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採訪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採訪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一

這學期前前後後也採訪了許多人,涉及的面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廣泛的,但是沒能採訪到真正的“高層”人物還是比較遺憾。從剛開始的緊張羞澀,漸漸地到駕輕就熟,對於剛開始接觸的人物採訪我自己還是有着較多的感受。

採訪對象的選擇。

對於採訪對象的選擇,我認爲是能否造就一篇優秀人物採訪的關鍵所在。小組作業時,我們的選題是“父親節”。這個選題,對於採訪對象的要求其實比較簡單——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這麼多,如何挑選更適合這個選題的人物呢?

剛開始因爲小組分工並不完善,大家對於採訪對象的挑選更偏向於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師開始了採訪,結果就是採訪十分順利,老師十分配合,但寫出來的稿子沒什麼新意。而小組其他成員的稿子內容則更加吸引人。有人選擇了有3個孩子的南區水果店老闆,有人則選擇了離家在外與父母妻兒相隔千里的學校保安。對於採訪對象的選擇上,顯然他們的更具有代表性與“新意”,而我的選擇出發點停留在了任務的完成度上而非質量之上。青年教師也許更適合採訪,他們的語言能力會使採訪更順利,但在這個選題之下,顯然其他的選擇更能表現主題使選題的新意體現出來。

所以對於今後的採訪,挑選一個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將主題體現。採訪也不能一味求穩,追求一些新意或許才能獲得更好的內容。

採訪的背景準備。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採訪,我認爲不僅要對採訪的對象有充分的瞭解,對於整個話題的背景也應該要有相當完備的背景知識。不然或許就會遭遇我所遇到過的尷尬。

學期後半段有幸來到解放日報體育部做關於世界盃的專題報道。我主要負責電話採訪一些足球教練紀錄他們對於某一場比賽的看法。我自以爲對採訪對象十分了解(大多爲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知名教練與體育評論員),但實際採訪中卻是漏洞百出。

首先,語言上遭遇了危機。由於一些主教練來自上海講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對於我來說理解起來就成了大問題。即使後來用普通話對話也時常在一些關鍵語句上因爲口音問題而不能正確理解意思。記得一次採訪一位滬上著名教練,因爲前期沒有心理準備,電話採訪時才發現採訪對象的語調“驚人”的低。低沉的語調使很多話變得含糊不清,那次的採訪最終也因此失敗。

除了採訪對象的準備外,背景知識的準備也必須充足。還是在實習期間,一次採訪圈外人士預測比賽時又出現了新的狀況。由於前一場比賽我自己也沒有看,而採訪對象對於足球也不夠專業,就出現了採訪過程兩個人無話可說的境地。

兩次失敗的經驗也提醒我做好採訪前背景瞭解的重要性。對於採訪對象,適當瞭解他的身份有助於更順利的進行採訪;對於採訪選題的背景,完備地做好先前功課才能在採訪中更好地與採訪對象交流。

採訪稿的撰寫。

剛開始接觸採訪稿的撰寫,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於不能熟練地掌握採訪稿,我的第一篇採訪稿被小組成員批爲過於客觀,缺乏適當的文學性修飾。當然,對於一篇採訪稿尊重採訪者話語的客觀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將話語轉變爲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學的修飾,不然採訪稿就會顯得索然無味缺乏可讀性。

而實習時,我的一篇採訪稿也被老師批評了。由於我對於採訪對象的話題有着自己很多的見解,於是在文章中有意無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見傾向。這也就造成了一些話語方式與採訪對象身份不符的現象。

在採訪稿的撰寫之中,如何將事實的客觀性與文字的文學性更好地結合顯然是我需要不斷加強的地方。從採訪者的角度出發,尊重受訪者的意圖,而在文字上則需要部分潤色,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也需要不斷的實踐作爲基礎吧。

採訪的策略選擇。

對於不同的採訪對象我認爲應該是選擇不同的採訪策略。策略的內涵即是選擇不同的話語方式、不同的語言氛圍以及不同的話語量。比如採訪“下層”受訪人時,我大都會比較主動,儘量將語言氛圍變得輕鬆使受訪者能夠較爲自然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在採訪中我也會適當的掌握主動權,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受訪者整理自己的思路與看法。

