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多篇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多篇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篇1

人類進入21世紀後,教壇上出項了這樣一句話:“要使學生終身受益,就得教給學生自己尋找水源的方法。”而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本教育也被社會提上了日程,其實這正是對上句話的一種呼應,是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要想真正落實“授人以漁”,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人文素養。

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解釋,“人文,是指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與“文”兩個方面,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和對文化的關切。“人文”是潛移默化的、長遠的、隱性的東西。所謂“素養”,一般來說,就是指人們後天形成的知識、能力、習慣、思想修養的總合,“人文素養”是人的整體素養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師的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它表現爲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爲教師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教師自身素養高低,對於學生的素養起着關鍵作用。人文素養處在教師整體素養的核心位置,決定着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這次收看的網絡培訓中關於國小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的研究便是對此的真實寫照。學習是現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師的人生必修課。從某種角度說,學會讀書和學習已經成爲現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基礎。只有學會讀書和學習,我們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

學生的人格主動性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大家都在呼籲探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到極致,因此教師必須加強人文素養的提升,教師人文素養的高低決定着教師思維碰撞的程度,決定着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學《臥薪嚐膽》時,首先教師必須具備足夠深的歷史知識,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教師不能說全部知曉,但也要知道個七八成,這樣教學時纔能有的放矢,吊起學生的求知慾,學生也會深深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發自內心的想學習,要學習,我們都知道好發問、愛探究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從小就有強烈的求知、探究慾望。杜威認爲,兒童天生具有四種本能的需要,即:語言的本能、探究的本能、製作的本能、藝術的本能。這四重本能的慾望與衝突,是兒童行動的自然源泉,指導學生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應該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遵循學生學習能力發展規律,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基本規律,使學生探究學習的活動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地得到發展,在學生探索學習時,遇到難題,教師必須學會引導,遇到困難或達不到預期效果(在深入理解勾踐爲何要臥薪嚐膽時),教師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教師可以由引導孩子想象戰爭失敗後的殘局以及勾踐看到那時的場面心理的想法到受盡屈辱時的心理的強烈反差等等一步步引導孩子,必須平等耐心的對待每個孩子,這樣孩子在愛的氛圍感受到人文的關懷中他才能全身心的放鬆,真正投入到學習中,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顫慄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在教學中,只有讓你的學生感到平等、自由時,他們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

這樣的課堂是幸福的課堂,師生之間被愛包圍着,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在我眼中課堂不僅是師生教與學的互動場所,更是師生幸福體驗的場所,教師教得幸福,學生學得幸福,所以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專業素養,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追求幸福課堂吧!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篇2

教師尤其是中國小教師,對學生未來的志向抱負、人格品性將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人們對教師的人文素養要求甚高,所謂“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師的學識多少,人格好壞,修養高低將直接決定學生人文素養的水準。我所理解的教師人文素養的構成主要有: 強烈的職業認同感。教師要有職業認同感,這是教師人文素養構成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一點,是教師的立業之基,也是認識自身價值的前提。因爲只有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才能對教育事業抱有執着的追求,才能擺脫名利的困擾,堅定自己的選擇,在當前“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環境中保持一顆平常心,甘於寂寞,甘爲人梯,才能在平凡而偉大的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尋找到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意義。教育事業需要的是教師對它的忠誠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需要的是以獻身教育爲榮、爲樂的思想情懷,教師只要有了這些,就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一朝聆教誨,終身銘師德”。教師對學生未來的志向抱負、人格品性將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教師的學識多少,人格好壞,修養高低將直接決定學生人文素養的水準。因此,我認爲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首先要培養教師強烈的職業認同感 ,這是教師人文素養構成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的立業之基,也是認識自身價值的前提。因爲只有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纔會視教書育人爲己任,纔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科學文化的傳授與人文精神的培育緊密結合,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踐行“兩綱”精神,才能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負責。其次,教師要樹立“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育與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把學生當作有情感的、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獨立的人,善於鼓勵學生,關注他們的未來,開發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個性,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師愛與智慧的陽光。

