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2022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2022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1

浙江省衛生健康委4月4日消息,4日凌晨,來自全省的7261名醫務人員出發赴上海,支援上海開展全員核酸篩查。這7261名醫務人員分別來自杭州、寧波、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麗水8個地市和浙江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浙醫一院、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浙醫四院、浙江省兒童醫院、浙江省婦產科醫院、浙江省中醫院9家省級醫院。

這是浙江省自3月28日以來第5次前往上海支援開展核酸採樣工作,截至目前,已爲當地累計採樣279萬人次。

除支援核酸採樣工作外,浙江省還承擔了上海核酸標本檢測任務。繼前期支援2個氣膜實驗室(日檢測能力共20萬管)後,4月3日再次調集1個氣膜實驗室(日檢測能力10萬管)支援上海。同時,浙江省調集307名核酸檢測人員,在湖州城市檢測基地承擔上海部分核酸標本檢測任務,截至目前,該基地累計接收樣本17.9萬管。今天,預計有大批量標本送至浙江檢測。

同時,浙江省援滬方艙醫院醫療隊1500餘名隊員已於4月3日抵達上海開展工作,另有84名血透專科護士已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三個血透中心開展血液透析服務工作。

不只是大量的核酸檢測採樣工作,也有核酸標本檢測任務和血液透析服務等;也不只是前往上海蔘加檢測,就像文中提到的,還有大批量標本送到浙江檢測。

其他地區的醫療隊也是千里迢迢趕赴上海支援:

據央視報道,3日共有10批醫療隊陸續抵達,分別來自天津、湖北、江西、山東、安徽等,總計約6000名醫療隊員。此前,北京、陝西、四川、河南等地集結醫療隊千里赴滬增援。

參加支援的醫護人員們辛苦了,希望大家做好自身防護,早日安全歸來。

其實這些日子想必這些地方原本的防疫情況也不甚樂觀,我所在的寧波自從海曙查出3例後,各縣市區也零零散散發現幾例,今天鄞州區也發現一例;而核酸檢測力度更是空前地大,很多國企要求4月8日之前全員必須每天做一次核酸(這三天每天還得下午去一次周邊核酸檢測點排隊檢測,至少花去半小時),這是去年鎮海北侖疫情的時候都沒有過的,所以檢測壓力也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派這麼多醫護人員支援上海,本身也面臨着不小的壓力,因此一方面希望這些支援人員的食宿安排等能妥善解決,另一方面也希望上海的疫情能儘早控制住,各地的壓力能進一步減輕。加油!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2

沒 有這麼強大的醫療人員支援,上海的全區域靜態管控(封城的挽尊說法)怎麼進行得下去?

就算是這樣,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浙江某支援小隊奮戰兩天全隊陽性,不得不撤回浙江;有些支援小隊辛苦一天連水都沒得到一瓶,說明最後100米的後勤保障依然是難言之隱……

這還是強力支援的結果,如果指望上海本地醫務工作者自行堵槍眼,全面封控排查的工作怎麼進行得下去?4月11日的社會面新增清零、4月18日有條件開放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所以要特別感謝各省市各級政府與單位都以最嚴肅的態度予以支持配合。危難時候,誰纔是可以依靠的人?這個答案,誠心支援的人可以不說,但希望某些人摸着良心認真想一想。

有人說以上抗疫花邊新聞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反映了上海人高高在上、“愛面子”的心態,這種說法沒講到點子上,甚至是不公平的。

與上海人打交道的人應該知道,“講體面”並不是上海人的壞毛病,事實上,他們對於個人/組織的界限非常敏感,特別強調“拎得清”,也就是:

任何人/組織都要清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所以你會看到,真正講體面的上海灘“老克勒”是真的低調而有分寸,不喜歡出風頭——就如同珠三角人民喜歡“悶聲發大財”,而不是“拿着大哥大、講着粵式普通話”一樣。

那麼,此類新聞背後推手是誰?

先問一個問題,如果說起前段時間對上海防疫的印象,你第一時間想到什麼新聞?絕大多數人會記起“精準防疫”的暖心例子,比如迪士尼的煙花,最小疫區的奶茶店、紅酒加咖啡、機器狗防疫巡邏……你會在心理上對上海防疫的先進性,對當地人性化的“網格管理”表示欽佩,對上海市的人文社會環境充滿信心。

你會這樣想的,投資者也這樣想——而這就是當地政府竭力引導、願意被外界看到的。這屬於基本的城市營銷策略(注:在此只陳述事實,並不持褒貶態度)。

事實上,一個“買咖啡”的花邊新聞直接上了各平臺熱搜第一,這不太可能是自然發酵的結果,因爲它並不具備真正的新聞價值,也不符合全國範圍內的主旋律。

而在流量推送規則下,各種類似抗疫新聞隔三差五必上熱搜,不但是低估了全國人民的審美價值(難道全國人民最喜歡看到的抗疫新聞是這樣的?),還忽視了我國輿情引導的力度(難道就沒有其他更正能量的新聞值得推送了?)。