而對於“中高層”受訪者,我一般不會過於主動,而是將採訪的掌控權交予對方,給受訪者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表達展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兩種不同的策略,也是基於兩類受訪者不同的社會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對而言,“中下層”受訪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相對怯於表達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同時表達中也可能會因多種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問題;而“中上層”受訪者相對文化水平較高,對於特定問題相對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選擇給予對方過多的引導勢必將使受訪者感到嘮叨瑣碎。

所以在這樣的考慮下,針對不同的受訪者採取不同的採訪策略既能使採訪順利的進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動環境。

這個學期開始全面的接觸採訪與寫作,實地採訪與電話採訪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覺還是遠遠不夠。實習期間指導老師也告訴我,採訪只有做了多了纔能有感覺,文字、語言上面纔能有進步。或許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反覆強調的實踐的重要性的很好體現吧。

同時,在採訪中我也發現自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對不同的受訪者,可能會因對方身份的不同而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對於普通的農民工或許我更能放得開,而面對著名運動員或者知名教授則會顯得拘謹。起初,我也是總因爲緊張而使採訪不那麼順利,但隨着採訪次數增加自己也變得自信,並且能夠做到與受訪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動,不再只是那個被動的記錄者,開始成爲了互動者。而這樣自信的由來,既來自戰勝自我膽怯心理的一次次實踐,也源於對受訪者、採訪背景的充分準備。

在採訪的實踐中我也發現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受訪者特別健談,於是便需要將他的大篇幅內容微縮到小篇幅;有時候則會遇到受訪者遲遲不能點到問題的內核而遊離與提問之外。第一個問題考驗的是自己的文字壓縮能力,第二個問題則考驗的是記者的提問技巧。在採訪中,我也發現,問題的設計往往趕不上實際中的變化,所以在提問過程中設計問題顯得尤爲關鍵。而設計的串聯點就是和受訪者的良性互動,通過互動將自己的觀點傳遞,同時將自己的疑問拋出將受訪者引入自己的設計之中。這樣,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採訪內容。

這學期的採訪與寫作課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許多采訪的理論知識。而實踐中,一次次的採訪經歷則讓我明白了理論與現實結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脫離理論而自成一套也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知識而無視實踐中的變化。

現在只是一個起點,希望這樣的總結與體會能夠給我今後的採訪以提醒,也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採訪實踐又能給予這份體悟以更多的內涵。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二

今天我們的假期採訪完成了,下面來說說對於這次採訪我個人的感想和得到的經驗。

其實這次採訪我們醞釀了很久,爲的是不會像我中學時候那樣沒準備好就衝出去了,貽誤了戰機。現在想起以前的採訪經歷,確實有點慘啊。還好這次還算比較成功。

在準備階段時我大致想了想分配下工作,宋負責找要採訪的人,我負責採訪的過程適宜,夏因爲家離北京比較遠,不適合來負責採訪,就由其寫小組總結。

採訪的日子終於到了,在約定的地點匯合之後,我和宋便一同前往了“目標地點”。在被採訪單位的樓道里,我和宋都有點緊張,畢竟大家社會實踐的經驗都不太足,我也好久沒采訪了。

這次採訪中,在單位裏的經歷給我印象最深:首先,我們去採訪的前一天,沒有打電話預約。結果第二天去採訪時,發現幾乎每個部門的重要領導人都去外地開會了。怎麼辦?就這麼無功而返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又想用電話採訪,但是那個辦公室的值班人員十分刁蠻,拒不給我們要採訪人的手機號,怎麼和他交涉都沒用,最後大概是煩了,就順手抄起桌上的一本通訊錄,唸了一串號碼給我們,一問,是辦公室的電話,這不等於沒給麼!但是此時我剛好站在離通訊錄不遠的地方,輕鬆的就瞄到了手機號,可我的記憶力實在糟糕,硬是沒記住。事後想想,當時可以假借用手機記辦公室號碼,順便把手機號也給記下來。

