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多篇】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多篇】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生字,背誦並理解課文

2、瞭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薰陶

3、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4、結合學詩,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吟誦古詩,想象意境,理解古詩內容。

2:結合時代背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收集查閱陸游的相關資料,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

一、情境導入,瞭解詩人。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宋詩(板書、宋詩)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陸游寫的,他一生寫詩近萬首,這首《示兒》是他臨終前的絕筆詩。

師:“示兒”是什麼意思?臨死前寫給兒子的叫什麼?人們在臨死時給兒子的遺書一般都是寫些什麼?(生回答)

師:那陸游寫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古詩。

二、讀通全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請看大屏幕,出示《示兒》,並配樂放錄音。

師:你能聽出這首詩大概寫了什麼意思嗎?你能不能把它讀正確呢?自由朗讀,再指名三名學生讀、再齊讀。

要想讀好詩,就要知道詩的意思,你能根據書本上的註釋自己去理解嗎?想好了就與同桌說一說。

大屏幕出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指名學生說這兩句的意思。

師:注意這兩個字的意思。出示:元—原來、本來、同一統一。

師:死去了什麼都是空的,哪些東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麼?

師:接下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歷史,誰知道?指名說。

師: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宋政府腐敗無能,節節敗退,一直從首都開封逃到長江以南,後來趙構在長江以南建立了一個新的宋朝,史稱南宋,都城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都被金兵佔領,北方的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過着屈辱的生活,而南宋政府卻只知道花天酒地,忘記了亡國之辱,忘記了收復失地。同學們,現在你知道作者爲什麼而悲了嗎?指名說。

(板書:山河破碎悲)

你能把這種痛苦讀出來嗎?指名讀詩。

我們來讀一首詩人68歲時寫的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齊讀,你讀懂了什麼?

指導讀前兩句,“三萬裏”“五千仞嶽”分別指什麼?(九曲黃河巍巍華山)這是何等的氣魄!全班男生齊讀這兩句詩,可是這麼壯麗的山河卻被敵人佔領着,你的心情怎麼樣?

師:如果你就在淪陷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可以與同桌討論再指名說。

師:你覺得詩人還爲什麼悲?(板書:百姓受苦悲)

帶着這種哀痛你再讀讀這兩句,你會有更深的體會,指名學生齊讀後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麼想說的?

師:統治者在幹什麼?我們在一起去臨安看一看,出示《題臨安邸》,齊讀。

師:他們在幹什麼?一邊是“遺民淚盡”,一邊是“尋歡作樂”。

那些南宋的大臣們忘了自己是亡國奴,忘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遺民們,忘了祖國的統一,忘了……。詩人還爲什麼而悲?

板書(昏君無能悲)

師:生命即將結束,但是還沒有盼來國家的統一。是悲哀,是悲痛,是哀憤,學生齊讀,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這樣的南宋王師,做不了什麼,但是此時的陸游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他還是把希望寄託在王師的身上,這都是源於他那顆拳拳的愛國心。

師:王師北定中原日,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一天?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我們的陸游,我們的愛國詩人會在地下一直等着這喜訊。指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這是陸游最後的希望啊!他一再囑咐兒子,一再叮囑。

你來讀,再指一名學生讀。評價:你讀出了陸游當時的那種急切的心情,我們一起來。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三、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無數愛國詩人,你知道的有哪些?

出示陸游、文天祥、范仲淹、岳飛的詩句。學生欣賞

師:這些愛國詩人寫下了無數篇愛國詩句,我們在學習這些詩句的時候,不僅要理解詩的內容,還要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愛國情感,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名愛國的人。

板書:示兒:愛國之情

無限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日

《示兒》教學案例分析

一、找準切入口,建構文本

在《示兒》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抓了詩句中的一個“悲”字進行理解。在認識了詩人,瞭解了詩句意思,初步感受詩人心情之“悲哀”後,我又選取了課外的兩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爲補充材料。以古詩補充古詩,以古詩拓展古詩。這種拓展,是鑑於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對詩中的“悲”做了一個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淪陷百姓生活呈現給學生,去想象詩句中的畫面,學生述說的那一幅幅悽慘的畫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題臨安邸》中的權貴們的花天酒地,都讓我們的學生與愛國詩人陸游一樣,爲百姓苦難生活感到“悲痛”,爲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憤”。如此一來,詩句中的“悲”就豐滿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豐富起來。

