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目送心得體會多篇

目送心得體會多篇

目送心得體會篇1

在衆多文章中,同名主打《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龍應臺作爲母親,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望着孩子的逐漸長大,心中的欣喜也夾雜了絲絲的憂傷,那幽幽的悲來自孩子的叛逆。可她又何嘗不是呢?在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時,自己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對父親的,與對兒子的,面對他們的背影,內心必定會有“酸澀”與“痛楚”。就像龍應臺說的:父母必須學會面對孩子的背影,如果你硬要孩子轉過來面對你,他就必須背對着未來。作者心中的落寞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對生活,我們必然要去面對生活的苦難與落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珍惜。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也詮釋着:年幼的孩子長大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他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也就是說她和他今生緣分也就終止了。父女母子一場的緣分,是將你和他的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那麼一絲痛楚。

這個時候我很想問,在一次次的目送時,龍應臺哪一次不是懷着複雜的心情?不管是在大學報到的第一天,不管是在醫院的自動玻璃門前,還是在火葬場的爐門前……這種緣分,是牽掛?是回憶?還是“生”的意義?這時,“不必追”的深深的落魄,真正變成了對時間的無言,對時間的目送。

對於我來說,其實人生纔剛剛起步,甚至還沒有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那些事,我一定會做;那些關,我一定會過;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也一定會經歷。可能面對有些人,有些事,我會遲到,但是,我一定會到。

目送心得體會篇2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貝多芬傳》,貝多芬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百折不撓,放下《貝多芬傳》,無數感慨涌上心頭……

貝多芬是着名的作曲家,他的父親是一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開始,他父親就逼他學音樂,在小時候就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正當貝多芬風華正茂時,病痛已經悄悄叩門。1796至1800年,耳聾症開始肆意,聽覺也漸漸衰退。一個鋼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聽覺,而貝多芬在他能夠大顯自我的才能時聽力衰退,甚至不能聽到任何聲音,可想而知當時的貝多芬是多麼的無助,應對的挫折是多麼大。如果換做別人,肯定對自我的未來不報期望,從而破罐破摔。但是貝多芬並沒有這樣,他一向獨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堅持創作,還爲他的心上人朱麗塔?圭恰迪爾譜寫了着名的《月光奏鳴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訴了他的兩個好友。我深深地被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驚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堅持下來,要明白他的大多數作品是在他耳聾之後創作的。

貝多芬飽經風霜,他經歷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換來的”。只有付出過,纔會有收穫。

記得那次體育800米測試,一向體育不好的我就開始擔心起來。果然,剛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當我快要放下時,突然想到了貝多芬的那句話:“我要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想到貝多芬遇到那麼大的挫折都沒有輕言放下,我才遇到這麼小小的困難就堅持不下去了嗎?於是,我堅持跑完了全程。雖然跑出的成績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堅持了下來。

人的一生是多麼短暫,然而卻又有那麼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難就只會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卻會以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戰勝困難,用自我的雙手去扼住命運的咽喉,難麼成功往往會降臨於後者。有時候逆境往往會使人堅強起來,讓人擁有驚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我的頭,不會屈倒於困難之下。

我明白我稚嫩的雙肩很難爲自我擔起一片屬於自我的晴空,我明白我獨行的身影很難戰勝黑暗的束縛,但我絕不會倒下,也絕不會低下我高昂的頭。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會放下自我的追求、自我的理想。在人生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體鱗傷,我也會用剩下的最後一點力氣站起來,用乾裂的嘴脣說:“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爲我深知,貝多芬正是用這種毅力堅持到最後;我深知只有擁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成爲最後的勝利者;我深知困難會因我這樣執着而向我屈服,挫折會因我這樣執着而倒下,成功會因我這樣執着而落到我身上。

我會像貝多芬一樣不言放下,會像貝多芬一樣堅持到最後。

目送心得體會篇3

這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目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讀下去,而且停不下來。它讓人們在無形之間就被它純純的文字打動了。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爲那個望背影的人時,纔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纔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這是一次關於親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裏總是帶着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目送》給我的感覺就是清新,淡淡的清新,但是又扣人心絃,讓人無法忘懷。讀完之後就是深深的感悟,深深的思考……我想這本書真的值得大家都去讀一讀,認真讀一讀!

