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基礎檢測 篇一

1、下列句中加點字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千巖萬轉路不定(zhuǎn ) 熊咆龍吟殷巖泉(páo )

B.對此欲倒東南傾(qīng ) 送我至剡溪(shàn )

C.淥水盪漾清猿啼(lù )腳著謝公屐(jī )

D.海客談瀛洲(yíng )越人語天姥(lǒo )

2、對“夢遊天姥吟留別”讀法正確的一項是 ( )

A. 夢遊/天姥/吟/留別 B. 夢遊天姥/吟留別

C. 夢遊/天姥吟留別 D. 夢遊天姥吟/留別

3、下列詩句中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對此欲倒東南傾(倒:倒下)

B.慄深林兮驚層巔(慄:使……戰慄)

C.列缺霹靂(列缺:指閃電。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動(悸:心驚,心跳)

4、以下對“之”字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

A.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結構助詞“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襯音助詞)

C.惟覺時之枕蓆(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D.失向來之煙霞(襯音助詞)

5、對下列詩句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勢拔五嶽掩赤誠”是說天姥山的山勢高過五嶽,遮掩了赤誠。赤誠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飛渡鏡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間就飛過了倒映着月影的鏡湖。鏡湖又名鑑湖,“鏡”“鑑”同義。

C.“謝公宿處今尚在”句中的“謝公”是指南朝詩人謝靈運,他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宿。

D.“身登青雲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雲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階。

6、下面關於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

A. 古來優秀的送別詩作不可勝數,而李白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詩人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爲我們描述了一個無憂無慮溫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 唐代詩歌繼承了漢魏以來的五言、七言古體詩,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一首古體詩。

C.《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富有浪漫主義風格的長詩。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爲我們描述了一個美麗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諸多形象。這些形象活靈活現,令人眼花繚亂。

D.《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吟誦留別之情的詩作。雖寫夢遊,實則爲“吟”,詩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7、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①雲霞明滅或可睹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

B. ①我欲因之夢吳越 ②踐華爲城,因河爲池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間 ②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②沛公安在

8、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點的詞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雲青青兮欲雨

A.慄深林兮驚層巔 B.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C.虎鼓瑟兮鸞回車 D.別君去兮何時還

9、詩人夢遊天姥,寫看到山上的奇異景色後,又寫洞天中的'仙人聚會,有什麼作用?以下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從幽靜的湖月到壯觀的海日,從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慄的深林層巔,再到色彩繽紛的神話世界,使詩人苦悶的靈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寫神仙世界的景色壯麗,人物非凡,驚心炫目,光耀奪人,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隱喻長安城裏的貴族樂園,以神仙世界的難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權貴排擠的遭遇。

D.寫洞天世界日月燦爛,仙人盛會雍容和睦,意在反襯現實的黑暗,詩人一心遨遊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的憎惡。

10、對“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四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A.這四句與“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相照應,作爲過渡句,一個寫進入夢境,一個寫回到現實。

B.句中“忽”寫出了對好夢不常惆悵,“恍”寫出了夢幻破滅的煩惱,“長嗟”“惟”“失”寫面對現實的痛苦。

C.“向來之煙霞”指詩歌開頭“海客”“越人”的言論及詩人自己對天姥山高大雄偉的描寫。

D.這四句寫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即破滅,不能隨心所欲地在夢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蓆之上的痛苦心情,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11、以下對這首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李白遊歷了天姥山之後而寫的一首留贈給友人的詩歌。

B.這首詩隨詩人情感與思緒的變化,句式與節奏也在不斷變化。“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四句連用四字句,節奏緊湊,生動地描繪出洞天石門打開時的雄偉氣勢。

C.詩中特意提到南朝詩人謝靈運,是因爲謝靈運在政治失意後遊山玩水,曾在剡溪住過,李白有意仿效之。

D.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卻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所以在詩中既表現出追求自由、蔑視權貴的思想,又有無力迴天的感傷。

12、關於與古體詩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一般將唐以前創作的詩稱爲古詩,也叫古體詩、古風。唐以後的詩一般叫律詩,格律詩,或叫近體詩。

B.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相對於唐代成熟的律詩而言的。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爲主而雜有長短句的。

C.古詩沒有嚴格的平仄,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篇幅一般較長,容量較大。

D.李白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各體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絕,杜甫稱讚他的詩爲“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13、默寫:

①描寫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②詩人登山時的見聞(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③描繪仙人盛會異彩繽紛的場面(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④表現本詩主題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14、“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能力檢測]

閱讀李白《古風》(其十九首),完成後面的題。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15、依次寫出這首詩押韻的字。

16、給下列字注音釋義。

①躡

②揖

③曳

④凌

17、與課文比較,這兩首詩寫的仙境有什麼區別。

18、體會這首詩的意境,說說末四句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9、對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首句寫詩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嶽華山的最高峯蓮花峯,經過千里跋涉,終於見到明星仙女。

B.二、三句描繪了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玉女的纖纖素手拈着粉紅的芙蓉,凌空而行,遊於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寬廣的長帶,迎風飄舉,升向天際。

