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工業報告多篇

中國工業報告多篇

【第1篇】中國肉類工業發展情況報告

中國肉類工業發展情況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中國肉類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XX年中國肉類食品行業表現出三增長態勢:一是肉類產業對社會仍具吸引力、投資量增加;二是市場繼續擴容,銷售量增加;三是企業運作趨向平穩,經濟效益增加。

XX 全國全年肉類總產量爲7,74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9%。其中:

——豬肉產量爲5,01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6%;

——牛肉產量爲71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3%;

——羊肉產量爲435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9%;

——禽肉產量爲1,46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8.4%;

——兔肉產量爲5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9.4%。

XX年全國禽蛋總產量爲287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7%。

XX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達到59.2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其中:

——豬肉佔有量爲38.3公斤,比上年增加2.1公斤;

——牛肉佔有量爲5.4公斤,比上年增加0.2公斤;

——羊肉佔有量爲3.3公斤,比上年增加0.2公斤;

——禽肉佔有量爲11.2公斤,比上年增加0.8公斤;

XX年全國人均禽蛋佔有量爲22公斤,比上年增加1公斤。

XX年中國肉類行業工業資產總額達到117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8%。其中畜禽屠宰加工形成資產額爲557.41億元,增長36.58%;肉製品及副產品加工資產額爲586.49億元,增長4.68%;肉類罐頭製造資產額30.68億元,負增長33.32%。數據表明,畜禽屠宰加工對社會保持了強勁吸引力,近年來,其投資量呈現出較大幅度增長。

在肉類工業投資形成資產量的分佈上,明顯地形成了梯次。第一梯次即前十位的地域有山東、河南、內蒙古、遼寧、四川、吉林、江蘇、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工業資產總額達到914.26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總額80%,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山東、河南兩地突顯出工業集約性力量,其資產量佔第一梯次的52.7%,佔到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總額的42%。

XX年肉類加工業銷售總收入達到2289.73億元,比上年增長38.22%。其中畜禽屠宰加工肉銷售爲1139.63億元,增長53.06%;肉製品及副產品加工銷售爲1115.92億元,增長27.38%;肉禽類罐頭製造銷售爲34.17億元,負增長5.06%。數據表明,畜禽屠宰加工生鮮肉銷售收入量和增長幅度均明顯大於和快於肉製品銷售量增加和幅度增長。在全國行業中,肉類工業銷售收入也同樣形成明顯的地域梯次。第一梯次的地域是山東、河南、四川、遼寧、內蒙古、江蘇、河北、吉林、黑龍江、北京等十個省、市、自治區,其銷售總收入達到1911.59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總額的8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山東、河南、四川、遼寧四省銷售收入最爲突出,其銷售量佔第一梯次的73.8%,佔全國總銷售量的62.55%。

XX年肉類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9.41億元,比上年增長60.48%。其中畜禽屠宰加工實現利潤爲30.8億元,增長85.01%;肉類製品及副產品加工實現利潤爲47.57億元,增長48.53%;肉禽類罐頭製造實現利潤爲1.04億元,增長29.2%。在全行業實現利潤中,畜禽屠宰加工利潤雖比肉製品加工利潤的絕對增量少一些,但是其增長幅度明顯升高。全行業中地域的企業效益水平出現明顯差異,排在第一梯次即前十位的省、自治區有山東、河南、內蒙古、四川、河北、遼寧、江蘇、黑龍江、浙江、吉林,實現利潤爲70.27億元,佔全國肉類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總利潤90%。其中山東、河南、內蒙古三地實現利潤佔第一梯次的77.2%,佔全國肉類工業總利潤的69.22%。

XX年,全國肉類加工業發展能有這樣好的態勢,其中有幾點值得總結。

一是“三農”問題成爲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傾斜的重點,農牧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畜禽業發展成爲調整的重要支點。XX年雖然畜禽業受到動物疫病衝擊,但是由於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增強了農牧養殖業的信心,畜牧業的發展,肉類資源的穩定擴大,給肉類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基礎和可支配貨源,給肉類市場提供了可支配的商品量。

二是糧食增產爲畜禽產業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糧食生產與畜禽生產發展呈現在同步而平穩的良性循環中。

三是畜禽產業帶逐步形成,區域化管理加強,產業形成相應聯動。從肉類產業區域經濟看,已逐步形成以長江中下游爲中心向南北兩翼擴散的生豬生產帶;以中原和東北爲主的肉牛生產帶;以西北牧區和中原及西南爲主的肉羊生產帶;以東部省份爲主的禽肉和以中原省份爲主的禽蛋生產帶;以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等爲主的奶業生產帶。肉類工業生產隨着畜禽生產集約及市場拓展而調整組合,形成了有機聯動,產生了社會和經濟效應。

四是肉類結構隨着市場需求在發展中調整。XX年,我國肉類結構處於穩步調整。豬肉、禽肉、牛肉、羊肉、雜畜肉的比重依次爲65:19:9:5:2,這一結構總體上符合我國國情,即在發展進程中適應形成的消費習慣、民族性特點和動物生物體生長週期以及市場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豬肉由過去佔肉類總量85%以上比重調整到現在佔65%,既保障了肉類市場總需求的平衡,又保障了肉類結構在調整中的替代。我國的肉類結構與世界肉類結構的變化過程基本是符合的,世界肉類結構比重中,豬肉、禽肉、牛肉、羊肉、雜畜肉分別爲40:30:24:5:1。所以,我國在肉類發展中依然堅持了豬肉業穩定發展,禽業積極發展,牛羊業加快發展的原則,推進肉類品種合理結構。

五是肉類工業企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50強企業僅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3%,資產總額佔到71%,銷售總額佔到69%,創造利潤佔90%。強勢企業規模化突出,有力地推進了行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提高。

六是產品結構隨着市場需求在同步調整。XX年肉類製品及副產品加工產量達到850萬噸,比上年增加150萬噸,增長21.4%,其中中西式製品結構約爲45:55,西式技術製作製品中,高溫製品約佔到20%,低溫製品約佔35%,中式製品數量在技術的改進中不斷提升。

七是品牌戰略成爲提升企業形象的有力槓桿,成爲推動地域經濟的支持力量。XX年止,肉類行業共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8個24家企業: XX年止,獲肉類蛋品中國馳名商標品牌15個: XX年獲國家產品質量免檢的肉類食品企業有8家。在食品安全質量凸現的今天,品牌戰略昭示了企業技術水平和素質水平的提升,是企業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結合的體現,在推動地方經濟和規範市場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應。

八是努力構築合作交流平臺,使企業更加透明、開放。到XX年肉類食品行業與世界肉類組織聯合成功的連續舉辦了四屆高層技術的、管理的及安全的多元研討會和中國國際肉類工業展覽會,在把中國的肉類企業及其產品推向給世界同行,推向給國內外公衆的同時,吸引了衆多國家對我國肉類發展和市場潛在的極大關注,來華考察、合作交流、貿易洽談明顯增多,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法國、新西蘭、愛爾蘭等都派出大型代表團來華參觀考察、交流研討。由於影響的擴大,使我國成功地爭取到XX年世界肉類組織第四屆世界豬肉大會在中國南京舉辦。

【第2篇】2022調研報告:中國豬工業飼料中抗生素添加成本最高

中國報告大廳日前發佈的《中國畜禽養殖中抗生素使用情況調研報告》稱,中國養殖業是抗生素使用量最大的領域,超過國內抗生素消費總量的一半。xx年國內抗生素總產量爲21萬噸,國內消費量約18萬噸,其中,用於畜牧及飼料行業的抗生素就高達9.7萬噸,約佔54%。

此報告稱,養殖業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爲飼料企業在生產全價、濃縮、預混料的過程中添加,主要用於預防疫病及促進生長。另一部分爲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使用,採用拌料、飲水、注射、灌服以及環境噴灑等多種方式,使用目的多爲預防和治療畜禽疫病。在中國,由於養殖密度大、畜禽疫病複雜多樣再加上監管不力等多種原因,普遍存在抗生素過量使用甚至濫用等問題,這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且細菌耐藥性的逐漸提高也爲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埋下隱患。那麼,

(1)中國飼料企業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哪些?對於不同畜禽飼料、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具有怎樣的添加比例及配伍特點,添加成本多高?飼料企業對飼用抗生素的使用評價如何?

(2)中國不同規模生豬、肉雞、蛋雞、奶牛養殖戶對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主要應用的抗生素品種、使用目的、使用成本、使用評價如何?

