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3年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精品多篇

2023年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精品多篇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篇一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與對策建議

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宏春

國外提出低碳經濟的背景

低碳經濟概念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應對氣候變化是提出低碳經濟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人

類生產、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反過來又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降低碳排放強度就成爲人類保護的地球的客觀需要。隨着世界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在資源和糧食供應等相繼出現問題的同時,能源消費及其引起的環境問題也不斷被人們認識。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等問題的認識日益深化。於是,降低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提高碳的生產率,成爲一種新的世界發展潮流和人類的努力方向。

其二,發達國家已邁過了以使用高碳能源爲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

從工業化進程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任務,即已經走過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發展階段。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階段,生產的目的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車需要消費油品外,吃飯、住房等可以不依賴高碳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發展中國家則完全不同,不僅要生活,更要生產。對於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擺脫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項歷史任務,是第一要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資源耗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在要求。

從世界能源儲量看,化石能源可以開採利用的時間已經不長。在現有技術經濟水平和開採強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此外,隨着傳統能源的減少,人類使用化石能源的經濟成本將越來越高,技術要求也越來越強。如果說全球氣候變化還存在不確定性的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則沒有爭議,消耗一點就少一點,不可再生能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因此,發達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放在節能、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上,正是出於對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考慮。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能源、經濟,乃至發展觀價值觀的變革,可能爲人類邁向生態文明探索出一條新路。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發展戰略的主動調整

我國從“九五”提出轉變增長方式以來,雖然單位gdp資源、能源消耗量和廢棄物排放強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重、粗放式發展等問題還相當普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我國主動調整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邁向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雖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但一些地方仍以資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繼續將gdp作爲發展的全部,甚至以出口廉價資源或補貼低價出口換取gdp。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量和環境代價,把提高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作爲發展目標,既要重視資源的經濟價值,也要重視其生態價值、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通過宣傳引導來改變消費習慣,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爲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在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務業比重偏低;而工業結構中,高碳的重化工業佔工業比重的70%左右。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它們的發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爲理由,千方百計地推進重化工業發展,我國的資源將支撐不了,環境容納不了。因此,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成爲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應有措施。雖然我國不斷優化能源結構,但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仍然佔60%以上,燃煤發電約佔電力結構的80%。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以煤炭爲主要能源。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降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強度。

發展低碳經濟,是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支撐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大部分企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最大挑戰。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但這些年的執行情況並不樂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的“市場換技術”政策,雖然我國的汽車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並沒有得到多少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拿錢買不到核心技術”、我國要自主開發技術等成爲有識之士的共識。低碳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收集儲存技術研發等已納入我國“973計劃”、“863計劃”等科技支撐計劃。發達國家在這些技術上起步不久,我國的差距並不大。如果我國在低碳領域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可實現低碳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途徑。雖然我國的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國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和規則。我國工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微笑利潤曲線”下端,在資本和技術上處於依附地位,甚至被髮達國家轉移的資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鎖定”。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遊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有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

總之,從能源資源條件、目前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以及可能面臨的減排國際壓力等角度考慮,我國都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並將之作爲新興戰略性產業,使之成爲我們立足當前度難關、着眼長遠、上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成爲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更成爲引領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與對策

1.總體規劃,爲低碳發展創造條件

制定規劃,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碳生產率。一是將低碳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總體安排部署;二是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三是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目標、重點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覈指標,並作爲國民經濟規劃中的引導指標;四是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向低碳轉型。

2.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業過度發展帶來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問題,我國需要發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產業。一是提高“高碳”產業准入門檻,避免留下長久不利影響;二是調整結構,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後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降低gdp的碳強

度;四是將低碳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的原則考慮和當前安排,爲低碳發展創造條件。

3.發展壯大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

發展循環經濟,將減量化放在優先位置,減量化從減少生產環節入手,推進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變廢爲寶,化害爲利。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當前的重點應放在工業節能上,這是由我國發展階段和工業能耗所佔比例決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控制建築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評價考覈,切實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

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農林剩餘物可綜合利用作爲飼料、肥料、菌類基料、工業原料和發電原料,減輕焚燒對城市和機場周邊的環境污染;加快太陽能和沼氣技術的推廣普及,既可增加農村能源供應,又能改善農民的衛生狀況,保障食品安全。

