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多篇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多篇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篇1

最近兩部電視劇《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火了,劇中主要表達了人們對於二十歲、三十歲的態度,一邊充滿恐懼和擔憂,一邊又充滿期待和憧憬,而作爲即將四十歲的我也陷入了沉思。二十歲是青春的代名詞,有的只是不惑;三十歲剛邁入人生鼎盛時期,充滿了希望;那馬上快40歲的我們這羣人,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階段,試問還有機會嗎?

作爲一名組工幹部,看到身邊40+,甚至50+的前輩,比年輕人還拼,不服老,不服輸,把單位當作自己的家,默默沉浸工作,熱心服務羣衆,主動提高自己,我便從中找到了答案。我們大可不必被年齡禁錮了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的行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甚至五十歲、六十歲,都只是一個數字,只要自己願意拼搏,永遠都是最好的時候,誰也無法阻礙你前進的步伐。現在以及以後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每次機會,主動成長。

抓住工作機會,主動提高業務能力。作爲一名40歲的組工幹部,一路過來已經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我時刻提醒自己,不可仗着有點經驗就懈怠了工作,輕視了成長,提早過上了退休生活。而要時刻警鐘長鳴,學會“沒事兒找事兒”,做到眼中有事、手中有活。只有抓住每次工作機會,用先進的人才管理理念、最新的人才政策、前沿的人才制度,才能推動自己從事的人才工作不斷適應新環境、新形勢和新政策,越做越好、越做越有收穫。

抓住服務機會,主動服務人民羣衆。大部分組工幹部都身兼數職,我也不例外,除了組工幹部這個身份,我同時擔任了東坡區富牛鎮荷花村第一書記一職。在單位,要時刻留意解決各類人才的所想、所需,讓他們在東坡區安心紮根、在東坡區建功立業。到了村上,我總是提醒自己,脫貧攻堅是當前首要任務,更要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在柑橘販賣的季節,主動爲貧困戶找尋收購方;面對家庭矛盾衝突的貧困戶,主動爲其化解糾紛;面對基本生活難以支撐的貧困戶,主動爲其找尋工作機會。這些瑣碎之事,不驚天動地,但溫暖人心。

抓住學習機會,主動提升個人素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學習沒有終點,任何年齡都是起點。新時代新要求,時代在變,思想也在變,如果不想“落伍”,只有抓住各種學習機會,積極學省、市、區重要會議精神,緊跟中心工作步伐,時刻保持與黨同心同向同行;積極參加各類大大小小的學習交流會,時刻緊跟年輕人的思想潮流與工作步伐;積極培養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慢慢沉澱自己擁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灑脫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40歲的我們,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更重要,只要我們打破年齡的桎梏,保持思想上的青春,不氣餒、不妥協、不放棄,我們永遠都有機會。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篇2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最近,有關年齡的電視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熱播熒屏,引起年輕羣體廣泛共鳴。其實,人的一生很短暫,每個年齡段都應該有憧憬、有擔當、有責任。不禁讓筆者聯想到,年輕幹部在“20+”的時候,要憧憬未來,保持初心,在“30+”的時候,要英姿颯爽、有所擔當,在“40+”的時候,要積累沉澱、輕裝上陣。從前種.種,猶如積累一筆無價的財富和寶藏,爲無悔的青春留下了幸福的回憶。

“20+”的年輕幹部:要憧憬未來,保持初心。20歲的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20歲的我們橫衝直撞卻也精彩萬分。電視劇《二十不惑》中,緊貼當代大學生生活現狀,展現了“20+”的“紅樓四子”在各自青春歲月裏選擇的不同的人生軌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樑爽爲姐妹撐腰霸氣違約,無奈之下只能在商場當地推小妹還債。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守護姐妹尊嚴,她們每個人都是帶着獨特標籤,昂首闊步融入社會大羣體,在奮鬥中守護着不變的初心。如今,我們年輕幹部何嘗不是爲了當好時代的“後浪”,憧憬未來,保持初心。猶記得,溫暖的聲音傳遍方艙醫院的最美志願者華雨辰,她說“我年輕,要永遠做最快樂的螺絲釘,哪裏需要我,我就去哪裏”。因此,“20+”的年輕幹部不妨憧憬未來,始終保持着一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初心,苦練基本功、嚴格要求自己,大膽突破規則,不斷思考人生,踏上無所畏懼的青春旅途。