所以這個案例的價值,在於體現了當地政府的微妙抗疫心態,也就是既要“保防控”又要“保經濟”,在“動態清零”和“有序放開”之間反覆橫跳、下不定決心引發各級人員思想不統一的尷尬現狀。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3

首先,這次上海精準防控確實很不到位。就我們小區來看,測核酸的時候大家聚在一團,別說一米了,一釐米有沒有都不知道,都是人貼人聚在前面登記,醫護人員分配也不到位,一邊登記的只有兩個人一張桌子,前面有七八個人圍在前面搶着登記;管理秩序的也只有兩個人,兩個女生也管不住沒有秩序的大爺大媽和不講道理的人,導致場面一度混亂,只有隊伍尾巴纔是正常的,隊伍頭頭你根本看不清楚有幾條隊伍;隔了十幾米卻有三個大白站着,不知道在幹嘛,像保安一樣,旁邊放了一個喇叭叫我們小區做核酸,這個活兒真的需要三個人嗎?

幸好我們小區並沒有出現任何無症狀感染和確診病例,是真的很幸運,周邊所有小區全部淪陷。

作爲在上海生上海長,目前都已經快成年的上海人,我可以說上海在以前做的防控確實不錯,在放寒假前突然出現兩例病例,上海二話不說直接放假,導致我們提前放了寒假還開心了好久。但這次真的不知道爲什麼,從病例出現,足足過了一週各大高校才選擇網課,而公司更是在過了兩週才選擇居家辦公,甚至有一些私人公司根本沒有選擇居家,要是疫情之初直接隔離居家,估計很早我們就可以恢復正常狀態了。也有人說是將上海作爲了開放的試點,作爲我們走出屬於中國和新冠病毒共存的道路,但事實證明,我們還需要考量和努力。

但我想說的不只有抱怨。

最令我難過的是各地區人民對於上海人的譴責。大家可以譴責上海的疫情防控,可以譴責上海的上級領導,但爲什麼要譴責上海人,各類侮辱譴責噴涌而來,上海人本就處於疫情的壓力下,但是沒有人幫助我們,相反,大家用自己的聲音盡情的辱罵上海,辱罵上海人,彷彿上海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病毒,每一個人都排外,都粗鄙不堪,都沒規沒矩,都素質低下。

2019疫情之初,武漢淪陷,全中國乃至世界集體抗疫。此時美國侮辱中國,稱新冠病毒爲病毒,認爲中國人外溢亂跑才導致這麼慘烈的局面。這個時候世界衛生組織站出來,說這是全人類需要面對的現實,新冠病毒纔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又有多少國家支持中國,沒有將病毒的出現歸因於中國,而是互幫互助,最終才控制住了疫情。爲什麼現在,就連中國內部的地區之間的矛盾也在逐漸加大,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之間都能互幫互助,而中國地區之間只能互相傷害謾罵。

我想,我不能代表所有上海人,但我想我應該能代表大部分上海人,我們安分守己,無事絕不出門,規規矩矩排隊,我們不排外,熱愛着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我能理解大家對於上海的怨念,但爲什麼這樣的我們要承受大家的網暴,在家裏每天都在擔心能不能搶到菜,會不會自己也成爲新冠選擇的“幸運兒”。

我只希望大家能放下怨念,能夠正視這次新冠的問題。我甚至不奢望大家能幫助上海,只希望不要雪上加霜,讓我們能平安度過這次疫情,也希望國家能加緊進度,出臺最適合上海,最有效率的解決方式。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4

每當有核酸檢測任務,志願者、業委會、物業等都會一起研究,覆盤當天情況、商量次日工作、交流他山之石。一位志願者與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顧昊(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是好朋友,還經常帶來顧昊在社區做防疫工作的建議和提示,不斷優化工作方式和策略。

3月14日至今的數輪核酸檢測,小區居民的通知方式不盡相同,不斷進行優化。最初是微信羣裏發公告,按照區域、門牌號等通知居民,但依然有不少性急的居民提前趕來,排隊一度超過1小時。

後來有人提議:我們志願者上門,住戶接到通知後再來。當場有人反對:工作量太大了。最終,大家達成一致,不妨來一場“壓力測試”:上門通知,排隊時間可控,有利於減少人員聚集、降低風險。

“壓力測試”,成功了!近幾輪核酸檢測,一直沿用。

3月23日晚,上級傳來小區將於次日解封的消息。如何通知居民,大家又開始協商、決策。有人建議:把閔行區、顓橋鎮、興銀居委的告知書轉到羣裏,萬無一失。這時,一位有豐富社區工作經驗的黨員志願者提出了新方案:在轉發上級告知書的同時,再草擬一個本小區的通知,把居民們關心的諸多事項一併告知。