4.加大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扶持力度

儘管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業化,但面對氣候變暖的現實,各國已將可再生能源作爲投資和擴大就業的重要領域,併成爲國際競爭的焦點。我國也應加大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利用成本,切實解決新能源發電上網難題;加快研發先進技術和設備,推進第四代核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多途徑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爲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重要補充,成爲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5.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儲備

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研究提出我國低碳發展的技術路線圖,促進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逐步建立節能和能效、潔淨煤和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加快對燃煤高效發電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高性能電力存儲、超高效熱力泵、氫的生成和存儲等技術研發,形成技術儲備,爲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6.厲行節約,鼓勵消費的同時反對浪費

鼓勵選擇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資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勵使用自行車、城鐵(輕軌、地鐵)、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發揮信息化優勢,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減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7.用低碳理念規劃和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

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範,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佈局;在建築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儘可能利用自然通風采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借鑑國際經驗,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爲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

8.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關法規修訂過程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逐步建立起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加強能力建設,提高氣候變化的應對水平。

9.加強國際合作,研發形成低碳技術體系

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我國既要秉承一貫的原則立場,又要用好國際社會已達成的公約和文件精神,對可持續發展、共同但有差別責任原則等要堅持且不能讓步,姿態要積極但不能冒進,行動要主動而不能盲從,策略要靈活又與時俱進。

10.廣泛宣傳教育,提高領導和公衆的認知水平

利用電視、報紙、影像等各種媒介,宣傳普及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知識,讓廣大幹部羣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費勢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提高碳生產率,形成低碳的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爲,是我們保護地球這個唯一家園的必然選擇。

【作者簡介】周宏春,博士、研究員,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室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篇二

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學年論文

目錄

一、低碳經濟簡介。二、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作用及意義。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一)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手段。(二)有利於加快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三)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四)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五)發展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六)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四、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分析。(一)節能減排餘地大。(二)我國減排的成本比世界各國成本更低。(三)我國與發達國家技術合作潛力非常大。(四)我國“十一五”期間發展的循環經濟爲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五、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5個政策建議。(一)低碳經濟教育政策。(二)低碳經濟經濟政策。(三)低碳經濟管理政策。(四)低碳技術支持政策。(五)低碳投入政策。參考文獻。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學年論文

一、低碳經濟簡介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經濟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於2003年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上提出。“英國要創建低碳經濟,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開發綠色技術,通過發展、應用和輸出低碳技術來創造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在未來的低碳大產業中搶佔先機,二是找到新的金融工具———碳,通過碳交易等金融方式保住其金融中心地位。”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說。與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相比,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最終目的是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儘管很早就已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人們對低碳經濟仍然屬於觀望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以綠色能源爲主的低碳經濟被認爲成本過高、技術不成熟、難以迅速開展,而且長期以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使得人們很難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然而隨着油價持續走高,應對氣候變化呼聲日高,尤其是去年發端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低碳經濟再次成爲“香餑餑”。這次,它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理念,而是被當作下一輪新經濟的增長點。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作用及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可積極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低端後高端、先污染後治理、先粗放後集約的經濟發展模式。

“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主要是針對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中碰到了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要用發展的思路和途徑來解決。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課題研究,其中

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學年論文

勾畫了未來低碳社會發展的藍圖,並投入巨資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光能、氫能、燃料電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積極開展潮汐能、水能、地熱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產業發展,鼓勵高能耗產業向國外轉移,對一些高耗能產品制定了特別嚴格的能耗標準。2007年7月,美國出臺了《低碳經濟法案》,公佈了題爲《抓住能源機遇:創建低碳經濟》的報告,提出了創建低碳經濟的10步計劃,對風能、太陽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項目實行減免稅收、提供貸款擔保和經費支持等優惠政策。除英國、日本、美國以外,加拿大、法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都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韓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主動減排、限排,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爲國際社會主流的戰略選擇。