“30+”的年輕幹部:要英姿颯爽,品嚐擔當。所謂三十而立,就是人在三十歲前後形成了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就如電視劇《三十而已》聚焦“30+”都市女性羣體,揭露最真實“30+”現狀,展現“30+”的強大能量。其中,最討喜的王漫妮是一名資深銷售,多年打拼讓她深知城市生存法則:只有英姿颯爽,用主動與擔當將自己武裝到最佳,才能獲得成功。如今,我們年輕幹部何嘗不是“30+”才露尖尖角,把主動與擔當作爲做好一切工作的安全法則。如一線扶貧幹部黃文秀,她用微笑與熱情書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使命擔當。因此,“30+”的年輕幹部不妨飲水思源,英姿颯爽。用青春與熱情不斷品嚐奮鬥與擔當,用真情踐行心繫羣衆、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釋放洪荒之力、不斷書寫青春之路的使命擔當。

“40+”的年輕幹部:要積累沉澱、輕裝上陣。古人說,四十不惑。生活的苦辣酸甜,人生的悲歡離合,都已經經歷和品嚐。當前,“70後”“80後”“90後”的年輕幹部成爲幹部隊伍的主體。特別近些年,全國各地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基層生活越來越活躍。其中,“40+”的年輕幹部是被關注、有獨特魅力的羣體。因爲,他們親身經歷過年代的“苦日子”,穿衣是難題,吃飯也是難題。他們每天只做“領頭羊”,一心想着快點帶動農民走出脫貧之路。他們的閱歷是最豐富的。他們很清楚“不惑”的年齡裏,自己該走怎樣一條路,跌倒再爬起,積累再沉澱,規劃再調整,輕裝才上陣。就如習近平講到,“只有回看自己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雖然,他們的身體開始衰老顯現,記憶的能力開始降低。但是,隨着知識的積累越發深厚,洞察生活的感悟更加深邃……失去與擁有、激情與平靜、創新與發展,勇往向前、絕不退縮都生動地發生在這個年齡。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篇3

九月十是專屬於老師的節日,在這裏先祝福全天下的老師:教師節快樂,永遠英俊挺拔、青春美麗!

“當!當!當!”下課鐘聲一響,全班同學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我和幾位同學留下來和老師聊聊天。東說說、西講講,說得、手舞足蹈,讓老師您笑得合不攏嘴。不知不覺中,上課鐘已經響起,同學們匆匆忙忙,洗把臉、沖個手、擦個汗,害怕遲到被老師罵。

在臺上的您,使出渾身解數,不管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絕,說得我們目瞪口呆、瞠目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老師隨機一問,全班鴉雀無聲,回答的同學支支吾吾才說出一句話,全班才鬆了一口氣。上了高年級,您總是在我們的學業上緊迫盯人,讓我們都快喘不氣了!

老師您每天盯着我們,有時候上課,爲了要求我們專注,一句話都不能說,一出聲音,老師就把我們訓得狗血淋頭,害我低着頭,一句話也不敢說。下課鐘聲響,“全班站着不準動!”,就因爲我們上課太躁動,害得老師火冒三丈。全班“皮皮挫”,動都不敢動。看着其他班都快快樂樂、自由自在的奔跑、聊天,既羨慕又嫉妒,恨不得快快奪門而出。

上課鐘響,老師您悄悄的走進來,“坐下!”老師輕輕的說:“下次一定不要再吵囉!”我悄悄的、羞愧的說:“謝謝!”

老師,我非常榮幸被您這個美麗的老師教到,雖然您常常罵人,但是我知道您是求好心切、恨鐵不成鋼,爲我們好。老師!我會爭氣的!在此真心的謝謝您,祝您:教師節快樂!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篇4

在這篇文章落筆之前,我的內心是十分複雜的,因爲我不想承認自己已經是“30+”的年齡,也沒有“20+”的特殊回憶,更不敢想象自己“40+”的樣子。電視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熱播時,我本來只想做一個不聽、不聞、不看、不問的“第n者”,因爲我怕看了之後會勾起我各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擾亂我平靜的心。但它們確實太“熱”了,最終我還是沒有“熬”住,被捲入了這股“熱流”。也沒有“忍”住,想要談一談“20+”“30+”“40+”這三個人生年齡的“黃金段”,何以“生”?何以“活”?

