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漢族的由來歷史是什麼通用多篇

漢族的由來歷史是什麼通用多篇

漢族的由來 篇一

漢族,是上古傳說中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民族。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爲,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爲漢人的“文化共同體”。學術界普遍認爲漢族是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爲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的統一的民族。漢族別稱“華夏族”、“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中原人”等。二十世紀之前較常用的名稱爲“華夏人”。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爲這一族羣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爲“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晉朝以前漢族主要分佈於中國北方,隨後因永嘉之亂大舉向南遷徙,南遷漢族則和與漢族基因及語言相異的中國南方原住民混居。這歷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

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爲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爲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佈,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佈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算命

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爲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擁有衆多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和數學成就爲世人矚目。古代農學曾有農書370餘種。在古代漢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佔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說等也著稱於世。

漢族的文化 篇二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多年,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爲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爲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餘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爲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爲代表;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爲世人所矚目,如張衡、祖沖之等已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佔有顯著地位,涌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爲“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鉅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也涌現出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總結:綜上內容所述得出,漢族在我國的歷史上有着幾千年的歷史了。至於漢族的由來古人一直都認爲是上古傳說中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民族。而文化上看,漢族的文化是體現在很多方面的,文字上都有着無數的代表著作珍寶。

漢朝以“漢”爲國號,得名於漢朝 篇三

漢族的族稱,得名於漢朝。漢朝以“漢”爲國號,是因爲其開國皇帝劉邦曾被封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由此可見,“漢”的初義是國名,其範圍約在當今四川省及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後衍爲朝代名稱和民族名稱。

究其原,“漢”的本義是水名,指漾水。載籍所見,秦漢時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爲漢”(《說文·水部》漾條),此漾水又名西漢水,流入嘉陵江,匯入長江;二是“蕃冢導漾東流爲漢”(《尚書·禹貢》,蕃冢山在今陝西寧強縣),此漾水又名東漢水,時又稱沔水,即今漢水,亦匯入長江。

漢族以“漢”爲族稱,並不意味着漢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漢國或漢水流域。誠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構成漢文化的兩支極重要的古文化,但漢族的文化中心很長時間裏都是在關中平原和黃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爲主源流,匯合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漢時代,形成統一的'漢文化。

漢族,是上古傳說中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民族。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爲,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爲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學術界普遍認爲漢族是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爲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的統一的民族。漢族別稱“華夏族”、“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中原人”等。二十世紀之前較常用的名稱爲“華夏人”。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爲這一族羣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爲“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爲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爲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佈,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佈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