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1

我的外婆家在江蘇,屬於江淮一帶,爺爺奶奶家在安徽阜陽,兩地的傳統習俗有些不同。

昨天週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買回來大包小包許多食材,“今天什麼節日?”我有點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話說‘大冬大似年,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北方過年大年三十包餃子,我們江淮是包湯圓,所以我們今晚包餃子吃,明天早上吃湯圓!”“哦,耶!”我開心地歡呼起來,“我們家真好,南方北方的習俗都有呢!外婆,我來幫忙,我們早點包餃子和湯圓啊!”“呵呵,看你這個小饞貓急的!”媽媽笑道。“餃子皮我揉,這個我拿手”,爸爸自告奮勇道,“湯圓的豆沙餡兒還是我來!”外公‘得意’地自誇道,“這自制的豆沙餡兒,可是買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寫完作業,我突然聞到了很香甜的味道,來到廚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一旁在和餃子餡的爸爸樂了,“餃子餡你也來一口吧!”“那是生的,我纔不上當呢!我也來包!”

一切準備就緒,外公外婆包湯圓,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兩邊忙着,“外婆,其實,這南方北方的餃子和湯圓其實根本是一樣的,你看,都是把餡兒包到皮兒裏,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麪粉!”“嗯,總結的準確”,外公讚揚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把幸福和祝福隨着餡兒包進去”,外婆跟着總結道。“嗨,你怎麼把餃子餡兒包到湯圓裏去了!”媽媽驚呼道,我低頭一看,包錯了,“這樣也好,你們看電視上,菜湯圓的做法也很多,今天這是我爲大家做的菜湯圓哦”,“哈哈哈,不錯,再包幾個菜的吧!”外公高興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暖暖的親情,洋溢在溫暖的屋子裏,洋溢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很幸運,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兩種傳統文化。雖然南北方傳統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對家的愛,對家人的愛,都是一樣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家更加和諧歡樂!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2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但是,在當今各種“變異”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開始褻瀆傳統文化,把文明積澱看作炒作的工具。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守護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氣質和風格。微博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藍精靈體”,習慣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話:“元芳,你怎麼看?”殊不知,在我們戲謔調侃之時,傳統文化在離我們漸行漸遠。半文半白的“甄嬛體”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瓊瑤體”居然號稱能“醫治心靈創傷”。這時的我們,情何以堪!

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修飾、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們該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鄉之情被無聊地調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於中國沉澱已久的文化,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去完全深諳,但也沒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沒有資格去胡編亂造,去挑戰先人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因爲我們生在一個有着古老文明的國度,所以我們要堅守本真,不要丟失了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傳統文化調侃中迷失前進的方向。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適宜的精神愉悅本無可非議。但各種不倫不類的體例的出現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了,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當我們對“tvb體”、“流氓體”朗朗上口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聽見那一聲聲來自於幾千年前的天空的無助哀號?

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並不是要我們一成不變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創新和突破是必要的,畢竟,那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堅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圓月依然是圓月,它是一輪思鄉的月,而非被人們俗化了的月亮;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飾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給先哲們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畫蛇添足,更不要將經典俗化。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讓自然和諧的春風吹向每一個角落,讓傳統文化之樹綻放鮮花朵朵,滋潤萬物。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3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爲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衆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爲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爲先”因爲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爲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爲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爲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爲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4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湯圓;在北方有香脆多餡的餃子,不管是南方湯圓還是北方餃子,我都鍾愛。

媽媽告訴我餃子和湯圓有區別,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因爲我的饞嘴都很喜歡吃,我的眼裏只有吃,哪還能看出他們的區別。

湯圓我喜歡在元宵的時候吃,代表團團圓圓,畢竟一家子在一起纔是幸福美滿嘛。每逢元宵時節,媽媽總會煮好一大鍋湯圓,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湯圓們在鍋裏面沸騰,彷彿在裏面狂歡似的,真令人喜歡。

