然面對,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階、張居正、戚繼光那樣,隱忍和堅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斷磨鍊自己,厚積薄發,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只有堅持正義和真理,即使最後失敗或受到屈辱,也會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開卷有益,閒暇時讀一本好書,添一份雅趣,長一份才智,享一份快樂。在讀了石悅寫的《明朝那些事兒》以後,不禁爲作者精湛的筆法所觸動,此時就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下自己的收穫和體會,怎麼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讀後感記錄下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後個人心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爲您提供參考!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讓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混混變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朱元璋的這種精神是很難能可貴的,他讓我看到了朱元璋的勇敢、堅強、百折不撓的精神,不然他怎麼能推翻元朝的統治,怎麼能創造龐大的帝國呢?因此,我覺得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應該總是靠着自己的父母、家庭,做一朵生活在溫室裏的小花,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學會堅強,面對困難,向朱元璋這位優秀統帥學習,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不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它讓我受益匪淺。

國小畢業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導下,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小說共計九冊,但我真正是“悅”讀,在快樂和興奮中欣賞,我感悟到了作者當年明月先生用文學的工藝雕刻歷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間關於明朝的各種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的事情爲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17帝、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及宮廷爭鬥刻畫得入木三分,並加入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人倫道德的演繹。

作者自己說過:“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覺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書寫歷史開創者,他寫歷史就是寫人物,寫人物即寫靈魂,通過人物透析靈魂。

?明朝那些事兒》有別於戲說歷史。事件敘說直白,人物刻畫傳神,心理描繪深邃,歷史評價公允。特別是對英雄人物,不惜筆墨,充滿豪情,力透紙背,甚至一寫就是幾頁,看得我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好些篇章我反覆朗讀,都能直接背誦下來,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對英雄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挫折,我們都應該坦然面對,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階、張居正、戚繼光那樣,隱忍和堅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斷磨鍊自己,厚積薄發,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只有堅持正義和真理,即使最後失敗或受到屈辱,也會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出燦爛的光輝。

在暑假裏,我讀了不少書,最令我影響深刻、收穫最大的就是《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既讓我知道了許多道理,又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

?明朝那些事》講述了一個深刻的故事:朱元璋是個很窮的人,他爲了能活下去當了和尚,因此,和尚們經常欺負他,在和尚們喝酒玩樂的時候,朱元璋只能在旁邊擦地板。而且和尚們逼迫他去要飯,要回的飯卻一點都不給他。後來,因爲他乾的很努力,所以,老和尚就讓他當敲鐘和尚,生活纔好了一點。

過了不久,朱元璋的一個朋友前來找他,騙他參軍反抗,於是他就跟着去了。因爲他很會打仗,得到了不少強兵強將。但好日子沒到頭,脾氣暴躁的將軍開始厭惡他了,因爲他不想讓別人比他強,於是就把他趕了出去。

朱元璋被趕出來以後,卻又遇到了兩個敵手,他正在爲難,不過他非常的幸運,懂天文的劉基來了,朱元璋和他一起,通過聰明才智連打了許多勝仗,得到了許多人才。由於他善於學習,心胸寬廣,所以被選當了皇帝。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想:“只有意識堅定,善於學習的人才能幹大事”。我們學習也一樣,只有努力,勤勤懇懇,善於學習才能學好。像那些偷雞摸狗、整天想偷懶的人只會被別人嘲笑、看不起的!

首先,我是一個工科生,或者說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工科生,所以我不太喜歡歷史。

曾經連中國幾個朝代都說不清楚。其實歷史就是講故事,只是故事的結局已經定了。就好比看一場已經知道勝負結局的球賽,但是過程同樣可以很精彩。可惜從小的教科書總是這樣:某某某變法,變法的內容以及變法的意義。然後考完試,什麼都還給老師了。其實所有的變法不都是爲了國富民強嗎?好好的歷史變成了教條,所以什麼都沒記住。後來想想,其實我還是很喜歡歷史的,喜歡看歷史劇,只是現在的電視劇都改編的有點不成樣子了。什麼人物都可能杜撰出來。以前一度很喜歡看隋唐英雄傳。。哈哈,好了,言歸正傳,談談自己看了明朝那些事兒的感覺吧。