已經記不清這之後我和宋又在單位的樓道里繞了幾圈,沒采訪到人,我們是不願離去的。幸運的是,在最後關頭,12點的時候,我們在電梯間碰到了一個正要下班的老伯,他是這裏的職工,或許是看我們在單位裏轉了幾圈,就和我們說進去採訪要採訪人的助理,而那個助理又推薦我們採訪行另一個也是建工畢業的前輩。我們纔沒有白跑一趟。這說明以後如果直接去辦公室要不到電話或者正面採訪不到的話,可以通過和下面的職員溝通,讓他們來引薦你要採訪的對象,這樣採訪對象會對你有種信任感,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採訪。

我們採訪的這個前輩也特別有意思,見我們是學生,表示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停下手中正在吃的午飯,接受採訪。採訪結束時還表示正因爲我們是學生,自己也是過來人,所以願意接受我們的採訪,要是記者,直接被他轟出去了。(此時心裏暗想,要是以後當記者了,再來採訪他,會不會真的體驗一次被轟出去的感覺?)他還告訴我們:記者如果要去採訪,先要拿出兩樣東西:介紹信和記者證。要不受訪者完全有理由拒絕採訪。這可以算是在採訪中學到的東西。這也說明了要找到受訪者和你的共同點,這樣會有親切感,所以以後採訪的時候可以根據受訪者的年齡,性別,行業等來找共同點,使採訪氣氛更融洽,這對採訪是非常有利的。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三

2月28日,我和衛生部長馮曉整理當月衛生分數時,談起了她的新聞專業,她說正好現在有一個採訪老師的活動,可以鍛鍊一下。我向來對這樣的活動感興趣,於是在她的介紹下。我加入了採訪組。

當晚,採訪組負責人、保送清華新聞專業的鄭珮給我們每個人安排了任務。我負責延德元老師和苗翠強校長的採訪與撰稿工作。

3月1日上午我和延老師約定當晚進行採訪。延老師起初還很謙虛,說自己的經歷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采訪的。但是,當晚我和馮曉、周蓉蓉、宋峙鋆來到他的辦公室時,他已經準備好了一份簡歷。和延老師的交談時間大約有四十五分鐘,和後來一些老師的採訪時間比起來並不算長,但這四十五分鐘卻讓我印象極爲深刻,也許是因爲這是第一次,也許是由於我對剛剛開啓的這一片世界感到最充分的新奇。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裏,我們像輕鬆的聊天似的,從延老師的童年到他的大學,從他開始工作到如今成績斐然,從教育到家庭,從酸楚奮鬥到甜美果實,我們談得很盡興,而我們四位延老師的學生,也都是收益良多。這是第一次採訪,或許我們缺少經驗,但我們的這次採訪,確實讓我初步瞭解了延老師以及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經歷。或許,有些經歷與感悟我們早已在書中看到過,但當面對自己的班主任老師,尤其感到這種經歷與感悟的真切、真誠。

採訪在第二節晚自習開始不久就結束了,回去以後,我又把錄音聽了一遍,然後動筆寫稿。第四節自習,我交給了同去採訪的另外三名同學,他們提出了修改建議。第二天,鄭珮說:初戰告捷。

我爲我們的成果感到高興,接下來的幾天,我又和採訪組其他成員鄭珮、許瀚藝、王寶寧、周蓉蓉、宋峙鋆、馮曉一起,採訪了其他一些老師。

和苗校長几次約定時間,但作爲副校長和教育處主任的他,工作實在太忙,一直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機會。我們最後約定在了3月9日的下午採訪。但到了那天,又有德國訪問團來訪,因此不得不推遲。第三節晚自習,我和宋峙鋆、周蓉蓉還有慕名而來的同學丁川、郭大朝、胥逸萌一起,來到了剛剛送走德國客人的苗校長的辦公室。

和苗校長的那次交談,同樣使我印象深刻。我們師生之間的親切交流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晚自習第四節結束,我們還在興頭上。但是同學們要休息,苗校長也要像往常一樣去查學生宿舍了,所以我只好打斷了我們的談話,提前結束了採訪。

教授政治課的苗校長說起話來,條理清晰,思路清楚,從他的中學到大學、再到工作,還有調動,他娓娓道來,我們竟然沒有插話、“挑刺”的機會。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瞬間,是他談起學生社團和自己的女兒時。學生社團,使他倡議和主導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如今也可以說是他教育教學的新成果,是他事業的閃光點;而女兒,則是事業之外的家庭的核心,對自己的值得驕傲的優秀的女兒,他感到十分欣慰。他的目光與語氣語素的變化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真情爲家、爲工作、爲事業的男人。