二、抓住情感主線,整合文本

我把這首詩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麼課堂中就沒有生成。詩是散的,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散的,我們的課堂也是散的。於是我還是以這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患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爲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爲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的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爲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因爲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因爲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心中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回顧整個課堂,安排的最出才的環節是引導學生透過字面去想象詩歌后的背景,並緊扣“悲”字讓學生去體會詩人臨終前無限的心事和不了的清潔。這既是對詩句理解的過程,對語言魅力品析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過程。學生在學詩,在學語言,也是在領悟情感。這節課還有一點做得比較好的,即有感情的朗讀很充分。學生通過反覆吟詠,以朗讀和寫話來體會詩的內涵,讓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同時也獲得成功的快感。

結合《題臨安邸》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有更深的瞭解。也讓學生懂得了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當然,本節課同樣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

1、對情感朗讀的引導雖有層次,但沒有很好的拓展開。

2、有些依賴課前的教案設計,使得課堂生成還不是很自然,顯得各環節的銜接不流暢。

3、課堂上的發言機會不夠民主,許多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沒有或是較少有發言的機會。

《示兒》教育評價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古詩,對古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這首古詩也較爲淺顯易東,所以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後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點詞句。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二

示兒

教學目標

l 藉助註釋學懂〈示兒) 的詩意 , 瞭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

2. 體會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 陶冶愛美情趣。

3 、感受〈示兒) 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

吟誦古詩 , 通過自主學習,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芳、像詩歌民容 .陶冶愛美情趣。

教學過程 :

一、溫故知新 , 明確目標;

1. 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的詩一一《靜夜思 )i ?

過渡語 : 對於陸游 , 大家並不陌生 , 他 85 歲臨逝世前夕 , 作了他一生中

最後一首詩 , 也是最感人的詩 , 這是他名垂千百的遺囑。我們今天學習他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 " ( 板書課題 : 示 )l)

2. 提問 t 我們在以前學習古詩 , 請回憶我們是從哪幾方面學習的 ?

引導學生回答 , ①學習詞句意思 , 瞭解古詩內容 :②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等 c

二、揭示詩題 , 介紹背景

1. 讀題質疑 p ①說說 " 示 " 的意思 ; ( 告訴、告知 ) ②問 : 根據題目引導學生答出 : 誰告訴兒子 ? 告訴什麼給兒子 ? 爲

什麼告訴兒子 ?

2. 瞭解背景

3. 引導自學。

(1) 低聲自由吟誦。

(2) 以小組爲單位議論詩中不懂之處。

(3) 教師點撥 , 課件出示 :

元 t 通 " 原 " 本來 , 只 ; 定 t平定、收復。

同 : 統一。王師 : 皇上的軍隊。九州 : 全中國。

無 : 匆 , 不要 : 乃 : 你的 : 翁 = 父親。

(4) 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e (5) 學生試解釋詩句的意思 , 再 i 兌詩的大意。 ( 6) 思考 : 讀了《示 )l_ , 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麼 , 這說明了什麼。 ( 統一祖國是詩人畢生的 ) 心事 , 直到臨終不忘。由此表現出他的強烈愛國熱情。 )

板書 : 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國統一

(7) 學生質疑。學生針對詩歌的字、i 司、思想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 老師引導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較難問 題。

五、再現 畫面 .吟誦玩味

1. 讀。熟讀全詩,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s

z 恕。①聽錄音機朗讀詩歌 , 學生閉目想像 : 陸游病危 , { 日沒看到祖國統一而遺憾的情景 : ②學生邊瀆邊想。 ①學生看多媒體屏幕 , 邊聽邊想眩 , 老師用舒緩的語氣和着優美的伴奏曲 ..我病的很重 , 恐怕很快要離開人

世 , 可中原依然戰亂不止 , 金兵強盜爲非作歹 , 濫殺無辜 , 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堵

軍 , 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問了 .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 , 看不到祖國統我死不眩目哇 ! ',.

