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記者感言(精彩多篇)

記者感言(精彩多篇)

記者感言 篇一

參加泰山晨刊小記者活動一年了,每一次現場採訪,每一次聽課培訓,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提高、一次進步。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稿件刊登在晨刊上,心中就是增添一份自豪。

通過參加活動,我開闊了視野,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通過參加活動,我性格變得開朗活潑,交到了許多朋友;通過參加活動,我學會了思考,經常試着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通過參加活動,我的寫作能力有很大提高,老師經常把我的作文讀給同學們聽;通過參加活動,我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因爲採訪前要查閱資料,採訪後要儘快把稿件趕寫出來。

總之,我非常高興能當上小記者,得知自己被評爲小記者之星,我更是說不出的高興。希望和其他小記者一同進步,希望小記者活動越辦越好。

優秀記者感言 篇二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齊感冒,這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明白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爲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下‘灰暗新聞’”:“做負職責媒體,讓新聞更加溫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職責、勇於負起職責,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衆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僅需要強調職責,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衆可能得到*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爲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負職責媒體”

做負職責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必須要對公衆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爲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職責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爲,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向認爲,記者就應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職責感;歷史學家也就應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能夠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這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日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爲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說:中國的問題,個性是*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着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取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就應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衆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就應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衆。大衆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時,就應有人去思考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爲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就應來自他們思考了大衆沒有思考的問題,承擔了大衆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能夠選取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痹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就應被稱爲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裏,魯迅先生記錄了此刻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期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說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這天,這已經我們成爲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能夠說,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帶給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爲力,但是能夠記錄下來》中說:“我們無能爲力,但是能夠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爲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能夠構成威懾的力量,就能夠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爲社會,爲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明白,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期望。

記者感言 篇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電動貨車,起於壘土”。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

近年來特別是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各級黨組織堅持着眼基層、依靠基層、着力基層、服務基層,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帶動力和基層黨組織內部的合力、活力、運作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但也要看到,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省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任務艱鉅而繁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大基層組織建設力度,切實築牢黨的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鳳城街道黨委根據自己的實踐探索出一條“民生黨建”之路。他們集中時間、集中力量破解了基層黨建工作難題、提升了基層組織建設水平,更好地保持和發展了黨的先進性、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更好地集中了基層黨員的智慧和力量,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以創先爭優的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好風憑藉力。值此十八大召開之際,相信鳳城街道黨委基層黨建工作在李秋超書記的帶領下能夠更好地創新機制、鏗鏘前行。一年中有好幾個節日,過節總是讓人放鬆讓人欣喜,但記者節卻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記者所肩負的責任,使我在這個節日裏總是要做一些思考和回味。我是半路轉行步入記者這個行業的,也正是這一年有了記者節,所以我慶幸我和記者節一起走來,同步成長,同時,也是記者這份職業讓我生活更加充實,心靈更加豐富,是記者這門職業讓我更廣泛地接觸了社會各階層方方面面的人,是記者這份職業讓我在品嚐工作、快樂的同時,也更深地領悟了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常常對自己的職業滿懷感激,今天借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觸和體會。

一、當記者讓我感到快樂。

我一直喜歡做一些社會類 本站…新聞,捕捉生活,演繹真情,傳播真、善、美,在每一期節目的採編過程中我接觸最多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一年四季在田裏辛苦勞作的農民,有樂於奉獻、忘我工作的一線工人,雖然這都是一次次普通的採訪,但他們那一張張因勞動而流汗的臉龐,怎麼也無法從我的腦海中抹去,紡織工人那專注的神情,建築工人一身灰衣坐在工地上一起享用簡單的飯菜時的那種快樂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那一刻,我真切的體會到勞動真美,工作真快樂!是勞動創造了人,也是勞動完善了人,而我,也正是在工作中快樂着。每每看到辛苦一番的節目通過審查並播出,我就覺得我和我的夥伴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的心就感到了踏實——彈指一揮間,如水的歲月,匆匆地從我的身邊悄然逝去,回首走過的道路,並非一凡風順,也經歷坎坷,但是我想,只要是真誠的付出,就一定會有真誠的回報那就是快樂,我慶幸我是一名電視人,一名記者,不管今後的道路有多崎嶇,我會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快樂着,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二、當記者讓我善於思考

