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柏拉圖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柏拉圖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柏拉圖名人故事 篇一

如果你拿一張歐洲地圖看一下,你就會看到希臘是一隻瘦骨嶙峋的手,它彎曲的手指伸進地中海。它的南面橫躺着巨大的克里特島。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那些貪婪的手就從這裏取得了文明與文化的最初的種子。希臘是由無數犬牙交 錯的海岸和崎嶇不平的陸地組成的。雅典城就位於希臘的東面,它是希臘較大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427年,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就出生在雅典。他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理想國》是他最重要的傳世之作。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的一個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18歲時,柏拉圖應徵入伍,參加了伯羅奔尼撒戰爭,而且戰績出色。他還參加了科林斯地峽運動會,並兩次獲獎。按理來說,哲學家是不容易從這樣的青年中培養出來的。但柏拉圖很早就接觸到了畢達哥拉斯派與愛利亞派的哲學,並深受影響。20歲起,他在蘇格拉底門下求學,成爲蘇格拉底的得意弟子,一學就是10年。

蘇格拉底是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他反對直接民主 政治,否認羣衆有政治能力,最後惹怒了雅典人們,被冠以教唆青年變壞和不尊重城邦的神的罪名處死。柏拉圖曾積極營救自己的老師,這使他受到了雅典民主 派的敵視,最後不得不逃走,到雅典外各處遊歷。老師的死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 政治,認爲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請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竟交 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從28歲到40歲,柏拉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爲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着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這個學園成爲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裏,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裏。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裏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爲“政治訓練班”。在以後的日子裏,柏拉圖又兩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應邀去敘拉古擔任新登基的狄奧尼修二世的教師。柏拉圖到敘拉古之後,敘拉古宮廷的地板上都鋪滿了沙礫,人們熱中於在那上面研究幾何學。但不久柏拉圖就掃興而歸了。後來狄奧尼修二世再次邀請他去敘拉古,結果仍是敗興而歸。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爲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爲例來理解柏拉圖所說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係。柏拉圖認爲: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爲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纔有各式各樣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纔有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有了綠色的理念纔有了世間的綠色……顯然,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柏拉圖認爲人的知識(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他認爲,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斷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 而有知的。一旦轉世爲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 ,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真知即是回憶,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這就是柏拉圖認識的公式。他還認爲,這種回憶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因此,他肯定地說:除非由哲學家當統治者,或者讓統治者具有哲學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則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這種所謂“哲學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國的支柱。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爲,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爲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 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爲: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象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爲,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式愛情的觀點 篇二

理想式

理想式的愛情觀(比喻極爲浪漫或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理想式的愛情觀。極爲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站在愛人的身邊,靜靜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也仍然執着不悔。也許這種不求回報註定了一個悲劇的結局。最終,也只能是兩條在遠處守候的圓弧,留下回憶中最爲美好的片段當作永恆!

純精神

純精神的而非有肉體的愛情

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純精神的愛情觀。追求心靈的溝通。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着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纔是最好的(美幻的);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爲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強於獸性。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惟有時間纔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雙方平等

雙方平等的愛情觀

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雙方平等的愛情觀。愛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佔有關係,相愛的雙方是自願、絕不勉強的,即無怨無悔地愛你所喜愛的人。在觀念世界裏,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裏正等待尋找着你。“雨中站崗”、“每日一花”那是種浪費奢侈。要知道愛情在培育發展過程中,雙方都是平等的。

完美

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而言, 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

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完美的愛情觀。感情的事沒有誰對誰錯。正如歌裏唱的那樣:“不在乎天長地久,只願曾經擁有”。在你的意念裏,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生動而又完美的他,他對你而言是毫無瑕疵、唯一永恆的。也許他不會出現在現實,但永遠存活在你的心底。

自由

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自由的愛情觀。愛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茁壯的成長。愛,不是犧牲,不是佔有。擁有愛情的時候,要讓對方自由;失去愛情的時候,更要讓對方自由。愛就像風箏一樣,你要給它飛翔自由,也要懂得適時把它拉回來。沒有自由的愛情,也會慢慢趨向自然死亡。愛需要自由,正如同愛也需要呼吸是一樣的。距離和神祕感,纔是維繫愛情溫度的好方法。

在濁世之中,心靈留出一方淨土,讓純純的柏拉圖式愛情紮根,多一些簡單,多一些幻想,便會多一些美好!如果你願意,不妨泡上一杯咖啡,在陽光下繼續寫柏拉圖式愛情的文字!