“20+”的年齡,代表着青春、夢想與活力,要“不惑”。

“20+”的我們,有的還享受着校園的時光,“青澀”卻又“年少輕狂”;有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激情”卻又“心有不甘”;有的在享受着愛情的味道,“甜蜜”卻又“若即若離”;有的已初爲父母,“幸福”卻又“無可奈何”。“20+”是一個充滿未知和無限可能的年齡,人生有許多重要的選擇需要在這個年齡段完成,所以“20+”要“不惑”,才能爲今後的人生鋪好路。回想我的“20+”,每一個選擇似乎都是“靜悄悄”就完成了,畢業、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就像“一條龍服務”一樣,過程雖有些許坎坷,也算是“一氣呵成”,因爲“不惑”才能明確“目標”,因爲“不惑”才能實現“夢想”。

“30+”的年齡,代表着奮鬥、機遇與壓力,要“有爲”。

有人說“30+”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年齡段,介於青年與中年之間,活潑點說你“裝嫩”,穩重點又說你“老成”。其實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要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就是最好的。“30+”的我們,正直奮鬥期,要“有爲”。人生走向怎麼樣,全看三十怎麼闖。“30+”的年齡,多少也有了些工作經歷、社會閱歷和來自生活的壓力,“富二代”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都是普通家庭出生,想要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有品質的生活,就必須靠自身去奮鬥和努力。所謂“機遇與挑戰並存”,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有化“壓力”爲“動力”,爲抓住每一次機遇時刻做好準備,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要不怕付出時間和精力,才能讓“30+”的我們內心變得更充實,才能實現“有爲”。

“40+”的年齡,代表着穩定、堅持與動力,要“無悔”。

到了“40+”的年齡,很多人已讀懂了“取捨”,讀懂了“生命”,讀懂了“人生”。凡事都變得簡單了、清晰了、通透了,“40+”要“無悔”,因爲“40+”的人基本也就“定性”和“定型”了,更多的是追求一份穩定,用養家的動力堅持着當前的一切,不敢再有年少時說闖就闖的勇氣。“40+”的我們只能努力在工作上再提升一點,生活上再改善一點,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和培育好下一代的責任。“40+”的年齡還需要擁有良好的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優勢,不和年輕人比“活力”,不和老年人比“經歷”,而要和同齡人比“動力”,希望到了“40+”的我們還能不斷豐富自己,把生活過成五彩繽紛的樣子。

無論是“20+”“30+”還是“40+”的年齡,生活都沒有統一標準、統一模式,只要我們能把好自己的口、明瞭心中的事、幹好手裏的活、走好自己的路,便是“不惑”的人生、“有爲”的人生、“無悔”的人生。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篇5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些書,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本,它就是根據中國古代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最爲重視的智慧寶典《三十六計》。全書分爲六塊,分別爲:勝戰計、強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弱戰計、退戰計,每一塊都充分展現了“三十六計”中所蘊含的智慧結晶。

?三十六計》是一部堪稱“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完全可以概括我這篇讀後感,因爲《三十六計》的的確確是一部耐人尋味、值得鑽研的好書。其中共有整整三十六個計謀,可謂之計計精彩。我這裏就擇要述之:苦肉計、連環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等等,這些都是很著名的計策,但最著名的要數最後一計,也就是第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總之,由三十六計引出的故事很多,說不完,數不盡。

我看了《三十六計》之後,只想說一句話:它是一部使大家能在通俗生動的文字和精美形象的圖片中領會“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的精彩的好書!“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這是我常從電影、相聲聽到的一句話。

?三十六計》裏面的故事有難有易,我有些詞不是很懂,但覺得這些詞讀起來琅琅上口:金蟬脫殼、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打草驚蛇、反間計、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指桑罵槐。細細。讀來,還真愛不釋手呢!特別是裏面的《空城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陽平,軍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有少數老弱殘兵留在城內,司馬懿率兵15萬前來攻城,此時急令蜀兵救援已經來不及了,諸葛亮臨危不亂,傳令大開城門,自己登上城樓頂端坐彈琴,嚇走了曹兵。這虛張聲勢,剛柔相濟的計謀因此被傳爲美談,我真爲諸葛亮的沉着冷靜和足智多謀叫好!當然書中還有許多回味的故事,它收集了我國許多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可謂計計精彩。打戰、經商需要三十六計,我們教師學習、工作、生活也離不開它。平時你可千萬別“瞞天過海”“混水摸魚”。看到“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的事情別“隔岸觀火”袖手旁觀。學校的發展,年級的建設需要你獻計獻策,我在這“反客爲主”“拋磚引玉”了!