記者的職責是報道新聞事件,新聞從哪裏來?等新聞的記者不是一名稱職的記者。正如一些前輩記者所說,造就偉大記者的條件主要源於好奇心,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問題深究的興趣。我把這句話理解爲對身邊事物和現象的思考,用專業的話說就是對問題的敏銳性和洞察力,記得今年,曾接到羣衆舉報,我縣某地有一夥人在非法招生,當我們在採訪時瞭解到對非法招生是有很嚴格的管理制度的,主辦方敢冒險而爲之,一定有其原因,採訪中我們終於瞭解到原來是我縣龐大的生源與現有的職業教育不相匹配,我想要是策劃一組報道縣委正着手籌備最大的職教中心的選題,不是更有說服教育意義嗎?於是一組題爲《職業教育路在何方》的系列報道隨即通過審查並順利播出。

三、當記者讓我充滿激情

在別人看來,記者是一個收入穩定且體面的工作,但這只是不知內情人的看法,其實,記者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需要我們具有疾惡如仇的正義感和悲天憫人的同情心,更需要我們具有昂揚的精神和不滅的激情,隨着閱歷的增長,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司空見慣,但不可以無動於衷,應該說,記者心靈的琴絃是最容易撥動的,我並不是說記者去感情用事,而是當面對新聞事件時,記者應該迅速反應並且能全身心地投入,體現良好的職業狀態,剛入這行的時候,無論是在一線採訪還是坐在電腦旁製作節目,一切都覺得是那樣的新奇和神聖。而當這些成爲工作的常態之後,怎樣依然保持激情呢?動力的源泉只有一個,那就是記者這份職業的頭冠罩在頭上的時候,不得不讓自己激情常在!我總覺得做一名記者如果不去採訪坐在辦公室裏總覺得心裏缺少點什麼?所以我每當缺少選題或出外採訪歸來時,我總喜歡關注一些新聞之外的新聞,如地方政府提出爭創全省水產基地後,我們積極策劃了一組各地在水產方面的成功做法及新舉措,正是有了這份激情才使新聞部保證了足夠的新聞量。

四、當記者讓我享受到了別樣的幸福

記者是一種辛苦的行業,要做稱職的記者付出的要比同齡人多得多。同齡人打牌,上網,聊天,看長篇電視劇時,我大多在採訪、拍攝、寫稿,廢紙婁裏的紙堆成小山,頻繁接觸鍵盤的手腕得了疲勞症,每逢節假日,別人都和親屬、朋友一起團聚、遊玩。而唯獨我們仍堅守在一線,爲了新聞而奔波。親屬朋友都不理解,說怎麼就你最忙?我知道這是大家在心疼我,勸我不要這麼辛苦,可壓力和責任迫使我不能停下來,風餐露宿,終日奔波是我們生活特色,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我們經常性工作,當火海逼近的時候我們要迎面而上,當洪水肆虐的時候,我們要向前披波,無論怎樣艱難,不管如何危險,只要有新聞的地方,我們就沒有理由退縮。

付出便有收穫。現在每個月我的稿件數量在部室居於前列,每個月都有稿件被評爲月度好新聞,每當此時,心裏就升起了一股別樣的幸福感。新聞工作就像是登山,只要你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和不懈的創新精神,眼前總會有一個又一個艱險的山峯等着你去征服,我會一如既往,超越自我,去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

記者感言 篇四

去年記者節,是因爲一個報道沒有出來而有感慨,今年的記者節是因爲一條祝賀短信而記得,當然,今年記者節也是碰巧,剛剛也有自己一個專題報道出來了,但因爲是關於政協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領導來電話,還是搞得人有點擔心,生怕觸及政治,可說,記者節,不是記得是媒體同業者的一個節日,更多是讓我們記得,我們對於社會的責任,同時也感慨在當下的這個環境裏,媒體的生存,媒體從業者的發展。