(四)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

在全球氣溫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 — 0.5℃。1986—2012年,我國連續出現了21個全國性暖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損失增加,水資源短缺和區域不平衡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產損失巨大、糧食安全壓力增加,海平面持續上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威脅。據2006年底發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未來中國氣候變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來50年至80年全國平均氣溫升高2—3℃;到20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可能上升的幅度爲10—16cm,導致海岸區洪水氾濫的機會增大;氣候變化將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如果不採取措施,21世紀後半期,中國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最多可下降37%;今後20年至50年間的農業生產也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衝擊。面對未來氣溫升高及其可能導致的一系列嚴重後果,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爲當務之急。

(五)發展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比較迅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

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學年論文

(三)我國與發達國家技術合作潛力非常大

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在低碳技術方面還存在較大落差,有較大改進餘地。另一方面,低碳技術國際合作的機會在增加。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背景下,中國作爲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應抓住時機,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加快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速度。但是,也應該看到,技術合作的實際進程存在一定困難。由於涉及知識產權、商業利益等諸多原因,中國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技術

(四)我國“十一五”期間發展的循環經濟爲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在“十一五”期間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爲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爲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爲特徵,是對傳統“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與時下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是一致的。循環經濟的發展,爲我國經濟發展創立了新的發展模式,也爲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打下了一一定基礎,有利於低碳經濟的發展。

五、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5個政策建議

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低碳經濟政策推動。

(一)低碳經濟教育政策

第一,明確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應從組織、管理方面解決低碳教育責任不明確的問題,把低碳教育納入國家和地方教育體系中去,成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的重要職責,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個體自發行爲,變成政府行爲。政府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內容,不斷完善低碳教材體系,加大低碳教育的師資培訓。

第二,籌建專門的低碳博物館。博物館是向公民宣傳普及各種科技知識的場所。應將低碳博物館的建立健全納入政府議事日程。除了建立國家、省、市各級低碳博物館之外,也可在現有的博物館基礎上

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學年論文

低碳經濟工作的規範化、定量化和系統化。

第二,建立針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低碳考覈制度。在環境保護、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往往出現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因此,在發展低碳經濟時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一是通過法律、法規規範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權利和義務。二是進一步推行“低碳gdp”考覈制度,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指標體系,將現行的gdp指標扣除因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消耗、生態環境退化的損失。

三是進一步推進低碳發展的評價指標納入地方的經濟覈算體系和政府官員的政績考覈。

第三,進一步完善低碳認證制度。低碳標誌是一種產品的證明性商標,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從產品原材料的採掘到最終廢棄物的處置,整個生命週期過程均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低碳認證一方面有利於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促進低碳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企業低碳意識。

第四,建立押金退款政策。由自然資源開發者和新建工業項目者向環境管理部門交納一定數額的押金,以此來保證其在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和開發後對生態環境的恢復。

(四)低碳技術支持政策

第一,完善低碳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推行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低碳產品開發人員的技術入股、專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經營政策,採取期權、期股等各種分配激勵方式,以獎勵在低碳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使他們的薪酬水平與人才市場接軌。放寬低碳技術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獎勵力度,使低碳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崗位技能、工作業績以及經濟效益緊密掛鉤。

第二,實施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採購政策。政府採購是彌補市場機制不足,保護、激勵技術創新的重要渠道。利用政府採購創造市場空間,對於實現低碳技術創新會起到極大的扶持和促進作用。在低碳

0

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學年論文

遏制能源、氣候、環境整體惡化的勢頭,僅僅依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支撐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理的。引導市場力量自覺防範、減排、治理污染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可採用下述措施調動企業、個人等主體投資低碳經濟的積極性:對企業低碳經濟投資項目在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對企業投資於防污設備給予投資抵免、稅前還貸、加速折舊等多種形式的支持;對低碳經濟融資給予稅收優惠;對低碳產業和有明顯污染削減的技術改造項目進行貼息 參考文獻

【1】 齊建國。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趨勢與環境分析。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eb/ol]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13 【3】 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經濟問題探索[j].2009(1):84-87 【4】 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太平洋學報[j].2005(11):79-87 【5】 過孝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二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3-71 【6】 莊貴陽。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j].綠葉,2007.8.【7】 孟德凱。關於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若千思考[j].管理科學文摘2007.09.【8】 鄭永紅,樑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和建議環境經濟[j].環境經濟,2009.11.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篇三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必要性及其政策建議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11-10-19 11:46:00 ] 作者:王友轉 編輯:studa110711