明朝那些事兒,很好看,跟看故事書一樣的,看得關鍵就是我記住了。記住了這個奇特的朝代,這個皇帝權利或許是最少的朝代。有一天晚上睡不着,回憶了一遍,所有的皇帝,居然記住了。所以我很震驚,震驚。在這麼多皇帝裏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一個完美的皇帝,沒有仇恨,雖然他有足夠的理由去仇恨;沒有復仇,所有他可以輕而易舉的去復仇。在他當皇帝之前,真的可謂是險像環生,可是所有身邊的人都保護着他,宮女,繽紛都保護着他。讓人感動不已,每每看到此,忍不住落淚。

一種單純的善良,總是讓人感動。可惜皇帝很短命,留下來一個朱厚照,雖說混蛋,不過朝廷有楊廷和撐着,所以似乎都沒啥問題。覺得最冤枉的就是崇禎了,其實他很想做好,而且很努力,可惜經過萬曆和木匠皇帝的折騰之後,明朝這個攤子實在實在太破了,破得根本沒法東牆西牆這樣補起來了,然後不可避免的明朝就這麼滅亡了。積重難返,並非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了。

所以想想最後一個皇帝真的也挺可憐的,身上揹負着亡國的罪名卻並不定就是最糟糕的皇帝。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着就是命運,命中註定。

靜下心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好像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一般。在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想您對於這個作品有了更深的瞭解,爲了充分回味《明朝那些事兒》這個作品,就可以好好寫一篇讀後感。《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究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生讀《明朝那些事兒》個人感想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儘管有所畏懼,卻能驅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

今天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這部長篇鉅著《明朝那些事兒》,爲碰到好書而高興。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閱讀歷史類書籍,而從歷史中可以讀到先賢的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加有閱歷,而閱歷可以提升個人素養,增長能力。俗話說“讀史,可以知興替”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瞭解歷史是怎樣前進的,有助於自己的人生成長。

書中的歷史很有趣,儘管明朝的大人物都聽說過,但不同於正史和教科書的古板,沒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這樣的分類,而是通過歷史中的人物來書寫歷史,很有《史記》的風範。大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出過王侯將相,出過忠臣逆賊,出過愛國者與叛國者,出過天才和笨蛋。各種人物輪番上場,演繹了漢族所建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書中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像感慨于謙之死、悲於崇禎皇帝時運不濟、喜於宦官下臺,爲書生意氣而打動……中華民族延續至今,多災多難也挺了過去;王朝百世而衰的命數至始至終在發揮作用,但中華民族氣數未盡,從未盡過。

誠如書中所講,我們這些人中總有人在堅守氣節,捍衛民族精神,從來不識時務、一根筋到底。國難當頭時,總有人不畏死,敢流血,以身來報國。

歷史也告訴我們,成功是不可複製的,每個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路來!歷史總是在書寫新的篇章,因爲每個人都有新的劇本。

今年暑假,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俏皮的語言風格、獨特的觀察視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湯顯祖爲主角的“稀泥謝幕”最讓我感慨萬千。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被譽爲“東方的莎士比亞”。

二十歲時,湯顯祖就考中了舉人。可惜他運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之所以說他運氣不好,並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欣賞他,還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湯顯祖清高,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絕交友。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也要擺他一譜。結果可想而知,湯顯祖會試時落榜了。

三年後,湯顯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依然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絕。張首輔又擺了他一譜,湯顯祖再次“光榮落榜”。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又一次去趕考,這一次張居正並沒有阻攔他(因爲張居正此時已經死了),終於成功上榜。可由於朝廷內部爭鬥,湯顯祖沒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當了個禮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並沒有磨滅湯顯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禮部主事的日子裏,他盡情地將自己的抱負寄託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終寫成了經典戲曲《牡丹亭還魂記》,後人又稱《牡丹亭》。縱觀他的一生,雖爲官不濟,卻爲文不朽。

湯顯祖一生坎坷,卻不肯低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游泳班學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錯,但是苦於教練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術時,都沒叫到我。偶爾叫到我時,該死的下課鈴就響起來了。因此,我內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親傾訴我的煩惱。“媽媽,我的游泳水平還不錯,可沒有機會展示,這游泳不學算了。”“趙然啊,你要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幹出成績。”聽了母親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練習游泳。終於,在一次游泳課上,我自告奮勇,把自己的游泳技術展現給大家看。結果,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連教練都誇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斷去努力、去奮鬥、去拼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到達不了的彼岸,實現不了的夢想。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總會對過去的歷史心生好奇。比如當我第一次從某本扁上發現附錄上的“歷史大事表”時,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們中國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後到夏商周、春秋秦漢……元、明、清。也明白了每個王朝的建立者與歷史上許多激烈的戰鬥與對外國侵略者的反抗。每個朝代的盛衰同時一目瞭然。