“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就必須具備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作爲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是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另外,教師除了具備紮實的專業基本功以外,要廣泛涉及與本專業有關或對自己的素質提高有積極作用的各方面技能。只有這樣,我們在進行教育時,才能高屋建瓴、遊刃有餘;教師對社會的新知識、新信息及時準確地掌握,使學生能在教師的身上學到更多除了書本以外比科學知識更有實際意義的本領,從而激發學生對各方面技能掌握的興趣,真正達到全面發展。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不過,現在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教師不是聖人,也應該允許犯錯誤,允許有自己的脾氣,可是,身爲人師,我們的言行舉止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尤其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學生對於教師的人格要求,可能超過對任何人,而人文素養是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徵。很難想象:一位素養不高的教師,會是一位擁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會成爲學生所愛戴的教師?一位不受學生愛戴的教師,能夠管理好班級?能夠影響與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文素養的最典型標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樣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爲對人本身的關懷。人文素養外在表現爲人格魅力——即一個人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行爲上果敢、作風上的剛毅等所產生的感召力量。

美一教育家花了40年時間,收集了9萬份學生來信,概括出作爲一個好教師的12種素質,包括:友善的態度,尊重課堂內的每個人,仁慈和寬容;耐性,興趣廣泛,良好的品性,良好儀表,公正、幽默感,對個人的關注、坦率,有方法。這集中反映出受歡迎的教師必須具有很高的情商和深厚的人文素養。

我國現階段,有人提出教師的人文素養除了具有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熱愛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外,還應該注重“五心”修養。“誠心”是“五心”修養的基礎修養。“精心”,是要求教師對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做到不討厭一個學生,不放棄一個學生。“安心”是敬業愛崗的前提條件。“恆心”是爲人師表的長期要求。“雄心”是成就事業的心理品質。教師也需要雄心壯志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在不斷創業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擔負起實施人文關懷的重任。

傳授知識,自然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但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責任。目前,爲數不少的教育從業者還未意識到,教師作爲施教者,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髮展有着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往往成爲孩子一生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完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具備健康人格。在學校裏,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樣,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教師的人文素養,會像一絲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人格。教師的素養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有了這樣的“心心相印”,學生的人格的成長會在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的教師的影響下,逐步成熟與完善起來,而學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學習心理的基礎。

而長期以來,由於我們習慣於把學生看着是一個“認知體”,把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擴展學生的知識內涵作爲基本目標,重思想教化而忽視生活情趣,重知識積累而輕視文化融合,重教材示範而無視表達熱情。因而導致許多學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識和人文關懷意識,在校內和校外呈現“兩面人”現象。而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實際上是一種靈魂的缺失,它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因此,追尋人文精神的迴歸,是我們教育的當務之急,而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着學生的人格完善。

一位人文素養深厚的教師,肯定是一位有抱負有追求的教師,往往呈現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煥發,精力充沛,性格堅毅,樂觀向上,作風嚴謹,給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與影響下的學生,必會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受教師的影響,使學生也形成堅強的意志與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於思考,發奮學習。這樣會自覺不自覺的樹立遠大的目標。反之,一個沒有深厚人文素養,舉止猥瑣,語言粗俗,庸俗無聊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一個沒有恆久引力與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師。歷史上的楊昌濟之於毛澤東,聞一多之於臧克家,沈從文之於汪曾祺,魯迅之於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些偉大的教師,永遠會讓他們的同樣偉大的學生銘記不忘,學生的成功爲這些偉大的精神導師的人生寫下了輝煌的一筆!因爲,教師的追求與抱負已經深深的成爲學生人生髮展的指標;教師的努力與成功,激勵他們的學生追求更遠大的目標與成功。