記者,是一個讓人榮耀的稱謂嗎?但在體制內,很多人都自謂是記者民工,在社會上又出現封口費一事,真真又是讓人感覺有點自甘墮落。記得研究生畢業那會,雖然有很多機會,但作爲導師五個弟子的唯一一個去了媒體的我來說,是對自己一個信念的堅持,還是對老師的一個安慰呢!至今,或許我不是最好的,但在於學新聞的,難道理想不是做一個優秀的記者嗎?理想與現實,考慮眼前利益,其實也着眼於發展前途。

做記者,不僅在於外部環境,同時也在於媒體自身的環境。面對利益誘惑,面對阻擾,面對重重的探訪真相的困難,作爲一個有想法,有堅持的記者,或許我們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環境,我們所寄生的媒體環境也是一點都不理想,那我們,工作是否就真是就爲了謀生呢?在我身邊,在我的同行圈裏,我感覺,除了養家餬口,大部分人心底裏其實都還是有些精神寄託的,這一點精神寄託,不僅在於我們在探尋真相,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或是滿足老百姓的娛樂享受,更實際的,其實還在於我們其實可以幫助到人,我們有一種工作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心裏,來自尊重,來自於社會及人們對記者的期望。所以,話說回來,記者行業,這個行業是有職業信仰、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但如果在整個社會輿論環境,生存環境變得更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的堅守,難道就是能超脫現實的嗎?

在對記者有太多寄託、太多期望的同時,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我們作爲社會的一員,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我們對於民衆的人心呢?每一個人,除了職業的這個身份之外,每個人也都是社會民衆的一員,對家庭,對親朋戚友,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們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愛心、是人的憐憫之心,是人的上進求尊重之心。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個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嚴,所以,對於記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擔當,記者與民衆有區別,但同樣,民衆也當有自身的要求。民衆媒介素養,或許說的是一個專業問題,是公民素養問題,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點,都想在保障自己權益方面有公正對待之時,那就不僅需要對記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時也在於每個人都希望記者那樣一樣希望自己,這樣,記者不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專業,同時我們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與失望同在,榮耀與失落同行,記者工作是一份光榮,也是一份辛苦,在記者節說記者,不僅在於媒體從業者的要求,同時也在於民衆的期望和努力。環境,不單獨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

記者節感言 篇五

如果一個人的興趣和理想能夠合二爲一的話,那麼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如果一份職業能讓自己的靈魂觸及到從未達到過的高度,那麼他是最幸運的人。有幸如願成爲一名記者,讓我品嚐到世間這份難得幸福和幸運。

我是幸福的,記者的職責要求我以發現真善美爲己任,以傳播正能量爲信念,將屬於一切美好的種子播在自己和別人的心裏;作爲一個記者,我也是幸運的,因爲我有機會真實地觸摸到了萬物變化、人生百態,有幸見證人在命運支配下的無奈和掙扎以及人在逆境中奮起反抗時所爆發的如火山噴涌般的能量,在他人的故事裏,我體會悲喜交加的感動,在笑與淚的轉化中,看清自己,不斷成長,學會珍惜,學會感恩,更加學會了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