目送心得體會篇4

龍應臺用散文記錄了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女兒在父母衰老過程中的細心和耐心,孟買的鐵軌,金門的礦山,以及老撾的孩子們。她的文章沒有寫她自己,而是通過她微不足道的光芒投射到每個人身上。每篇短文的主題都很普通,但讀起來卻有不同的感受。“媽,原來是最高檔的全職,全能ceo,沒人給工資。”有人說媽媽是棉襖,是初升的太陽,是山水畫。龍應臺說母親是首席執行官,語言不華麗,但這是真的。

當我讀到她和兒子說再見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安德烈一樣,抱抱媽媽很尷尬。漸漸的,我不再抱她了,心也痛了。我以前很愛粘我媽。無論我走到哪裏,我的手總是抓住我媽媽的裙子。但是現在我們習慣了背對着媽媽,即使在一個房間,也戴着耳機,看着手機……是不是太忽略媽媽了?她努力把我們撫養成人,但卻受到如此冷淡的對待。

現在回想起來,我從來沒有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感謝媽媽那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感謝媽媽平日裏的各種水果,感謝媽媽書包裏不斷的零花錢。相反,她經常和她發生衝突,這讓她常常傷心落淚。但是不管我怎麼對待我媽,她總是把我當寶貝。她爲我受了很多苦,但也忍着不表現出來。現在想想,我爲什麼要拒絕媽媽的愛?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事件,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就是一輩子守着他的背影。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他揹着你默默的告訴你,不要追。”畢竟我會長大,成爲看背影的人,看下一代旅行。

目送心得體會篇5

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

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爲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爲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

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纔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心得體會篇6

目送一詞,只不過是用眼跟隨着他人的背影,看着他不斷遠去,倏忽不見。或是永久,或是短暫。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同行,寫纏綿不斷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而最吸引我的,則是目送着他人離去的瞬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我打開書,順着迷人的書香,我的目光定格在了這一段字,感觸頗深。

龍應臺的筆下,寫到兒子上學時,在穿梭紛亂的人羣中能清楚看到,華安在行走時不斷回頭,兩人視線在隔空交會。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之後的每一次目送,彷彿都在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也使龍應臺聯想起了當初的自己,父親用廉價小貨車送她上學,但怕給自己女兒丟臉,只把車停到了衚衕裏,她目送着父親的車子消失在路口,父親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在父親離世時,她深深地凝望,因爲這是她最後一次的目送。

每次目送,從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捨、擔心與留戀。當你在人羣中回頭一瞥,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

望着窗外雨點打在窗戶上,聽着滴滴答答的雨聲,像是聽到了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我的思緒飄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大學入校日,我們一家跟隨導航來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園,在這裏我聽到最多的話語,就是每個家長不斷地重複着叮囑的話,大多學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卻還是避之不及,聽從着父母的“嘮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龍應臺的筆下也曾在《目送》中寫到一段對話,主題就是“與母親的經典對話”,從中清楚可見,母親一直在重複她所說的話,只是爲了讓自己的兒子過得更好,可殊不知,雖然這些聽起來有些厭煩的話,卻充滿了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關愛。經過一天的奔波,等到我們與姐姐分別時,爸媽也一直在叮囑,那泛着淚花的眼中流露出一絲不捨。待姐姐說出那句再見時,我鼻頭忽然感到一絲痠痛,一種複雜的情感涌上心頭,熱淚在眼眶中打轉,淚眼朦朧的我看着姐姐遠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楚看到,她在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龍應臺,用淡淡憂傷的語句詮釋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後複雜的情感。直到我目送着姐姐身影的離去,才能感覺到與親人分別的心情,多年的情感,彷彿就在那一瞬間,在不捨得眼神中詮釋出來。