(3)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現狀及市場前景怎樣?

(4)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抗生素及其主要生產企業的市場表現如何?

本報告選取了不同區域和規模的飼料生產企業、畜禽養殖企業、抗生素生產商、經銷商、專家學者等爲調研對象,全面調研了國內飼料廠及養殖場抗生素使用特點,並對飼料廠及養殖場最常用的抗生素市場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

主要結論包括:

(1)飼料企業所用抗生素的市場規模大致在30-35億元,其中,抗革蘭氏陰性菌抗生素的市場規模約爲5億元,抗革蘭氏陽性菌及廣譜抗生素的市場規模在25-30億元。

(2)生豬工業飼料中抗生素平均添加成本最高,每噸全價料的藥物添加劑成本平均在20元/噸;肉雞全價料飼料藥物添加劑成本略低,在15~20元/噸;蛋雞和奶牛飼料中藥物成本最低,且產蛋期和泌乳牛飼料中不再添加抗生素。

(3)養殖場用藥的市場規模遠大於飼料廠。xx年,生豬、肉禽、蛋禽、奶牛畜禽的累計用藥支出(以養殖場支出計)預計在280~300億元。生豬養殖場用藥費用最高,佔其中的43%左右;肉禽養殖場用藥費用約佔33%;蛋禽和奶牛最低,分別佔13%和10%。對於畜禽養殖場,抗生素支出約佔用藥總支出的70~80%。

(4)出欄每頭生豬的平均用藥成本(含母豬用藥)爲19元/頭;肉雞用藥成本平均爲1.5元/只;蛋雞養殖全程的用藥成本平均爲1.9元/只;奶牛場平均每頭奶牛年用藥成本193元。一般而言,大規模養殖場的用藥成本低於平均水平,因爲這類養殖場的平均治療成本低於中小規模場。

(5)酶製劑是飼料企業使用最普遍的抗生素替代品,其次爲中草藥添加劑。在養殖場中,中草藥是使用最普遍的抗生素替代品,益生菌的使用普及率位居第二位;養殖場對中草藥和益生菌替代抗生素的作用也最爲認可。

(6)xx年,中國動保市場總規模大致在400億元人民幣。其中,位列前十位的跨國動保企業約佔中國動保市場份額的14-15%左右;而國內前十家動保企業銷售額約佔動保市場份額的12-13%。

【第3篇】不懈拼搏,實現新的跨越——中國共產黨江蘇工業學院第一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同志們:

現在,我代表黨委向中國共產黨江蘇工業學院第一次代表大會做報告,請各位代表審議。

去年11月,我們慶祝並總結了我校25年的辦學成就。現在,我們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召開學校更名後的第一次黨代會,謀劃新的發展征程。本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上次黨代會以來的黨委工作,明確今後四年的發展戰略,選舉新一屆校黨委和校紀委,動員全校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和全校師生員工爲在建校三十週年前後把我校建成工業大學而努力奮鬥。

一、過去十年的工作和基本經驗

我校上一次黨代會是1994年上半年召開的。十年來,學校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江蘇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以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爲指導,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認真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帶領全校黨員和羣衆,圓滿完成了學校各個發展時期的主要任務。

1、十年的成就

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主要成就有:

(1)順利平穩地進行了體制轉變

上一次黨代會召開時,我校隸屬於中國石化集團公司。XX年底,我校劃歸江蘇省,成爲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蘇省領導爲主的省管高校;XX年原江蘇省商業技工學校併入我校,擴充了學校的辦學資源;XX年11月,由江蘇石油化工學院更名爲江蘇工業學院;XX年9月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獲准建立五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在上述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黨委的工作表現出了系統性、科學性和預見性,廣大幹部職工體現了服從大局、支持改革、齊心協力推進學校事業發展的精神風貌,順利平穩地完成了重要體制轉換和兩校的合併與融合,爲形成鮮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協調發展態勢,爲未來進一步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科學規劃

校黨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運行規律,仔細分析了不同時期我校所處的條件和麪臨的機遇與挑戰,不斷理清思路,制定適合我校特定情況的發展戰略。1994年,學校黨代會提出了我校發展的明確目標;在此基礎上,審時度勢,科學定位,研究制訂了“九五”和“十五”發展綱要;XX年,學校黨委制定了《江蘇工業學院XX-XX年年發展思路》,明確提出了帶領師生員工用五年時間建成大學的奮鬥綱領。這些總體發展思路確定了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格局和總體框架,爲我校戰勝各種艱難、實現重大發展,指明瞭發展方向。

(3)規模迅速發展,條件明顯改善,效益初步顯現

十年來,我校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從XX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本科專業由13個增加到35個;研究生教育從無到有;成人教育不斷髮展,辦學效益有較大提高。基本建設進展順利,共建成教學、實驗、生活、辦公用房11萬平方米,房屋總建築面積達24萬多平方米;新增校園面積1000畝,開闢了武進新校區,使學校總面積達到1500畝;逐年加大儀器設備的投入,儀器設備固定資產達5000多萬元,辦學條件明顯改善。XX年,開辦了民辦懷德學院,將公辦的優勢和民辦的活力融爲一體,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學校規模與效益同步增長的同時,教職工的工作與生活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改善。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類高校中較早推行了住房貨幣化改革,貨幣化改革以來,學校累計發放金額超過3000萬元,大大改善了教職工的居住條件。

(4)學科建設取得突破,學術地位顯著提高

學校採取各種措施積極推進學科建設。目前,學校的35個本科專業覆蓋了工、理、文、經、管、法六大學科門類。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校現有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2個特色專業的建設點;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碩士點。形成了化學工藝、化工過程機械和材料學等三個特色較爲鮮明的優勢學科羣體。教師在SCI、EI和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發表的論文逐年增加,學術榜地位進入全國高校前200名。近年來,我校的科技學術綜合實力穩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學工作取得成效,教學質量保持穩定

十年來,我校始終把鞏固和提高教學質量作爲學校工作的生命線來抓,圍繞育人根本,加強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推行學分制、現代化教學、加強外語和計算機教學、修訂專業培養計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經過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後,我們進一步確立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和學校定位,對教學狀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質量指標進行了全方位的建設,本科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加強專業建設,啓動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建設。不斷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先後獲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團公司立項研究課題10多項,積極開展校內的高教研究;建成省部級優秀課程14門。順利通過省教育廳基礎課教學實驗室評估驗收。近年來,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嚴格學籍制度,確保了教育質量的穩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省大學生大學物理競賽等項目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大學生考研率及錄取率逐年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穩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學研究再上臺階,科研優勢日益顯現

十年來,我校累計承擔的科研和科技開發項目14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省級科技攻關項目4項及中石化集團公司項目47項。全校科研經費迅速遞增。1994年,全校科研累計到款60.04萬元;XX年,超過了1350萬元。一批科研成果通過項目技術鑑定,獲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30多項,國家專利40多項。

(7)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整體推進,辦學活力不斷增強

學校制定並逐步實施以定編定崗爲基礎的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內津貼管理辦法,進一步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推行了僱員制,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開展“增收節支、優化資源配置”工作,並將其作爲一項長期工作來抓。經過多年的努力,二級管理改革全面推進。成立了後勤管理處和後勤產業集團公司,建立了甲乙方關係。通過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校內後勤服務,不斷提升我校後勤產業集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XX年,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後勤社會化規範分離合格評估驗收。目前,後勤產業集團公司正按照“一體兩翼”的戰略,努力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和造血能力。在立足校內服務的同時,主動搶佔常州高校的後勤服務市場。順利推進了醫保改革和養老保險改革,進一步減輕了學校財政的負擔。