在當記者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也是個經歷過故事的人了,有了些許歲月積澱的智慧和能量,似乎已經帶有了某種領略了人生百態的滄桑感,然而,當我以記者的身份開始接近我不瞭解的生活時,我開始發現自己的膚淺,對人生這個大課題,還真是瞭解的太少太少了,這個世界有着許多我不知道的事情,這些不斷獲取的新知開始重新構建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二十多年那些根深蒂固的認知也在悄悄地發生着化學反應,記者這個職業讓我對世界越來越糊塗,也越來越清醒。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是這樣嗎?我看不盡然。那些爲了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生活困苦的人們送去溫暖的志願者“熙熙攘攘”爲“利”而來嗎?有人說他們在作秀,有人說他們一定有利益可圖,也有人說他們是有錢燒得慌。既然作秀,他們爲什麼能夠年復一年自掏腰包無數次的去做秀,要你去,你去嗎?既然爲了利而來,那些這樣認爲的人也可以奔着這一目標來做做好事,親身體驗下究竟從中會得到什麼好處;既然錢多的燒得慌,看看這些志願者的身份、出身、工資情況,也許你會發現他們還沒有你我掙得錢多。那他們這麼做到底是爲了什麼,說到底,他們也是有所圖的。他們圖的是自己內心的一份滿足和心安。因爲他們有這世界上最柔軟的心,看不得身邊存在着苦難和不幸,看到弱勢羣體會不由自主地靠近他們,給予自己能給予的一切。作爲記者,我有機會能更好地認識、瞭解這些志願者,並深深地被他們感動,是我的榮幸。所謂“近朱者赤”,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因此我要大聲地說出他們的故事,讓愛的火種傳播的更久遠。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如果你還是這樣認爲的,讓我告訴你,是你對感情瞭解的太少,一如當初的我。縱然這世界上真有那樣絕情的夫妻,但卻也存在不少“情比金堅、生死相依”的感情。也許他們本人並不認爲自己做了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只是認爲做了自己份內的事,然而,幾十年如一日的相守之後,如今讀起他們的故事,依然能讓我們這些旁觀者潸然淚下。人生的路真的很長,永遠不知道在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在跌倒受傷後能馱着你繼續走的那個人一定是值得我們爲之點讚的人。作爲記者,何其有幸,看到了那麼多對經歷過大風大浪和艱難困苦的考驗後,依然能相攜一生的夫妻,我覺得他們纔是人生路上最美麗的風景。

看多了這些各行各業樂觀、自信,認真努力生活的人們,自己的思想境界又高出了許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永遠對生活、對工作、對家人有着赤誠而濃烈的愛。不由得感嘆生活處處是課本,他們將書本上枯燥的文字演繹成最精彩的人生大戲,簡單而又深奧。我又想起那句話:生活會給那些努力的人一個笑臉,永遠不會辜負一顆積極樂觀向上的心。

這些美好的事讓我心醉,也讓我更加明白記者所擔負的責任。“鐵肩擔道義”——“道義”於我的理解是,自己做新聞工作,不僅僅是在記錄和傳播,更是在用自己的心和情傳遞一種信念、解讀一個時代。我們用心報道新聞,不僅忠實履行着新聞人的職責,更無數次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洗禮、讓自己的職業操守得以淨化、讓自己的新聞良知得到昇華。這道義不僅存在於天地之間,更助我成爲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妙手著文章”——這“妙手”必須有深厚的文學功力做底氣,寫出的文章纔有勁道和力量,纔能有說服他人的能力。要想成爲一個稱職的記者,必須儲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生活處處是學問,只有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各類新聞報道中做到拿捏得當、遊刃有餘,才能將新聞本身的最佳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學習永遠是生活的主題,記者更該如此,作爲一個剛踏進門檻的新人,我將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做出最好的新聞報道。

不斷努力,敢於擔當,因爲心中始終懷有一份對新聞事業最虔誠的熱愛,因此,我願做那個最能衝鋒的新聞戰士,因爲這份責任,我和其他夥伴一起,正奔跑在新聞的路上。

優秀記者感言 篇六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並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於自己的節日。

飛天週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悅來自艱辛的採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遊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着發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爲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着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羣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中幹了這麼多年,我始終認爲我乾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有什麼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於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麼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採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說,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於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爲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着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你務必在一種狀態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髮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選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裏,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羣衆裏工作,心裏是一種別樣的溫暖。節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說出———我無悔!