摘要:低碳經濟是當今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本文從能源、環境、氣候三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引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並提出一些政策建議。關鍵詞:低碳經濟能源環境氣候 1.低碳經濟的提出背景和內涵

自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理念以來,引起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利用和低碳或無碳能源開發。

2.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能源方面

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遠低於世界水平,並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和能源結構不合理現象並存。能源消費以煤碳爲主,出現“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這使得我國在今後較長時期內以煤爲主的能源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煤碳中含有大量的碳,在消費煤碳的同時,勢必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003年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個百分點。煙塵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來自燃煤。2006年,我國煤炭消費的比例上升到68.5qo,二氧化碳排放躍居世界第二。200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28.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4.0%。煤炭消費量27.4億噸,增長3.0%。2.2環境方面

中國從1999年進入重化工時期,工業廢氣和廢水排放量以及固廢產生量也進入迅速增長階段,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2%、8.5%和17%。綜合官方的文獻和專家的判斷(2006),中國的環境形勢大致是: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在不斷產生,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流經城市的河段95%以上受到嚴重污染;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喪失使用功能。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佔了16個;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全國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河皆幹、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頭”等現象。2.3氣候方面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使人類面臨新的挑戰。1986-2006年,中國連續出現了21個全國性暖冬,據2006年底發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未來中國氣候變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來50年至80年,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各國就減排達成新的協議。我國要完成到2020年單位cdp=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能源環境氣候問題,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根據環境庫茲涅茨理論,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與環境保護呈倒u型關係,而我國正處於谷點的左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使我國提前進入谷底,最終邁向u型的右邊,即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的同時,環境狀況也得到改善。3.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建議 3.1 加快能源、消費、產業結構的轉變

我國能源的使用以高消耗、低效率爲特徵,要做到科學合理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必須積極調整能源結構,降低對化石能源和碳基能源的依賴。如開發新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加快風電太陽能等清潔高效能源建設。以此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我國經濟增長仍依賴於第二產業,作爲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比重尚發展不夠。應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減少第一、二產業的比例,加快發展服務業。另外,還應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如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的產業,將農作物的秸稈用於發展沼氣等。

消費結構方面主要通過改變人們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如倡導人們出門使用自行車或公共汽車等綠色交通工具,家中使用節能家電及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等,漸漸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費的生活方式。3.2加大研發力度,進行技術創新。

我國應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新技術,降低企業採用低碳經濟所需的技術成本,保證企業的技術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標準。由於低碳技術是一個新領域,搶先發展具有先發優勢,一方面可以爲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有利於保護環境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此外,還應發展清潔能源機制(cdm機制)建設,加強國際間技術交流合作。cdm是當前發達國家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義務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cdm項目有利於獲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減排額度,並實現低碳技術與資金的引進。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環利用,實現經濟的低碳循環。

3.3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宣傳

政府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發揮着巨大作用,如:限制高碳產業的發展,加大對高碳產業排放量的徵稅力度;積極引導扶持低碳產業,對低碳產業的稅收予以減免。完善市場體制,健全排污權交易機制,促進產業之間的競爭,擴大碳交易市場,如碳匯較多的省可以按一定價格向碳匯較少的省購買碳排放額等。通過植樹造林,種植草皮,治理沙漠等措施增強綠化面積,增加碳匯儲備。通過一系列的媒體,對廣大民衆進行節能、綠色消費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參考文獻:

[1]陳曉春,張喜輝.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2009,(2).

[2]劉傳江,馮碧梅,低碳經濟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啓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5). [3]邵玲、胡少維.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須儘快出臺[j],金融與經濟,2009,(9). [4]黃棟,李懷霞.中國行政管理j],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 府政策,2009,(5).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篇四

自去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出臺之後,關於“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種種猜測及討論也隨即熱鬧起來。

“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要達到15%左右,同時要增加40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和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承諾必將爲“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制定增加壓力。如何統籌接下來的兩個五年規劃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如何上承“十一五”的低碳之路,下啓“十二五”的綠色之途,“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確定成爲上述方程式的唯一解。

低碳起步,目標先行

在國際碳減排形勢與國內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下,我國能源問題正面臨着必須確定未來戰略方向的路口,低碳戰略勢在必行。