我們的整個採訪活動,持續了大約一個月,我們共計採訪了二十多位教師,而我,參與了其中的大多數。一路走來,我想有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老師們的共同特點:真誠、奮鬥、責任感。而我也有幾個詞語可以形容我的感受與心情:感動、感謝、感佩。

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是我人生中最爲寶貴的財富之一。因爲,這是人生與人生的交融,是智慧與激情的傳遞。而教師,正是這個傳承事業的載體。有人說教師是蠟燭,照亮了別人,犧牲了自己,而我想教師應該是太陽,給萬衆以光芒,還自己以滿天下的桃李。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四

由於我七月份去了貴州支教,所以七月份的尋訪工作我並沒有能夠參與進去。七月底回到長沙之後,過了一段安閒的日子,然後接到了學長的電話,說是聯繫到了一個校友,具體的採訪時間也定下來了。

七月流火,長沙在經過那麼多天的高溫炙烤後終於涼爽了起來,但我們尋訪校友的工作卻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繫,我們有機會採訪到了正在做房地產工作的許利民學長。

採訪的那天正處週末,採訪地點定在了長沙理工大學附近的一處售樓部,許利民學長在接受我們的訪問之前,先在此處理了一系列工作事務,我們懷着矛盾的心情坐在一旁等待,有着佔用學長寶貴時間的不安和期待採訪快些開始的急躁,就在我們如此忐忑的時候,許利民學長放下了手中的事,微笑着對問我們說:“你們有什麼問題,開始問吧。”

簡單的襯衫,休閒的西裝褲,手上一串佛珠,普通得平淡的裝束,沒有我們想象中縱橫商海的該有的煙火氣息,靠在沙發上,笑眯眯地回答我們的問題,言語間隱隱透着低調的文人風範,爽直間又頗有些儒商的韻味。這是我們最初採訪許利民的感覺。一小時的採訪,很多樸素卻真實的東西透過他的話傳達給了我們,這位經歷非凡的學長告訴我們說:“我覺得人生很簡單,與人爲善,腳踏實地,好學上進。”

在同許利民學長揮手道別後,我們看見學長又投入了工作之中。“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學長彷彿在用他的行動詮釋着這句話的含義,這次採訪,我受益匪淺,不論是在採訪技巧上,還是在人生經歷上,都得到了豐富。聆聽別人的人生,自己也能從中受到很多啓發。

不過這一次採訪中最艱難的任務——確定採訪對象和採訪時間,是由學長完成的,所以我並沒有過多地體會到採訪有多難。之後由我來負責聯繫另一位校友時,我感受到了聯繫成功有多難。有些校友本身不習慣接受採訪;有些校友很忙,經常沒有時間,甚至不在本地;有些校友要聯繫到還需通過祕書或助理等關卡。所以要聯繫成功一名校友併成功採訪他寫出新聞稿來,程序很多,並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事。

但不管怎麼說,通過這半個暑假的尋訪,自己還是感覺收穫了一些難以言說的東西。雖然寫稿子讓我覺得很辛苦,五千字使我感覺頗有些江郎才盡的意味了,但是比起其他人特別是兩位組長的辛苦的聯繫工作,我覺得自己問問題寫寫搞實在是輕鬆無比。如果沒有整個長沙校友暑期尋訪小組的共同努力,我想任何一篇尋訪校友的採訪稿都不會像如今這般順利完成,沒有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暑期尋訪的工作也不會這樣讓人難忘。

尋訪校友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不僅是同校友交流的感受,還有小組協作的經驗。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五