C.第四、五句是詩人想象被邀請來到雲臺峯,與仙人衛叔卿長揖見禮,並一同遨遊於太空。

D.第六、七句描寫被胡兵佔據的洛陽一帶,人民慘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祿山及其部屬卻衣冠簪纓,坐了朝廷。

20、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用遊仙體寫的古詩,與《夢遊天姥吟留別》是相同的。

B.詩中用衛叔卿的故事暗暗關合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不事權貴,傲岸不羈的性格。

C.在這首古詩中,詩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過美妙潔淨的仙境和血腥污穢的人間這樣兩種世界的對照表現出來的。

D.作者借遊仙表現了對現實的反抗和對理想的追求,情調從悠揚到悲壯,風格從飄逸到沉鬱。

別具匠心的構思。 篇二

《文心雕龍·章句》在論及文章的結構時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這是就文章的一般結構而言。然而詩歌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文章。它可以按照詩人感情的需要,進行大幅度的跳躍。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詩人突破了一般留別詩“有別必怨,有離必傷”的陳規俗套,全然不寫惜別之情,而是借“別”抒懷,另有寄託,寫成一首驚心動魄、衆音繁會的紀夢詩、遊仙詩,藉此來表明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爲此,不按生活的順序,逐個描繪每一事物,而是以熾烈的感情去燃燒讀者的心靈。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膽地展開想象,盡情地予以揮灑。明代胡應麟以爲這首詩“無首無尾,杳冥昏默”,似乎不可捉摸。然而仔細尋繹,還是具有嚴謹的規律性的。正如《唐宋詩醇》所說:“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該詩在構思上,不同於一般觸物生情、感事抒懷之詩,而是離開現實生活,把主觀世界的活動外化爲幻想,製造出一片幻影,任憑主觀意願在幻覺裏自由的馳騁,不受現實生活的約束,因此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這種構思,最大限度地表現了李白對發揚個性自由的獨特追求。

詩人寫神仙世界的美好,正是爲了反襯現實社會的惡濁;寫自己對仙境的嚮往,正是爲了表現對塵世的憎惡。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彷彿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真正的解脫。正是由於這種別具匠心的構思,使得全詩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從而構成了全詩浪漫主義的華贍情調。

該詩雖分成三段,然而彼此關聯,不可分割,不僅自始至終,“以氣爲主,以自然爲宗”一氣呵成,渾然一體;而且每兩段之間都以關鍵性的詩句作爲紐帶,加以綰合。例如第一、二段之間,用“我欲因之夢吳越”來承接上文:二、三段之間以“失向來之煙霞”結上啓下,環環緊扣,宛轉相生,不留斧鑿之痕,表現了詩人高超的結構技巧。

《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 篇三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爲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於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後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爲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託,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絃,就是詞的濫觴了。至於歷來被稱爲“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於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爲好呢?

註釋:

瀛州: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兩座名蓬萊、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縣北,天台山的南面。鏡湖:又名鑑湖,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縣南。謝公屐:謝公,南朝詩人謝靈運。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他“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着木屐,目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金銀臺:指神仙居所。白鹿:傳說中神仙所騎的神獸。

李白在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準備由東魯(今山東省南部)南遊越中時,寫了這首向朋友們表白自己心情的詩。全詩既寫夢境,也寫現實,構思縝密,極富想象,將神話傳說和實境奇幻地交織在一起。這是詩人迭遭失意後對神仙世界的嚮往,覺得只有夢境才更值得流連;然而夢總是要醒的,一旦接觸到現實,只能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呼喊。全詩興到筆隨,酣暢淋漓地傾瀉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縛,只有李白這樣的偉大詩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氣勢。這首詩又題作《別東魯諸公》。

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 篇四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爲人傳誦,被視爲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爲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爲之戰慄,層巔爲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

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爲衣,驅長風爲馬,虎爲之鼓瑟,鸞爲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啓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纔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

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爲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鑑賞《夢遊天姥吟留別》 篇五

從李白生平所述的各種詩歌中,都能反映出他是一個追求個性自由的詩人,而且他極賦有才華,但是卻懷才不遇,不禁心有所悲,更因爲他個性的傲岸,爲權貴所不容,放使得他對腐敗的政治有更深刻的認識,由於種種遭遇使之感慨萬分,方寫下“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

整首詩形式自由多變,句式長短不一,並結合了楚辭的特點,使全詩朗朗上口,便於抒情。而且這首詩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用稍帶誇張的手法將天姥山的清幽、壯美寫的淋漓盡致。首段中,未出現任何一個描寫天姥高大的字眼,卻綜合對比與烘托,將天姥描畫得神祕且雄壯,頗有“一覽衆山小”的磅礴之勢。

詩人也借夢境表達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相敬相愛,雍雍穆穆的極樂世界。然夢醒之後,面對現實的殘酷與黑暗,心情陡轉,文也隨之跌宕,全詩可謂波瀾起伏,令人倍感其意。

其次,詩人選題極妙,用“吟”一字,既寫出本詩的體裁,又寫出本詩的風格——自由浪漫,又有悲秋感嘆之意,與其心境形成照應,帶有點睛之意味。

《夢遊天姥吟留別》又名《別東魯諸公》,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第二句寫的,唐玄宗天寶元年(742)。蔑視權貴、對現實不滿、不屈於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濟蒼生、安社稷、輔佐明君治理天下。