②先聽老師範讀 , 再點名讀 , 最後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讀 .要讀出老師描述的情感。

3. 畫。①用簡筆畫畫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 ②同桌互相談談簡筆畫的創意 ;@ 學生自由瀆 , 讀出畫畫時的感受 : ④

看屏幕上老 ; 即選出的較好圖畫 , 聽錄音機期讀詩歌 : ⑤全班齊讀 , 讀出渴望祖國統一的愛應熱情。 ( 板書 : 愛國 )

4. 背。在前茹讀的基礎上試背。

六、練習延伸 , 落實目標

1. 完成誤 , 後思考練習…。

2. 擺件展示短信 , 用詩填空。

中國臺灣小朋友 :

中秋節好嗎 ? 昨天傍晚 , 我和爸爸在湖邊散步 , 夕陽斜照在湖面 , 多美呀 ! 此時此境 , 我想起了自居易的兩句詩

( ) 。夜晚 , 清幽的月光照、進我的小屋 , 我在上牀輾轉反側 , 聯想到了李白寫的一首詩 ( ) 。

今天是中秋節 , 家家戶戶團團錦飲 .我想到了香港、澳門小朋友 , 又想起了王維的一句詩 ( ) 。香港、澳門回到

了祖國懷抱 , 可你們遠離祖**親 , 我們多麼盼望你早日回到祖留媽媽身邊 ! 這裏 , 我只好用陸游的一 -首詩 ( 卜來表

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 : 以後的中秋節我們會回國的 , 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願望 3 再有感情的讀陸游的詩《示兒》 。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三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這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首詩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默寫《示兒》。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產生共鳴,受到薰陶和感染。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覆吟誦來體會。

(二)難點:理順詩句。教師指導學生在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把倒裝句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調換詞語順序。

(三)疑點:學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無知萬事空”與尾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否前後矛盾的問題。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辯議:深刻地體會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憂國憂民之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口答課後問題。

(二)試讀古詩、反覆吟詩、熟讀成誦。

(三)理解並說出每首詩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寫古詩《示兒》。

(五)擴寫古詩,練習表達。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介紹《示兒》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兒》中的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並默寫古詩《示兒》。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讀《示兒》,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親。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國。

王師:指南宋軍隊。

2.學生質疑。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看到詩題《示兒》你是怎樣理解的?“示”是什麼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兒”可以說告訴兒子,也可以說給兒子們看的詩。)

2.簡介作者。

我們以前學過李白、王安石、賀知章等詩人寫的詩,今天我們學習另一位大詩人陸游寫的詩《示兒》。陸游是南宋時期一位愛國詩人(1125—1210年)。在陸游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佔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後他曾經親自上戰場,參加過抗金的戰鬥,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堅信抗金必定勝利。《示兒》這首詩就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他的兒子的臨終囑咐。

(四)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事?之後集體交流。

(五)默讀《示兒》

結合課後的註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允,可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麼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這句詩是說: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一。理順這句話時需調換詩句中“悲”的詞序。這句的意思是:只是爲看不見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同“勿”,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時侯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六)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的地方還要增加一些詞語,使句子的聯繫更緊密。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本來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麼事都和我沒有關係了,只是爲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到了宋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日子,你們祭祀祖先時,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七)自由讀古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集體交流)你能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這種思想感情的?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從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和“家祭無忘告乃翁”可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儘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他死後,不要忘記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矛盾說法,說明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了也不甘心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覆吟誦,讀出感情,背會後試着默寫

請同學們帶着作者看不到祖國的統一無限牽掛之情朗誦古詩,讓我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

停頓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會背的同學可在本上練習默寫,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寫。

(九)擴寫練習

根據“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彌留之際,在病榻上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們怎樣應允,讓學生創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寫具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首詩,理解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練習”2、3的題。

(二)試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涕(t@):眼淚。

洛(lu^):洛陽,地名。

聞:聽說。

收:收復。

官軍:唐王朝的軍隊。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讓學生說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筆下都有真實地反映,被評爲一代“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影響很大。《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最興奮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於公元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被官軍收復,“安史之亂”從而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於是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激情的七言律詩。

(四)自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麼興奮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全班交流。

