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民族聲樂文化(精品多篇)

民族聲樂文化(精品多篇)

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論文 篇一

一、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進程分析

二十世紀初,西方音樂開始逐漸滲透到中國,如學校的歌曲和舞蹈戲劇等都帶有明顯的西方音樂特點,這催生了一些音樂院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音樂教育的普及,同時西方音樂形式和方法的傳入也爲我國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增添了更豐富的色彩。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改革過程,在這一改革發展過程中,民族聲樂藝術逐漸打破傳統的束縛,按照現代聲樂標準不斷補充和完善,促進了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科學化發展。

特別是1927年上海國立音樂院的成立標誌着美聲正式作爲一種歌唱方法被納入到中國音樂院校教學課程中,這爲中國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增添新鮮的血液,並且在音樂發展中產生被積極的作用,所以在不同的程度上,通過環境對民族聲樂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然這也有利於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和教學管理形式的發展。

同時,隨着受到社會大背景的影響,比如五四運動的爆發、軍閥混戰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聲樂發展適應並不斷反映中國社會動盪的現狀,許多音樂作品切實反映人民羣衆的實際生活,帶有很強的批判性和現實性特點,與社會歷史的融合促進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

比如作品《白毛女》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這部作品成功塑造出了諸多具有代表性且能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狀態的角色,最爲典型的角色代表是喜兒的形象,這一典型形象不僅代表了當時處於社會低端深受壓迫和剝削的勞苦大衆,同時這一角色也具有極強的反抗剝削和壓迫的色彩。

所以這一作品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特點,代表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現實。

此外,類似的音樂作品還有歌曲《黃河頌》,這部作品是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這部作品的旋律極爲激昂,具有音域壯闊、氣勢磅礴的特點,通過這部作品充分表現了黃河兒女的無畏的英雄氣概和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日本、香港、臺灣和南洋等地的流行音樂開始蔓延,也爲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元素,爲民族聲樂的審美情趣增添了新的內容。

通過獨奏音樂會等新形式的出現,促進了不同演唱風格的形成,這爲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和聲樂作品,爲我國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經過多年的發展,分析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可以發現主要有以下兩大特徵:一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地域特色鮮明。

這受到我國土地遼闊,人口衆多的國情所影響,每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徵,這也就決定了音樂藝術特色的不同。

比如《結下終身的緣分》、《喜馬拉雅》和《珠穆朗瑪》等歌曲作品表現出了藏民族所獨有的音樂藝術特色;《獵場》等作品是典型的鄂倫春族音樂作品,這首歌曲語調抑揚頓挫,形象生動真實,具有明顯的特色。

二是在音樂風格上,南北之間的差異較大。

由於我國的地域環境南北分明,自然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在不同環境下所形成的聲樂藝術,其特色也就明顯不同。

比如四川《康定情歌》,不僅歌詞含蓄內斂,而且旋律婉轉流暢,是南方歌曲的典型代表,而西北民歌《信天游》的旋律高亢遼闊、起伏較大,具有典型的北方音樂的特點。

二、結語

總而言之,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了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促進民族聲樂藝術演唱水平和技能的提高,不僅豐富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風格特點,而且也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教學體系和教學管理形式的發展,這都有利於促進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

民族聲樂藝術論文 篇二

【內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國傳統民族聲樂和西洋美聲唱法的優點,將中國聲樂作品演繹得委婉動聽、真摯感人。

文章對常思思的藝術成長道路與演唱風格進行了系統的介紹,重點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以期引發對當前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常思思;中華民族聲樂;聲樂藝術;西洋美聲唱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繼承民族聲樂傳統與借鑑國外聲樂唱法之間展開了“土洋之爭”,爭論的結果是促進了我國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和完善。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以金鐵霖爲代表的聲樂教育專家,創建了一套較爲科學、系統的聲樂教學體系,爲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