《低碳管理》一書將“低碳戰略”定位爲“以低碳作爲發展模式、產品標準和無止境目標的宏觀架構。”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作者陳軍將低碳戰略大致分爲三個階段:節能減排、使用新能源、碳捕獲技術。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碳捕獲技術大規模實施太不現實,而新能源的應用也處於初期階段,效果有限,唯有節能減排是當下最可行、最切實的途徑。

起點易行,但並不意味着前方是坦途。

“節能不僅僅是爲了應對氣候變化,節能還應對能源供應安全。節能目標同時也是實施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有利抓手。”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向記者表示。

“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在一片高歌中猛進,基本完成了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標,但也付出了經濟發展轉型中的陣痛代價。

時值“十二五”開局之年,既能快速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又能使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軟着陸”,既能體現大國責任又能保護自身避免“懸空”發展的節能減排目標,成爲我國低碳戰略科學起步的有力推手。

承上啓下,適度從嚴

“„十二五‟規劃要堅持制定節能減碳高目標並強化實施,才能產生實效。”楊富強表示。

據楊富強介紹,根據有關部門研究,重化工和高耗能產業的增長速度在“十二五”期間將會放緩。加上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和對高耗能產業的調整,能耗增長速度將會降低。如果在“十二五”期間採用低於18%的節

能目標,即靠經濟發展的“慣性”就可達到,就會失去了政策目標的指導意義,不利於應對中國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

另外,“十一五”期間奠定的節能減排基礎也是楊建議堅持高目標的原因。“十一五”期間出臺的各種節能減排措施進一步完善落實,並在“十二五”期間陸續推出更有力的市場機制和激勵措施如價格、稅收、碳市場、獎勵、碳稅等,楊富強堅信,“十二五”期間達到能源強度下降20%左右的節能目標是有保證的。

隨着經濟結構的慢慢轉型,節能技術的不斷髮展,“十二五”實現節能減排的高目標似乎也十分樂觀。“„十一五‟期間總的結構節能佔節能總量少於10%,技術節能佔絕大多數。„十二五‟期間將調整經濟結構作爲重點,顯然經濟結構節能將會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因此„十二五‟期間的節能目標要定得高些,才能指導和狠抓結構節能。”楊富強說。

目標分配,因地制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一次將節能減排納入約束性目標的“十一五”已經完美收官,諸多經驗和教訓將成爲我國實行低碳戰略的寶貴財富,基於此,“十二五”的指標確立及實行將更科學、更合理。

有了經驗,便有了優化的途徑。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曾表示,在“十二五”期間,會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來實現碳排放強度降低的目標。比如現在已經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探索開展碳交易,在“十二五”期間碳交易可能會走得快一些。

針對節能減排目標的實行和分配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環保部科技委員會會員馬中也在《對節能減排指標的理解和再思考》一文中提到,在節能減排指標選取方面,應考慮地區污染特點,選擇合適的減排目標;在節能減排指標分配方面,建議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特徵,使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地區發展統籌兼顧,同時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資金和技術的扶持力度,促進其節能減排;對待企業,應充分考慮企業性質、能耗及污染排放數量等,合理分配企業指標,同時採用積極的資金、技術和信息扶持政策,促進企業執行節能減排目標。

目標明確,方能走得踏實;目標合理,方能全力實現。乘着“十一五”的節能減排東風,“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又將以何種力度出現?這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氣魄,更是一種承上啓下、合理統籌的智慧。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篇五

聯繫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談談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們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氣候作爲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目前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現象,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爲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現今低碳經濟成爲熱點問題,應該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內外因的綜合作用力,正推動着我國走向低碳經濟的時代。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中國的主題就是“低碳減排,綠色生活”,作爲中國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與使命,共建我們的綠色家園!

也許,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達斯”的區別,或許還有很多人認爲《後天》、《2012》只是純粹虛構的美國大片,全球氣候變暖會議只是和自己沒有多少關係的國際新聞……而實際上,當全球的政治精英們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爲人類爭取最後一個機會時,地球變暖衍生的惡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走進了洛陽,走進了河南,它並不遙遠,它就在你我身邊瞪着猙獰的眼睛,製造着一個接一個禍端……

“現在的天氣預報工作越來越難做了。怪異的天氣總是違反規律,讓人難以捉摸,以前所謂的規律總是被現實改變!”河南省氣候中心副主任王紀軍博士感嘆道,“每一次準確的預報,都凝結着氣象預報員的智慧和汗水!”