(五)參照課文註釋,不懂的可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

讀懂哪句就說哪句,教師適時點撥。

“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劍門關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忽傳”忽然間傳揚。“收”收復。“薊北”指現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亂的巢穴。這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喜極而淚下。這句的意思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卻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憂愁,憂傷。“何在”哪裏還有?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

“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胡亂捲起。“欲”將要。這句的意思是:我隨手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晴天裏放聲高歌,暢飲美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的意思是:趁着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即”就。“巴峽”四川境內的一段山峽。“巫峽”三峽之一。這句的意思是: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

“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現在的湖北省。“洛陽”在現在的河南省。這句的意思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六)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學說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一聽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淚水溼透了衣裳。再回過頭來看看妻子、孩子,他們心中的憂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隨手把詩稿和書本胡亂地捲起來,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在大白天裏,也要高聲唱歌,開懷暢飲,春天的美景將伴隨着我回家鄉。馬上就要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巫峽直奔襄陽,再從陸路回到洛陽。

(七)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麼意思?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興得幾乎要發狂了的意思。先寫詩人“初聞”時“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四

《示兒》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充實體驗

針對這樣的一首古詩,學生的體驗也只是停留在詩句“但悲不見就州同”中的“悲”,根據詞語手冊與書本上的註釋,能夠體會的就是詩人陸游因見不到國家統一的那份遺憾,與自己不能參與抗金復國的悲哀。學生作爲個體經驗不豐富的,情感卻極其敏銳的一個羣體,讓他們在學習時,走進文本,走進能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覆朗讀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性。如在上述片段中:當學生有了初步體會到詩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選取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爲補充材料。在過渡引導後,學生能根據當時的背景,詩文的內容,瞭解陸游當時還有“悲痛”、“悲憤”之情。如此一來,學生對句子“但悲不見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導朗讀,鞏固體驗

感情朗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薰陶,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陸游對兒子的最後遺囑“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的是一個愛國詩人的最後一段話,對兒子的千叮萬囑,讓學生朗讀時猶如自己就是詩人,怕兒子忘記自己的話,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覆吟誦;感情朗讀,還藉助一定的朗讀設計。在本案中,我適當的改變了詩句的原有句式,採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這樣的朗讀,不但有新意,而且對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還增強了學生朗讀時的氣勢,效果下來不錯。

三、展開想象,豐富體驗

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憑藉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過程,而這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時期。古詩的內容雖然短小,但是情感卻不亞於抒情散文。古詩的教學,忌諱的是過多的教師語言,死板的用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本課中,一開始我就運用課件爲學生展示一幅陸游晚年的,蒼老的肖像,爲整堂課選好基調:悲。

而在上片段中,爲學生呈現的兩幅截然不同的詩文畫面,(兩首詩都是學生所沒有學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所看到的畫面嗎?”有的學生說:“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學生說:“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

《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一、初讀詩文,介紹背景,瞭解詩人的“悲愁”心事。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後,教師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陸游生活的時代政治動盪,金人南侵,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導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詩人陸游無比悲憤。直至他臨終時,已經85歲高齡了,但“北定中原”、“還我河山”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仍有增無減。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勝利和祖國的統一,對光復中原,洗雪國恥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堅定的信念。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爲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讀詩文,琢磨首句,體會詩人的“悲涼”心情。

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後,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着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爲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讀詩文,瞭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

讓學生再讀詩文,思考“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什麼?哪句詩寫明瞭這一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進行精讀、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詩意是作者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後要停頓長一些,然後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

四、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願。

對本詩的最後兩句,應引導學生進行研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應使學生了解到作者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來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對最後的勝利懷着不可動搖的信念,堅信總有一天能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的統一。朗讀此句時,在重音讀了“王師”二字後,即以流暢而充滿信心的語調,以及較快的速度朗讀完全句,句尾的“日”應稍微上揚延長,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應使學生了解這是作者對兒輩們的囑咐:家祭的時候,你們一定不要忘記把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朗讀時,“無忘”要讀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強力度,適當延長,以表達詩人不忘中原光復的強烈感情。“乃翁”要讀得莊重沉穩。使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文所表達的作者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示兒 教學反思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這首詩明白如話,卻感情飽滿深厚,洋溢着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時,我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通過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讀出作者對祖國前途的憂慮;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後,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着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爲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五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4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作者:齊治平

陸游(1125-12XX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着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着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爲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爲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曆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爲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爲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啓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着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閒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幹、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爲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裏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爲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說: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裏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纔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裏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裏,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爲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爲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裏“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迴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第一範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六

一、導入

1、揭題

齊讀課題,提醒兒不讀輕聲。課題應該讀得字正腔圓。

2、你對陸游瞭解多少?