(8)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幹部隊伍素質顯著提高

堅持兩級中心組學習制度,並帶動全校的理論學習工作,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黨的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目前全校有15個黨總支、71個基層黨支部,教工黨員近500人,學生黨員600多人。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民主集中制,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進一步完善決策程序。“三講”集中學習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了領導班子和廣大幹部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的自覺性。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黨委較早地對幹部任免採用票決制,制定並實施了幹部選拔任用制度,執行中層幹部聘任制、任期制、責任制和幹部考覈制度,堅持幹部聘任上崗、試用期考覈、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XX年,進行了黨政機構改革,開展了新一輪的幹部調整,促進了機關與系部幹部的雙向交流,推進了幹部的年輕化,激發了廣大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了幹部工作的透明度。開展了對建黨積極分子、中層幹部的培訓,做好在中青年骨幹教師、高級知識分子和優秀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堅持標本兼治,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和廉政教育,建立了黨風廉政責任網絡,切實做好效能監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過了全省高校校風建設評估,以黨風帶校風、學風和教風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檢查組的高度評價和肯定;XX年被評爲“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優秀單位”。1996年,學校順利通過了省委教育工委組織的高校黨委工作評估。學校受到國家、省、市表彰100餘項,大學生社會實踐、軍民共建、志願者活動等方面分別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在精神文明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連續多年保持了省級先進和常州市標兵單位稱號。堅持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宣傳輿論工作,加強“兩課”建設,評選“十佳師德標兵”和“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創建思想政治工作網站,提出教職工“人的工作”規範,這些措施有力地推進了學校的思想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教風、學風建設。把教育和管理融爲一體,加強學生工作,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全國、省、市的科技、學術、文化、藝術活動競賽中取得可喜成績。重視穩定工作,加強綜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證了學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通過建校20週年、25週年慶典活動,增強了全校教職工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增進了學校與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聯繫,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

(10)統戰羣團工作整體推進,學校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黨委重視統戰工作,積極發揮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知識分子在學校改革、發展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校黨委領導定期向民主黨派通報情況、徵求意見,並建立了聯繫制度。我校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堅持教代會制度,充分發揮了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羣團組織的作用,堅持和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得到加強。發揮其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作用。加強對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領導,團的思想建設常抓不懈,組織建設求實創新,實踐創新教育成績顯著,第二課堂活動蓬勃開展,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在維護學生正當利益、溝通民主渠道、促進學校穩定發展、繁榮校園文化氛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高度重視離退休工作,定期向離退休老同志通報學校建設與發展情況,向他們徵詢學校改革的意見,並在“關心下一代”等工作中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關心老同志生活,使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們!我校過去十年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江蘇省委、省政府、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全體離退休老同志爲學校發展奠定的良好基礎,離不開全校共產黨員、廣大師生員工的辛勤勞動和忘我奉獻。在此,我代表學校黨委向給予我們正確領導、關懷支持的上級黨委和政府,向爲學校發展嘔心瀝血、功不可沒的歷屆領導班子的成員和所有離退休老同志,向積極投身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全校共產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存在的不足

回顧過去,我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但也存在着引人深思的教訓。尤其是受本科教學合格評估中的違紀事件影響而出現的學校發展受阻、教職工情緒波動的不利局面,給我們以深刻的警示。經過認真反思,我們認爲這十年中的主要問題和不足有:

(1)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的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度尚有不足,某些工作在實施中出現一定程度的被動現象。團結與協調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幹部隊伍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少數幹部出現急功近利、爲羣衆和基層服務的意識較弱等問題。

(2)學術氛圍不夠濃厚。我校的學術氛圍和學科建設水平雖在常州高校中有較強的優勢,但與省內外的許多兄弟院校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我們同辦學層次相對較低的院校比物質待遇、比福利的習慣較多,同辦學實力強的兄弟院校比學術水平、比科研成果、比教學改革的氛圍較少,這不利於我校進一步提高辦學層次和教育質量。

(3)師資隊伍現狀不容樂觀。整個教職工隊伍中非教師人員的比例偏高;面對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張,教師數量不足;從總體上講,教師隊伍的職稱、學歷層次偏低,科研和教學改革的能力還不夠強,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明顯偏少。

(4)危機感不夠強。在幹部、羣衆中存在着依賴政府辦學的心理,對當前高校競爭激烈、可利用資源有限、發展機遇稍縱即逝的局面認識不夠清醒,危機感不強,對新的創業階段必須經歷的艱苦奮鬥在思想上準備不足。

(5)改革與發展的經驗不足。面臨高等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形勢,對客觀規律的把握尚不充分,上下左右的溝通不夠,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缺乏足夠的醞釀與發動,對發展的總體測算與策劃有所滯後,在基本建設的立項、設計與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動現象,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方面出現一些上下脫節的現象。

3、十年實踐的基本經驗

十年裏,我們從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結果中獲得的寶貴經驗主要有:

(1)團結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學校發展的實踐再三證明,校內的團結尤其是校領導班子內部的團結是學校事業成功的前提。領導班子的團結是形成並實施正確的工作思路的基礎,也是對廣大幹部、羣衆發揚團結愛校精神的引導;而全校團結一致,則士氣得到鼓舞,前景變得光明,學校的事業也就有了不斷推進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團結。

(2)發展是硬道理,機遇是大財富。每一次發展都使學校增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實力,而發展機遇的喪失則造成人心渙散、矛盾叢生的被動局面。當前,幾乎所有高校都清醒地意識到發展的重要和發展機遇的寶貴,爭奪發展機遇已經成爲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現象。因此,我們必須真正抓住一切有利的機遇,以敢於克服各種困難的執着態度和不懈拼搏謀求發展。

(3)改革是解決矛盾的有效手段。實踐證明,我們哪方面的改革比其他高校更深入,哪方面就贏得更大的主動權和發展空間;反之,改革滯後的地方,也總是成爲我們工作被動、矛盾較多的地方。當前的矛盾、問題、困難和阻力,絕大多數是舊的體制遺留下來的。對舊體制、舊機制和舊習慣的改革,是順利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保持穩定的最大保障。因此,我們必須樹立長期、深入地進行改革的思想,大膽改革,在改革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和現代高等教育規律的辦學規範來。

(4)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實踐證明,我校嚴謹的辦學態度、較強的質量意識和許多教師以科研水平支撐教學質量的事實,是我們這所辦學歷史不太長的高校能夠取得今天的地位的根本原因。許多用人單位讚揚我校畢業生踏實肯幹的精神,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我校較好的教學質量。面臨新一輪的高校競爭,教育質量將是決定高校命運的首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質量意識,以大力加強科研和大力推進教學改革的實踐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5)以人爲本,搞好隊伍建設是順利發展的關鍵。我校之所以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建設發展並且不斷克服困難、戰勝波折、取得一個又一個成績,正是因爲我校幹部隊伍和教職工隊伍素質好、能戰鬥。新的跨越式發展,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隊伍素質。爲此,我們必須以人爲本,把學校事業的發展和教職工自身的發展結合起來,下大力氣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全力激發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6)責任心是勝利的保障。從上述所有經驗中,我們可以歸結出一個關鍵,那就是高度的責任心。要團結,就必須有互相寬容、互相理解和互相補臺的責任心;要發展,就必須有超前策劃、搶抓機遇和艱苦奮鬥的責任心;要改革,就必須有不懼批評、敢冒風險和注重方式方法的責任心;要提高教育質量,就必須有嚴格要求、敢於創新和爲學生服務的責任心;要搞好隊伍建設,就必須有以人爲本、爲教職工服務的責任心。回顧十年的實踐,追溯二十六年的辦學經歷,可以發現,我們每一個進步中都飽含着幹部、羣衆所付出的責任心,而每一次挫折中都有對學校事業不負責任的行爲。因此,當我們站在新的跨越式發展的起跑線上時,必須繼續保持並且不斷增強我們的責任心。

各位代表,同志們,過去的十年成功地實現了我校發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經驗是幫助我們面向新的歷史階段,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珍視這些財富,並把它們用到新的歷史階段中,爲實現我校新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二、今後四年的發展戰略

1、對形勢的認識與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們,江蘇工業學院的發展正處在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21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黨的十六大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江蘇省確立了“兩個率先”的戰略思路。高速發展的經濟對教育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都將繼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剛剛在數量上跨入大衆化階段,在質量和結構上還未能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格局相適應。因此,從整體上看,高等教育將處於一個較長的發展時期,這爲我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然而,隨着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局面的形成,國內外高等學校之間的劇烈競爭和高等教育發展資源的相對緊缺,又使我校面臨巨大的挑戰。“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也最具進一步快速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而在這個區域裏,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實力較弱。這種格局進一步增大了我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份量,使我們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沉重的責任和莊嚴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衆化帶來的多樣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日趨重視,將促使高等教育的內部結構和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間的比例發生較大的變化。高等教育大衆化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將迫使社會大衆對高等教育的消費日趨理性化。這種局面將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純教學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來越面臨生存的困難。我校在全國本科高校中的地位並不算高,若以長期維持目前的辦學層次作爲我們的目標,那是非常危險的。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發展階段,石油化工產業作爲支柱產業仍具有長期的發展優勢。我校在石化領域中形成的特色,不僅支撐了我們業已贏得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發展中仍將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特色的進一步張揚,是我校在區域競爭中保持並擴大優勢的基石,也是我們產生新的生長點、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劑。而激烈的競爭態勢,使得我們稍有放鬆就會失去這種特色及其帶來的優勢,而喪失特色則是致命的。