王紀軍博士可以輕鬆地爲他的感嘆找來佐證——

2009年11月初的鄭州,秋天似乎根本不願離去,太陽溫暖,綠樹蔥蘢,大街上還能看見穿短袖的人。但11月10日,氣溫驟降,當晚突降暴雪。11日晚9時10分左右,大雪漫天中,突然電閃雷鳴!12日,鄭州降雪量和積雪深度均創下“歷史新高”——超過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一日最大紀錄。

2010年的4月14日,來洛陽參觀牡丹花會的遊客們都會因看到雪中牡丹這一“奇觀”而驚歎不已。而在這天的前後幾天洛陽都是陽光明媚,春意甚濃。

全球暖化,不僅帶來了沙塵,還有暴風雪、寒流,暴雨、熱浪等等極端天氣接踵而來。專家預測,全球氣候還會進一步變暖,並且變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國的《科學》雜誌,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2009年之後,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氣溫將超過歷史上最高的1998年,將有更多的極端天氣頻繁出現,人類不得不面臨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的考驗。同時聯合國評估報告提醒,人類如果不重視環保,到本世紀末,平均氣溫最多將上升6.3攝氏度,這是一個怎樣可怕的數字?簡單講,如果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僅在亞洲,每年就有700多萬人,面臨洪水侵襲。如果氣溫上升4攝氏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面臨缺水問題。

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在我國降雨量最爲豐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旱魃肆虐。農田龜裂、塘壩乾涸、河溪斷流……3月23日,來自國家防總的統計數據顯示,因乾旱造成飲水困難的人數已達2271萬,其中旱情最嚴重的雲、貴、川、桂、渝五省份達1805萬人;我國耕地受旱面積1.14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8796萬畝(重旱2798萬畝,乾枯1381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萬畝。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積達9654萬畝,佔85%。

除了乾旱、氣候反常、全球變暖之外,水資源短缺、居住環境惡化、經濟損失加劇、海平面上升、人類健康受威脅、物種變化加劇等等衆多問題都亟待解決。

面對全球暖化的大危機,作爲大學生的我們也要爲祖國、爲世界來自己的一份力。我們不能阻止氣溫的上升,不能控制兩極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雲南的乾旱。因爲它們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了,我們只能儘量減少災難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隨着被譽爲“改變地球命運”的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兩會“低碳經濟”關鍵詞的熱化,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對低碳的宣傳,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被社會各方面以及廣大老百姓所詳知。

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城市不僅是政府、專家的事,積極樹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低碳經濟”不僅意味着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着引導公衆反思哪些習以爲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低碳生活,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垃圾回收以及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每個節能細節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對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的一種支持。

我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於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製造業、建築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衆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衆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爲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爲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因此,倡導低碳經濟、改善生活方式,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不僅是企業行爲,也是一項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爲在校大學生的我們,可以隨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網,去上課時電腦別待機,出去的時候關掉一切電源。多用電郵,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打印機;儘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爲製造他們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門儘量步行,低碳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同時,主動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爲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爲全球熱點。節能減排勢在必行,低碳發展已經逐漸成爲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低碳生活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必然要有負責任的公民。我們不僅要倡導低碳生活,更應該主動踐行低碳生活。

因爲人類只有一個共同地球,選擇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青年大學生知識廣博、充滿朝氣、思想認識趨於理性、踐行低碳熱情高漲,有着„承前啓後‟的社會責任,是„低碳發展‟的生力軍和先鋒力量,是最好的的踐行者、宣傳者。節約每一滴水,讓我們擁有更蔚藍的海洋!節約每一度電,讓更多的角落灑滿光明!倡導節能低碳環保,需要你我齊心協力。讓我們行動起來,用我們的智慧和雙手,積極加入到節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將節能低碳低碳的環保意識傳播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同努力,以心繫家國的使命感,積極行動起來,爲綠色節約型華園的構建做出表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答者: z31621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