記者感言 篇七

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有正確的思想理論引領,認識上每深化一層,實踐中就會前進一步。多年來,萊蕪市萊城區鳳城街道黨委結合自己的探索和實踐,對“什麼是基層黨建,如何推進基層黨建”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準確把握了基層黨建的內涵特點、內容形式及方法措施,思路舉措更加清晰,推進工作有章可循;對“什麼是街道黨建工作、什麼是街道黨建活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堅持把街道黨建工作和黨建活動的着力點放在服務羣衆、服務民生上,讓老百姓過上幸福。正是有了思想理論的正確引領,才使基層黨建越做越實,鏗鏘前行。因此,記者來到鳳城街道辦事處,採訪到了他們的'領頭雁——李秋超書記。

鳳城街道共有20個村(居),19個黨總支,46個黨支部,2275名黨員,總面積28平方公里,村(居)人口2.9萬人。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街道黨委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緊緊圍繞“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羣衆得”的目標,創新活動載體,不斷加強基層基礎,引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當科學發展先鋒,做幹事創業楷模,推動了街道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發展。2011年,街道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人均純收入10680元,同比增長12%。李秋超書記首先向記者這樣介紹鳳城街道的情況。

牢記使命,不斷強化“一把手”抓黨建的理念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格局的新變化,黨建工作面臨着新的挑戰。爲此,我們牢記黨建使命,將抓黨建既當做一項嚴肅而且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更作爲一種執政手段、把破解發展難題的鑰匙,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牢牢銘記,在行動上親自設計、親自構想、親自部署、親自督查落實,確保黨建工作真正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實現了抓黨建一通百通,以黨建推動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以來,鳳城街道黨委以深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爲總抓手,以“強組織、激活力、促發展”爲主題,以黨建創新爲執政靈魂和執政手段,牢牢抓住城鎮化、工業化兩條主線,不斷調動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激情,全力攻堅城中村拆遷改造、大項目建設、財稅建設三項重點,實現了街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1-7月份,開工建設過10億元項目3個;開工在建過億元項目7個;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74億元,增長20%。

狠抓組織建設,實現黨建陣地的“強基固本”

鳳城街道黨委緊緊圍繞基層組織建設“達標、創新、全覆蓋”的要求,爲實現黨建陣地牢固夯實,我們抓住“基層組織戰鬥力提升、組織設置小型化、服務水平精細化”三項重點,開展了基層組織“四大工程”,即:機關黨組織服務品牌工程、村居支部基礎工程、非公黨組織影響力工程、社區黨組織公信力工程,有效增強了基層組織活力,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基礎。

在機關,創新黨組織設置,結合當前大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發揮黨建工作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實行了“組織建設跟着項目跑,項目領取、項目推進、項目考覈支部化的組織建設”工作新模式,以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發揮快速地推動了各項重點工作開展。如新成立的“鳳城物流港項目現場黨支部”,積極發動廣大黨員在促進項目快落地、快建設中比服務、比作爲,促進了園區的快速建設。在村居,推行“專職特派員幫扶制度和動態評星奪旗制度”。對後進班子,隨時根據村(居)班子的運行情況,採取倒排法確定後進村,每個村派駐一個由副科級領導幹部帶領3名機關幹部組成的專職幫扶工作組,實行從班子建設到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手把手教、手牽手幹。各派駐工作組工作成果列入全處創新項目,一週一調度、一月一觀摩,今年已有兩個幫扶工作組因成效明顯而得到重獎。在村居班子建設的整體推進上,實行動態評星奪旗制度,每半年評定三分之一的支部爲星級支部,並在星級支部中,制定十項達標標準,評選紅旗支部,使每一個支部都有追趕目標。在村居班子規範決策上,則借鑑浙江台州經驗,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級事務“五步決策法,”爲村居決策制定出了規範的流程圖,確保了村居決策的民主、科學。在非公企業,成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總支,開展了“建組織、促規範、強作用”活動,大力推行非公企業黨建“一卡三亮五有”的“135”工作法。“一卡”,即建立企業服務聯繫卡,將黨委主要負責人、聯繫企業負責人等信息製作成卡,發放到企業,便於與企業聯繫;“三亮”,即黨組織亮標誌牌、黨員亮身份、黨務工作者亮職務;“五有”,即建立黨員活動場所,達到有黨旗、有黨建制度、有黨建讀物、有黨員電教設備、有黨員學習桌凳的“五有”標準。目前,街道已建立“兩新”組織黨組織45個,派駐黨建工作指導員40名,促進了企業健康發展。在社區,創新社區黨建,探索建立樓宇黨支部,實施社區黨員網格化管理。按照“黨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片區、黨小組建在樓宇”的思路,將樓棟變成社區黨建管理的基本單元,打造起了“黨員網格負責人—片長—樓長—黨員志願者”爲主要架構的黨員網格化管理隊伍,通過實行樓宇化黨支部管理,將黨建管理的觸角深入到每一個樓棟和家庭,實現了黨員管理服務網絡的全覆蓋。