中學階段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表現的比較單純,情緒化比較重,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影響力從哪裏來,以前的師道尊嚴,可能很難約束現在的個性化強的中學生了。而在這方面研究頗爲深入的可能要算河北省著名的衡水中學了,他們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了長期研究後發現:一個學生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好壞,與他是否喜歡教這門功課的教師相關。他們對學生進行了跟蹤,發現學生往往因爲不喜歡某一老師而不喜歡他所教的課,許多學習上偏科的學生都能從此找到原因。衡水中學領導者慢慢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師的師德狀況、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爲同樣很重要。衡水中學校長李金池用了一個函數式來表達教師人格修爲與教學能力、教育觀念以及二者與教師的“教育力”之間的關係:y=kx。因變量y表示教師的教育力,係數k表示教師的人格修爲,自變量x表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觀念等。其實,這裏所謂的“教育力”,最終還是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效果方面。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些,而這一切還是取決於教師人文素養。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與監督者,教師的行爲舉止與愛好習慣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習慣。依據個人的理解,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表現在向學生指出應形成什麼樣的學習習慣,即具體的學習習慣;二是通過教師的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習習慣的形成。班杜拉認爲人類的許多行爲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爲及其結果而習得的。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作爲榜樣被學生所模仿,並以潛移默化地方式發生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學習或模仿,可以抽象出榜樣的行爲特徵,形成規則,並通過對這些規則的重新組織,形成全新的行爲。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首先考慮教師對學習習慣作用的認識,教師對學習習慣作用的認識如何,直接制約着學生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其次教師所提出的要求、監督和評價對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快慢產生影響。再次教師自身的形象作用。如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集中反映了教師的精神風貌,它包括教師的道德修養、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認知策略、對學生的態度及其教師的主觀追求等。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的教師,在學生中自然擁有較強的影響力,這樣,教師的正確要求就容易化爲學生的行動。

由此,我們呼喚教師的儒雅風度,尋求精心打造富有人文素養的教師形象思路,最大可能的挖掘教育資源,爲了學生的健康心理的成長與完善,作出我們作爲教師的最細緻、最全面、最合乎教育規律與學生心理成長規律的努力。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篇3

在閱讀教師讀本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充分的學習到中華人文精神的形成、發展,傳統人文精神發展和中華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論述。同時,從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的重要性和在各個領域裏所起到的作用。如,中華傳統人文的基本特徵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徵間的區別與共同點。

從我國學校的課程安排來看,基礎教育存在着明顯的重理輕文的傾向,諸如歷史、地理之類的人文課程,與國外相比,不僅課時少,而且教學要求低。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不僅重視課外閱讀,而且對研究和寫作能力有較高要求,國外很多國家的學校教育從國小低年級就開始訓練收集、查找、分析信息,並結合社會生活科學研究的程序寫論文,對比鮮明的。

教師要始終把“一切爲了學生”作爲標準,要把自己想象成學生,才能明白學生到底喜歡聽哪一類型的課程。因此,作爲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不斷的創新中,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增加學生負擔,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開發其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其在創造、開發、想象的過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難而進,而最終達到學生的求知慾,使教學以全新的面貌運用到學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教師人文素養心得體會範文。

中華民族有着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爲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爲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爲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更基礎,因爲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體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爲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篇4

中華民族有着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爲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爲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爲本。

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道德品質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爲規範,而且還是作用於學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與否,關係到到素質教育能否得以正確順利地實施。通過暑期的學習,我對師德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師對學生要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教師對學生慈母般的愛心應來自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強烈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教師的母愛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徹底地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作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爲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着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爲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爲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我們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篇5

通過學習教師人文素養我對教師師德以及教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現在我就談一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 “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也漸漸被大家所接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必須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人的整體素養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是指“人”處在人類活動的中心位置,“人”是行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是基本的價值衡量標準。“現代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指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從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髮展的修養,教師的人文素養直接影響着學生。

一、教師的人文素養影響着學生人格的完善

在學校裏,教師是學生最親近、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樣,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教師的人文素養,會像一絲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人格。教師的素養之光對學生心靈的鑄造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有了這樣的“心心相印”,學生的人格的成長會在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的教師的影響下,逐步成熟與完善起來,而學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學習心理的基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直接與間接地影響着學生的人格完善。

二、教師的人文素養影響着學生學習目標的明確

一位人文素養深厚的教師,肯定是一位有抱負有追求的教師,往往呈現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煥發,精力充沛,性格堅毅,樂觀向上,作風嚴謹,給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與影響下的學生,必會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受教師的影響,使學生也形成堅強的意志與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於思考,發奮學習。這樣會自覺不自覺地樹立遠大的目標。教師的追求與抱負已經深深地成爲學生人生髮展的指標。教師的努力與成功,激勵他們的學生追求更遠大的目標與成功。

