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由來和習俗(通用多篇)

七夕節的由來和習俗(通用多篇)

七夕節的來歷 篇一

七夕是中國的浪漫情人節,也就是農曆七月初七,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民間如何過七夕 篇二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爲“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爲“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穿針乞巧

七夕節的傳說 篇三

七夕節也稱作乞巧節,這是一個節日比較獨特的形式,也在側面反映出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裏面有一個比較流傳較遠又獨特的活動。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樑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爲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七夕的優美句子 篇四

1、所謂歲月靜好,好不過能有個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歡,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餘生,願我們彼此默契,走盡千帆,仍能攜手相伴。

2、我有風裏雨裏的暴脾氣,可我最愛的人還是你。

3、初識你,那是緣分的天意,喜歡你,那是心靈的所繫,愛上你,那是幸福的開始,擁有你,只願一生不分離。

我們之間沒有驚天動地的虐戀情深,但我有一顆真心,滿滿的全是你。

4、你的身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漸漸地,如呼吸一般,一秒鐘也不中斷,弄得我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5、你是百看不厭的書,我甘願翻閱細讀,字字珍貴,句句入心。

6、如果叫我許願,我希望:晴天,我願做一隻寵物;雨天,我願做一把雨傘;總之,時刻被你帶在身邊,你走到哪我跟到哪。

七夕節的來歷 篇五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的來歷 篇六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爲“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爲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的來歷 篇七

1、自然天象崇拜普遍認爲,七夕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將天空進行了規劃,還將天文星域和地理區域對應了起來,並稱之爲“分星”,而在地理中,也被稱爲“分野”,古人爲了更好的分星,將牛宿星和織女星合稱爲牛郎織女,後經過民間的藝術加工,就有了現在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故事。

2、數字崇拜相傳七夕節的還有古人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有關,七夕節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古代民間有將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七重”作爲吉慶日,認爲是“天人相通”的日子,於是就慢慢的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了。

3、七姐誕還有一種說法是七夕來源於七姐的誕辰。七姐指的就是織女星,在農耕文明盛行的古代,紡織業是非常發達的,而七姐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也被視作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在七月七日就有乞巧的風俗,希望天上的女神讓她們更聰慧,紡織更爲靈巧,同時還祈求能獲得美好的姻緣,家庭幸福。

牛郎織女的傳說 篇八

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爲“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爲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崑崙”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崑崙”的故事說田崑崙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崑崙。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裏?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岡,都被稱爲“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比如日本福岡說只是當地人的一種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