學三十講第25講心得體會篇6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這30年轟轟烈烈的時代變遷中,我們國家走出了十年**的陰影,從一片百廢待興逐步發展成一個初具現代化的小康社會,作爲70年代中後期生人,我有幸伴隨着改革開放30年和我們的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一起走過,一起經歷,完成了思想的啓蒙、身心的成長、學業的進步和事業的發展,毫無疑問,我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雖然有些改革曾經讓我和我的同齡人不得不面臨艱難的抉擇,但我仍認爲這30年是目前爲止中國最好的的一個時代。我這樣說,無意去歌功頌德,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親身體驗和深切的感受。

由於父母在異地工作,我孩提時代一直在外公身邊,外公在“”期間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資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撫州老家的農村接受勞動改造,幾個姨舅也相繼在農村插隊,由於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當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謹慎的夾着尾巴做人,外公給我的印象就是整天悶悶不樂。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開始全面糾正“”錯誤,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資本家的帽子,恢復了工作,補發了工資,全家人也從農村遷回城裏,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頂職(接替外公的工作)進了商業局上班,三舅光榮參軍,小姨進了紡織廠當工人,真可謂喜事連連,外公一家人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生活壓抑多年的外公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進城,在街道幼兒園開始接受學前教育,父母也經常過來看我,那時候聽得最多的是從他們嘴裏蹦出的一些諸如落實政策、平反、回城、補發工資、頂職、招工等之類的話題,年幼無知的我對於當時這些所謂的國家大事沒有太多的概念,對此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沒有太多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唯一和當時改革開放沾點邊的話題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國家恢復大學聯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學,並在畢業後分配在省城中學教書,這件事很長時間是當時全家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大舅也被我們後輩視爲努力進取的榜樣。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縣城開始上學,通過學習逐漸接觸和了解到改革開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識,但認識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話題仍然來源於家庭,對改革開放的感受也更多的來自於家庭的變化,這是反映那個時代國家政策最好的縮影,每一個普通家庭的變化都跳動着國家政策的脈搏。父親1958年在北京當兵,復員後在縣法院當法庭警察,“”時期公檢法系統遭到破壞,他調到糧食部門工作,後來成爲保皇派,捱過紅衛兵的批鬥,至今腦後還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親在那個反覆折騰的年代中幾度落魄,從此心灰意冷,“”結束後他在縣糧食局機關上班,除了對我們三個子女嚴格管教外,工作上再無建樹。這些我都是後來聽母親所說,其實父親很少跟我們談及他的過去,這些歷史對我們而言諱莫如深。我的母親70年代在國營化工廠上班,是一名化驗員,八十年代初調到縣委招待所當會計,母親是一個很好強的人,不管在哪個單位上班每年都能評上先進工作者,但她始終對工作單位不是很滿意,她的夢想是進入事業機關上班,但由於沒有社會關係,而且又不是幹部身份,雖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這個夢想很難實現。

還是改革開放給了她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終於出現了考乾的制度,1988年,縣裏第一次舉行面向社會考幹(通過考試從職工中選拔國家幹部),考試科目爲數學、語文、政治和英語,母親抓住這一難得機遇,報名參加了考試,雖然已經丟棄課本多年,而且中學是學俄語,但憑藉多年堅持勤奮好學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擊複習,母親以總分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爲國家幹部,並調到社保局上班,這是被稱爲當時最好的事業單位,讓很多人羨慕不已,也是我們全家當年的一大喜事,母親的奮鬥經歷又給我們作出了好的榜樣。此後,國家推行公務員制度,父親也正式成爲中國第一批公務員。父母工作崗位的變化,爲這個家庭帶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我們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90年代初父親單位搞房改,我們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住房,家用電器基本齊全,同時父母還要供養我們三個子女讀書,雖然生活品質不能和現在相比,但物資充足,手頭寬餘,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們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好處。