三、教師的人文素養影響着學生學習動機與效果

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表現的比較單純,情緒化比較重,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個學生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好壞,與他是否喜歡教這門功課的教師相關。教師的師德狀況、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養同樣很重要。學生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些,而這一切還是取決於教師的人文素養。

四、教師的人文素養影響着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與監督者,教師的行爲舉止與愛好習慣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作爲榜樣被學生所模仿,並以潛移默化地方式發生作用。教師對學習習慣作用的認識如何,直接制約着學生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集中反映了教師的精神風貌,它包括教師的道德修養、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認知策略、對學生的態度及其教師的主觀追求等。擁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在學生中自然擁有較強的影響力,這樣,教師的正確要求就容易化爲學生的行動。

因此人文素養處在現代教師整體素養的核心位置,決定着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作爲現代教師的我們要有以人爲本的教育觀。

第一、正確認識教學基本目標。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什麼,長期以來,人們一般理解爲,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知識”。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學習成績是否良好標誌着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與水平。但從人文的角度看教學,其基本目標就是 另外一種樣子。人文主義的關注點是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做人”。教材是學生學習做人的平臺和中介,教師是學生學習做人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就是“人”的成長主體。,做人的核心要素是人生存的價值和對待事物的態度方法,“知識” 對於做人來講只是輔助條件.由此看來,學生的生存狀態和成長能力,纔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質量與水平的標誌。目前在中國小推行的新課程,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對“知識”本位的超越,是對“人文”本位的迴歸。

第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教師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謂“師道尊嚴”,所謂“一日爲師,終生爲父”都是通俗形象的概括。這種傳統雖經現代化觀念的洗禮,依然沒有動搖其根基。學校“從嚴治校”,教師“從嚴治教”,家長要孩子“聽話”的訓誡,都在強化着教師的專制權威,同時也培養着學生的奴性,造成師生關係的嚴重不平等。媒體已經披露的教師給學生臉上刺字、逼迫學生相互打嘴巴,都是極端的例子.在這些極端的例子背後,還有大量的司空見慣的有損學生人格、剝奪學生權利的現象,比如罰站、罰做作業、停課之類的處罰,比如不允許學生在校園內跑動和大聲講話的校規,比如逼迫學生在週六、週日上課的措施,這些現象還常常打着“教育”的幌子,似乎還是“爲學生好”。

從人文的角度看,學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動塑造的“物”,是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思想、觀念、個性、習慣,他們有權利設計和規劃自我。誠然,學生處在成長階段,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完成社會化進程,但實施這種責任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學校的規章,班級的制度,是學生團體意志的具體體現,必須適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必須得到學生的認同,教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經受學生的評判。學生組織要參與學校和班級的管理,即使學校教師認爲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也許是“爲學生好”,但也必須獲得學生的“現場認同”,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自願的基礎上。要相信學生“向上”“向善”的天然本性。“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一切”的時代流行用語,展示出了教師爲學生服務,學生是主體的師生關係。

教師人文素養心得篇6

“人文素養”是一個抽象的詞語,無法用標準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體會。因此,在學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養人文素養無疑是一道難題。在說不清、道不明狀況之下,“空對空”、“虛對虛”成爲學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學校管理者大喊“切實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人人都要讀書;”研究者在文章中大談人文素養包括那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然後層層劃分,最後得出空洞的理論和無法實施的策略。實際上,人文素養的提升並不是靠晦澀而高深莫測的理論才能解決,只要遵循合理的途徑,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中國小教師人文素養現狀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它”不是什麼知識,卻是在知識的積澱中提煉出來的,“它”不是可以觸摸的,卻時時體現於個人的行爲舉止之中。教師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傳授者,還是學生的精神導師。尤其是在人格塑造和行爲養成的中國小時期,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影響可見一斑。然而,通過對衆多中國小教師的接觸,筆者發現,中國小教師人文素養的匱乏讓人咂舌。

