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多篇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篇1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取得成功。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電,並指出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繫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

從1956中國航天事業誕生至今,碩果累累,成就輝煌。此次“天問一號”在火星成功着陸,是我國首次實現了地外行星着陸,爲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增進對火星演化的認知、瞭解生命起源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回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偉大曆程,解鎖航天成就背後的“密碼”,必將激勵和引導全體奮鬥在復興圓夢道路上的中華兒女,凝聚萬衆一心再奮鬥的磅礴力量,繪就新時代新徵程的精彩篇章。

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發展的核心優勢。從毛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到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作出研製“新三星一箭”的重大決策,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航空、航天強國。60餘載光輝歷程,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經歷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段跨越,都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和英明決策。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正是在這個“定海神針”的指引下,一代代航天人“胸有凌雲志,心懷報國情”,不斷凝聚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核心力量,不怕苦、不畏難,敢於拼搏、勇於攀登,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爲標誌的輝煌成就,爲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核心要義在於堅持自主創新。

奮鬥是夢想的翅膀,創新是夢想的風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奮鬥史。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到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建設,再到“嫦娥”奔月“天問”探火,中國航天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驚人的“中國速度”,完美的“中國精度”和卓越的“中國高度”。這一次次的大膽設想、一次次的成功實踐,都是中華民族對認識太空和和平利用太空能力的充分展現,更是基於中國航天科技半個多世紀自主創新的堅強支撐。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偉大的事業都基於創新。“天問一號”的成功再次證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道路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動力源於代代傳承的航天精神。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回顧航天事業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作註腳,60多年的發展歷程,培育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偉大的航天精神。愛國主義的堅定信念,讓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人克服種種困難回到祖國,創立和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勇於攀登的進取意識,推動着一代代航天人鍥而不捨、積極探索,攻克無數技術難關,實現自主創新;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使得數十萬航天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一系列複雜艱鉅的航天工程成功實施;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激勵着航天人以苦爲樂,無怨無悔,捨棄功成名就的機會而選擇平凡,一心只爲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猶如璀璨的星辰,激勵着一代代中國人不斷奮進,築夢太空。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篇2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個教師苦苦追求的目標。近日我校爲全校教師開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專題講座,使我對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開展課堂教學,應該以尊重教學條件和教學內容的實際爲前提,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真實有效。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課堂上,我們在選用各種教學媒體時,應遵循簡單、實際、經濟、易操作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適合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爲基本出發點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使課堂迴歸自然。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我們還應充分重視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時並未達到教師的期望,學過的東西學生並沒有掌握好,有時又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課堂上,我們要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反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們寧可不講,讓學生先放鬆一下,活動一下。學生沒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一般也不能往下講另一個問題。

活動形式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而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作支撐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通過有效的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才能使學生對新知識和技能的感知鮮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課堂活動太過頻繁,密度過大,學生忙於配合老師應付這些活動,忽略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課堂教學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課並不是一堆或有趣或無趣的活動的無序集合,而應該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活動序列,這些活動相互強化和鞏固,從而使學習朝着教師努力的方向發展。無論教師採用何種教學形式,都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活動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能爲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纔能有助於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學習與活動實現有機結合,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得以完成。

總而言之,課堂活動是實際的、千變萬化的;課堂是質樸的、創新的、激昂的;課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是情不自禁地從靈魂深處流露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的絲絲甘泉的發源地。 讓我們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並富有成效。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篇3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着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係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推開空間站時代大門,中國航天展現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提前公佈,最終火箭一秒不差地實現“零窗口”發射。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到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幾次任務都將發射時間提前宣佈並精準到分,充分顯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以來載人航天的16戰16捷,也源自於在系統最複雜、安全要求的載人航天工程中,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識始終得到貫徹和堅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劍”的千錘百煉,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戰未知的求知若渴。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大廳屏幕上打出這樣一行字: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奮鬥是對奮鬥者的獎勵,中國航天劍指浩瀚蒼穹,“長征”永遠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從__年前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啓太空時代,到今天空間站時代大幕徐徐展開,中國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徵程。空間站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穫也將無可比擬,能夠加快中國乃至人類探索、開發、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間站和航天技術的飛躍,也能推動航天成果更廣更深地造福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作爲近地空間的一個創舉,空間站的建造將爲進一步實現載人探月、火星探測等更長遠目標鋪下基石,成爲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一個標誌性創新實踐。

