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多篇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多篇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篇1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後,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十座商業城鎮,對古代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並且方便南糧北運。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人們常賦予“中國大運河”各種不同的意象,有人說她是“中國臍帶”,也有人說她是中國城市的“溫牀”,這些寓意都在於表達大運河對生命的創造和養護所作的貢獻,正是因爲大運河對其沿線自然、城市、文化生命的哺育,才使運河自身在漫長的2000多年的時間裏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運河兒女的勤勞智慧不斷使運河呈現出新的生命氣象。在當代,“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迎來了運河變化發展新的契機,在現代化交通高度發達的時代,大運河因爲申遺成功而實現其生命轉型,她的文化生命將得到充分彰顯,“活態的、線性的文化遺存”“複雜的、豐富的遺產檔案館、博物館”是對其文化價值的高度評價,但是,應該認識到,“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只是運河變遷史上的一個新的起點,成爲世界遺產不是“中國大運河”的終極目標,保護大運河,使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質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體現大運河最根本的意義。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篇2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的意義在於,喚醒人們歷史記憶,避免忘卻與麻木,以史爲鑑、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

l同學們,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世代都無法忘記那一天,1937年12月13日,這是歷屈辱的一天,這是讓我們中國人心痛的日子,這一天中國首都南京淪陷,日本鬼子進行了血腥的殘忍的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反人類反社會的:

1、大屠殺持續的時間長達六個星期。

2、屠殺對象是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

3、死難者達30萬人以上。

4、屠殺手段令人髮指,機槍掃射、活埋、把人當做練習刺殺的靶子,更有甚者還進行殺人比賽。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_週年祭日,南京的上空就要響起警世後人,勿忘國恥的警報聲。我們在這裏集會,重溫歷史,悼念遇難同胞,就是爲了以史爲鑑,永遠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就是爲了揭露和批判日本一小撮右翼勢力否定侵略,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圖謀。同學們,讓我們不忘國恥,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振奮民族精神,刻苦學習,爲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們紀念歷史,並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們的國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國人,包括海外的炎黃子孫,要有憂患意識和自強精神。我們紀念歷史,並不是爲了反攻倒算,是爲了以史爲鑑,避免“南京大屠殺”式的悲劇不再重演。是爲了正告那些已經、正在或者妄圖對中華民族施加罪孽、圖謀不軌的國家和民族:團結、堅強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同學們,國家安全是的安全,國家利益是的利益,國家榮譽是的榮譽。我們要記住歷史,記住在近代,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恥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努力學習,爲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學們,讓我們大家都參與到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公祭日活動中來,這一天當警報響起來的時候,我們要肅立默哀。願死難者的冤魂得以安息!願偉大的中國夢早日實現!願我們的同學茁壯成長!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篇3

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長1700多公里。從文化的角度看,它具有很多特徵,其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爲四個方面。

第一,大運河文化具有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雙重性。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自然經濟社會,自夏、商、週三代以來,農耕經濟就成爲中原王朝的主要經濟形態。大運河的產生與當時統治者爭霸和鞏固政權有直接關係,他們的政權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也是農業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大運河實質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大運河所經過的區域都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發達的地區。大運河的開發和保護必須與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大運河不僅有調節沿岸生態平衡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防洪排澇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後,大運河的貫通直接加強了南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交流、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相互移植與栽培,促進了各地區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使運河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當大運河形成以後,在服務當時統治者的同時,也帶動了沿岸區域的商業發展。因運河而興起的商業城市,創造了獨特的運河商業文明,淮安、寶應、高郵、揚州因運河帶動,工業、商貿及手工業極爲發達;濟寧是菸草盛產地,每年數百萬銀兩交易量;儀徵是鹽、材料、煤、棉麻商品的集散地;蘇州號稱“天下第一碼頭”,各種集散於此;通州是全國物資流通樞紐和最大的中心集散地。應特別指出,明代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運河區域,如蘇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業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第二,大運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是其內在特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最新一版《行動指南》把大運河的特點歸結爲:“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得到體現……”這是對大運河文化的載體——大運河的特點的概括。大運河的最大特點就是“動”,包括人類的“動”,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動”,文化的“動”。大運河“動”的特點體現在文化上就是它的包容性。大運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大運河文化的內在特徵,指的是大運河本身心胸的寬廣。大運河溝通了燕文化區、趙文化區、齊魯文化區和吳越文化區,由於各個區域地理環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條件的差異,生活習俗的不同所帶來的文化背景的各異,軍事上的封建割據所形成的政治體制的不同,這都形成各個區域的文化的不同。大運河貫通以後,運河區域的社會、經濟得到不斷的發展,這不僅爲運河區域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種文化相互接觸、整合,從而形成了大運河文化的包容性。