3、這是一位怎樣的傳奇詩人,他又有着怎樣豐富的內心情感?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陸游。

二、初讀課文

1、帶上詩題作者,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自由讀”可以是大聲地讀,也可以是…,可以是快速地讀,也可以是…你是怎麼讀的?

3、指名讀課文

評價總結:還缺少古詩特有的韻味。老師給你介紹一個好辦法:

板書:平長 —

仄 短 ︱

平聲長而緩  仄聲短而促 舉例如“祖國”一詞

4、指導朗讀

︱  —    —    —  ︱    —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  ︱    ︱    ︱  ︱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再次自由讀古詩

6、指名讀

7、我們只是借用皮毛,來增強古詩的韻律

8、“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

懂得一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個方法叫做“點釋”

三、理解詩意

1、默讀古詩,理解詩句意思

指名說詩意   但:只,只有。還有哪些詩句中“但”也表示只?

2、意思懂了,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思考:詩中哪個詞能代表這首詩的情感?

3、這悲是悲傷,這悲是悲涼,再讀這首詩,還有哪些字也讓你體會到“悲”

4、齊讀,找找悲的感覺

5、如果有一天,中國統一了,陸游的兒子在家祭的時候也告訴了他這個消息,陸游能夠知道嗎?那他爲什麼還要“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6、死去是悲,家祭是悲,看不到國家統一更是一種悲。

配樂指名讀古詩。

生離死別是舉家之悲,祖國未同是舉國之悲

齊讀古詩

作者是臨死的時候纔有這種悲傷的嗎?

7、讀《秋夜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關山月》

自讀古詩,用點釋法自學其中一首

8、這哪裏是兩首詩啊,分明就是兩副圖畫。呈現在你面前的是怎樣的一副畫面?

“胡塵”?在胡人揚起的塵土裏,你分明看到了什麼?

這樣的景象,這樣悽慘的聲音,王朝的那些王孫貴族們聽到了嗎?誰聽到了?

這是陸游對老百姓的同情,板書:憫

你還看到了什麼?

面對這一羣酒囊飯袋,你有什麼話要對他們說?

老師聽出來了,你們都很傷心,也很憤怒,讓我們把這種感情注入詩中,齊讀《關山月》

你說,詩人怎能不悲?

你聽,詩人在悲憤地吶喊:“死去……”(男生讀)

一邊是黎民百姓的度日如年,女生讀“三萬裏河……”

一年又一年,人生有多少個15年可以等待,多少人在等待中白了頭髮,多少人又望穿了雙眼,師引讀三首古詩。

9、無論是悲憤還是悲憫,這都來自於他對祖國的熱愛,這愛是國愛,這愛是大愛   板書:愛

病榻上的陸游拿起了筆,用盡最後的力量,把他畢生的情感傾注在了這最後的30個字中

齊讀《示兒》

附板書: 示兒

陸游

平長 —    憤

仄 短 ︱   悲  愛

點 釋  憫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七

有專家指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個性體驗,學生就不能對文章所描繪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對錶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產生認識的突破、情感的昇華、價值的提升。

而我們國小語文的體驗性學習,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廣泛接觸語言材料,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古詩《示兒》是浙教版十一冊《古詩四首》中的一則,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我沿襲一貫的古詩教學手法:情境導入,瞭解詩人 ---讀通全詩,理解詩意 ---感悟詩境,體察心情。整首詩,我着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片段一]

在瞭解了詩人,很好的理解的詩句內容,並初步感受了詩中的“悲”後,我選取了兩首古詩進行補充拓展。

師:彌留之際的陸游,因爲見不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時常浮現出這樣的一幅畫面——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註釋]

1. 五千仞嶽:與上句誇張黃河之長一樣,這是誇張西嶽華山之高。

2. 仞:古時八尺爲仞。嶽:高大的山。

3.遺民:淪陷區的人民;

4.胡塵:胡人騎馬時揚起的灰塵,比喻金兵佔領的領土

2、師:讀着這樣的詩句,你能看到陸游眼前浮現的那畫面嗎?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師:哪裏讓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讀讀;還有嗎?