瞭解歷史的皮毛還不夠,興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個朝代。之後我又去買了《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鑑》等書籍,但還覺得不夠細緻,於是,我的書櫃裏又多了一位給我講解歷史的老師《明朝那麼事》。

這一套書詳細講了明朝的創立到終結這段歷史。尤其詳細講了每一場激烈的戰役,讓人總有身臨其境之感。且語言風趣幽默,並非單純枯燥地說書。並且將人物內心想法與人性鬥爭的複雜刻畫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場場酣暢淋漓的鬥爭,高潮迭起,令人慾罷不能!

於是,我就這麼帶着勁地讀了下去。讀着讀着,我不禁開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詐,陳友諒殺徐壽輝之前,說了句“你在亂世是怎麼活下去的?”這就暗喻了在亂世上,只會出奸雄。他們無情無義,在關鍵時刻誰都敢殺。我又感慨人性之殘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對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許多人被殺後還滅族?一個也不放過。我還感慨現實的無奈:朱元璋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這是因爲他領導人民打下一座城後,人民需要土地與糧食,而隊伍又需要經費,沒辦法,他只能把地“租”給農民們,自己來收租金。於是,他便成了一名實實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時沒有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進了這種現象。

唉,這就是被歷史車輪匆匆碾過的大明朝。環顧中國整個古代史,有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雖說有明君開國,但終究是毀於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現,破壞了原始的共產制度,繼而演變成了奴隸制、封建制與資本主義制度,成了個越變越大的瘤。同時還有一個規律,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再強盛的帝國終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就是時間的力量。回顧歷史,就是吸取前車之鑑,展望更好的未來。

史書讀的不多,數來數去也就那寥寥幾本,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這和我的心態也密不可分,對於史書我總是帶着一種功利性去讀,恨不得吧所有內容都記住,爲了考試而讀書。而史書總是一絲不苟,嚴肅的,讀來讀去雖說不會枯燥無味,但也很難做到樂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兒》大名,對於同學口中一致好評的史書,不免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證那句“歷史本來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時間讀完7本書,心中感慨萬千。歷史是一個舞臺,當年明月用一種近乎調侃的語氣爲我們描述了一場又一場沙場馳騁、指點江山之豪氣,勾心鬥角、奸臣當道之黑暗,成千上萬個人們在這個舞臺上出演過,有的人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光彩,施展才華造福百姓;有的人卻是懷才不遇,窮酸落魄流落民間;有的人勾心鬥角,終於位極人臣。但不論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的舞臺劇,在他們的推動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進。

要說讀後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寫起。讀完書,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當年,明朝國富民強,明朝艦隊之足跡遍佈東南亞,盛世的出現讓明朝不斷強大,可所謂物極必反,明朝終是沒有逃過一個滅亡。

當時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考試可能出現的活題進行復習時,就想過一個問題:爲何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歷史,我終於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人物脫穎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輩,而他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不斷變得更強大;國家亦是如此,最終,經過不斷地戰爭,終於有一個強國,取得了桂冠,一統各國,然後戰火銷聲匿跡,雖有小打小鬧,但無傷大雅。過了幾任皇帝,世襲制的弊端就出來了:總有那麼幾個皇帝如同紂王、隋煬帝一樣暴政,接着,農民起義、朝廷內鬥、邊境叛亂紛紛而起,又成爲了一個亂世。歷史,就是一個圈。

對於書中的內容,不再多做評價,我只想高呼一聲: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然後鑽入題山題海中,尋找考歷史的精彩之處。

這套書讓我愛上了歷史類圖書,筆法幽默,情節生動而且都切合真正歷史。各代皇帝各有特點。而讓我誤會最深的是明成祖朱棣,以前看歷史書總以爲他篡位逼建文帝下落不明,現在看來其中的誤會太深了。

