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精品多篇】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精品多篇】

造紙術 篇一

西漢初年我國發明瞭造紙術。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景帝時的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古代四大發明簡介之印刷術 篇二

雕版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裏。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鹹通9年農曆4月15日(即868年)。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金剛經的書法雕刻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陀羅尼經更爲先進,更爲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曆日期爲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佛教聖地敦煌被發現;

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 篇三

西漢初年我國發明瞭造紙術。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漢景帝時的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蔡侯紙”。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爲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後漢書·蔡倫傳》

中國的四大發明盤點 篇四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爲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裏,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中國四大發明之:造 紙 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爲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 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釐米,寬約100釐米,質甚粗糙,不勻淨,紙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爲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 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鹹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侷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

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爲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裏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 覆)及(乾焙火烘 )。

最重要的是造紙事業經過蔡倫的發明創造,才由自發的階段轉入獨立自主的階段。蔡倫以前,造紙只是紡織業中附帶的一個小部分,並未形成一種獨立行業。但是到了蔡倫時期,使造紙業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於是就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蔡倫之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書法上,因爲書法對紙和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南朝的紙張以藤皮爲主要原料,所這成的藤紙是一張質量優良的紙張,產地是剡溪。它是當時勞動人民根據蔡倫利用樹皮造紙的經驗,就地取材地製造出來的,藤紙的出現,適應了東晉偏安的地方形勢,又符合於當時所謂“江左風流”的士族的需要。北朝的造紙原料卻有所不同,主要以楮梭爲主。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爲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洛陽

中國四大發明之:印 刷 術

簡介

木活字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昇爲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爲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方法

北宋刻字工人畢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細質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裏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理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推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複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印刷術是按照或圖畫原稿製成印刷品的技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 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刻版印刷的始創時間,現在衆說紛紜,尚【】未定論。我認爲它始創於東漢,發祥在洛陽,盛行於隋唐。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它全鄭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張粘連起來而成一卷。卷首有釋迦說法圖,末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爲二親敬造普施”題記。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爲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