精心創設黨性鍛鍊載體,打造過硬隊伍

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基礎,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爲此,街道黨委積極強化黨性鍛鍊的載體建設,不斷打造過硬隊伍。

首先是以重點項目推進爲載體,提高幹部攻堅克難的能力。以“3+1”的工作模式,以大項目建設、城中村改造、財稅建設、招商引資四項重點爲載體,實行黨員幹部自由組隊、公開報名、公開競爭、公懲的方式參與到重點工作中來,村居則以拆遷小組、工程監督小組等靈活形式,發動黨員“二次革命”。使重點工作成爲黨員幹部幹事創業、加強黨性鍛鍊的新舞臺。目前,全處共創設處級24個、村居56個鍛鍊載體。其次是創新黨員教育載體,提升黨員素質。在全處黨員中開展十思十查活動,在全市第一個建立了黨員幹部信息互動平臺,通過手機短信及時傳達各級黨組織要求部署、黨的政治理論知識,加強黨員日常教育。架設起了黨委與基層黨員的連心橋。目前,街道黨委已發送短信460條。再者是實施“四個一”管理模式,激發黨員活力。爲讓黨員“想幹事”、“能幹事”、“幹好事”,開展了“黨員回家工程”,探索實施了黨員“四個一”管理模式,即:頒發一個黨員證、掛一個黨員家庭監督牌、公開摘取一個先鋒崗,每年底對黨員進行一次民主評議。目前,已發放黨員證1300多個,爲1200多名黨員家庭懸掛監督牌,900名黨員公開摘取先鋒崗位。最後是搭建黨羣聯繫平臺,積極服務羣衆。堅持把服務羣衆作爲創先爭優活動的落腳點,在村(居)黨員中開展了“黨員聯四鄰、黨羣心連心”活動,按照居住相鄰的原則爲每名黨員確定了聯繫對象,明確聯繫內容,並進行張榜公示。今年以來,廣大黨員爲羣衆辦實事2000餘件。

創新機制,激活黨員幹部趕超發展的內在動力

鳳城街道黨委立足於激活全處黨建新活力,圍繞切實激發廣大黨員幹部隊伍創先爭優的積極性,打破原有的工作推進模式,探索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推進機制,逐步形成了以“分線設崗、創新推進、督查落實”三位一體的全程工作推進模式,極大的調動了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各項重點工作的快速推進。分線設崗,堅持分線作戰法,實施“1+3”工作模式,將確定的“工業經濟、城市經濟、財稅建設”等重點工作崗位,由機關幹部公開報名、公開競爭、自由領取、自由組隊的方式確立重點工作班子,與業務工作脫鉤,專下來乾重點工作。各村居則根據各自實際在年初確定重點項目上報街道黨委,並簽訂軍令狀。創新推進,圍繞重點項目推進,我們學習南方經驗,實行了以機關幹部姓名命名重點項目制,實行“五個一”公開晾曬工作推進制、重點工作組集體會診制等工作機制,全力打造了鳳城重點工作推進新模式。督查落實,成立了鳳城重點項目推進督查辦公室,圍繞着曬進度、曬面子,推行了“1+4”的監督模式(即:重點工作督查組全過程督查爲主、輔助以重點工作周調度、進展情況周簡報、短信平臺隨時展示、工作進度月觀摩四項措施),實現了重點工作過程的無縫隙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