2、戰略指導思想

今後四年,即從現在到建校三十週年的階段中,我校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認識客觀規律、建立價值取向、進行戰略決策的指導,以我國社會的發展規律、高等教育的客觀趨勢和我校的具體情況爲決策的依據,實現新的跨越;激發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以人爲本,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積極提高辦學層次,進一步張揚辦學特色,實現合理的辦學規模。我校總的辦學指導思想是:立足江蘇,服務石化,面向全國,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建設以工爲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3、戰略目標和重要戰略任務

我校今後四年努力奮鬥的總目標是建成工業大學,成爲教學研究型高校;今後四年中最重要的戰略任務是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

今後四年中主要的具體目標有:

達到5個以上省部級重點學科或重點實驗室,10個以上碩士點,使部分優勢學科具備申報博士點的條件;在2~3個學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亮點,在3~5個學科方向上形成新的發展後勁;科研到款額每年超過XX萬元,爭取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大項目,獲得一批省部級及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使學校在高校學術榜中的排名進一步提前,併爲地方經濟作出貢獻。

建設一支規模在千人左右、擁有一批國內有影響省內有地位的學科帶頭人、擁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歲以下人員中碩士以上學位率達到70%的教師隊伍;培養一批能力強、學歷高的管理骨幹。

在校研究生規模超過500人;在校本科生規模達到16000人,其中民辦本科生在校規模達到6000人以上。

4、關鍵戰略措施

今後四年,我們要採取建設校內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經營學校三大戰略措施,從文化、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

在校內文化建設方面,確立並長久堅持我校的核心價值理念,形成正確指導全校師生員工行爲和正確判斷是非優劣的主流價值觀體系,以此引導校內各方面的規範、習慣、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確範式,在校內各方面的情緒、風氣、精神面貌、工作態度、生活態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圍。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兩級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級單位的責、權、利,激發全校各級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積極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爲本”的價值理念和“客戶導向”的服務方針激發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強化教代會作用,提升民主黨派參與力度,提高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力度。

經營學校方面,在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的同時,更加積極地辦好民辦本科教育,更加積極地搞好土地、房產、設備和各種無形資產的運營,更加積極地控制並降低辦學成本,科學、有效地開展融資活動,爲學校的基本建設、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籌集儘可能多的資金。

三、兩大戰略任務

在建設工業大學的進程中,學科建設是龍頭,隊伍建設是瓶頸。抓住龍頭、突破瓶頸,堅決完成這兩項最重要的戰略任務,是我校今後四年發展戰略的重心。

1、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以學科點的建設爲載體,以研究基地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爲主要內容,涵蓋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關鍵點,因此成爲高校的“龍頭”工作。我校的各項工作必須圍繞着學科建設展開、爲學科建設服務,真正構成以學科建設爲龍頭的脈絡清晰、分工合理、滲透有效、整體優化的工作體系。

成功的學科建設應該“頂天立地”,“頂天”就是佔領學科的制高點,“立地”就是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從我校以工爲主的學科特點看,爲經濟建設服務是我校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們的學科建設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礎上爭取頂天。爲此,我們要特別注意保持我們的辦學特色,並以創新來進一步張揚我們的特色,以我們在行業發展和區域發展中的傳統優勢及其在相關領域的擴張來確立我們的主陣地,並在這些主陣地領域中佔領學科制高點,在行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彰顯我們的社會貢獻。

(1)學科點建設

學科點的建設是學科建設的載體。今後四年,我校的學科點建設任務包括博士點的籌建、碩士點的積極擴張和本科專業的適當增加與合理調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競爭力的學科羣體系,使各基礎學科、主幹學科、支撐學科和交叉學科相輔相成。對此,必須進行系統、科學的頂層設計,制定能夠有效操作的規劃和計劃,並且在深化二級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學科建設責任制。

碩士點的擴張,是我校今後四年中學科點建設的關鍵。碩士點的建設,不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專業的特色與力量,而且要引導本科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合理的調整,還要爲儘快籌建博士點打基礎,同時還要直接承載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業、直接關聯以研究生導師爲核心的學科梯隊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爲此,我校今後四年的學科建設規劃要以碩士點的申報與建設爲核心,輻射到本科專業、博士點的建設,在統一的頂層設計思路的指導下,提出對我校已有的優勢學科點的進一步張揚、對已有但尚處薄弱狀態的學科點的增強和對新學科點的建設的具體要求,並對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提出相關要求。

爲了保持學科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不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機構與研究生教育管理機構之間建立起經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換、思路相互滲透的工作習慣,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兩個層次的學科點共同建設的工作規範和工作制度。各系(部)要統籌考慮自己職責範圍內以及和自己職責範圍有關的兩類學科點的建設,並建立統一的學科建設責任制。

(2)研究基地建設

學科點是學科建設的載體,而研究基地是學科點的物質基礎。具有一定實力和先進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的基本保證,也是學科先進性乃至學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證。爲此,我們在進行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同時,必須認真建設若干研究優勢明顯、技術手段先進、發展潛力大的研究基地。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國家級或省級的基地,成爲華東乃至全國的亮點,支撐相關的學科在全國問鼎本領域的制高點;另一部分研究基地要填補本校的空白,支撐潛在的學科優勢以便日後向制高點衝擊。沒有這些措施,我校的學科不可能“頂天”,也難以牢牢地“立地”。

研究基地的物質內涵主要是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相應的實驗平臺,其建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研究基地建設作爲學科建設中的投入重點,要以項目制運行,以此保證任務明確、責任落實、效果顯著。要積極探索責、權、利科學配套的學科帶頭人責任制,並形成政府、企業、校、系共同投入的機制。

(3)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研究基地是學科點的物質基礎,而研究基地的靈魂是科研優勢。在今後四年中,我校要把加強科研工作作爲學科建設中最關鍵的任務,要明確強調:高等教育的教學是以研究爲引導和支撐的教學,缺乏科研的學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師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師。在二級管理中,要把科研目標作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在師資隊伍培養中,要把提高教師尤其是骨幹教師的科研能力作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爲了進一步把科研做大做強,必須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策劃、引導、協調等組織工作以及對相應公共關係的開發和運營,尤其要注重組織和運營若干個大的科研項目。爲此,校領導班子、科研主管部門和各系部必須把對科研活動的組織和運營作爲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去落實。有關的管理者要真正成爲整體科研工作的組織者和運營者。要把組織機構的調整、幹部的任免、二級管理下撥經費的額度等工作與對科研工作的考覈聯繫起來。要進一步調整科技政策,爲教師和其他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創造更加寬鬆的科研環境。

現代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向社會提供科研成果。科研經費是科研工作的投入指標,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產出指標。我們不僅要講投入指標的增長,更要講產出指標的增長,要講科研工作的投入產出比。只有這樣,我們對社會的貢獻纔有可能最大化,我們也就有可能贏得社會和政府的更多支持。針對目前我校科研投入產出比不高的現狀,在今後若干年中,我們要大力加強對高質量科研成果的要求力度,着力提高鑑定率、獲獎率,鼓勵多出專利和高質量論文(論著)。

高等教育成爲現代社會發展引擎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而我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步伐還很小,科技產業規模的弱小與科研到款千萬元量級的狀況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不迅速縮小這一反差,我校的學科無法牢牢地“立地”,因而也難以“頂天”。對此,我們必須在今後四年中,以更加解放的觀念和更加有效的行動去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我校不僅要加強成果向社會轉讓的力度,更要在若干個潛力巨大的項目基礎上,以股份制爲主要實現形式建立高科技企業,並且逐漸建立校內科技產業風險基金,形成科研與產業的良性循環。