____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時強調,“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以老一代航天人爲榜樣,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實現更非凡的成就。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篇4

在21世紀,人們隨處可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革新,在不久,人們可乘坐宇宙飛船帶太空旅遊,不用寫信,直接用手機或者電腦,視頻通話或聊天。不必燒菜做飯,只用電飯煲就行了,半個小時之後香蓬蓬的的白米飯就能呈獻在我們的飯桌上。

繼中國的“神舟九號”遠征太空,成功與天宮一號順利對接成功後,2013年6月11日下午五點三十八分又順利發射了“神舟十號”,再一次與天宮一號對接。這一次次的成功,標誌着一個國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爲我國的航天事業在歷史上又添加的光輝的一筆。

而就在昨天,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五點三十八分,隨着科技人員的倒數聲點燃了火,過了幾秒,神舟十號便在從五湖四海趕過來觀看的關注的歡呼聲中升上了天空。我相信,在這時所有的中國人都在高興吧,都在爲我國的航天事業而自豪吧。

而在一個多月前,我們學校也組織了青少年科技作品航模製作比賽。而我也報名參加了比賽,我覺得這是展現自己的科技能力,並且是自己親手操作,這讓我們對有關科技這一方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去鑽研它。

於是我就和同學去報名,我那導航膜以後就開始組裝它,我首先把船身給它裝置好,把那些標誌扯下來然後把它貼在航模上,一個一個的貼好,然後把旗子插在蓋子上,然後在組裝零件,我把三根線分別是:紅線、黃線、黑線分別按照說明書上的做法拴在馬達上,再把紅線和黃線拴在開關上。再把馬達和螺旋擰好以後,放在位子上,再拿螺絲把馬達固定好。最後我把電池放上去,把開關打開,馬達就在轉動了,最後,我把上下蓋和在一起就完成了。

最後在星期二的時候,我們就進行了航模比賽,看着那些人的航模在水中游走時都偏離了方向得了很少的分,我心裏就想:“那麼多人就只有兩個人的滿分,我的實力不強,我想得高分不容易啊。”

最後終於輪到我了,我蹲下身子心裏非常緊張,我手心直冒汗。隨着老師的一聲富有節奏的“預備”,我把航模的開關打開,把航模放到水中等待老師說開始時我就鬆開手讓航模自己前進,剛開始時航模是在中央行走的,走到三分之二的路程時,卻突然偏離了航道,最後得了一個40分。

這次比賽讓我知道了許多關於科技的知識,也讓我對科技的喜愛更加深了一步,也讓我明白了只有動手操作實在的。

我們的國家現在正一步步的走向繁榮富強,同時我們的科技技術一步步的發展。雖然我國比不上西方發達國家。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強盛。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篇5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爲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爲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項目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爲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爲銘記成爲永恆。

中國航天心得體會篇6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一、艱苦奮鬥的精神

歷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爲了縮小差距,迎頭趕上,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就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效益高,項目少、水平高,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中國航天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爲最高利益,以苦爲榮,以苦爲樂,常年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和壓力.

二、勇於攻堅的精神

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大、質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極具風險性的一項重點工程.這項空前複雜的工程在比較短的時間裏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航天人敢於攻堅、勇於創新.從試驗室到各生產企業,從大漠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三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航天人攻堅的足跡,灑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他們知難而進,頑強拼搏,在重重困難面前百折不撓,在道道難關面前決不退縮,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用滿腔熱血譜寫了共和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壯麗史詩.

三、開拓創新的精神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着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敢於超越,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能力.這些重大突破,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四、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者,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團隊.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峯的神聖使命,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爲了祖國,一切爲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老一代航天人甘當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壯成長.在載人航天工程的幾大系統中,35歲以下的技術骨幹已佔80%,一批既懂專業、又善管理的人才成爲各系統、各專業的帶頭人.一大批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創新的高素質人才,爲我國航天事業實現新的突破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