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聲樂理論的踐行者,她屢次將美聲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華民族聲樂演唱中,形成獨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國內聲樂界人士和聲樂愛好者的關注。

本文通過介紹常思思的藝術成長道路及演唱風格,對常思思中西結合歌唱理念和方法進行探索研究,以期引發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趨勢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藝術成就與演唱風格

常思思16歲開始師從金鐵霖及其助教、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研室主任劉暢學習聲樂,經過嚴格的聲樂訓練,於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繼續師從金鐵霖與劉暢。

常思思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學習中,始終保持着優異的成績。

指導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常思思的音域、音色與其他聲樂學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導教師在民族唱法教學的同時,着力開發常思思的美聲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廣泛的發展。

,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團參加第13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參賽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編的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變奏曲》。

該曲鮮明的民族風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聲唱法的花腔技巧,讓常思思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衆多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13屆“青歌賽”的銅獎。

該曲也成爲了常思思的代表作。

此外,常思思還榮獲第6屆、第7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唱法銀獎,第8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唱法金獎,第8屆文化部全國聲樂比賽銅獎,全軍文藝匯演表演二等獎等。

從開始,常思思連續三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

8月,常思思在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演唱主題曲《不一樣的精彩》。

常思思先後錄製音樂電視片十部、出版演唱專輯《春天的芭蕾》和《紅》。

20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樂廳舉辦畢業音樂會“思源,思願——常思思獨唱音樂會”。

207月,常思思在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碩士研究生學習彙報獨唱音樂會“春天的芭蕾”。

其精湛的演唱、豐富的舞臺表現折服了現場的觀衆,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這兩場音樂會上,常思思演繹的曲目風格迥異、跨度很大,將技巧駕馭得恰到好處,贏得了觀衆的讚揚。

有藝術家這樣評價常思思:“她的唱法既有女高音的靈巧,也有抒情女高音的秀麗,更有戲劇女高音的張力。

”常思思巧妙地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特點相結合,演唱聲音位置高,吐字靠前,音域寬廣,可以自如地掌控音量和音質的變化。

常思思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氣息的支持,聲音連貫、流暢,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嗓音靈活,音色柔美、純淨。

其演唱既有美聲唱法技巧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又有濃郁的民族韻味,雅俗共賞,個性鮮明。

二、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

從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中可以看出,我國的聲樂藝術一直在受西方聲樂藝術的影響。

民族聲樂教學論文 篇三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教學現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我國的國土上生活着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國民族音樂的複雜性,致使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的難度大,教師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方式較爲傳統,整體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都比較落後和守舊。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於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和進步,更不利於民族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利於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在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課堂上,不同民族音樂的授課教師沒有分析學生的個體風格和個體特色,對民族聲樂的獨特演繹沒有進行科學評估。從這可以看出,我國相關的民族聲樂院校沒有形成和制定出教學考試評估體系和完善的民族聲樂教學方法。沒有完整的培養模式,就不可能使學生在民族聲樂的道路上進行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聲樂表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它的表演因素包括很多種,但是,在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中,沒有重視聲樂藝術的表演因素,反而更多的強調錶演技術,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不利於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良性發展。

二、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問題

(一)民族聲樂的特性越來越少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期,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主要通過民族聲樂演唱和聘請民間歌手示範表演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教學方式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在各個領域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民族聲樂教學方面也不例外,中國在音樂教學方面開始向西方學習,逐漸受到歐美國家的影響,很多院校開始把教學注意力轉移到流行音樂上,逐漸忽視了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很多的專業音樂院校或其他學校的音樂專業都去鑽研和發展流行音樂,在民族音樂教學上則不去花費時間和經歷進行研究和創新,所以社會進步,音樂發展,但是民族聲樂的教學還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聲樂教學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聲樂的具體風格,只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是知道民族聲樂的理論知識,而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無所知,民族聲樂在表演時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風格的神韻。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