(4)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和教育教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研究爲引導和支撐的教學,就是以教學改革爲生命線的教學。教學改革是科研與教學的最重要的結合點,也是高校的培養人才功能真正滿足社會需要的根本保障,是從教學角度使學校的學科牢牢“立地”的關鍵。今後四年中,我們要全面地、大力度地改革我校的本科教學,積極探索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我校將於XX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這次評估將對我校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要把順利通過評估並取得較好的成績作爲今後幾年我校教學工作的大目標,以迎接評估爲動力,使我校的教學工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臺階。就我校當前一個階段的實際條件而言,要在評估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不僅要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全力以赴地進行基礎建設,還必須要以全面、深入的教學改革建立教學上的特色與“亮點”。因此,教學改革作爲學科建設中的重要環節,要在迎接教學評估的工作中起引領作用。

要搞好教學改革,首先要改變我們的質量觀。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衆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職業導向必然加強,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和質量要求必然多樣化,受教育者及其家長對高等教育消費也必然理性化,這些客觀規律要求我們摒棄長期以來抱着不放的精英教育質量觀,去探索和掌握與大衆化高等教育相適應的質量觀。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深刻反思我國精英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多年來,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就業後並非是對社會貢獻最大、職業生涯最成功的人”的現象,這是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傳統質量觀和自我評價體系的否定。

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校辦學要面向社會、面向企業,以市場的需求作爲學科(專業)設置的依據、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人才培養的導向。我校培養的各類學生都要繼續強調“踏實肯幹”的作風,並將其提升爲“注重責任”的人格特色。在業務方面,我校的人才培養要突出工程特點,加強實踐、開發專長。我們的理工科本科生應該以工程應用型人才爲主,適當兼顧技能應用型人才和工程研究型後備人才的培養(前者主要適應民辦本科學生和專轉本學生的培養,後者爲研究生教育輸送生源);我校的文科本科生應該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識背景,具備以各自的業務專長爲企業服務的能力;我校的研究生應該是工程研究型人才。

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學改革,包括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改革,其核心是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體系是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導向,我們要在三年內基本形成符合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對各類型及各層次的受教育者展開針對性教學的課程體系。要把第二課堂和學生管理工作、學生黨建工作等融進課程體系,成爲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視有效的人格教育體系的建立、藝術必修課的設置、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公共課程設置與調整、專業課特色課程體系和技能證書教學體系的建立。在教學方法改革中,尤其要突出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傳授。教育教學活動,要重視對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培養。

我國的教育長期採用“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的形式,這種局面在短期內尚無法徹底改變。在此情況下,教師責無旁貸地要擔當教學改革的主角,並對教學質量負主要責任。我們不能一方面要求學生服從教師的教學要求,另一方面又把教學質量下降的責任推卸到學生身上。每一位教師都要明白:教育教學改革允許失敗,改革也必定會有不斷完善的過程,但不改革則沒有出路。我們的教師必須瞭解社會、瞭解市場、瞭解企業,以社會、市場、企業的需要爲基點開展教學改革。全校整體的教學改革要有思路明確、條理清晰、操作性強的頂層設計,各系部要廣泛發動教師和教輔人員按照頂層設計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各級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要從經費、政策、協調等方面爲教學改革做好服務。

(5)規模發展

要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在繼續快速擴張中儘早進入穩定的招生規模,確保本科在校生早日達到16000人;要加快武進校區後續工程建設,確保建設質量,想方設法降低建設成本,依據風險共擔、效益共享的原則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到新校區的基本建設中來。努力達到低投入、高速度、高質量的建設目標。與此同時,根據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改造白雲校區。

2、隊伍建設

學科建設和各項事業最重要的支撐是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又使得人才尤其是骨幹人才相對缺乏。我校的教職工隊伍一直比較精練,在辦學規模擴大、辦學層次提高的要求同時來臨之際,我們的隊伍建設尤其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今後四年,隊伍建設將和學科建設一樣成爲我校最重要的兩大戰略任務之一,而且要放在第一位,成爲我校戰略任務的重中之重。在分級管理機制中,要把隊伍建設目標列爲各級管理者的首要目標。

(1)隊伍結構優化與核心人力資源建設

今後四年,我校要徹底優化教職工隊伍的結構,大力引進教師,嚴格控制非教師人員的增加,使教師人數佔學校事業編制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時,大力推進服務社會化、後勤企業化改革,使其餘的三分之一事業編制基本用於管理隊伍和教輔隊伍。各支隊伍都要提升高水平、高學歷、高職稱人才的比例。尤其要着重加強核心人力資源即骨幹教師隊伍和骨幹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特別要重視創新團隊的建設。在教師隊伍中,着力增加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者的比例,並進一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科研以及教學改革的能力。在幹部隊伍中,着力提高副處級以上幹部的思想素質、工作能力和學歷層次。

(2)人力資源引進

針對師資數量明顯短缺的現實,要把人力資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資源的引進作爲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四年中,要使我校教師隊伍總人數翻一番,其中高層次骨幹教師的數量增加1.5倍。爲此,要把教師人力資源的引進作爲隊伍建設目標中最重要的內容,做到中等層次人才(具有碩士學歷者)的引進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並舉。對部分少數幹部、職工對師資引進工作認識不到位的現象,要從思想工作、行政干預和經濟手段三個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制定分年度的引進計劃,逐年分解引進任務,確保把人力資源引進工作落到實處。

(3)人力資源開發

隊伍建設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力資源開發,即在穩定現有骨幹隊伍的同時對現有人力資源進行培養,提高其工作能力、職稱和學歷層次。培訓作爲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應該引起全校各級管理者的真正重視。要開掘校內外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國內外訪問學者、校內老教師指導等多種有效的培訓渠道,在即將建立的職業管理體系的基礎上詳細制定每個培養對象的培養計劃,並提供相應的鼓勵政策,進行考覈,兌現獎懲。

尤其要重視對核心人力資源後備人員的選拔和培養,使他們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成長爲核心人力資源。對核心人力資源後備人員的培養,要由校、系兩級共同制定細化的、可操作的培養計劃,將任務落實到人頭,並將培養經費和相關關係的建立等重要的培養條件落到實處。

(4)人力資源管理改革

對人力資源的卓有成效的引進與開發,必須建築在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管理之上。爲此,有必要對我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改革。重點在於職業管理的建立、績效管理的改革和報酬管理的改革,塑造真正以人爲本的、能夠激發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通過優化職業路徑、幫助教職工制定個人職業計劃、爲教職工實現個人職業計劃提供有利條件等工作建立人性化的職業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以戰略一致性、有效性和簡潔性爲目標的績效管理改革和以強調貢獻、重視能力爲目標的報酬管理改革,使核心人力資源的政策環境和物質待遇上升到本地區高校之首。

(5)黨的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

執政黨的隊伍是人力資源中的引導力量和中堅力量,在隊伍建設中必須重視和加強黨的建設,使黨建工作成爲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對整個隊伍建設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建設好校、系兩級領導班子,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系部黨政共同負責制,在深化二級管理、推行“人的工作”等管理改革的過程中,保持和進一步加強兩級領導班子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鞏固和強化黨風廉政責任制,使兩級領導班子成爲既腳踏實地又高瞻遠矚、既懂管理又掌握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勤奮廉潔的領導集體。要着力加強幹部隊伍尤其是副處級以上幹部隊伍的建設,使幹部隊伍建設成爲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儘快形成後備幹部培養規範,繼續完善幹部交流、輪崗制度,積極探索“雙肩挑”等對學校發展和幹部個人發展都有益的管理幹部職業模式。要真正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先進性建設,在深化二級管理的過程中探索基層黨組織與基層行政、業務組織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機制,探索在學科建設中發揮黨員先進性的機制和方法。大力加強在學生和中青年教職工中發展黨員的工作,保證黨的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儘快使我校學生中黨員的比例達到10%。規範和完善黨校工作,保證並不斷提高全校黨員的黨性修養。

(6)民主黨派建設

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我校各民主黨派成員是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大力支持各民主黨派的建設,以共產黨的建設指導和帶動民主黨派的建設,並從政策、經費、資源等方面爲他們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發揮作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在更大的範圍和更深的程度上激發並愛護他們對學校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7)離退休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

離退休教職工隊伍是在職人力資源的重要補充。要做好對離退休教職工的服務工作,穩定並溫暖離退休教職工的人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使離退休隊伍成爲我校安定、祥和的“後園”。在此基礎上,要積極發揮離退休教職工參與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主動地引導他們的參與熱情,科學地安排他們發揮“餘熱”,合理地落實他們的勞動報酬。在師資數量不足、許多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教師較早走上講臺的情況下,尤其要發揮有經驗的退休教師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和培養新教師等方面的作用。