完全看下來,朱棣沒有錯,他只是想自保,前期他有野心但沒有幹任何出格的事,他的皇位能奪來,靠得是他自己的一切才能,而他也確確實實開創了一代大明盛世,當時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朱棣功不可沒。得知朱棣死了,真的好傷心好難過,就像一步一步陪他把江山給打下來,讓鄭和下西洋讓世界各國知道當時最強的中國實力……他一生馳騁沙場,能力才華應有盡有,他堅強的意志最讓我佩服。遷都時克服一切苦難,眼光獨到狠辣。佩服佩服,“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他是一個好皇帝”。

朱祁鎮最讓我唏噓,這坎坷的皇帝-俘虜-囚犯-皇帝的經歷,可謂天堂與地獄的輪迴吧。其實被俘後他真的只是想回家,只是想跟苦守等候,整日哭泣以致眼盲的皇后或者說妻子在一起。哪怕他想要保住一顆用以乘涼的大樹都做不到,哪怕一代皇帝被囚禁,宮門半步踏不出去,哪怕整日吃不飽,哪怕堂堂皇帝皇后親自動手紡織去換米糧,但他不怨不恨,因爲他跟妻子在一起。

爲什麼要一步又一步的去逼迫他,想他們死??因爲權力親兄弟可以反目成仇,爲了妻子,他也只能把皇位奪回來。他有錯,他錯打一仗,錯殺一人,而這兩個錯誤也差點毀了整個明朝。但是他也沒有錯,他奪位篡位都是當朝者的欺人太甚,而且這皇位本就屬於他,本就是他的。他只是把暫代出去的東西拿回來,無可厚非,權力往往最不可靠,往往最讓人迷失自我,沒得到之前不想要不代表得到之後還會還回去。

明朝那些事兒爲我們揭開明朝的神祕面紗,用幽默的筆法寫有趣的歷史,還原了一個不同於電視劇的真實的明朝。

我印象中的明朝是黑暗的,暴力的,專制的,但是這不是明朝的全貌。明朝的言官有極大的發言自由,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一個民主的朝代。經濟上恰逢資本主義萌芽,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尤其東南一帶。然而也有很多黑暗的時代,比如嘉靖王朝,萬曆後期,天啓年間等,有奸相當權,宦官專政,黨爭互戕……但是總的勢頭是向前的,是發展的。

歷史趨勢不可違。明朝建立是歷史趨勢,由盛轉衰是歷史趨勢,氣數已盡走向滅亡也是歷史趨勢。朝代的更替,王朝的興衰,歷史的演進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就算你知道結局也無法改變。現實如斯,歷史如此。

盛衰榮辱一場空。哪怕你權傾天下,史書的上一頁飛黃騰達,位極人臣,榮寵一時,下一頁已是牆倒人推,人走茶涼,兔死狗烹。歷史的結局很少不是悲劇,不是悲劇的可能是慘劇。世事實如白雲蒼狗。

翻開書目,在風起雲涌的戰場上,在爾虞我詐的權謀鬥爭中,在幽默的歷史故事背後,我看到的是情懷、風骨、氣節。總有一些忠義死節之士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總有一羣捨身保國的志士犧牲小我換取大我。他們不爲浮華所動,不貪眼前利益,不信迴天無力,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以卵擊石。在黑暗的現實前,他們受得住考驗,耐得住苦難,守得住底線,只是因爲他們堅信爲國爲民這四個普通的字眼,相信太平盛世總會到來。

剝開書目,那些寧折不彎的脊樑穿越歷史時空,拂開歷史風塵,主宰着歷史脈絡,感動着一代又一代人,讓千百年前的故事熠熠生輝。

隨着時間流逝,總有那麼一些作品讓我們記憶深刻。在讀後了《明朝那些事兒》,對於作品裏的情節非常感興趣,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實需要以讀書心得的方式去認真回味。《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究竟該如何寫呢?下面是由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讀《明朝那些事兒》寫一篇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迄今爲止唯一一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明朝那些事兒。

從窮苦卑賤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當雜差,再到成爲統領百萬人馬的元帥,再到即吳王位,建立大明,萬人之上。朱元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一個軍事、認識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無光,爲了吃飯,從小便要去給地主放牛;他出自佃農之家,他們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可親人死後,竟沒有一塊土地可以讓他們入土爲安。爲了吃飯,他跑去當了和尚,做小行童,做雜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貧瘠的地方化緣。直到他忍無可忍,參與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穩穩的度過這一生,而一封信,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爲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絕路,走投無路之時,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衛者郭子興,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他憑藉着自己出色的才能,歷經坎坷,當上了元帥,勝仗無數。通過連年征戰,滅掉了元朝,即吳王位,建立了大明,從放牛娃變成了萬人之上的皇帝。