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無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我們的大人也沒有吃的好給。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婦女的身上,隨即穿來淒涼的哭聲……

生3: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師:真是血淋淋的場面啊。你是從哪句詩浮現這樣的畫面?讀讀

師:受盡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的軍隊來解救。還他們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這一盼,盼了幾年啊?

生a:一年

生 b:兩年,十年?

師: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學們,六十五年中我們的百姓要受多少折磨啊!讀——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淚啊——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3、陸游的眼前出現這樣的畫面,一想到這些百姓,陸游的心情你懂嗎?你能用什麼詞來形容?

生:悲傷

師:看到百姓受到這樣的折磨,陸游還僅僅是悲傷嗎?

生:悲痛

師:是啊,陸游這時的心情那是悲痛啊。讀到這,我們看到了陸游那顆憂國憂民的心,不光是爲自己看不到國家統一而悲哀,還有爲這些百姓而悲痛,誰來讀讀這句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的朗讀,由原來的遺憾轉化爲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進步。

[片斷二]

師過渡:因爲見不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淪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麼當他腦海中出現這樣的片段時,他的“悲”,又該怎麼去理解呢?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第一範文網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註釋] 1. 臨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棧、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京城。

2、師:這時的陸游是悲哀嗎?是悲痛嗎?是什麼了?

生:高興

師引導:同學們,陸游因見不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淪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麼他把希望都寄託在了誰的身上?

生:王師的身上。

師:那麼你再讀讀這詩,你所看到的王師在做什麼?想到這個的陸游心情還是高興嗎?

(學生連忙搖頭)小手再次舉高

生:這時的陸游很悲憤

師:你從那看出來陸游一想到王師,一想到南宋的權貴們會悲憤?

生:因爲當時的大臣們,朝廷權貴們在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師: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停息過;

師:還有嗎?還有別的補充嗎?

生:他們一直在飲酒作樂,喝得嘴熏熏的,連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

師:你又是從哪看出來?

生: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師適當補充當時的背景資料]

師:是啊,就知道尋歡作樂的權貴們,西湖歌舞幾時休?讀到這你此時有什麼感受?

生:真讓人感到憤怒,連百姓們的苦他們都不顧……

師:那你來質問他們一番,[請生讀]

誰也想來指着鼻子罵醒這羣尋歡作樂的權貴們?指名讀

師:面對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權貴們,我們怎麼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面對這些苟且偷生的權貴們,我們怎麼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面對這些忘了國恥家恨的權貴們,我們怎麼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3、師:這分憤怒,也在這句詩中啊,你能讀好這種悲憤嗎?(讀好前兩句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指1名讀

評價:同學們,你們聽到了陸游的憤怒了嗎?

再指1名讀,評價: 好一個悲,好一個憤啊,讀出了陸游的心聲!

齊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分析]

以上兩個片段是我對詩中一個“悲”字的拓展,借用了浙教版十二冊的兩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爲補充材料。因爲這幾首詩同屬一個背景,一首描寫望眼欲穿的淪陷百姓,一首則描寫花天酒地的南宋權貴。兩首詩的內容做《示兒》的情感鋪墊,再合適不過。有了這樣的詩境,去體察詩人的心情,對於那一個“悲”字,學生所能體會到的“悲哀”“遺憾”之餘,還能體會到的是詩人的“悲痛”、“悲憤”,這一“悲”字,顯得愈發的豐滿。

[片段三]

1、師:因爲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但悲不見九州同

2、師:因爲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但悲不見九州同

3、師:因爲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但悲不見九州同

4、生命即將結束,但是還沒有盼來國家的統一,是悲哀,是悲痛,是悲憤,讀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5、師過渡:這樣的南宋王師,做不了什麼。但是此時的陸游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他還是把希望寄託在王師的身上,這都是源於他的那顆拳拳的愛國心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師:王師北定中原日,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一天?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再或許更長的時間。不管多少年,我們的陸游,我們的愛國詩人會在地下一直等着這喜訊。——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指一名學生讀

評價:這是陸游最後的希望啊!他一再叮囑兒子,一再叮囑!你來讀!