人總是在渴望愛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個人,愛情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的愛情大概不需要寫情書,因爲那時還沒有文字;十九世紀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過抱電話機來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紀後期,人們才知道上網也可以傳情達意。

在西方愛情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現存最早的有關文獻就是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的論述,他的論述被認爲是一座豐碑,“柏拉圖式的愛情”作爲一種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東方人也將他的名字當作“精神戀愛”的代名詞。

柏拉圖名人故事 篇三

邂逅忘年交

1883年1月6日,卡里·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雖然紀伯倫的父親爲人本分,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爲無法面對生活的重壓日益嗜酒逃避,以致一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

1891年,父親因爲被人誣陷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三年後,儘管父親被無罪釋放,但母親還是決定遠走美國。那年,紀伯倫12歲,他告別學堂,與母親、哥哥還有兩個妹妹前往美國波士頓謀生。

在波士頓的頭三年,生活非常艱苦,母親爲了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着。爲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三年後,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黎巴嫩,在貝魯特希克瑪學堂學習阿拉伯語,其間,他苦讀阿拉伯古典文學作品,打下了紮實的文學基礎。

可生活的多災多難襲擊着這一家人,1899年初,紀伯倫的哥哥和小妹相繼在美國病逝,在哥哥去世的同一年,母親也去世了。

紀伯倫只好又回到美國,十五個月裏,他相繼失去3位親人,並欠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爲了還債,紀伯倫和大妹瑪爾雅變賣家中的財物,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紀伯倫在波士頓的老師戴伊得知了這個情況,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也就在這時,紀伯倫有幸結識了長他10歲的女校校長瑪麗。

1904年,31歲的瑪麗在家中舉辦宴會,邀請各個學校的老師參加,受到邀請的老師戴伊想借此機會,帶着紀伯倫開開眼界。在一羣裝扮精緻的男女之間,紀伯倫顯得尤其格格不入,他的出現讓有些人竊竊私語。作爲主人的瑪麗也注意到了紀伯倫,但她沒有以貌取人,而是熱情接待了他,並把他鄭重介紹給客人們。

此後,相差10歲的兩人結下了友誼,在瑪麗的幫助下,紀伯倫的才華逐漸被髮掘出來。看紀伯倫如此上進,但條件又十分清苦,瑪麗終於忍不住對紀伯倫說:“如果你願意去巴黎學習,錢的事不用擔心,我來資助你。”紀伯倫興奮之餘又多了些憂鬱,雖然瑪麗家庭富有,但這一筆開支不小,自己又何時能報答得了呢?

瑪麗看出紀伯倫的心思:“相信你自己,你一定會成功的,等你宏圖大展時,也許我還有事需要你幫助呢?”看着瑪麗真誠的眼睛,紀伯倫不再堅持,不久就前往巴黎學習繪畫。

分隔異地,兩人開始頻繁通信,長期的交往,也讓紀伯倫對瑪麗產生了別樣的情感,他對這個亦師亦友的女子越發依戀,於是萌生了共度一生的念頭來。

婉拒求婚

1910年10月末,紀伯倫離開巴黎,懷着對瑪麗的愛,第三次前往美國。一路上,他的眼前都是瑪麗的影子,兩人各個方面都能彼此理解,即便遠隔重洋,他們依舊息息相通,這次回來,一定要向她表白愛意。