第三,大運河文化具有的開放性是其外在特徵。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是大運河文化的外在特徵,或者說是大運河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這和大運河文化的內在特徵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是由其內在特徵,即包容性決定的。大運河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它內在的胸懷。正是由於其寬廣的胸懷,纔有對待不同地方文化開放的自信。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具有較強的開拓性,善於兼收幷蓄國內其他文化,融會貫通,逐步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容。例如,在唐代的時候,胡樂、胡舞、胡服,在運河流域就風靡一時。唐代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核心人物元稹在《法曲》中寫道:“女爲胡婦學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在音樂、服裝上吸取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不僅體現在吸收對流域外各地文化精華上,還體現在吸收外域文化的精華。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中國化,無論從佛教建築、佛教造像、佛教儀式等各方面都呈現出中國特色。在運河沿線的北京、通州、揚州、蘇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廟,成爲運河流域佛教的傳播中心。如運河北端的通州,解放前幾乎村村有寺廟,有的村甚至有幾個廟。明代後期,從西方來的傳教士利瑪竇數次通過運河從張家灣登岸進京,通過各種努力,傳教士們獲得傳教的合法地位。傳教士們在傳播教派的同時,把西方的自然科學成就也介紹到中國來,使當時的人們首次感受到西方文明的魅力,並拉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外。運河沿岸的城市有很多都是對外文化輸出的重要據點,尤其是京城和運河南部城市。從唐到清前期各代,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南亞諸國甚至是歐洲的客商、文化使者,經過運河沿岸城市到達當時的京城。這些人一方面帶來自己的文化,傳播在運河流域,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尤其是運河沿線的文化帶回本國。特別是在元朝以後,由於北京一直是強盛、統一封建王朝的首都,大運河成爲東南亞諸國以及朝鮮、日本朝貢的首選路徑。貢使們往來於運河之上,見證了帝國曾有的輝煌和大運河的繁華。

第四,“外柔內剛”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特徵。在分析大運河文化特徵時,人們常將其和長城文化一起比較,認爲長城文化具有“陽剛”的性格,而大運河文化則具有“陰柔”的特徵。這種觀點只說對了一半,其實,大運河文化具有外柔內剛的特徵。從表面上看,大運河缺少長城的壯觀,沒有高大挺拔的外形,只是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一條人工河流,在普通人心裏,大運河和普通河流沒多大區別。這只是大運河“外柔”的一面,大運河還有“內剛”的一面,而且,也是大運河主要方面。大運河文化的“剛”特徵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開鑿和利用大運河體現出高瞻遠矚的戰略智慧和治國理念。大運河雖不是軍事防禦工事,但大運河不僅可以保障軍事物資的供應,還加強了南北的溝通,直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政權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這有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大運河促進了國家的強盛,國家的強大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開鑿和利用大運河體現出高瞻遠矚的戰略智慧和治國理念。其次,大運河是一項綜合工程,要開鑿並管理維護好大運河是對國家綜合實力的檢驗,也有利於促進國家的綜合實力。大運河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經濟實力、管理能力、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保障。以科技爲例,在北宋時期發明閘室技術,至今,還爲三峽水利工程所採用;涵橋疏通技術已採用了與現代水輪機相同的技術;高精度利用等高線水文地理科學原理,爲當代人驚歎。再次,從歷史的角度看,更能發現大運河的“剛性”。在中國古代,似乎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朝代,不是滅亡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就是在自己百姓的反抗洪流中退出歷史舞臺。而大運河暢通的時期往往是該王朝最強盛的時期,當大運河不能通航或部分廢棄,必將給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導致王朝的滅亡。所以大運河文化是“內剛”,這種“剛”是真正的“剛”。