稱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結束了名族等級制度,在位期間,爲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他,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成爲一位很有作爲的皇帝,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這個明朝真好玩!歷時兩個月終於看完了,特有意思,用一首詩來形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其實人都挺複雜的,不復雜的,都不是人。

如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如戚繼光:血戰殲倭,勳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

如楊漣: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

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但我堅持幽默,是因爲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人生並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得想死。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

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希望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爲你還活着,活着,就要繼續前進。這本書裏面講了太多太多爲了心中的信念甘願赴死、英勇就義的人們!每一位的.一生都值得我們尊敬!

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這個時候,朱元璋死了,朱棣當了皇帝了,大明興盛了!可還有一個地方又不老實了,這就是——安南(越南)。(原來古時越南也在中國的版圖上呀!)朱棣派張輔去平定,動員軍隊花了幾個月,問:多少人要動員幾個月?

文:三十萬!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我不禁想,這麼多人,哪裏冒出來的?再看一看朱棣怎麼誇張。安南的父子做何反應。

文:這次明軍隊共三十萬人,對安南號稱八十萬,胡氏父子聽到這個數字後,差點沒暈過去。

這是什麼邏輯,我覺得也太狂了,兩倍還多,真是“人在底下吹,牛在天上飛”!恐嚇作用還是有的。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前兩冊,真覺得那是個多事兒的年代。不再說了,去看書去。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各代王朝不斷的更迭,歷史的車輪推動着我們不斷地前進。時至今日,那些瑰麗的古代文化,我們雖然無法親眼見證其生機與活力,但古人留下來的東西,都在講述着他們獨特的生活和神祕的往事。

疫情放假在家,我們除了上網課,也有充分的時間來充實自己,所以讀一本好書是必不可少的,在假期,我同家長一起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是一套書,講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以及創立後明朝各領域的發展改革。全書以幽默詼諧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的興衰成敗,其中蘊涵了許多古人的智慧和歷史的經驗,一旦開始閱讀,便讓人愛不釋手。

整套書內容量很大,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人,那就是明代名將——于謙。這個于謙並不是說相聲的于謙,而是明代的一位儒將。正統年間,能顧大軍來犯,於土木堡擊潰明朝最精銳的兵力,並活捉皇帝朱祁鎮。當時,皇城將成爲外敵的下一個進犯目標,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王朝內部的大臣們亂作一團,而只有于謙一人保持清醒。從戰前的各項準備,到戰爭在即的吶喊與豪邁,于謙自始至終都遊刃有餘冷靜沉着。兵臨城下,一道道軍令讓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但又熱血沸騰。他將北京城每個門分派給每一位大將把守,最後將德勝門——北京城的最北,也是最有可能被進攻的地方,留給了自己。從上到下這一套措施,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是他的沉穩威嚴,以及他給將士們帶來的勇氣與信心。而讓人吃驚的是,這個發號施令的人是一個文臣,是一個向來溫文爾雅,安安分分的文人。就在這樣“不勝,就死”的力量的催動下,明朝以少勝多打敗了外敵,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未來。

這一段歷史,我反覆看了很多遍,裏面透露出來的信息讓我對歷史越來越感興趣,歷史上的每個人都曾那麼鮮活。在這世界上,有的人爲自己的理想奔波,有的人爲平民百姓而繁忙,有的人卻貪圖享樂,自私自利。人生於世界,所作所爲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蛛絲馬跡,古人的智慧和豐功偉績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物。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想法一個謀略,都隱藏着無窮的智慧,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裏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有太多讓人着迷歷史祕密等待我們去發現。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我新近讀物。這本書有一個系列,一共有7本,分別是:《洪武大帝》、《萬國來朝》、《妖孽宮廷》、《粉飾太平》、《帝國飄搖》、《日暮西山》以及大結局。整個大明王朝的經歷就如同書名一般,講述了貧苦農民朱五四的兒子朱重八,也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南征北戰,平陳定張,建立人人平等的大明王朝。

那是一個陰雨午後,天灰濛濛的,一刻鐘過去了,雨終於停了。灰濛濛的天空似一塊厚重的簾子,低沉地垂着,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我重重的嘆了一口氣,無聊的躺在沙發上,媽媽笑着地給我一本《明朝那些事兒》。哎,又是這類無趣的歷史書,那乏味的語句,味同嚼蠟的文章,總會令我興致頓無,無聊之極。

可我還是不情願的看起書來,沒過一會,我就完全融入進了大明帝國,融入進了農民朱重八的心裏。我一下子沉浸在這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情節中了!