再指一名讀

評價:讀出了陸游當時的那份急切!我們一起來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反思一]

一、創設情境,充實體驗 針對這樣的一首古詩,學生的體驗也只是停留在詩句“但悲不見就州同”中的“悲”,根據詞語手冊與書本上的註釋,能夠體會的就是詩人陸游因見不到國家統一的那份遺憾,與自己不能參與抗金復國的悲哀。學生作爲個體經驗不豐富的,情感卻極其敏銳的一個羣體,讓他們在學習時,走進文本,走進能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覆朗讀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性。如在上述片段中:當學生有了初步體會到詩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選取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爲補充材料。在過渡引導後,學生能根據當時的背景,詩文的內容,瞭解陸游當時還有“悲痛”、“悲憤”之情。如此一來,學生對句子“但悲不見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導朗讀,鞏固體驗 感情朗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薰陶,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陸游對兒子的最後遺囑“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的是一個愛國詩人的最後一段話,對兒子的千叮萬囑,讓學生朗讀時猶如自己就是詩人,怕兒子忘記自己的話,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覆吟誦;感情朗讀,還藉助一定的朗讀設計。在本案中,我適當的改變了詩句的原有句式,採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這樣的朗讀,不但有新意,而且對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還增強了學生朗讀時的氣勢,效果下來不錯。

三、展開想象,豐富體驗 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憑藉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過程,而這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時期。古詩的內容雖然短小,但是情感卻不亞於抒情散文。古詩的教學,忌諱的是過多的教師語言,死板的用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本課中,一開始我就運用課件爲學生展示一幅陸游晚年的,蒼老的肖像,爲整堂課選好基調:悲。

而在上片段中,爲學生呈現的兩幅截然不同的詩文畫面,(兩首詩都是學生所沒有學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所看到的畫面嗎?”有的學生說:“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學生說:“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二]

一、找準切入口,建構文本

在《示兒》教學設計中,我們主要抓了詩句中的一個“悲”字進行解構。在認識了詩人,瞭解了詩句意思,初步感受詩人心情之“悲哀”後,我又選取了課外的兩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爲補充材料。以古詩補充古詩,以古詩拓展古詩。這種拓展,是鑑於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對詩中的“悲”做了一個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淪陷百姓生活呈現給學生,去想象詩句中的畫面,學生述說的那一幅幅悽慘的畫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題臨安邸》中的權貴們的花天酒地,都讓我們的學生與愛國詩人陸游一樣,爲百姓的苦難生活感到“悲痛”,爲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憤”。如此一來,詩句中的“悲”就豐滿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豐富起來。

二、抓住情感主線,整合文本

我們把這首詩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麼課堂中就沒有生成。詩是散的,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散的,我們的課堂也是散的。於是,我還是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爲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爲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 因爲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 因爲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爲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心中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八

教學目的: 1、學習《示兒》,體會作者深厚的憂國之情。

2、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歌意境。

3、學會2個生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示兒》

課前:播放歌曲《滿江紅》. (出示:岳飛像並《滿江紅》詞)

一、激情導入

1、說岳飛,介紹時代背景

剛纔你聽到的是岳飛的(《滿江紅》),說起岳飛,你可能比較熟悉,那麼你知道岳飛生活在哪個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歷史嗎?我這裏有一份關於這段歷史的介紹: (課件出示 ,學生輕聲閱讀手頭資料)

北宋1127年,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人,(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裏看到的金國,)他們當時大舉南侵,攻陷了北宋的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把先皇宋徽宗、當時皇帝宋欽宗一齊俘虜到北方去,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之後,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歷史上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淮河就此成了宋、金兩國的分界線。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復失地,卻向金屈膝投降,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滿意足了。