“開動啦,小饞嘴。”媽媽親切地說。我已經等候多時啦,終於來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夾起來,可是頑皮的湯圓們不讓我夾,油膩油膩的,一夾起來,就會滑下去。所以媽媽讓我用勺子來吃,這樣以來,他們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們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都一起團團圓圓地吃着圓圓的湯圓。我喜愛白白胖胖的湯圓,因爲,他讓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餃子令人喜愛,可口又多餡。有玉米餡兒的,有肉餡的,也有玉米火腿餡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南方,但是我也喜愛吃餃子,餃子給了我們溫暖,讓我們家庭溫暖如初。

當然了,餃子什麼時候都能吃,因爲隨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見沙縣等小吃餐廳,都把餃子列爲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會來幾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餓了,就會去買幾份餃子充充飢,順便也讓家人們飽滿。我喜愛多餡的餃子,因爲餃子解決了我們的溫飽,讓家庭美滿。

南湯圓,北餃子,我都愛,我都要;每吃幾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餓了就找它。

中國傳統文化,我真的超愛呢。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5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國小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頻,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爲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爲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啓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衆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爲目前教育上還存在着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說:“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從而受到好的啓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溫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爲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啓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爲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啓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爲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6

本人通過參加這次教師網絡研修培訓,收穫很多體會深刻。

網絡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教師能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選擇性地學習。在網絡社會中,人的學歷已不顯得多麼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學術水平和真實本領。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地瞭解新技術,掌握新技術,網絡社會需要的是有多個學位、多張資質證書的人才。

網絡學習還有一個特點是每個學員能與優秀教師開展互動。通過發帖提問能和各位優秀的教師一起探討教學方面的問題,受益匪淺。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知識點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經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我們要深入挖掘其中有關傳統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學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有所變化。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課文的題解、註釋、分析、比較和師生討論等方式把課文理解的重心轉移到文學、文化觀念與文化教育上來,在文化傳統、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更深層次上尋求文化的審視點,傳承課文中的文化特質,進而挖掘作品內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們可以看到所選教材是一個最好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載體,深入挖掘所選教材的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二、營造課堂文化氛圍,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教師一定要樹立語文課堂是弘揚傳統文化主陣地的思想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從思想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後,中學語文學科,在“三維目標”的教學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注重“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內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編排上,把“古典傳統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筆者認爲,編者的意圖就是讓我們在思想意識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若能把有關“傳統文化內容”分類歸納在一起,然後有目的地進行地重點講解。這樣處理,有助於解決在傳授傳統文化時容量不足的問題,也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爲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可以通過讓學生體會作者“迴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來理解作者“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人生追求。當然,也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這種“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的人生追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作者不是消極地迴避社會現實,而是採取了一種有積極意義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詩文教學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薰陶

中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歷代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雖然選錄的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卻能飲到中華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於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着積極的作用。“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語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採衆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在平時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如自由誦讀,朗誦會,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四、利用傳統節日,弘揚漢民族文化

中華傳統與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文的存在。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有很多被時代、社會、學校所忽視和遺忘的東西,這恰恰是我們要抓住的契機。我們可以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九月開學不久就是中秋節。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薰陶;並讓每位學生寄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徵閤家團聚與和美的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

再如,端午節到來之際,讓學生蒐集資料,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的精神;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學習先烈們捨生取義的英雄事蹟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動,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爲學校或班級、家庭寫一副春聯……這樣可以把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拓展思維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作爲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和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責任,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7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你可有細細品味過?你可曾欣賞過那入木三分大氣磅礴的書法,可曾品味過那耐人尋味的詩詞歌賦,可曾遊覽過那古色古香的建築,可曾聽過那聲情並茂的戲曲?那傳統而古老的節日你真的瞭解嗎?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事實的確如此,但他們都有着共同的根源,我認爲這“根源”有兩個部分,其一是“形象”上的,是漢字;其二是“抽象”上的,是信仰與追求。而文字正是用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它體現出來的,是獨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上古便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統一的文字——小篆。統一文字的出現便利了人們的交流,使不同地域間的風俗文化有了交往,而中華文化也開始變得繁榮。到了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編寫的《史記》第一次將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歷史連接起來,而文化也在那一片片刻了字的竹木片上保存了下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爲文化傳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而漢字的字形也在悄然變化着。不算上秦朝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大體經歷了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的變化過程,流傳至今,而我大華夏的文明也乘着漢字這艘船在歷史的長河裏乘風破浪,一直向前。