?明朝那些事兒》用通俗的小說形式,詼諧而有趣的筆調,向我們講述了六百多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曆史。於是,我彷彿步入了時空隧道,被捲進這塵封百年的往事中。時而,我畏懼那血流成河的戰爭場面;時而,我目睹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時而,我爲國泰民安的大好河山興奮不已;時而,又爲奸臣當道的昏暗局面憤懣不平……然而,這一切都造就了大明帝國,都改變了它的命運,都決定了它的生死存亡。

朱元璋的崛起,更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值得反思。當他還是一個小頭頭的時候,他的鄰居就有強大的張士誠,還有狡詐的陳友諒,可朱元璋都挺過來了。他後面乾的事情還印證了小兵張嘎的一句名言——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至正二十三年7月21日,朱元璋二十萬精兵向比他強的陳友諒發起了進攻。雖然朱元璋的船小,在陳友諒的面前像玩具一樣,但朱元璋的船小巧靈活,便於機動,致使陳友諒攻擊不便。再加上有常遇春,徐達,朱文正一干猛人,那陳友諒就更沒戲了,80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戰船毀的毀燒的燒,陳友諒則逃了。

按理說脣亡齒寒,陳友諒歇菜了,那私鹽販子張士誠絕對熬不過今年,但事實上他不僅熬了一年,他整整熬了4年,在至正27年9月,平江也被攻陷了。

我這時才突悟,沒有風雨不見彩虹!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期盼收穫。但通向成功的路上總是佈滿叢叢荊棘,處處沼澤。有的人懶懶散散,懶腰蝕骨,永遠登不上成功的頂峯;而又有些人愛投機取巧,聰明反被聰明誤,明明已經站在成功之峯了,卻做得太過了,從頂峯又往前邁了一步,一腳踩空滿盤皆輸;有的人一路踏踏實實,披荊斬棘,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最終到達了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做到了古今貫通,以自扶自立的手法,獲得了讀者的認可,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真理。恩!這是一本好書!

最近,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這本書,感觸很深。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極不平凡,雖然出身皇家貴族,但因爲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標差了一截,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問題上。太子朱標有開國功臣李善長和徐達這兩位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者擔任老師,而朱棣從小整日見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劍,殘酷的戰場讓他認識到:強者生存。這造就了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

可以講,燕王朱棣是一戰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將部隊的指揮權授予燕王和晉王,遠征蒙古。朱棣知道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所以好好準備,先偵查對手的具體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堅持前行,發現敵人並沒有進攻,而是勸降。這是很讓我驚訝的,在沙漠中遠征多天的軍隊碰上了敵人,誰不想大砍大殺一把。但朱棣沒有理會部下的催促,他剋制了自己,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得到了榮譽。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這可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啊!

仗是打贏了,可太子的位置還是沒拿到。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兒子,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爲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駕崩後,朱棣起兵造反。憑藉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當然,他還是醉心於沙場,數次遠征蒙古,打得那幫人幾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終朱棣也病死在沙場上,或許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了。

應該說朱棣不是個好人,但是個好皇帝。他日夜操勞,關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書——《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互通有無;南下討伐平安南等等,實現了國家的真正富強。

總結一下:朱棣好像擁有雙重性格。對擋他道的人,根據暴力原則,毫不手軟地:殺!但對這個國家,對百姓,他竭盡全力,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利國利民,國家強盛。

應該說,朱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成爲今人的一面鏡子。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2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後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隊伍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脫古思帖木兒丟下隊伍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凶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採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着他。他很榮幸的成爲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後的藍玉任意妄爲,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3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爲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爲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瞭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我認爲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

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

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闆”生存的可能性爲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爲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纔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

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着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

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纔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4

?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一共有七部,它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300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兒。它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對明朝的十七帝和其他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由其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官場政治、戰爭以及帶王心術。