同學們,剛纔你看了那段歷史的介紹,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2 、簡介陸游

是啊,當時岳飛等一批愛國志士,捶胸頓足,義憤填膺,他們紛紛起來爲多災多難的祖國而呼喊、戰鬥。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當時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

(出示陸游像)這就是詩人陸游,誰來簡單介紹一下?(學生介紹)

3、揭題,粗讀全詩

是啊,陸游是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現在你知道題目“示兒”是什麼意思嗎?(板書)《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

二、粗知大意

1、正音、準確朗讀

這麼好的詩,同學們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

自由讀這首詩

(1) 自由地讀詩句,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強調生字讀音及組詞)

(2) 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2、理解字詞

同學們,古詩文比起我們現代文是比較難懂,讀了以後你覺得哪幾個字詞比較難懂?(學生說,老師一一劃)

同學們,我們如何來理解這些字詞呢?(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藉助詩下面的註釋,當然我們也可以採用其他的辦法)下面就請各自學習吧,等會兒如果還有不懂,可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學生各自學習)

同學們,現在你明白這些字詞的意思了嗎?(一起討論)(像這樣書上沒有解釋的字詞,你可以自己在字的旁邊加上註釋,這也是理解詩句的好方法。)

檢查:元、但、悲、九州同、北定、乃翁(課件出示)

3、理解句意

瞭解字詞現在你能借助註釋說說詩句的意思了嗎?(自由說,指名說,同桌互說)

課件出示詩句意思

三、感悟詩情

知生平,悟詩情

·同學們,剛纔我們藉助註釋理解了詩句的大意,你是否覺得陸游這份遺囑有點特別——臨死前,不說別的家常話,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這是爲什麼呢?老師這裏有一份詩人的生平介紹,相信你看了之後,會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課件出示 ,學生輕聲閱讀手頭資料)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代傑出的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今集存詩九千三百餘首。陸游出生後三年就遇上了“靖康之變”,兒時的他備受流離遷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強盜爲非作歹,濫殺無辜,這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使他早在二十歲時就定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而南宋統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暫時的安定後就縱情享樂,花天酒地,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爲報仇雪恥,他曾從軍九年,“鐵馬秋風”,豪雄飛縱。以後雖多次復職做官,但由於他積極主張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壓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職。可不管個人遭遇多麼不幸,他始終爲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擔憂。這位86歲的愛國詩人臨終時仍不忘祖國的統一、領士的完整。寫下了耀照千古的絕唱——《示兒》

· 應該怎麼讀能充分表達詩人心情。聽錄音、學生讀

學生討論:體會詩情

·你體會到了詩人當時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詩中哪些字體會而來?

體會詩中“悲”——不見九州同

“悲”中有“憤”——聯繫時代背景

無限“渴望”——王師北定中原日

通過朗讀,在詩人的悲憤和渴望的心情中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

朗讀訓練和默寫

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感啊!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願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師給學生配樂朗讀。

②生練習背誦詩句。

學生默寫詩句。

四、課外擴展和總結

擴展:

陸游是愛國詩人寫了許多的愛國詩詞,今天老師給你們推薦兩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課件展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難望王師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爲國戊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總結:

同學們《示兒》是陸游一生的絕筆詩,也是表達詩人愛國熱情的絕唱。上課開始我們看到的岳飛的《滿江紅》也是一手千古名詞,不同的詩詞,同樣的是愛國心,忠貞如一的愛國之心,讓我們懷着陸游,懷着岳飛滿腔的愛國之情齊聲傳唱這千古名詞吧!

五、作業:

1、學習了本課你們應該得到很多體會,展開你的想像假如你和陸游談話你會和他說什麼呢?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

2、讀下面的短信,用詩填空。

中國臺灣小朋友:

中秋節好嗎?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邊散步,夕陽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時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兩句詩(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夜晚,清幽的月光照進我的小屋,我在牀上輾轉反側,聯想到了李白寫的一首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詩)。

今天是中秋節,家家戶戶團圓暢飲,我想到了香港、澳門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維的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你們遠離祖**親,我們多麼盼望你們早日回到祖國媽媽身邊!這裏,我只好用陸游的一首詩(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難望王師又一年),來表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以後的中秋節我們會團圓的,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願望!

歡迎到我們家鄉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