四、三大戰略措施

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兩大戰略任務是我校今後四年發展戰略的重心,而建設校內文化、改革管理工作、經營學校三大戰略措施則是完成兩大戰略任務的關鍵手段,是從學校的文化、政治、經濟三個領域保證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舉措。

1、建設校內文化

隊伍是由人構成的,人是思想和行爲的載體,以人的思想和行爲爲工作對象的校內文化建設是隊伍建設的重要保證。校內文化建設,包括價值觀的建設和範式、氛圍的建設。價值觀是判斷優劣、選擇取捨的評價準則,範式是各種規範、習慣、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總和,氛圍是各種風氣、情緒、精神面貌、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的總和。建設良好的校內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師生員工形成正確、合理、健康的思想、行爲和態度,使學科建設、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師生員工的精神素質、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雙豐收。

(1)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和主流價值觀體系

我們要認真總結二十多年的辦學經驗,展望未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趨勢,從中發現對學校的健康發展最具積極意義的價值理念,以此作爲全校的核心價值理念,進而建立並不斷完善我校的主流價值觀體系,並用學校的主流價值觀體系引導每個師生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主流價值觀體系中,我們要繼續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針對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中的學校發展趨勢,我們建立以責任理念爲核心的價值觀體系,樹立並鞏固一批重要的觀念:責任觀念(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贏得質量儘可能高、數量儘可能大的高等教育產出,尤其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儘可能強的就業競爭力,對學校的健康運行和順利發展負責,對每個人自己的發展負責);發展觀念(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在當前一段時期中較快地實現跨越式地發展);高目標觀念(敢於挑戰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執着地向我校從未達到過的理想目標前進);競爭觀念(不懼怕、不迴避競爭,用競爭激發自己的勇氣和創造力,敢於在競爭中拼搏、取勝);市場觀念(摒棄腐朽的“清高”,自覺接受高等教育市場及相關市場的檢驗,主動利用市場的有利因素);學習觀念(學習發展前沿的新知識和新理念,學習其他單位和個人的成功經驗,從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

我們在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和主流價值觀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進行觀念更新。當前,我校各級組織和全體教職工必須摒棄的舊觀念和舊的思維習慣主要有:計劃經濟時代的官辦學校意識(以等靠要方式“吃皇糧”、不去主動改善辦學條件、不講求辦學效益、只比報酬不比貢獻的“大鍋飯”思維等);拒絕變革的思維方法(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管理程序與習慣、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對人對事的評價標準等幾十年不變也不允許別人來改變);自我欣賞的習慣(無視社會發展的現狀、在封閉的辦學環境中以自己喜歡的模式評價自己的成績、抱怨社會或他人的“失誤”等);國小校觀念(對學校和個人的發展缺乏遠大的目標、“小富既安”、始終把科研等大型高校首要關注的工作放在次要位置、過於看重多校區辦學帶來的不便等)。此外,在當前的大環境中,還要避免或克服極端個人主義傾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和弄虛作假的風氣。

(2)塑造良好的範式與氛圍

範式是校內的“規矩”,是校內文化的“實部”;氛圍是校內的“感覺”,是校內文化的“虛部”。兩者在價值觀的支配下相輔相成。在今後較長的一個時期中,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在主流價值觀體系尤其是責任理念的指導下,衝擊各種不適應高等教育的新形勢、不符合我校的發展戰略的範式和氛圍,建設並完善我校良好的範式體系和氛圍體系。結合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人的工作”的全面推進,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各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單位的工作範式,同時制訂《江蘇工業學院教職工行爲規範》,對全校黨政管理人員、教學人員、科研人員、服務人員、產業人員制訂相應的行爲規範原則,明確規定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爲規範和力求達到的職業道德水準,並對各類崗位規定明確的事故認定和責任追究原則,以此使全校教職工形成並持久保持良好的職業行爲。倡導和培育包括良好的黨風、政風、教風、學風在內的優良校風,尤其要形成艱苦奮鬥、不懈拼搏的進取風氣,團結容人、心胸開闊的寬容風氣,遵循客觀規律、講科學道理和社會公理的科學風氣,少數服從多數、講團隊精神和社會公德的民主風氣。要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體育活動,以活潑的、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良好氛圍的建設。要藉助武進校區的建設和白雲校區的整修,建設優美的校園,爲塑造良好氛圍提供環境支撐。

(3)建設學習型組織

進行校內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我校的精神自新過程。自新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學習,而學習的本質也正是自我更新。我們要努力把學校建設成一個學習型組織,也只有成爲一個學習型組織,才能成爲一所持續創新、持續發展的學校。學習型組織要求整個組織和每個成員都成爲思想的勤奮者,用勤奮的思想深入地審視自身的不足、系統地探尋前進的道路。要改變那種僅憑直覺判斷問題、停留在淺層次尋找答案、不做深思就盲目付諸言行的習慣。

學習型組織需要廣泛吸收外界信息,瞭解客戶需求,掌握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的優缺點,從中汲取自我更新所必需的養料。我們要“打開校門”,從封閉或半封閉的辦學習慣中解放出來,真正瞭解社會大衆和用人單位對高等教育的具體需求,從中尋找自己的缺陷和差距,確定自我更新的方向和重點。我們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競爭,使我校的內部競爭和我校所參與的外部競爭良性化,從中獲取自我更新的動力和借鑑。良性競爭是以互相學習爲內核的競爭,惡性競爭是以互相摧毀爲目的的競爭。我們要引導校內的良性競爭、參與外部的良性競爭,使全校教職工和整個學校在積極的良性競爭中學習他人的長處、避免他人的失敗,最終超越競爭,獲得真正的成功。

學習型組織的學習過程關鍵環節是審視自身的成敗尤其是失敗或不順,我們整個學校、全體教職工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都應該努力養成謙虛的作風和自我反思的習慣。面對任何失敗或不順,都應該把對根本原因的尋找指向自己的內因,並在以寬容心態對待外界與他人的基礎上從外界和他人汲取自我更新的養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持續成功。

2、改革管理工作

管理,對於任何組織的健康運行與順利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實現我校的戰略目標,就必須進行大力度的管理改革。管理改革的本質是制度創新,在今後四年中,我校要在管理工作性質、管理工作規範、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等關鍵方面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以保障我校戰略的順利實施。

(1)深化分級管理改革

大規模、多層次、多校區的辦學模式,在我校已經成爲現實。面對這種校情,強調“一刀切”的一級管理模式將必然地讓位於鼓勵多樣化的分級管理模式。爲此,我們從今年開始深化分級管理改革,這一改革的關鍵手段是下放辦學自主權,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發系部和校區兩類二級單位的辦學積極性和辦學創造力。我們要以既簡潔又導向明確的目標體系、考覈辦法、經費測算和權限劃分辦法,激勵二級單位在學校的發展戰略引導下迸發辦學活力,大膽進行管理創新,自主運用相應的資源。要完善系級黨政共同負責制,保證二級管理的順利實施。

分級管理是對整個學校的管理模式的創新,涉及面廣,難以一下子完善。對此,我們允許在一段時間裏大膽嘗試,不斷提出改進意見,爭取在兩到三年內逐步形成較爲完善的模式。

(2)積極推行“人的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爲本,才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而真正做到以人爲本,就是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員工的需要,使師生員工的個人成功與學校的整體發展融爲一體,這正是我校“人的工作”的主要思想。我們把校內各級機構(即各部門、各單位和各團體)直接面向師生員工的管理工作、服務工作、思想工作和其他工作統稱爲“人的工作”,強調用“以人爲本”的理念、“客戶導向”的方式和人性化的方法推行“人的工作”,這也是對校內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我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態勢,造成了高校對人才尤其是核心人力資源的爭奪。我校正處在大規模建設的過程中,一時難以提供明顯高於其他院校的物質條件來吸引和留住人才。對此,我們更要大力推行教職工“人的工作”,在物質待遇與本地區其他高校基本相當的情況下,用“家”的溫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學生的成才積極性是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提高其就業競爭力的根本保證。實踐證明,用強制的手段和空洞的說教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成才積極性。對此,我們要大力推行學生“人的工作”,用贏得學生人心的方法進行理念和方法的引導,結合教學改革,激發學生成才的積極性和學習的創造力。XX年,我們要積極實施教職工“人的工作”,制定《江蘇工業學院學生“人的工作”規範》並開始實施學生“人的工作”。爭取經過兩到三年的實踐,形成較爲完善的“人的工作”的制度體系,成爲我校管理工作和校內文化的亮點。