進入中學以後,學習和閱讀的面更寬了,報刊、課外書、電視、電影等信息渠道也多了,視野也逐漸開闊起來,頭腦中對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瞭解和認識逐漸加深。當時讀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雜誌,瞭解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南方珠三角地區,所謂的廣東四小虎(東莞、順德、南海、中山),它們要學習和追趕的是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臺灣、香港)。讀八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在校門口的公告欄看過一張勞動局張貼的招工啓事,大意是東莞某廠欲聘生產線工人,計劃在本地招聘國中畢業的男女學生若干名,包吃包住每月400多元,由勞動局統一組織勞務輸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這是我第一次對改革開放最直觀的感受,但當時無論如何我覺得這種招工對我而言實在太遙遠了,雖然國有企業已經走下坡路,效益不好,大批工人買斷工齡下崗待業,但那時中國內地幾乎所有的家庭都認爲最好的職業是進入國家行政事業單位,或者銀行、電信、郵政等國家壟斷部門,捧鐵飯碗,旱澇保收。如果你在私營企業單位上班都不太好意思說,至於到沿海城市去打工那更是惹人恥笑。而事實上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由於南方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海南建省以及深圳特區的建設,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家鄉涌向廣東打工,打工潮後來還席捲包括大學生、知識分子、幹部,甚至官員也流向南方這片創業熱土,這股浪潮當時被人稱爲孔雀東南飛,儘管這句話帶有一些戲謔的口吻,但卻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寫照。

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還藉助了幾部影視文學作品,我在上國中的時候,讀了兩本改革開放題材的小說對我影響很大,一本是江西籍作家南翔的《南方的風》,作者通過一段短暫的下海經歷,生動記錄了海南建省後第一批創業者艱難的創業經歷和酸甜苦辣的生活百態。另一本是東莞作家姚柱林的《商界》,後來改編成電視劇,生動描述了改革開放初期廣州私營企業在商場上生存競爭的殘酷現實。閱讀這些作品,進一步加深了對南方沿海城市的嚮往,同時也在心裏埋下了奮鬥的種子。1990年的夏天,內地播放了一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的電視連續劇《公關小姐》,講述的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五星級酒店——廣州白天鵝賓館公關部一羣現代白領的工作與生活,這恐怕是中國最早反映沿海開放城市的電視劇,對於大多數從未真正瞭解沿海城市,瞭解外資企業,瞭解白領階層的我們而言,簡直是太有吸引力,記得每晚我們一家人都要聚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的看,每個人心中對沿海開放城市都有自己的態度和理解,也似乎有一個夢。

隨後反映南方打工羣體的影視作品逐漸增多,代表作當然是電視連續劇《外來妹》,《情滿珠江》等,其中《外來妹》的主要場景就是在今天東莞虎門鎮某工業區某工廠拍攝的,著名演員陳小藝扮演的外來妹小云從一個流水線工人奮鬥爲公司經理,至今仍然激勵着無數打工一族,那一首淡淡憂傷的主題曲《我不想說》曾經在很長時間流行在中國樂壇,也在很多個夜晚迴盪在中國人的睡夢中。除此之外,後期還有張良導演的電影《特區打工妹》、體操冠軍劉旋主演的《我的美麗鄉愁》等等,透過這些影視作品,我們對改革開放有了更深的認識。

93年讀高中的時候,在南方打工的堂哥來家裏玩,聽堂哥說他在汕頭一家五金廠打工,月收入近千元,這比當時都在事業單位上班的父母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還要高,堂哥國中畢業成績很好,可惜因爲家裏太窮而輟學,現在不僅可以自食其力,還可以供弟妹讀書,而且我感覺其爲人處事,談吐舉止,思維和視野,明顯比那些長期蝸居在家、坐井觀天的人強,爸媽着實誇獎了堂哥一番,也很讓我欽佩。我想,這或多或少堅定了爸媽鼓勵我今後要敢於出外闖天下的決心。

1998年我大學畢業,國家已經不包分配了,我面臨就業的現實難題。和大多數畢業生一樣,我起初也想進入行政事業單位端鐵飯碗,父母也爲此到處求人拉關係,甚至請客送禮,但最終仍未如願,當時一個家庭如果沒有過硬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想端鐵飯碗真是比登天還難,朝我敞開的就業大門只能是企業,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我別無選擇。恰好有一個同學在東莞某臺資企業做廠長助理,他希望我過去。考慮再三,我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決定去南方尋找自己的廣闊天地,已經疲憊不堪的父母也非常支持我的決定。於是1999年1月13日,我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東莞,在這家臺企的研發部上班,職位是工程祕書。8個月後,我轉戰深圳謀職,2個月後又殺回東莞,在現在的公司工作將近10年至今,從一名市場部的基層職員做起,做到主管、副經理、經理、總監、集團總監,我在爲公司貢獻才智的同時,也得到了公司很多領導和同事的幫助和提攜,不僅讓我獲得了充分的事業發展平臺,而且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收穫了我的愛情,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一直認爲當年南下廣東的抉擇是無比正確的,也是非常光榮的,我在心底真誠的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賦予我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