在炎熱的夏天裏,嘆着舒服的空調,在公共汽車裏邊吃着好吃的雪糕邊等待,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可我們整天乘坐的公共汽車背後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好吃的雪糕又是如何製作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我們先來到市公共汽車公司,公共汽車公司是從1975年開始組建的,開始只有幾臺車,後來有了政府的支持,就發展到現在的1081臺汽車。爲了讓我們坐上舒適的汽車,司機叔叔和乘務員5點就要起牀,梳洗一下就要去提車,然後洗車,出發。司機叔叔和乘務員不僅要早起,甚至有時候晚上7點才下班。所以他們真的很辛苦。市公共汽車公司每天客容量是33萬人次,最近公司還推出了IC卡活動,現在已經有82間學校的學生辦了IC卡。你別看乘務員就是賣賣票,收收錢。當乘務員不僅要有國中以上學歷,還要會說粵語、普通話。面試成功後,還要經過一年多的培訓才能去上班。我們還去觀看巴士自動清洗機是如何清洗公共汽車的,只見巴士自動清洗機幾把龐大的刷子轉得飛快,幾分鐘就能把公共汽車洗刷得乾乾淨淨,讓我們連聲驚歎。

接下來我們去了洺基電子有限公司,試用了學習機,瞭解了互聯網學習機和筆記本電腦的用途,感受到了新式學習工具帶來的便捷和樂趣。最後,我們來到了讓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都興奮的地方——美怡樂食品有限公司。因爲這裏有大家最喜歡的食物——雪糕。雪糕的原材料有:奶粉、奶油、糖和柚子。製造雪糕的機器是從丹麥引進的先進機器,雪糕都是由機器一手操作的。雪糕必須要放在冰箱裏,不然會溶化哦!負責生產的經理對我們說,在雪糕裏含有許多元素,其中還有空氣。他還開玩笑地說,在我們吃雪糕的過程中,其實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吃了許多空氣進肚子。在我們一臉驚異中,雪糕已經派到我們手中了,冰涼的雪糕吃進嘴裏,細滑的雪糕再加上甜甜的巧克力漿,真是完美至極。身上的細胞在跳躍,讓我們不停地一口接着一口地吃。我轉頭一看,一旁的兩個小記者面前的垃圾已經可以用一堆來形容。我不由感嘆,在美食麪前真的是什麼也顧不得了。看到大家那麼拼命,一旁的老師趕緊說雪糕不要吃得太多,肚子會疼的。一旁的負責人也說,一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兩支,尤其注意大熱天時不要空腹吃雪糕。

採訪結束,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美怡樂食品有限公司。離開了讓人魂牽夢縈的雪糕。這次暑假真是收穫不小呀!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六

對於採訪,我們可能還比較生疏,對於寫作,我們纔剛剛開始練習,但這些不會影響我們學習的熱情,因爲我知道,自己是一名新華小記者,要時刻充實自己,提高能力。

2021年1月16日下午,我滿懷激情,早早地來到了新華網江蘇頻道演播廳,簽到,領取裝備,就坐,準備迎接自己的培訓第一課。在大家的期待中,主講老師李清卿主編準時開始了他生動的培訓課。李老師是新華網江蘇頻道產經部主編,能參加他的培訓課,我感到萬分榮幸。我認真聽講,參與互動,開動腦子,積極發言,生怕聽漏一句。

在李老師的啓發下,課堂由開始的靜悄悄,大家不敢發言到後來一個個都活躍起來,我也得到了拿話筒發言的機會。李老師告訴我們,首先,採訪要先了解採訪對象,有很多方法,如:上網、查書……。瞭解過了,要寫採訪提綱,在採訪提綱裏要多準備幾個問題,以便採訪時用。採訪分兩種:專訪和羣訪,而我們新華小記者一般都是羣訪。在羣訪時,要有耐心,還要機靈,所謂機靈,就是要時刻觀察被採訪者的情緒,靈活應對。另外李老師還傳授給我們採訪中要注意的細節:如採訪時要注意把話筒放在適當的位置,要有禮貌地先介紹自己,結束了要感謝被採訪者接受採訪。

採訪結束,要寫稿,寫稿就牽涉到了寫作。李老師告訴我們,要想寫出好的作品就要多觀察,堅持多看書,多寫多練。看書要模仿,模仿分兩種,第一種是模仿作者寫作的風格,二是借用他的詞句。寫作時,要多些正能量,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李老師反覆強調的一點。

最後,我們模擬“兩會”向現場的沈老師提問,我們兩人組模擬,第一次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我們提出的是學校霧霾天跑操的問題。沈老師給大家一一講評,並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