“人的工作”強調滿足師生員工的需要,但不等於遷就落後、保護懶惰。與時俱進地更新師生員工的觀念,使師生員工的需求和價值觀理性化,形成並維持健康的人生狀態,也是“人的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人的工作”,我們要使“溫暖”與“壓力”同在,要在保護合法、合理的個人利益的同時倡導艱苦奮鬥、不懈拼搏的進取精神,要堅決保護在事業或成才上冒尖的個人,用優秀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校內文化來建設全校師生員工的精神家園。

改革校部機關的管理機制和管理作風是順利推行“人的工作”的關鍵。校部機關各部門和全體管理人員,要從“人的工作”的精神內核出發,審視現行的各種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辦事習慣,強化服務意識,進行“管理再造”。對校內各級管理機構尤其是校部機關,要建立羣衆監督和客戶評價制度,獎優罰劣,並與幹部的任免和對管理隊伍的職業管理掛起鉤來。

(3)增強民主管理力度

分級管理是對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創新,“人的工作”是對管理的工作性質的創新,而這些創新的成功離不開羣衆的支持和參與。爲此,我們要大力加強校內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廣大師生員工的民主監督、民主參與、民主決策作爲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

教代會是教職工進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在深化分級管理的過程中建設二級教代會,健全教代會的組織體系。同時,強化教代會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教代會對學校行政管理進行監督、參與決策的校內法規,加強工會作爲教代會常設辦事機構的職能。獲得真實的信息是監督、參與和決策的前提,要鼓勵教代會和工會在黨政組織與羣衆之間建立規範化的溝通渠道,實現有效、及時的信息互換,爲民主監督、民主參與和民主決策構建信息平臺。更新觀念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監督、參與和決策的基礎,要引導和鼓勵教代會、工會系統的培訓和羣衆在民主管理過程中的自我教育,爲民主監督、民主參與和民主決策構建觀念平臺和能力平臺。

民主黨派作爲參政黨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要以規範化的制度強化我校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在學校管理中的監督和參與作用,並且不斷增強他們的決策、管理和監督的能力。

以學生會、研究生會爲核心的學生組織,既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形式,也是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主要途徑。要重視學生組織的建設,支持和引導學生組織對學校各個管理環節進行民主監督並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在不斷促進學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時,使學生在民主管理過程中學習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十分有益的管理能力,實現學生與學校雙贏。

(4)完善服務改革與產業改革

“校社不分”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嚴重弊端,後勤社會化改革拉開了革除這一弊端的序幕。在這方面,我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今後四年中,我們要在已有後勤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並基本完成全校服務體制和產業體制改革。服務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非專用服務社會化、服務單位企業化;產業體制的目標是建立現代產權制度。要以學校和教職工共同參股的股份制形式爲主要形式改造現有的後勤單位,並構建更多的股份制的後勤服務企業、技術服務企業、中介服務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允許管理人員、教學科研人員、服務人員和其他技術人員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在這些企業從事兼職工作。

3、經營學校

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需要巨大的經費支撐。我國在人均經濟實力較低的情況下辦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和我國高等教育界依賴政府辦學的事實,使我國的高等教育深深陷入經費緊缺之中。而同時,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採用的粗放式的辦學模式,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進一步加劇了辦學經費的緊缺程度。我校在沒有得到政府重點投入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必須自覺地改變粗放式的辦學模式,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理念,努力降低辦學成本,做好“經營學校”這篇大文章,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經營學校,就是用資產乃至資本的概念看待學校的所有資源,以集約化方式走可持續的辦學道路,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來優化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的配置,以儘可能低的資源消耗爲社會創造出儘可能多、儘可能好的高等教育產品,並在學校對社會貢獻最大化的過程中贏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儘可能提高辦學效益,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持續提高教職工的收入、使之達到常州高校的前列水平。高校是非盈利機構,但非盈利機構不等於不要講求投入產出比,更不等於有權浪費資源。我們必須強化責任心,對學校的運行效率和運行效益負責,一方面要以有效的工作爭取政府的更多財政資助,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有效的工作去經營學校。

(1)努力控制辦學成本

成本控制是集約化辦學方式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經營活動。我們要牢固樹立艱苦奮鬥的理念,認真借鑑邯鄲鋼鐵廠等在成本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企業的成功經驗,對我校的辦學成本進行科學的、精細的控制,逐步建立崗位成本責任制。

對高校辦學成本中最大的部分──人力資源成本,要進行高效化改造,即提高單位人力資源投入的優質教育產品產出比率。爲此,要優化教職工隊伍的結構,儘可能減少低知識工作崗位的比例;要繼續進行組織結構改革,減少乃至消除各類崗位的閒職比例;要改革報酬制度,盡力避免對積極性和創造力沒有激發作用的“大鍋飯”式的報酬增長方式。

對高校最大的投入──基本建設投入,要進行集約化策劃,即以最低的投資額滿足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的要求。今後三年,我校仍處於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和相關設備投入時期。對此,我們要突破陳舊規定的限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教學調度方法和管理方法,減少不必要的生均建築面積和生均設備臺套;要從建設之初就引入社會化理念,減少非市場化的服務投入;要建立從立項、設計到施工、驗收一整套的科學規範,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完善嚴格的責任制,精心控制基建成本。

要嚴格控制學校的日常運行成本,尤其是水電、燃料、通信、交通和各類事業及管理中的消耗品的成本。要提高測控技術,在不增加管理人員的前提下降低運行消耗;要提高全員節約意識,制定鼓勵節約的政策;要改革管理方式,減少會議、文件、報表,降低管理層面上的物資浪費和人員時間的浪費。

(2)全力辦好公有民辦本科教育

公有民辦模式是對教育有形、無形資產的重要經營方式,是以最小的邊際成本擴張教育規模、充分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贏得良好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徑。在今後四年中,我校要儘快將公有民辦二級學院的辦學規模擴大到超過總辦學規模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程度。隨着民辦高等教育管理的規範化,目前的公有民辦體制可能發生變化,但我們“以低成本擴張贏得高辦學效益”的思路不能變,在規範化操作的前提下,要以有效的制度創新把民辦本科教育或類似的辦學形式作爲增強學校自我發展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過程中,高收費的民辦高等教育將遇到比公辦高等教育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這種競爭的直接表現是生源競爭,深層次的內涵是就業率競爭,其本質是教學質量即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的競爭。目前這種把公辦本科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簡單地套用到民辦本科教育的思路,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必須把教學改革視爲公有民辦本科教育的立足之本。通過教學改革,獲得高教學質量,實現以低成本擴張,贏得高辦學效益,這就是我校民辦本科教育的方針,也是經營學校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因此,民辦本科的教育改革不僅是我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經營學校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要以責任制的形式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裏基本完成民辦本科的教學改革。

(3)精心經營有形資產

高校擁有大量優質、高價的資產,如土地、建築物、大型設備和基礎設施等。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對這些優良資產只有使用的概念,沒有增值的意識,甚至連利用率都不考慮,因而造成巨大的閒置性浪費。我們要在本校範圍內改變這種狀況,盡力提高各類資產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乃至杜絕對資產的無效或不合理使用,在此基礎上,對資產的閒置部分進行合法、合理的盈利性開發,以增強資產自身的保值、增值作用。當前,以合適的規模和合理的佈局充分利用兩個校區的資源,是我校有形資產經營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在科學的測算與論證的基礎上,以集約化的方式建設武進校區、改造白雲校區,並將學校的重心由白雲校區遷移到武進校區。

爲了能夠有效地進行資產經營,必須在管理體制上堅定不移地推行校區制改革。由校資產管理部門委託校區管理者對本校區的資產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經營,這是建立責權利明晰的、統籌一致的資產運營責任制的基礎。在今後的兩到三年中,要完善武進校區的管理體制,並且對白雲校區實行校區制管理,同時精簡與改革後的管理模式不相適應的職能部門。

(4)積極經營無形資產

高校不僅擁有大量的有形資產,而且擁有大量優質的無形資產。對這些無形資產的經營,不僅能提高辦學效益,而且還能提升辦學質量、辦學層次和辦學知名度。

知識產權是高校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提高科研項目的成果產出率,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經營學校的重要手段。對科研成果的轉讓或產業化開發,更應該成爲經營學校的重要關注點,校科技管理部門要帶頭以經營的理念對科研活動進行策劃、組織和管理。

