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減少學生厭學情緒心得體會

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提高教學質量

減少學生厭學情緒心得體會

——減少學生厭學情緒心得體會

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59.3%的中學生有厭學情緒,而其中既有學習存在困難的學困生,也有少部分成績優良的學生。主持該項調查的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87年,是目前國內兒童心理全國性的最權威的專業學術組織。據《光明日報》消息,農村中國小生實際輟學率遠高於國家控制的3%的標準,而國中輟學率最高,高中稍好。“厭學”是不少中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厭學”表象之下隱藏更深的,是學生對未來的茫然,消極厭世的情緒。中學生由於思想發育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自我保護的能力,意識不強。由於厭學,一旦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或成年人引誘,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前途盡毀。“10個流失生中,也就1個是因爲家庭困難,家長不讓唸的,其餘9個都是學生自己學不進去,家長也沒辦法。”這是大多數農村中國小校存在的普遍現象。因此,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坐視不理,而應該積極面對,尋求消除學生厭學情緒的對策,儘可能使學生安心學習,積極面對人生。

有資料表明,厭學症是目前中學生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爲反應模式,主要變現爲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爲上主動遠離學習。而對於患有厭學症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課,不動腦思考,不完成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本,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不願上學;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會噁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竭斯底裏。厭學症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由於厭學症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作爲教育工作者更應重視這個問題,分析原因,尋求緩解、消除的方法。

一、對學生厭學形成的原因分析:

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症不是簡單某個或幾個因素的相加的結果,而是諸多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存在着複雜的心理機制。

(一)外因:

1.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有的家長對子女的學習干涉過多,過度的懲罰、拒絕,否定,過於嚴厲或過於溺愛,過度保護,太過放任不管等,都容易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對學生的學習心態造成不良影響。

(2)父母的不良榜樣:家長對待學習的態度、言行舉止、行爲習慣及生活方式等都是子女模仿的榜樣。父母樂學好學,生活方式健康,那麼子女受到這種良好氛圍的薰陶,自然就會樂學上進。如果家長從不讀書學習,不學無術,注重吃、喝、玩、樂,生活方式糜爛,言語粗魯,不過問子女的學習等,子女也就有樣學樣,不會認真學習,應付了事,也就沒有好的學習心態了。

2.社會文化背景:當前互聯網上傳播的低俗文化,一些不正規的書報等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由於中學生的自我識別能力不強,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的影響,而且辨別是非的能力也不高,他們對社會中流行的時髦文化、思想行爲方式更容易接受、模仿。因而導致他們放鬆對學習的追求,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厭學情緒的發生。

3.學校教育背景:當前許多地方存在辦學理念誤區,過分強調學習成績,一切以大學聯考、會考爲準則。學校教育有走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的傾向。輕素質教育,片面抓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導致學生一整天都在學習,處在巨大的升學競爭壓力中,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一部分老師不注意因材施教,教法單一,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滿堂灌,或者題海戰術,過多的測試,加上嚴厲的懲罰、訓斥等,阻礙了師生的情感交流,壓抑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成了機械的做題,被動的接受知識;使學生形成了逃學、棄學、不願學等消極行爲反應模式,厭學情緒愈來愈重,最終導致厭學症的形成。

(二)內因:

1、不良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傾向:意志力薄弱,興趣廣泛而不專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動力。

2、自我認識偏差:抗挫折能力不強,遇到失敗時容易放棄,認爲自己一無是處,無前途,自曝自棄。

3、錯誤的學習觀念:“讀書無用論”,喜歡拿一些無讀過多少書而又賺了不少錢的個別人作比較,而忽視大多數人靠讀書出人頭地的事實;因爲自己基礎差,基本技能又不紮實,加上學習方法不對,個別學生先天智力低下,都是厭學症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智活動能力差。有的學生上課時坐不住,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後完全不學習,作業馬虎應付,預習和複習無恆心,學科知識不注意系統化,網絡化,導致今天學,明天忘,知識掌握不牢固,致使學習成績下降,很難提高,慢慢地對學習失去興趣。

二、對厭學行爲的矯正:

1.從心理上矯正。從學生的思想認識上給與正確的引導。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在今後的社會中,沒有知識或者知識不高將會吃虧,就業難,只能從事一些體力或簡單的手工作業等,又累報酬又低。而一些技術工、文員、公務員等職業對文化知識、電腦知識等要求都較高。你沒有相當的文化知識和電腦技術,根本無法勝任。而當你認識到要學習知識的時候,又已經過了學習的最佳時間,即使你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也很難學好,就會後悔莫及。

2.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的教育。正確的學習目的和良好的學習動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在學習上表現爲積極的態度、強烈的責任感,有發奮進取的慾望。心理學告訴我們:自我意識對個人的言行,活動的指導,推動和制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個體正確地認識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從而使學生確立起正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動其努力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

而加強學生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教育,應從多方面入手,滲透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所以不應該只是班主任或學校領導的單方面工作,也不只是在班會課或思想品德課上進行,而應從幾個方面進行教育。(1)學習是自身發展和完善自我的需要。要讓學生明白,隨着社會的發展,一個人不努力學習,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而文化程度、水平高、能力強,則致富門路相對較多,速度快,而且不用出苦力;相反則難實現致富,甚至生活困難。(2)學習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快,不努力學習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從而落後、掉隊,適應不了社會變化的要求。(3)從大的方面來看,學習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是立國,強國的需要。每個人都有義務保家衛國。只有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自身強大了,才能實現保家衛國。(4)榜樣教育和愛國、艱苦創業的教育。舉出身邊一些學生知道的先進典型進行榜樣教育,同時舉出個別的反面例子,從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3.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的教育轉化,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班主任、科任老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與家長聯繫,找出原因,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把學生向好的方面引導,促使其轉變。而學校教育也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各科任教師應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興趣、接受能力等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可能減少、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課堂紀律,學習的重要性等高壓手段。採取分層多種測試等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充分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使課堂充滿生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益。

4.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枯燥,繁重的學習是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學校,班級可以利用課餘時等間,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學生樂意參加的第二課堂,如書法、國畫,街舞,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等體育活動,活躍學生的身心,使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得到身心的放鬆,從而調節了緊繃的學習神經,使學生覺得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大家庭,而自己融進了這個大家庭,對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構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如果學生討厭一個老師,直接影響到他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融洽,得到學生的喜愛,則他的課也會受學生歡迎,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高,成績就好;反之,學生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那麼這門課成績肯定不好。作爲老師對有厭學情緒或學困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多找其談心,幫助他們解決疑難,肯定其好的地方,發掘其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這樣老師必定受學生愛戴、尊重,學生也會努力學習,激發學習的熱情。

只有減少或消除了學生的厭學情緒,輔以先進的方法,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