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大致看了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角——朱無璋。朱元璋在元朝未期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那時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做和尚,討飯吃。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爲造反人物,以此藉口來殺他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所以,朱元璋在這種環境下才造就得如此偉大。

這種種原因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戰鬥,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這三件寶結合起來,使他造就了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他從這道防線中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有重新再來的勇氣;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只有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能如此,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解決,達到成功。

朱無璋雖然厲害,但他在考慮子孫後代的問題上解來犯下了一個蒼天大罪!他變得殘暴了,他登基後誅殺開國功臣,心狠手辣。此外,朱元璋還對自己的官員其不信任,有許多官員被活活怨死。

應該說,朱無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上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他的肅貪行爲雖然十分可敬,但是效果不佳。他一味的猛打、猛殺使得他雖然在統治時期貪污十分少,但在他死後,明朝的貪污現象明顯嚴重了許多。

朱元璋的精明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在這些問題上呈現出的卻是一些很根本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學習朱元璋的這種精明,同時也要避免出現這種根本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們時時刻刻都擁有這執着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這樣我們纔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5

今天,媽媽帶了一套書回家,我一看是一套歷史書,還是厚厚的七本,它們的書名叫《明朝那些事兒》。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歷史書,還這麼多,又這麼厚,什麼時候纔看的完啊?媽媽還強力推薦:“看過這套書的人都說寫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細細讀!”我只好應着媽媽的要求,心不甘情不願的捧起了書。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頁,我就隨着作者來到了1344年。朱元璋從一個吃不飽飯的和尚,通過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從創建到滅亡經過了三百年。這本書對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對戰爭、政治、當時的經濟政治制度等用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進行了細細的描述。

在書中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鬆,臨危受命敢當大任的名將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國的老將鄧子龍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稱爲“海青天”的海瑞,百姓們爲了能見“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磨破了十幾雙鞋,徒步趕到京城。海瑞兩袖清風,廉潔公正,想到的事就義無返顧的去做。最後他因爲直言犯上,被罷官。抄家時家裏只有幾件補滿補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爲百姓着想,不屈服於的好官。

這套書作者寫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簡單、易懂、語言幽默,情節生動。作者還時不時的調侃幾句。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麼好玩、好看,真可謂是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6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這套書叫《明朝那些事兒》,20__年起在“天涯社區”連載的一篇歷史小說,耗時三年連載完畢。因網絡反響強烈,作者就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據說當時還掀起了明朝熱。

作爲一名普通女子,我也不喜歡歷史,甚至有點厭惡學生時期的歷史課,因爲總是死記硬背那些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如今,就成了一個“歷史盲”。但這本書早有耳聞,於是趁着某次活動,在網上以優惠價買進了這套書。最近,才得空翻閱此書。

當讀到明英宗因聽信王振之言,草率帶兵親征蒙古瓦剌最後導致土木堡之變時,對王振這個死太監恨得咬牙切齒,又爲二十萬明軍慘敗而痛心疾首,也爲明英宗被俘悲憤交加。蒙古也先帶兵大舉進犯北京,爲于謙於危難之中挺身而出誓死保衛京城的勇氣和謀略而振奮,最後卻又因明英宗復位含冤遇害而悲痛,但從此卻成爲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九千歲魏忠賢一手遮天殘害忠良、禍害天下,爲曾經如此輝煌的大明王朝終於走進了最黑暗的時刻而感慨萬千。盧象升求援被拒、彈盡糧絕,明知此戰必敗,依然奔赴戰場與清軍決一死戰、以身報國,卸下盧象升屍體上的盔甲,底下卻是爲父親所穿的麻衣,此時我已淚流滿面……

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甚至是網絡用語,使原本在明朝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作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所以讀此書毫無普通史書般那麼枯燥乏味。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涌現了太多歷史人物與故事。相信你讀完此書,必然也會喜歡此書,同時驅使你去讀更多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心得體會篇7

?明朝的那些事兒》說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其實就是以前一直被說書人及老百姓所鍾愛的《英烈傳》的內容,不過多了靖難之役。 在閱讀部分篇章後,感覺到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讓歷史寫得這樣,還真讓我佩服了。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衆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衆喜歡並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爲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爲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着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爲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纔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我想,那些認爲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於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願意做,那還有誰願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說說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說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