(一)功利化的教學態度和行爲

在社會高速發展,物質欲高度膨脹的當代社會,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慾橫流的淫威之下動力漸弱。即使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未能倖免,教師的目光一致向能產生最大經濟收益的學科看齊,向能給自己帶來榮譽和晉升機會的升學率看齊。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之下,學生的升學率成爲衡量教師優秀與否的主要評價標準,教師向學生灌輸大量的與考試相關的知識,好學生是教師關注的焦點。在教師眼裏,人文素養是虛的東西,根本無法納入評價標準之內。把時間浪費在不能帶來現實效益的讀書上面,是在教師的潛在價值觀中不被認同的做法。因此。時間緊張成爲衆多教師無暇發展人文素質的藉口,進而導致教師原來滿懷的教育理想和審美情趣,甚至於興趣愛好都在逐漸的褪色和消失。

(二)失衡化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自從實行學科專業化以來,教育行業裏便出現了“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局面,自然學科的教師一心致力於自然教學的嫺熟,不去關注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普通學科的教師一心致力於專業知識的掌握,不去關注藝術學科領域的狀況。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自然學科的教師不懂得寫文章。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師不懂得自然現象的規律;普通學科的教師不懂得欣賞達芬奇和莫札特,藝術學科的教師不懂得欣賞老舍和莎士比亞。在這種教師的素質都有待提高的狀況下,對學生實行素質教育似乎成爲一個悖論,語文教師不懂得音樂,如何用學生的音樂智能強項去開發語言智能;數學教師不懂得美術,如何用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強項去挖掘數理邏輯智能。

(三)斷裂化的文化認知和理想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遭遇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之後,正面臨失落的危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諸如責任感、團結、奉獻等已成爲迂腐過時的思想。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兩漢的史學、魏晉南北南朝的玄學、隋唐的佛道哲學、炙燴人口的唐詩、宋詞和明清時期的程朱理學,這些閃爍着人類智慧光芒、彰顯着對人性的尊重、對人類自身存在價值的肯定和對人之所以爲人的探尋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爲無人問津的陳詞舊典。處在文化斷裂中的教師正緊跟時代的潮流,崇尚效率,注重規則,學校不再是他們的精神家園,而是生存的名利場。

二、人文素養匱乏的歸因

(一)領導對人文素養培養重視不夠

從人文素養本身的內涵來看,“人文素養就其核心來說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內容包括人生的意義、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等。”就其現實基礎來說,人文素養是由歷史文化和傳統精神薰陶而成的修養和氣質,是融進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認知結構,是對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響的“遺傳基因”。從人文素養的核心價值體系和現實基礎來看,人文素養只有經過全方面的發展,歷經現實的錘鍊才能形成。但是,真正的具體實施起來卻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由於人文素養培養效果的滯後性,效果好壞一時也是無法檢驗出來的,正如通過要求教師讀書來提高人文素養,但教師讀多讀少,讀好讀壞,一時是無法評價的。所以。導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學校管理者不願投入太多精力在培養教師的人文素養上。

(二)人文素養培養對象的片面性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語文教師成爲人文素養的代表,因爲語文教師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責任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因此。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文采飛揚、超凡脫俗、博古通今;有審美的眼光和情趣,有感性含蓄的熱情,有對崇高理想的執着追求。除了語文教師,優秀教師的標準也是要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學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文素養的培養重點放在這兩類人身上。研究者在論文中大談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優秀教師人文素養的養成,對數學教師、體育教師、物理教師等學科教師的人文素養研究卻相當匱乏。由於這些偏見的存在,導致其它學科的教師和普通的教師也覺得人文素養不是自己必須具備的方面,對其聽之任之。

(三)科研無法成爲思考的動力

中國小的科研狀況一直是中國小校管理者爲之頭疼的問題,大多數學科的教師不願做科研,也不具備做科研的能力,而學校也只是設立專門的科研部門進行教學研究。筆者通過數次深入中國小發現,很多學科的教師比如計算機、音樂、體育、美術的教師科研動力特別不足,即使逼着寫出的文章,竟會出現文字不通。上下文不相關的情況。由做科研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師的人文修養已經降低到了什麼程度。究其原因,學校在科研管理中,不注意培養教師參與科研的意識,教師不用做科研,便不願去讀書思考,更不願動筆把自己的實踐經驗提煉成文字。