以上四個特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體現了大運河文化“融合”的性格。大運河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不同文化地域的文化元素之間的平等對話。不同的文化通過互動的解讀與詮釋,不斷地衝突、融合並改變着,形成了大運河文化的自己的性格——“融合性”要深入瞭解大運河文化還應從特徵看到體現該特徵的核心精神。大運河文化具有的四個基本特徵,實質上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和”文化的體現,或者說大運河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文化”。所謂“和”,是指和諧、和平,其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中華和文化人文精神源遠流長,《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史伯論和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道之所以能化生萬物,是因爲道蘊含着陰陽兩個相反方面,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管子》認爲畜養道德,人民就和,“和合故能習”。和諧所以團聚,就不會受傷害。墨子認爲“和”是處理人與社會關係的根本原則,而“離散不能相和合”。“和”是社會和諧、安定的調節劑。孔子以“和”作爲人文精神的核心,強調“禮之用,和爲貴”。他主張治國處事、禮儀制度應以和爲價值標準。爲政“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猛寬相濟互補。處理人與人關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表示孔子對“和而不同”的贊成態度。除此之外,在儒家經典中,還有許多關於“和”的論述。《淮南子》:“天地之氣,莫大於和……陰陽相接,乃能成和。”《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禮記》:“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盡矣。”董仲舒:“德莫大於和”,“和者,天地之正也”,王夫之:“陰與陽和,神與氣和,是謂太和”等。“和”成爲中國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大運河文化集中體現了“和”思想。大運河文化的四個基本特徵都是“和”文化的體現。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篇4

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設定每年12月13日爲“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首次以國家名義悼念大屠殺死難者。

在第_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83年前古城南京發生的那場慘絕人寰的慘案,仍是讓人不忍卒讀。和平來之不易,國恥勿忘,歷史必須銘記!南京大屠殺帶來的傷痛從未被時間抹去,人們對國家公祭日這個紀念日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扶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地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於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就如歐洲一年一度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死難者一樣,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是多麼重要。國恥難忘,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纔是對侵略者最好的回擊。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悲痛會隨時間久遠而湮沒,但歷史的啓示不會。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銘記歷史、喚醒記憶、開創未來的舉措。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爲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如果說南京大屠殺是近代悲劇的極致,那麼當歷史翻開這一頁,我們最終看到黑暗的離去和光明的到來。築夢中國,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我們當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爲己任,把愛國奉獻的熱情轉化爲創造創新的不竭動力。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國家精神、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的傳承。國行公祭,拉近了遠去的硝煙,重溫了民族的苦難;國行公祭,不爲宣揚復仇與怨恨,是爲喚起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許下復興的心願:吾輩當自強。國家公祭日,中國人民將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緬懷逝者,但人們知道,這不是在宣泄情緒,不是在倡導民族復仇,而是提醒每一個人,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讓中國人民更深切地體會到國家存在的目的和價值,體會到國家統一強大的重要,讓民族精神提升,讓中國人民更加愛國。

“卅萬冤魂招不去,百年淒雨惕重來”。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恰如振聾發聵的警鐘,提醒人們:歷史記憶需要時常擦拭,人類道義需要不斷砥礪,民族精神需要時常檢閱。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永遠銘記,銘記南京的疼痛、南京的眼淚;每一箇中國青年要不斷前行、振興祖國的動力。

中華魂活動心得體會篇5

_月_日,“愛心黃絲帶20x泓圖奧博·助飛成長”貧困大學生捐助儀式在嘉興國際酒店x樓會議中心順利舉行。至此,這項以關愛、幫助爲主題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動圓滿結束。

一、全員參與,積極籌備捐助活動

從6月23日上報社長辦公會議通過,到8月x日舉行捐助儀式,這項活動從籌備到結束歷時50天。

1、貧困學生信息收集整理首先,我們和市教育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及部分學校聯繫對接,初步篩選確定了6名資助對象,組織記者進行調查採訪。

7月26日,在《隴東報》、慶陽網、慶陽網微信平臺同步刊發推送“泓圖奧博·助飛成長20x”專欄,對這些貧困學生勵志求學的故事進行了連續報道。此後,通過慶陽網、慶陽網微信平臺和熱線電話推薦、諮詢、報名的人數大幅增加。爲此,我們及時調整方案,放棄了初期方案上獎勵慶陽市文理科狀元這樣的“錦上添花”名目,將資助名額儘可能地增加,爲更多的優秀貧困大學生“雪中送炭”。最終,從56名貧困大學生中選出了x名作爲這次活動的資助對象。