有一位曾經擔任過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志願者解釋說:上級的告知書,好比憲法,明確了框架和原則。我們小區的公告,則如同普通法律法規,在“憲法”下“立法”、制定“村規民約”,可以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居民。

事實證明,小區定製版的羣公告廣受好評:對居民很實用,讓物業也更有操作性。告知書把疫情防控與日常管理結合起來,探索把“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變成“預想到問題並提前解決問題”。

小區裏有不少上網課的孩子和老師,還有個別身體虛弱的老人、病人,居民們一致決定:檢測現場開闢綠色通道,提供隨到隨做的vip服務。如此“捷足先登”,大家都理解、支持。

現場有一個細節,讓我感受到社區民主監督的力量和居民換位思考的體諒:有幾位女生穿着文來國中、顓橋中學等校服來做核酸檢測。熟悉的鄰居問其中一位:你們上網課也要穿校服?女生回答:我長得高,看起來像大人,穿校服走綠色通道不容易引起誤解……

“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個人心得5

沈鑫棋說:“哪裏任務險重,哪裏就要有黨員、幹部的身影。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大家都沒經驗,但組織核酸檢測刻不容緩,總得勇敢邁出關鍵的第一步,這就好比人大的創制性立法。在接下去的防疫志願服務中,我們再聽取民意、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就好比對已有法律法規的修改。”

短短几天,都市陽光花園的志願者隊伍從最初的5人,迅速擴展到40多人。近幾輪核酸檢測,除了醫護人員是外來的,其他崗位均由小區志願者包了,有部分志願者還“援外”到其他小區。

這支志願者隊伍中,年齡最大的屈鳳榮已70多歲,最小的張龍則是一位“00後”,中共黨員佔據了相當比例,夫妻檔、母女檔的家庭組合不在少數。此外,還有3位租戶也主動加入,直言防疫不分業主與租戶,志願服務帶來很強的歸屬感。

張敏,首日就參加志願服務的黨員之一,她和先生顧建新連日來雙雙全身心投入,經常忙到下半夜。張敏在祕書組負責協調溝通、起草各類公告等事務;顧建新則在宣傳組忙碌,3月26日,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和東方衛視兩大平臺,均在黃金時段播出了顧建新拍攝製作的視頻《抗疫有我:勇敢的我們》。第一次集體上電視,讓小區居民們頗爲興奮,信心和凝聚力高漲。

張敏說,今年是自己入黨第20個年頭,“雙報到”在家門口做志願者,大大提升了黨員歸屬感。再苦再累也一定會抗住頂住,只盼着能以自己的志願服務換來百姓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當被問及夫妻倆都來做志願者、家裏怎麼辦,張敏只是淡淡地說:女兒大了,一個人在家可以自理。如果不是因爲讀九年級即將會考,她也會來的。

最初,志願者們都穿着自己以前參加各類志願活動的服裝,五顏六色,大家笑言“雜牌軍”。黨員夫婦鞠文煒、王愛麗,馬上聯繫了夫妻倆平時參加的一個公益志願團隊,第二天就送來30套志願者服裝,讓隊伍搖身一變成爲“正規軍”。

“90後”姑娘楊依純和“準00後”姑娘劉瑞青,都與媽媽搭檔成爲“上陣母女兵”的志願者。在常規的志願工作之餘,兩人各有特殊使命:身爲幼兒園教師的劉瑞青,每當核酸檢測現場有幼兒出現哭鬧等情況,總能很快安撫寶寶的情緒。

“海歸”楊依純是一位入黨積極分子,她要負責幫助小區裏的外籍人士操作健康雲預約、翻譯溝通等事務,深感在與疫情戰鬥、爲居民服務的過程中,更好地錘鍊了黨性,也找到了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防疫志願者的感染、帶動下,小區的微信羣規模和活躍度空前提升,原本陌生的鄰居很快有了熟人,甚至親人的感覺,很多人主動提供“增值”服務:70多歲的退休教師表示願意義務輔導高中數學;三甲醫院的醫生提出願意爲鄰居代爲配藥;得知有鄰居家裏出現食品、調料等臨時性短缺時,多人表達願意把自家的拿出來共享……

在黨員、幹部志願者身先士卒的帶領下,都市陽光花園小區居民團結一心、衆志成城,探索了核酸檢測的“準自治”模式,讓閔行區人大代表、顓橋興銀居委書記張珊紅解了燃眉之急。張珊紅所在的興銀居委會轄區內總共有3個小區、1.2萬居民,這樣她能有更多精力忙於另外2個居民區疫情防控的硬仗了。

標籤:奔赴 雙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