這次培訓對我們今後培養各方面的素養有很大啓發和幫助,我要不斷增強見識,加強鍛鍊,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和不斷提高,在即將召開的江蘇省“兩會”上,我能有體驗的機會,而且我相信在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能成爲一名知識面廣、善觀察、善發現、善思考、擅寫作的新華小記者。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七

“毛概”課實踐小組前往桂林市養老院進行實地考察,經過採訪,收集到相關數據。將整理數據後,我們小組總結以下幾個共性問題。經過採訪,我們發現,當今的敬老院和的奶奶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很多人對養老院的理解,其實還是在十幾年前對這些養老院的這樣的印象,即住在那兒的基本上五保戶,或者是鰥寡孤獨的這些老人,是那些沒有子女或者被子女遺棄的,但是來到養老院,我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夠有這些家庭的回憶。通常我們會覺得很多老人心理上他們無法接受,覺得好像住到養老院裏就是這樣一種感受,好像是會不會被別人說自己被遺棄了,但是經過採訪和參觀,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對新有的養老模式有一些新的重新的認識。

養老院外觀很和諧美觀,充滿了溫馨快樂的氣氛,裏面佈局合理,既現代化又符合老人生活環境要求,一進去就有一種家的感覺撲面而來。在老人臉上基本都看不到愁容,而是快樂安度晚年的祥和。

接待我們的是養老院主任,她熱情和藹,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由於很多老人缺乏比較清楚的表達能力,主任給我們安排了覃奶奶配合我們的採訪。採訪進行得很順利,交流中我們知道,覃奶奶以前是上海人,嫁到桂林之後一直在桂林生活,她給我們描述了她過去生活的'艱辛和勞苦,但是從她滿臉的笑容上看到的卻是她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問及在養老院的生活,她表示基本滿意,膳食和服務都達到老人們的要求。爲了不給兒女添麻煩,她選擇過年過節都在養老院度過,對兒女能那麼理解和體貼,我們深深爲此感動。

接着我們採訪了工作人員譚阿姨,據瞭解,她已經在養老院工作了六年,她向我們透漏,很多人對這裏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都不滿意,紛紛選擇了辭職,而她卻不離不棄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辛苦苦工作了六年,由此可見,譚阿姨對養老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有着一種奉獻精神,我們不禁肅然起敬,由衷欽佩她捨得付出的高尚人格。在養老院工作的薪資只有微薄的900元一個月,工作時間長,晚上還得上夜班,由於員工不足,上班時間基本都是排的很滿。這個問題,譚阿姨也表示擔憂,希望有多一些肯吃苦肯付出的人到此工作。

最後我們採訪張院長,她對我們的到來也表示歡迎並希望以後能組織更多類似的活動,豐富老人生活,給他們的生活添彩,帶來歡樂。她表示目前養老院發展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和工作人員缺乏,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並給予解決,相信養老院的生活會有更大提高和改善。經過三個小時的採訪和參觀,我們總結出養老院發展中遇到的以下七個主要問題:

(1)養老院牀位普遍緊張。這個問題是大多數被採訪養老院存在的,其存她的嚴重程度不盡相同。總體來分析,和城市的繁華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和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關。

(2)養老院設施基本達到老人們滿意。這裏有專門的廚房和專門的廚師,還有電視供老人閒暇時觀看。

(3)於文娛方面,養老院待進一步完善。相當一大部分被採訪的老人對於養老院文娛活動感到欠缺、需要完善,生活總體來說比較單調。老人節基本沒什麼節目,有的話也只是學生到此搞一些老人互動。這需要養老院對這方面加重關注,

老人的生活不僅僅在物質,也在精神。身心健康了,纔是真正的健康。

(4)據一些老人反映,養老院中存在一些“個別老人”,所謂的個別老人是指與其他老人不合,容易與他人發生爭執、漫罵或做事影響他人生活的老人。由於無法對其進行個人隔離,所以一直是養老院中的一項頭疼之事。養老院目前對此類事情的態度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解決的辦法。

(5)部分養老院飯菜質量有待提高、並建議分類再細緻一些,以方便老人們對於食物的滿足和選擇。

(6)部分老人對於養老院的收費認爲過高,希望可以降低收費。因爲老人們已經沒有太多的資金來源,對於高額的養老費用感覺吃力。這個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對其進行合理的收費規劃,以能讓更多的老人能養得起老。