10月31日,紀伯倫抵達紐約,接着馬不停蹄趕到波士頓,把行李交給妹妹瑪爾雅後,便匆忙地去見瑪麗。

11月1日,他們在波士頓會面並共進晚餐,訴說着離別日子裏的一切,最後,紀伯倫談到了婚姻,他正式向瑪麗求婚了。

然而,瑪麗在激動之餘,變得猶豫了起來。其實,瑪麗不止一次地想過這樣的場景,可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又不願讓婚姻生活束縛紀伯倫的藝術天賦。

這對於瑪麗來說,是多麼甜密而又痛苦的時刻啊!她度過了幾個不眠的夜晚,最後終於決定拒絕紀伯倫的求婚。這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記中有生動感人而詳細的記載:

今天,他剛一來我這裏,我就搶在他前面說:“我有話說。”我猶豫了一會,接着又說:“我的心背叛着我的嘴,我的心責備着我的腦,但真理是要佔上風的。”

他問:“你心裏究竟在翻騰着什麼?腦子裏究竟在想些什麼?”我說:“千好萬好屬於你,千壞萬壞歸於我!如果我流乾了熱淚,請你別在意。昨晚我一直在流淚。”

他焦急地大聲嚷了三遍:“你哭了?”他把我的手拉過去,貼在他的胸口上。我說:“我決不考慮結婚,儘管我焦渴的心向往着。”他目瞪口呆,我繼續說:“我不是屬於你的,我喜歡你,但純潔的愛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來。”是的,我的歲數比他大,他面前有漫長的日月年華,命運正向他展開雙臂。

在瑪麗拒絕紀伯倫的求婚之後,兩人的關係非但沒有就此破裂,相反,脫去了愛情羈絆的兩人心靈更加接近了。

1911年4月,紀伯倫求婚受阻後遷居紐約,因爲他感到在波士頓沒有太大進步,而紐約是美國文學家藝術家薈萃的地方,對他來說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紀伯倫首先搬到瓦渥雷區164號,雖然住着簡陋的房間,但他很快與布魯克林與曼哈頓的阿拉伯朋友們打成一片,他應邀給人畫像,和朋友們交流阿拉伯世界的消息,去看畫展,和藝術家、鑑賞家討論出售畫的價錢,上博物館,做禮尚往來的應酬,讀自己購得的和瑪麗寄來的書,有時累病了又和疾病作鬥爭。

讓他迷戀、激動和疲憊的事有多少啊!他從前一段圍繞婚姻的感情糾葛中解脫出來了,他更愛生活了。5月,瑪麗來到紐約與紀伯倫見面。

瑪麗一直在生活上對紀伯倫慷慨相助,使他完全擺脫了日常生活的煩惱。在事業上,瑪麗良好的文學鑑賞力和英語造詣,也使紀伯倫獲益匪淺。在精神上,無論在通信中還是面晤時,她總能理解紀伯倫對生活、社會、藝術的'灼見。紀伯倫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只有上帝、瑪麗知道我的內心。”在保留至今的兩人英文書信中,紀伯倫共寫了325封信,瑪麗寫了290封。

在一則日記中,瑪麗記錄了自己婉拒紀伯倫求婚的原因:“對於紀伯倫,另有一份愛在等待他。這愛不同於他對我懷有的愛,這是神啓之愛,並將結成他的婚姻。他最偉大的作品,將由這愛而產生;對於那場愛中的女子,我只是一個階梯。我不想擁有紀伯倫,因爲我知道:她正在某個地方爲他成長,他也在爲她而成長。”

心有靈犀的瑪麗所預言的這位女子,不久果然出現在紀伯倫的精神世界裏。如果說紀伯倫與瑪麗的戀情更近乎友情,兩人的關係雖然密切卻也不免平淡,那麼他與這位女子的愛情故事,則更爲奇特,悽婉。

