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火星知識(通用多篇)

火星知識(通用多篇)

火星的環境介紹 篇一

溫度

火星的軌道是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16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爲218K(開爾文,溫度單位,即從絕對零度-273.15℃開始的攝氏度)(-55℃,-67℉),但卻具有從冬天的140K(-133℃,-207℉)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的跨度。儘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大氣

火星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約1%,非常乾燥,溫度低,表面平均

溫度零下55℃,水和二氧化碳易凍結。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爲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產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遺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爲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着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奧林帕斯山脈的頂端卻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乾冰)覆蓋着。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着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層(左圖)。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由海盜號測量出)。但是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

四季變化

1781年,天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根據火星上那些標記隨着火星自轉而移動的方式,推斷火星的自轉軸也是傾斜的,而且傾斜的角度幾乎與地球自轉軸傾斜的角度相同。

既然這樣,火星就應該像地球那樣有冬去春回,寒來暑往。

主要體現在兩極冰蓋大小的變化,夏季冰蓋就縮小,冬天就擴大。

地球上一年時間的長度是365.2422天,除了月球亦步亦趨地跟着地球繞太陽旋轉,年的長度相同外,在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上,年的長度是有差異的。在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稱爲類地行星,它們自轉較慢,沒有衛星或衛星很少)中,火星上的一年最爲漫長,有687個地球日。既然火星自轉軸與地球自轉軸傾斜的程度幾乎相同,按說火星上的季節變化方式應與地球相同。但由於火星上每個季節的時間比地球上長一倍,再加上火星比地球離太陽遠,所以火星上的每個季節都比地球上相同的季節要寒冷。另外,由於火星繞太陽公轉的橢圓軌道比地球橢圓軌道要扁,導致火星南北半球的四季差異比地球上更爲顯著。由於同樣的原因,火星上四季長度的差異也比地球上四季長度的差異更大。地球上各個季節長度的差異最多不超過5%,而火星上北半球的春季竟比秋季長1/3左右。

火星名字的由來 篇二

大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稱她爲“紅色之星”;而古巴比倫人則稱這顆“紅色之星”爲“死亡之星”;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好像對火星也沒有好感,認爲自己在地球上的一舉一動總是被火星上的“人”監視着,所以爲它取了一個不太友善的名字:Mars,即古羅馬戰神的名字,甚至把它視爲“星際大戰”的恐怖星球。火星的英文名是Mars,這是羅馬神話中戰神的名字,在希臘神話中他的名字叫阿瑞斯。他的形象在這兩種神話中完全不同。希臘神話裏,他極其易怒,是個只懂得用暴力解決問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人緣和“神緣”都不怎麼樣,除了他的情人阿弗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之外,幾乎誰都不喜歡他。而在羅馬神話裏,他不但驍勇善戰,甚至成了羅馬人的祖先。大家都知道那座矗立在羅馬城內的那座狼喂孩子的雕像吧,那兩個孩子的親生父親就是這位偉大的戰神馬爾斯,由此可知戰神的形象在古代羅馬人的心目中有多高大。

火星要叫火星的原因 篇三

宇宙深處,銀河之中,有一個神祕的紅色天體,叫“火星”。由於其呈紅色,熒熒像火,所以它又被稱爲“紅色行星”。火星是中國人給它取的名字,歐洲人則把它稱爲戰神星。火星之所以叫火星,一是,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比較低,人們觀測天象主要靠肉眼。那時九大行星中只有五顆可以用肉眼看到,於是星象家們就把這五顆行星與我們的陰陽五行相結合,分別命名爲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二是,因爲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火星通紅通紅,像燃燒的火球,所以把它叫做火星。實際上,火星之所以通紅通紅,是因爲火星上幾乎一年就有200次以上的風暴,這些風暴把火星刮的灰眉土臉,又因其土壤呈紅色,外表自然也就通紅。許多人聽到火星名稱,都以爲它十分的炎熱,其實,火星非但不熱,而且還十分冰冷,其常年平均溫度爲攝氏-23度左右。

火星介紹 篇四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爲15%,質量爲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爲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爲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爲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爲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相近公轉一週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爲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爲熒惑星因爲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爲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裏前綴areo-即爲火星,火星被認爲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爲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近距離約爲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爲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爲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爲接近,距離爲約5569萬公里。

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的時機。

火星文化

火星在西方被稱爲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爲“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爲農耕之神來供奉。後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爲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爲“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裏,火星是戰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徵着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