2、組織記者實地調查採訪本着對愛心企業和人士負責、對所有申請資助學生公平相待的原則,這次活動確定的貧困生全部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現場採訪,保證了受助學生家庭情況的真實性。

在編委會統一安排、尤其方總編親自協調下,先後從單位兩個部門和縣區記者站抽調了10名記者,奔赴7縣區參與調查採訪活動。受助學生陸續在報紙、網站和微信刊登推送後,西峯一名大學生家庭情況和身世受到了網友的質疑。我們立即研究處理方案,一方面邀請心理老師對該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另一方面安排記者對反映的問題進行徹底調查。最後,由村委會出面見證,學生家長書面簽字承諾放棄了這次受助機會。

3、積極聯繫愛心人士捐助這次活動舉辦得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資助資金能否落實到位。

爲此,我們發動單位領導職工廣泛參與,動員親戚朋友共同籌措,先後與10多家企業對接洽談。最後落實了慶陽泓圖奧博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慶陽市秦皇商貿有限公司、慶陽騰旺煤炭銷售有限公司和慶陽最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募集資金60000元。同時,廣東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焦金波(慶陽籍)和四川達州張金祥、張金成(慶陽籍)也通過慶陽網微信平臺聯繫,表示願意以一對一的方式資助6名貧困學生生活費45000元;捐助儀式後,現場一位張姓女士表示定向資助鎮原一名貧困生5000元。北京華夏管理學院也表示,願意爲這次活動中沒有得到資助的優秀貧困大學生提供10名免費名額。

二、通力合作,共同組織捐助儀式

按照活動策劃方案和資助企業的意願,我們在完成x名受助學生(實際x名)的勵志求學故事宣傳後,統一舉辦捐助資金髮放儀式,現場發放每名貧困大學生5000元資助金。

1、主題變更說明在活動策劃方案和欄目宣傳過程中,統一使用“泓圖奧博·助飛成長20x”的主題,但在捐助儀式上,變爲“愛心黃絲帶20x泓圖奧博·助飛成長”。

植入“愛心黃絲帶”這一元素,主要是想把捐資助學這個公益活動做成“愛心黃絲帶”的系列活動,把“愛心黃絲帶”打造成隴東報社倡導公益活動、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

2、各級領導重視這次活動得到了市上領導和部、局、本單位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捐助儀式舉辦前一天,方總編代表報社向黃部長彙報並邀請出席,黃部長對這項活動表示肯定,當場批示部領導出席;市委組織部張部長在工作衝突無法參加的情況,委託市非公企業黨工委副書記參加;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長帶領資助中心主任、電教中心主任參加。遠在外地休假的多社長對這次活動多次進行指導,並在儀式舉辦前一天發微信表示祝賀;方總編在儀式舉辦當天,帶領全體在家班子成員、部門主任和部分編採人員出席,並在當天編前會上,安排專版對這項活動進行專題報道。活動結束時,市委外宣辦秦主任、市教育局閆局長等領導對活動的組織及內容策劃設計大加讚賞,並稱“整個活動時間緊湊、很受教育,應該讓城裏的孩子都參與進來,感受一下。”

3、團隊精誠合作這次活動籌備時間長,涉及部門多,但各部門都能積極配合,保證了活動順暢、圓滿完成,同時也開闢了報網互動高度融合的先河。

時政要聞部張驍駿主任多次參與稿件修改,編輯出版中心負責人黃天洲主動銜接稿件、策劃美化版面,文化週刊部負責人孫玉珍從安排記者採訪到稿件修改編排親力親爲,辦公室負責人張國武也利用下班時間參與活動現場幫忙。新媒體中心人員連續幾個晚上加班加點,一遍又一遍演練、佈置、設計活動現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邀請合作的最美文化傳媒和慶陽通兩家公司,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4、活動效果顯現策劃這次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人們對貧困學生的關注,擴大《隴東報》和慶陽網的知名度,增加慶陽網微信平臺的粉絲量。

現在看來,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各級領導肯定,贊助企業表示滿意,資助儀式現場氣氛熱烈,資助會後有人現場要求捐助學生,外地愛心人士通過微信和我們聯繫,大多數參會者添加了慶陽網微信公衆號,最近粉絲量也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