(7)對於在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的選擇上,百分之八十五的老人對選擇養老院養老不後悔。

此外,還存在很多細微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需要養老院認真分析,盡力解決。只有這些問題逐步解決了,老人們對於養老院的認可度纔會越來越強,國內的養老業纔會完善起來。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八

每天敲的字不少,但很久沒有來博客了,我很想快點寫些東西和你們分享,每天的工作還是很愉快的,讓我學到不少新聞業務上的東西。

記者的工作除了採訪寫稿還得搶版面,這點很容易,只需要你是勤快的。每天都要自己去安排新聞點,比如我現在跟的是高校版,那麼我在武漢每個高校BBS裏都會註冊帳號,一遍觀察高校的新鮮事,做時事新聞的記者這點必不可少的,必須保持自我清醒狀態,瞭解自己版塊的風吹草動。採訪前,採訪中,採訪後需要做什麼,我記得我以前寫過這樣的經驗,在此就不冗述。

其實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寫稿經驗,由於省報記者壓力更大,迫使稿子質量決定了記者的生活質量,這樣一來,寫稿的經驗可能會比較有價值。

首先,在採訪充分,掌握的背景資料都充分後,我們要做的是瞭解歷來類似的新聞其他報紙們的做法。比如對同一個招聘會,(最近高校版的做這塊的也比較多)我們可以看看《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的同仁們都怎麼做的,如果,他們做的是關於招聘會的現場大致情況,還圍繞大學生就業心態或者職業傾向,採寫了一些用人單位和應聘者,我們就不能這麼做了。我們可以根據當下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來估計一下用人單位會不會藉此招聘做公司內部的人員結構調整,猜測他們會不會減少招用普工,加大對銷售人員的招聘規模等。再通過一些具體真實的數據或者事實將自己要表達的中心表達出來。

所謂時事新聞,就是不能帶記者自己的觀點嘛,可是每篇稿子都要有記者獨特的思想。記者要牽着牛鼻子走,至於往哪個方向走很重要,這往往也是取勝的關鍵。因此,也要求記者的思維一定要活躍不可拘謹,要求變,不能和別人的想法趨同。假設那個招聘會記者跟着別人屁股後面走的話,還不如不寫,或者寫招聘會上的小花絮如“學生竟把會場入口大門玻璃擠破”都比嚼別人嚼過的飯有味道。

其次,需要記者有人文關懷,懂得人情世故,這個並不和“記者需客觀報道,不得摻雜個人感情”相沖突。做人也一樣,部分場合絕對剛正不阿的人也並不是時時都受好評,記者要懂“人情世故”的意思也就是要記者做稿子的時候通情達理,防止讀者審美疲勞,我們記者不可終日一副面孔,始終嚴肅理性和始終感性動人都一樣不是好東西。大學聯考作文還分文體,新聞稿也是五花八門的,比如最近寫一個老教授過世的稿子,主要描述老教授生前的好人好事,就不得一副宣讀文件的表情去寫這稿子,應以情感爲重,其事蹟確實感人至深更需投入感情,帶動大家,讓文章的感染了影響到讀者的行爲是最好。

而對於學術上有爭議的觀點則必把自身置之度外,以旁觀人的態度,毫無傾向的精確表述爭議所在,比如今天寫的稿子,關於劉道玉(前武大校長)先生提出來的整頓高校十條意見,並不是每一條都是絕對的,如廢除自學考試製度這條,爭議最大,雖然我自己明白自學考試現狀是如何的“亂”但在採訪的時候還是會照顧到反方的聲音,完全將他們的話整理出來,自己絲毫不可發表見解,畢竟咱不是專家,也不必要去負這個責。寫這個稿子之前就該考慮到稿子出來一般會比較學術化,一般的老百姓讀起來會枯燥無味,因此,文章前面介紹自考狀況這個部分,就多用簡單易懂的自考學生或者自考輔導班老師的經歷來說明問題,這樣避開了學術詞彙,且可讀性大大加強,必會是吃香的稿子。