仔細想想,每個人在幼年時,當我們在向着朝陽邁去時,身後總會有一兩個人注視着你的背影,渴望着我們那回眸的一瞬間,眼神從未從我們身上離開過,目送着我們長大。他們,就是父母。有一天,我們也會慢慢注視着他們的老去,到那時,纔會體會到目送的那個人內心的沉默與痛楚。

我不願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記得我們後,纔開始懂得陪伴。龍應臺的母親因老年癡呆不記得事物,所以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我的雨兒嗎?”她的母親雖然記憶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楚記起,我還有一個雨兒。這也許就是世間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個從記憶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如同深深烙在腦海裏。

雖然我才處於人生的起步點,還沒有嚐盡人間的悲歡離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當我的親人目送着我與他們分別,我一定在人羣中,穿越過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讓彼此的視線在隔空交會。

或許我們只記得目送親人遠去,卻不曾記得回望親情。如果目送會使父母眼角堤防崩塌,那回望就是修復的最好的良藥。

目送心得體會篇7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母和孩子,只意味着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就是這輩子一直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着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揹着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目送》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總覺得那是他們的堅強後盾,是他們的避風港,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們會成爲他們的依靠。從國中開始住校,對家人的依戀逐漸減少。畢業後,我終於選擇了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一年住兩三次。這種生活我不覺得難受,甚至覺得充滿了自由。和家人的聯繫更多的是通過電話,但我媽打的也是電話。每次和媽媽打電話,總覺得媽媽很羅嗦,每一件小事都要彙報,大大小小。心情好的時候,或許可以靜下心來聽。但是,對此,我的母親永遠不會厭倦。有時候我媽打電話就會哭,是關於工作不順心或者其他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說,我媽小心翼翼的給我打電話,問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候甚至希望我能做出決定。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的立場已經“互換”。

我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總是最後一個在飯桌上吃,因爲飯桌上一直在說學校發生的事,家裏只有我媽有耐心聽我說。遇到委屈,哭着說着也是一樣。今天的媽媽扮演着和自己一樣的角色。原來父母並不總是很厲害。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有需要找我們傾訴的一天,有需要依賴我們的一天。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這麼好的過渡,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但是,我希望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心得體會篇8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裏的一個經典語句。

?目送》是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寫了父親的病逝,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

讀《目送》,最令人感動的是龍應臺寫“兒子的離”這部分內容。我們是否曾和文中的“兒子”一樣,從兒時的依賴轉爲最終的疏離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絕母親伸出來的雙手時,她是多麼的痛心和悲傷。

或許,隨着年歲的增長,你變得逐漸追求獨立,對於母親每天的叮囑與關切,你開始不耐煩,開始拒絕,並毅然轉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給她一個自以爲瀟灑的背影時,她那雙目送你的眼裏卻蘊含無盡的傷痛;當你拒絕她爲你特地準備的夜宵時,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對着那雙滿是燙傷疤痕的手發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會了解,當你與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時,她可能正在家裏撫摸着你兒時依偎在她懷裏的那張照片發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熱着飯菜,倚着門框等你回家。

她會失望會傷心你的改變,但她不會放棄,因爲你是她的責任,是她一生的責任!就像龍應臺一樣,對於兒子的離,她給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約束兒子,她只能給予兒子鼓勵,護送他的成長。

我們也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現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們,最爲我們操心的時候,雖然你的一聲“爸、媽”便是他們的責任,但作爲子女,如果懂得父母爲我們無私無怨的“目送”,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就不應該也不要讓他們一直目送着我們的背影,請轉過頭,看着歲月裏他們日漸蒼老的容顏,迴應他們一個溫暖的笑容。

請大家都讀一讀龍應臺的《目送》吧,學會理解,學會感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之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