三、由“虛”入“實”再化“虛”培養途徑的探索

針對當前中國小教師素養匱乏的現狀,學校管理者採取了許多的方式,研究者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出現的結果是學校管理中人文素養培養的形式化。校長不時的強調讓教師讀書,卻不給教師提供空間和機會。教育研究者從理論到理論的談論教師應有愛心、責任心、人格魅力。他們似乎從未考慮過教師的感受,教師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教師是怎樣看待人文素養的,學校的實際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如果不能究根溯源,只治標不治本是毫無意義可言的。人文素養雖然是比較虛化的,但只要能以教師的實際需要爲出發點,採取各種有利於教師成長的策略和措施。最終使教師從內心認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地去追求自身內涵的提升。因此,筆者認爲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落實到實處。

(一)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

學校的發展自始至終都是與教師的發展分不開的,關注教師,不僅要考慮到教師的工作狀態、工作成績,還要關注教師的精神狀態。“教師不只是一個教育者,同時也是一個社會人,教師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教師的生活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關注教師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質是提升一個學校教師素養和教育競爭力的良好途徑。”因此,從關注教師生存狀態的角度,學校應該爲教師創造以下條件和機會。

1、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學校應爲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讓教師對學校產生歸屬感,當作自己成長的樂園。比如,學校可以通過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節日給老師送一份關懷,來讓教師產生對學校的親切感和歸屬感。

2、創造書香校園的人文氛圍。學校可以設立:“讀書角”來鼓勵教師讀書,通過舉辦“讀書沙龍”來爲教師提供分享讀書樂趣和交流心得的機會。從而讓讀書變成一種樂趣而不是任務。

3、給教師發揮專長的機會。學校可以通過設立各種各樣的作品展,鼓勵教師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給教師提供精神上的享受。

(二)創造共享的課程文化

隨着素質教育的提出和課程改革腳步的加快,教師僅僅依靠注入式的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轉變,不再僅僅依靠教師的講授,而是逐步的走向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學生的主體意識也不斷地增強,問題越來越多,而且,涉及不同的學科和領域。學生需要的是啓發式教學,而啓發式教學需要教師有廣博的知識儲備。而且,新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以及學科課程結構的多元化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師僅僅依靠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是無法獨立完成課程任務的。種種的變化都要求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加強合作。“教師之間必須組成能力和特長互補性較強的關係或組織,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實施跨年級、跨學科、跨層次的協同教學,根本改變教師教育行爲和工作方式,構建一種共享的課程文化。”因此,爲了能夠實現文化的共享,以下建議值得嘗試。

1、不同學科教師互相聽課。在以往的聽課習慣中,總是語文教師聽語文課,數學教師聽數學課,在這種習慣模式下,教師的知識面只侷限於本學科之內,無法得到新的教學靈感來改革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水平。因此,學校應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互相聽課,提高教學水平。

2、不同學科教師互相推薦讀物。不同學科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經典書籍都比較瞭解。通過不同學科教師之間互相推薦經典書籍,可以讓教師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瞭解其它學科的狀況,拓寬視野,有深入研究興趣的還可以和專業教師切磋,這樣也加強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有助於學科的發展。同時,由於教師之間的協作也加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鼓勵全員參與科研創新

中國小的科研通常只是專門人員來參與,而其他的教師根本沒有參與科研的機會,久而久之,對於科研便毫無熱情。其實,科研是全體教師的權利,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都會產生自己的教學心得。如果學校能夠用積極的方式去鼓勵教師動筆去寫,比如,把優秀論文編成論文集。那麼,教師能夠見到自己的論文變成科研成果,將是很大的精神鼓勵。由此。也會帶動教師讀書的熱情。因此。爲了提高教師的科研熱情,學校可以把教師分成各個科研小組,每個科研小組定期召開會議,交流心得體會,最終的科研成果以論文的形式來呈現出來。對於科研能力層次不一的狀況,可以採取結對互助的方式來進行。

總之,通過各種不同方向和層面的具體活動的開展,教師的人文素養會隨着活動的過程而逐步得到昇華和提煉。最終成爲散發在每個教師身上的博學與寬容、理想與激情、合作與關愛等等人文氣息。這些人文氣息雖無形無影,卻是每位教師都能從他人和自身真真切切感覺到的修養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