最後,像這種時事新聞,標題所佔的分量可謂重中之重。我們不是提倡標題黨,但我們追求的就是那個效果,我的經驗就是隻沒說錯,就大膽放開了去寫,百姓關係什麼就拿什麼做文章,新聞面對的人羣關注什麼就放大什麼,這也是記者的主觀能動性,老實的記者總是不討好的,只要保證自己的文章標題是準確無誤的,並且它不具備傷天害理反黨反組織的內容都可以大膽的寫出來,這個純粹關係到個人的閱歷和知識儲備了。我們不是黨報,不需要委屈自己中規中矩。

採訪的心得體會 篇九

今天去參加了兩個會議,很巧的是,都是與大學生就業有關的。一個是襄樊學院“大學生創業基金髮放儀式”,一個是襄樊學院“萬洲定向培養與就業獎學金”發放儀式。

先說說與創業有關的吧!

你會選擇創業嗎?

大學生創業,這個詞似乎已不再新鮮。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創業的典範。有人擺地攤賣東西;有人開發軟件、建網站;有人售賣各種小禮品;到處不乏有創業者的身影。無論是大是小,至少有創業的意識。現在國家也是非常支持大學生創業的,雖然對於大學生是否應該創業有着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大學生就應該自主創業,不僅自己得到了就業,同時還可以帶動別人就業;但也有人說大學生缺乏經驗,不提倡畢業就創業。因爲有不同的聲音,所以會有不同的選擇。也許有創業意識的人很多,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人也許只是少數,曾記得有數據顯示,大學生中只有2%的人自主創業,這也許與龐大的千萬人來說真的太少太少。對於你會選擇創業嗎?不知到有多少人會斬釘截鐵的說“會”。也許更多的人是選擇駐足觀望。

創業難,難在哪裏?

創業很難,很多人都這樣說,創過業的人會講起創業的艱辛,不過那時的艱辛是成功時的回憶;沒有創過業的人害怕那種艱辛,因爲有這種害怕就不敢邁出第一步。創業難,因爲缺乏啓動資金,因爲缺乏經驗,因爲缺乏顧客的信任。.。.。好幾個大學生代表在發言時都提到了這幾點。面對創業,也許面對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許不是大學生自己可以解決得了的。“畢業後不可能再向家裏要錢,而我們自己又拿不出來那麼多的錢”這是一個學長對我說的。還有一個學長在發言中說他的創業的錢全部都是自己大學四年裏打工掙得錢。聽到這裏,很感動,他也許從進入大學和時候就有創業的意識,只是在夢想面前,資金成了攔路虎。那麼四年的夢想是不是就要化爲永恆了呢?“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但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聽到這裏,你又會做何感想呢?

學校的支持對創業的作用有多大?

在會上,有14個團隊申報了創業基金,有38人蔘與了此次的創業。在他們的計劃書的介紹中,有傳播公司的,有廣告公司的,有培訓學校的,有軟件開發的……。雖然每個人的計劃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從每一個人的發言中,都能感受到那種創業的激情與魄力。在我看來,無論成功與否,無論公司是創辦了的,還是在計劃之中的,站在發言席上的他們都是成功者。又有幾個人有機會站在我們學校領導前發言呢?聽說這次是百萬基金助大學生創業活動,還以爲是一次性的發放呢。不過聽一個學長說最多一二個團隊會拿到獎助吧。有點失望的感覺,14個團隊,一二個團隊受助,豈不是給人一點希望又是失望。不過後來學校的決定卻讓我大吃一驚,14個團隊都獲得了補助,一等獎獲得了三萬元,二等獎獲得了一萬元,另12個團隊分別獲得了三千元。總共加起來就是7.6萬元了。這個結果也許是讓每個人都很欣慰的。學校的支持是對每個人的鼓勵,既有這些正在創業的,也有還沒有創業的。

學校的支持有多大?我想這也許不是一兩句可以說清楚,無論怎麼樣,我們看到了學校在爲我們學生的前景努力。就像楚天都市報襄樊版的編輯說的那樣,學校爲創業支持100萬元,這在湖北高校中都是不多見的。聽到這句話,很感動!我是一個平凡的學生,雖然聽過很多的創業故事,但總覺得創業是一件離自己很遠的事情。也許沒有資格來談論創業的話題,只是一點感觸而已。很佩服那些敢於創業的人,相信在創業的這條路上,無論成功與否,他們都是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