學校的各類名稱,大到校名,小到一個建築物的名稱,都是學校的重要無形資產。要積極經營這些無形資產,從對名稱的使用權和冠名權等的經營中獲得利益。

關係,是現代社會中的重要資源。我校在辦學過程中結成的和教職工個人擁有的各種社會關係,也是我校的重要無形資產,我們要積極經營這些資產,爲學校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爲了發展高等教育的高尚目的、運用合法的方式、以雙贏的理念開發和經營各種公共關係,不是庸俗的“關係學”,而是具有現代化意識的表現。全校各級組織和全體教職工都應該成爲關係建設的有心人,爲學校的發展建立儘可能多的社會友好界面。要同各級政府部門、廣大校友、友好企業和友好單位、社區結成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的友好關係,以我校對各方面的良好服務和真誠感情,爭取各方面以各種方式對我校的支持。

(5)積極而謹慎地開展融資活動

我校正處在一個大規模建設的時期,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是社會融資。爲了順利完成建設任務,要把融資活動納入經營學校的範圍。在保證學校資金運行的長期安全性和短期安全性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低風險、低成本的融資渠道或融資方式,鞏固主要融資渠道的融資數量和融資及時性,爲學校的發展籌措足夠的資金。

五、堅定不移地把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再好的戰略,若不落實爲真抓實幹的行動,也只能是一紙毫無價值的空文。要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關鍵不是講戰略,而是實踐戰略,把發展戰略真正落到實處。

1、深化認識

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對應着一連串全新的形勢與規律,依據着一系列全新的理念與觀點,蘊涵着一整套全新的內容與要求。只有深入認識和把握了這些新的東西,纔有可能實施好這一戰略,順利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爲此,全校教職工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深入分析當前的客觀形勢,深刻領會本次黨代會提出的理論觀點、戰略思想和行動綱領,真正把握髮展戰略的本質內涵。尤其要把握這一發展戰略內在的整體邏輯,而不是把它割裂成互不關聯的零散片段並進行隨意的解釋甚至修改。

2、強化落實

對發展戰略的認識必須與實踐發展戰略的行動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失時機地把戰略付諸於行動,在行動中加深對戰略的把握,以行動推進戰略的實施。新的跨越式發展既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我們堅決反對那種只當評論員不做實踐者的傾向。全校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堅決地把本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戰略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使戰略化爲有力的行動。

發展戰略涉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落實戰略需要全校各方面和各項工作的整合,任何各自爲政、互不配合或互相沖突的行爲都不利於甚至阻礙戰略的順利實施。整個學校的工作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它由一系列子系統構成,各子系統內部的整合和子系統之間的整合是使整個系統形成自洽、高效的格局的關鍵,我們要以有效的協調機制實現這種整合。在整個工作體系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可能牽涉到幾個部門、單位或團體,而每個部門、單位、團體的職能又可能跨到幾部分工作。沒有哪個部門、單位、團體絕對比其他部門、單位、團體更重要,但在每一項工作中又會分別有爲主的和爲輔的部門、單位、團體。爲此,全校各部門、各單位、各團體,都要樹立高度的責任心,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與其他部門、單位、團體的關係,去除個人和小團體至上的思想,以整合的理念、協作的精神和負責的態度推進各項工作。尤其要注意黨政工作的協調、整合和“軟硬”工作的協調、整合,黨的工作應該全面融合到行政工作中、滲透到業務工作中,把黨的思想工作、組織工作的手段和行政工作手段融爲一體,形成“軟硬兼施”的工作格局,用“軟”手段改善和優化“硬”工作。學校要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黨政部門協調工作機制;系部要強化黨政共同負責制,建立和完善由黨政聯席會議決策的機制。

準確的信息是協調的前提,而有效的溝通則是信息的保障。爲了順利地落實我校的發展戰略,我們必須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和溝通機制。要着重強化校部與二級單位間的溝通和管理系統與師生員工間的溝通,消除因信息誤差造成的誤解和矛盾,在溝通基礎上理順各種關係。

制度是落實的保障,爲了把戰略落到實處、化作行動,必須花大氣力進行制度建設。要用制度創新的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於把發展戰略付諸行動的體制、機制、規則、程序和習慣,而強有力的監督考覈機制是制度中的關鍵部分。我們要對各級組織和每個工作崗位建立以崗位責任制和有效的獎懲制度爲核心的監督、考覈機制。

3、不斷完善

任何方案都會有缺陷,任何戰略都需要在實踐中修正、完善。把發展戰略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不僅是實施戰略的唯一途徑,而且也是完善戰略的唯一方法。全校各級組織、全體黨員和全校師生員工,要在堅決貫徹落實發展戰略的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爲修正我們的發展戰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使我們的發展戰略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走向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們:從現在起到建校30週年的四年,是我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爲我校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關鍵時期。面對前程,我們有必勝的信心!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以高度的責任心,搶抓機遇,不懈拼搏,爭取早日實現學校新的跨越式發展!

來源 江蘇工業學院後勤產業集團公司 王 雪 峯

【第4篇】1-4月份中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報告

1-4月份中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報告

精彩導讀:今年初以來,約有半數的規模以上船舶企業還沒有造船合同成交,個別企業已出現船臺空置、無船可造的局面。統計數據顯示,船舶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有所增加,季度虧損企業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家,虧損企業虧損額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28.8%。

今年1月~4月份,我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保持平穩態勢,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運行質量繼續提高。受勞動力價格上升,原材料、匯率變動等因素影響,船舶製造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壓力加大。多數船舶行業專家認爲,今年後幾個月,大型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船以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附加值產品將依然主導國際船舶市場,影響船舶行業成本上升的幾大因素沒有緩解的跡象。船舶企業要避免繼續盲目擴張產能,要轉換造船模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增強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承接能力。

專家表示,當前,船舶行業的經濟運行還存在着成本上升壓力增大、手持訂單下降、高技術產品競爭能力有待增強等方面的問題,相關行業企業要對此加以重視。

船舶行業成本上升壓力繼續顯現。數據顯示,1月~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519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340億元,同比增長25.4%。其中,船舶製造業1803億元,同比增長24.3%;船舶配套業272億元,同比增長36.8%;船舶修理以及拆船業240億元,同比增長19.9%。但今年初以來,船舶行業成本上升的壓力不斷增大。截至4月底,中厚板價格指數比1月初上漲了8.74個百分點,每噸增加了321元。同時,船舶企業勞動力成本平均上升15%,人民幣升值幅度達到1.85%,多種因素疊加,導致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幅小於主營業務收入增幅6.7個百分點。

手持訂單持續下降。今年初以來,船舶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我國船舶企業承接新船訂單難度加大。1月~4月份,全國造船完工188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新承接船舶訂單136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6%;截至4月底,手持船舶訂單爲18376萬載重噸,比去年同期下降0.45%,比2010年底手持訂單量下降6.2%。雖然1月~4月份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量同比小幅回升,但由於前4個月累計造船完工量大於新承接訂單量,我國手持船舶訂單連續下降。今年初以來,約有半數的規模以上船舶企業還沒有造船合同成交,個別企業已出現船臺空置、無船可造的局面。統計數據顯示,船舶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有所增加,季度虧損企業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家,虧損企業虧損額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28.8%。

高技術產品競爭能力有待增強。今年初以來,船舶出口保持增長。1月~4月份,全國出口船完工1611萬載重噸,佔全國造船總量的.85.6%;新承接出口船訂單1106萬載重噸,佔新接訂單總量的81.2%;手持出口船舶訂單16042萬載重噸,佔全部手持訂單總量的87.3%。1月~4月份,我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010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船舶製造業864億元,同比增長19.4%;船舶配套業32億元,同比增長12.8%;船舶修理以及拆船業96億元,同比增長17.5%。

與此同時,我國造船企業承接訂單的結構出現積極變化。4月份,我國在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油船成交方面有所收穫,其中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分別承接了4艘4300箱集裝箱船和4艘4800箱集裝箱船,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承接2艘32萬噸級原油船。海洋工程裝備方面,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承接2座自升式鑽井平臺。但專家表示,儘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超大型集裝箱船(如13000teu集裝箱船等)、海工鑽井船等產品幾乎都被韓國、新加坡所屬造船集團所壟斷。此外,塗層新標準(pspc)等國際新規範、新標準的全面實施,也給我國船舶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標籤:多篇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