賞析 篇六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爲人傳誦,被視爲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爲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爲之戰慄,層巔爲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爲衣,驅長風爲馬,虎爲之鼓瑟,鸞爲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啓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纔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爲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詞語解釋 篇七

海客:航海者。

瀛洲:傳說海中三神山之一。

微茫:隱約不清。

信:確實。

越:指今浙江一帶。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東。

明滅:時亮時暗。

拔:超越。

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北。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與天姥相對。

此:指天姥山。

之:指上述越人的。話。

鏡湖:在今浙江省紹興。

剡溪:在浙江嵊縣南。

謝公:南朝謝靈運。他往遊天姥曾投宿剡溪。

綠水:清澄的水。

謝公屐:謝靈運爲登山特製的木屐。

青雲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級。

天雞:傳說桃都山有樹名桃都,上有天雞,日出時則鳴,天下雞跟隨啼鳴。

路不定:指山路變化多端。

暝:黑暗。

殷:震動。

慄:戰慄。

雲巔:層疊的山峯。

青青:此指深沉。

澹澹:波光閃動。

列缺:閃電。

霹靂:雷聲。

崩摧:塌毀。

洞天: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洞府。

訇然:巨大的響聲。

青冥:天空。

金銀臺:傳說中神仙所居,以金銀裝飾的樓臺。

霓:彩虹。

雲之君:雲神。此泛指神仙。

鼓:演奏。

回:運轉,駕馭。

如麻:形容多。

悸:心動,驚懼。

恍:恍惚,心神不定的樣子。

向來:剛纔。

煙霞:指夢中美好的景象。

此:指夢的幻與滅。

君:李白作此詩時準備由東魯下吳越,此君指東魯友人。

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隱士的坐騎。

摧眉折腰:低眉彎腰。意爲奴顏婢膝。

事:侍奉。

《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 篇八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相當複雜。李白從離開長安後,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悶憤怨鬱結於懷。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虛幻的神仙世界和遠離塵俗的山林去尋求解脫。這種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卻不能一筆抹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李白在精神上擺脫了塵俗的桎梏。而這才導致他在詩的最後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樣激越的呼聲。這種堅決不妥協的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情緒正是這首詩的基調。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爲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爲之戰慄,層巔爲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爲衣,驅長風爲馬,虎爲之鼓瑟,鸞爲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啓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纔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爲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夢遊天姥吟留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九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

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註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閃電。

6、摧眉:低眉。

譯文

海上來客,談起東海仙山瀛洲,

說它在煙濤浩渺中,實難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那裏的天姥山,

儘管雲霞或明或暗,間或可見。

天姥山高聳入雲,象橫臥天際,

高超五嶽遮蓋赤城,其勢無比。

天台山,傳說高達四萬八千丈,

面對天姥山,象拜倒東南偶下。

我想遊天姥,因而夢遊了吳越。

一夜飛越,夢裏見到鏡湖明月。

明月清輝,把我身影映在湖裏,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當年謝靈運的住處,至今猶在,

清波盪漾猿猴長啼,景緻悽悽。

我腳穿着,謝靈運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峯巒,如上青天雲梯。

在雲間的山腰,可見東海日出,

身體懸在半空,可聽天雞鳴啼。

山中盡是躚遙道路千回萬轉,

迷戀倚石賞花,忽覺天色已晚。

熊吼聲龍吟聲,在巖泉間震響,

深林爲之驚ⅲ峯巒火之抖顫。

烏雲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盪漾,湖面騰起雲煙。

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

山丘峯巒,彷彿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門, 在隆隆聲中打開。

洞裏天空青暝暝,望不到邊際,

日月交相輝映,照耀着金銀臺。

雲神們以彩虹爲衣,以風作馬,

他們踩踏祥雲,紛紛飄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鸞鳥拉着車駕,

仙人翩翩起舞,列隊縱橫如麻。

忽然令人膽顫,不由魂飛魄散,

恍恍惚惚驚醒,不免惋惜長嘆。

醒來時看見的,身邊唯有枕蓆,

方纔美麗煙霞,已經無影無跡。

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

萬事從古都象,東去流水一般。

我與諸君作別,不知何時回還?

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

我豈能低頭彎腰,去事奉權貴,

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名山,着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 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現實。雖離奇, 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 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夢遊天姥吟留別》賞析: 篇十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爲人傳誦,被視爲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相當複雜。李白從離開長安後,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悶憤怨鬱結於懷。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虛幻的神仙世界和遠離塵俗的山林去尋求解脫。這種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卻不能一筆抹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李白在精神上擺脫了塵俗的桎梏。而這才導致他在詩的最後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樣激越的呼聲。這種堅決不妥協的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情緒正是這首詩的基調。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爲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雲梯。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爲之戰慄,層巔爲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爲衣,驅長風爲馬,虎爲之鼓瑟,鸞爲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像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啓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纔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纔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爲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兮辭》。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