柏拉圖名人故事 篇四

作爲一個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顯示出對政治事件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活動的專心,但是他提出的問題是這麼影響深遠,他使用的處理問題的策略,有豐富暗示性和振奮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時期的讀者,某種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響。幾乎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爲他們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他不是第一個應該使用“哲學家”這詞思想家或作家,但是他對於哲學該如何構思,它的範圍及正確的追求目標是那麼自知。通過他全力抓住的,哲學的主題,一般認爲的——對倫理、政治、形而上學、認識論議題的嚴格與系統的考察,通過一個有特色的被稱爲是他發明的方法裝備起來,他是如此地改變了知識分子潮流。哲學史上只有少數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於他:也許只有亞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學習的人),阿奎納和康德會是普遍同意的擁有相同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爲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輻射力,被稱爲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有的哲學史家認爲,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當時,柏拉圖的學說佔統治地位,因爲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的理論,被194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爲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啓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爲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柏拉圖名人故事 篇五

希臘首都雅典公園中的樹木,因爲經濟危機很多樹都被當地老百姓偷偷砍掉來取暖。其中有一顆橄欖樹,據說當年柏拉圖就在這棵樹下唸書,連它都難於倖免。

柏拉圖關於麥穗的故事

最著名、最經典的是蘇格拉底麥穗的故事,有一天柏拉圖問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並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他帶到了一個麥地旁,讓他在這片麥地裏摘一個最大最黃的麥穗回來給他。但有一個要求,只准往前走,不準後退。但結果柏拉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麥地,蘇格拉底問其原由,柏拉圖老實的說:“因爲不能回頭,所以我一直不確定自己身邊的是不是最好的,總認爲最好的還在前面,但後來發現,後來的還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麼也沒有摘到。”蘇格拉底笑着說:“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後來,柏拉圖又問老師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同樣的讓他在一片樹林裏走一遍,同樣的讓他找到一個最大最粗的樹回來。同樣只准向前,不準回頭。這次,柏拉圖帶着一個很普通的樹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爲什麼帶回來這麼平凡的樹,柏拉圖答道:“我一路上是錯過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樹,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樹比現在的還小還差,所以就選了支較爲平凡的。”蘇格拉底說笑着:這就是婚姻。有關柏拉圖的故事很多,其中很多的哲理都值得我們現代人好好品味,咀嚼。

柏拉圖之樹被砍

自從年初以來,歐洲進入隆冬時節,氣溫普遍降低,付不起取暖費的希臘人只好伐木取暖,結果空氣中的顆粒物迅速增加,如今首都雅典就被籠罩在一層厚厚的霧霾當中。導致這種情況的起因還是經濟危機,政府實施的緊縮政策使得希臘人的收入普遍降低,而且在去年十月份,薩馬拉斯政府爲了增加財政收入又推出了一項新的消費稅,使得老百姓的能源支出大幅增加。據統計,希臘民用燃油的價格從每升0.8歐上升到了1.4歐,這個價格比起法國來還要貴出0.15歐。天然氣、油、電全面漲價令越來越多的人付不起取暖費,於是低收入人羣就開始尋求更廉價的取暖方式,他們到森林裏,甚至是城市公園裏偷偷砍伐樹木,搬回家燒火,不僅如此,他們還把一切看起來能燒的東西一併扔到火裏去。這樣一來雅典的空氣就遭了秧,大量的顆粒物被排放到空氣中無法消除,使整個城市被霧霾籠罩。與此同時,國家也沒有從中佔到便宜,因爲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燃油,希臘全國的能源消費量比2011年下降了75%,稅率是提高了,但是財政收入卻因此減少了。

最讓人震驚的是,希臘人爲了取暖已經顧不上許多,連柏拉圖之樹都被砍了,24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在那棵樹下給他的學生們講課。後來有關部門澄清說,真正的柏拉圖之樹自從1975年被車撞過一次之後就轉移到了雅典農業大學好好地保護起來,這次被砍的這棵樹是後來補種的。但是希臘媒體認爲,無論這棵樹是不是那棵真正的千年老樹,它依然是雅典厚重歷史的象徵,這樣的樹被砍掉生火實在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