漢字強大的生命力也通過民俗文化表現出來。“猜燈謎”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化。一些傳統節日像元宵節總少不了這一活動。所謂“燈謎”,就是寫在燈上的字謎,因爲想猜出謎底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彷彿林中射虎,於是又有着“燈虎”的別稱。這種活動出現的原因與漢字獨特的構成是分不開的。像象形字、形聲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漢字的構字法,根據這種特點,人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通過拆字等方式讓答案藏於字裏行間,可謂是妙不可言。就算原來看不太懂,經由旁人稍稍點撥,細細一想便能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聯也是漢字一大特色,和漢字中的多音字結合起來竟別有一般風味!昔日有人作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半支雅曲樂樂樂師之心”。你看這對聯構思精妙,對仗工整,是不是很有趣?這得益於漢字獨特的發音與不同讀音的表意,若將英文比作條形碼,那麼中文就是二維碼,它較之於英文顯得更爲複雜。

但我認爲漢字最爲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書寫。少有的文字書寫能成爲一門藝術,而漢字卻自成一派。它的應用廣泛,碑帖、篆刻、牌匾、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一筆一劃,起承轉合,無不體現着先民的智慧和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漢字的構造中時隱時現。從春聯、倒“福”到招財進寶,甚至洞房裏的“囍”字,靈堂前的“奠”字都反映出我國古代的民俗文化,漢字就像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是活“化石”,所以我認爲了解漢字的演變就像在瞭解中國的歷史,古老的象形文字,被鐫刻在一塊塊古樸的龜甲獸骨上,一個字可以說就是一幅畫,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漢字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簡筆畫”,研究漢字的演變不但有趣還能從中加深對它的理解。總之,書法將實用、藝術、哲學融爲一體的形式就是書法獨特的魅力所在。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的漢字來頭可不簡單。它誕生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到了今天也仍充滿活力,歷久彌新。漢字有很強的包容性。任何外國的詩歌,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翻譯成中文都不只一個版本,像什麼“直譯版”、“意譯版”、“文言版”比比皆是,而且譯爲中文後,既符合原意,又有着一絲韻味。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詩詞歌賦很難準確譯爲英文或是其他語言,翻譯後的往往過於直白,以至於失了原有意境。中國古詩詞講究押韻,常用意象來對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渲染與烘托,有些還講究對仗,對結構和字數都有着明確的要求,所以人讀起來會有獨特的美的享受,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營造出一種“海闊憑魚躍”的境界,水天一色間,有落霞的餘暉,也有孤雁遨遊其間,顯得如詩如畫,這是何等的逍遙,又是何等的孤寂?

中華上下五千年,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人,也有着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的世界,也不由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上古有神話,傳說着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洞,嫦娥奔廣寒,后羿射九日,常羊山上有刑天執干鏚而舞,也有巨人追逐那僅存的太陽直到生命盡頭……那時的人們有着這些奇異想象,是源於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想與之抗爭的意志。這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他們的精神也一直深深紮根在我們的血液中。尤記昔時的竹林裏有個怪異的青年,名爲嵇康,他在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爲絕響。他以雅的姿態平靜的面對死亡;也記得大唐的詩仙,仗劍天涯,明月相伴,與詩酒度過年華,唱着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們這種瀟灑這種風骨正是我一直不懈追求的。不畏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怕困境,因爲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老莊講着道法自然,孔子說着有教無類,古人教予我人生的境界,從“上善若水”到“厚德載物”,也告訴我們“大道至簡”“大智若愚”的道理。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爲人處世都是有啓發的。古人還說過,君子應自強不息,天道酬勤,行成於思。從中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古人所不懈追求的“大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了。

漢字承載着中華傳統文化,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是民族的瑰寶,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認爲,它無愧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中華文化心得體會篇8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於20_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瞭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爲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衆。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