(二)民族聲樂教材內容的缺陷性

由於開放國策的執行,歐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國,國內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樂上。所以高校的音樂教師和社會上的音樂人士都去研究和創新流行音樂的的形式、內容等,漸漸流行音樂的教材內容不斷地完整、具體、全面。民族聲樂的教材因爲沒有專業人士去研究和編輯,還停留在以前的狀態。在今天的很多音樂院校,民族音樂的教材還是原始的曲譜教材,音像音響等方面的內容還沒有進入學生的必修課。這種現狀的出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爲社會主流對民族聲樂的不重視,音樂院校的關注焦點不在民族聲樂上。另一方面,我國在民族聲樂方面缺乏專業人才,即使有很多音樂院校,他們的民族聲樂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進行深入的民族聲樂教學研究。

(三)“原生態”音樂的流行使其進入高校民族聲樂教學

伴隨着流行音樂對我國的影響,很多流行音樂的弊端開始暴露。例如歌詞的粗暴,思想的低俗等等,加之我國國內高校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忽視,這樣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大衆的關注。最近幾年來,各地的'電視節目開始掀起一股民族原生態歌曲熱潮。鑑於這樣的實際情況,許多高校開始改革,適當的關注民族聲樂教學。開始學習社會上對“原生態”民族音樂的追逐。高校在民族聲樂教學上引入“原生態”音樂可以一定程度上豐富民族聲樂的教學成果,但是“原生態”音樂畢竟不能等同於民族聲樂,使得實際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三、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的發展策略

(一)保證純正的民族聲樂唱法並不斷地進行改善

要保證純正的民族聲樂唱法,高校可以引進“原生態”的民歌歌手,然後對他們進行民族聲樂的專業知識培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民族聲樂中的原生態唱法,在此基礎上添加理論知識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得民族聲樂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更加自然。除此還要培訓他們各種聲樂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基本功,從而促進在教學環境中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

(二)重視對民族聲樂教材的編寫

在我國的大多數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材普遍不合理、不科學和不完善,曲譜教材不應該是民族聲樂的主流教材,應該以它爲基礎,不斷豐富民族聲樂的教材。教材的知識體系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不斷調整,以適應當下民族聲樂教學的需要。

(三)音樂方言課的比例突出

不同民族的聲樂都和它的方言有密切關係,我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各民族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民族聲樂教學時,要突出民族方言的教學,民族方言是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民族聲樂是我國音樂中的瑰寶,是我國的精神財富,民族聲樂是我國民族特色在音樂上的完美體現。民族音樂教學的多元化對改善我國民族聲樂具有重要作用,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有利於保持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本文分析了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的措施,希望爲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做出貢獻。

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論文 篇四

一、挖掘本國傳統聲樂文化

中國傳統民族聲樂植根於中華文化,本身就蘊含着濃厚的民族韻味。

經過多年的發展,傳統聲樂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發聲與表演系統。

傳統唱法中關於行腔咬字、舞臺表演、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經驗,對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傳統聲樂藝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很強的活力。

傳統民間歌曲中的方言、真假聲等表現方式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對於豐富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只有立足於傳統聲樂文化,才能進一步駕馭外來聲樂文化,爲本民族聲樂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當前一些聲樂藝術過分強調西方標準,顯然與傳統背道而馳,面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傳統聲樂藝術是現代民族聲樂發展的源泉。

民族聲樂只有紮根於傳統民族藝術,才能固其根本,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著名聲樂藝術家王昆就認爲,民歌是民族的,需要繼承和發展。

因此,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不能背離傳統聲樂,必須繼承傳統聲樂文化的精髓。

二、各種唱法相互借鑑與融合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地區的民樂都有不同的色彩,各地的民樂生動地反映着當地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心理狀態。

毋庸置疑,每一種民族唱法都有其特色和優點,因此,各種唱法相互借鑑有利於現代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

過去由於經濟不發達,各地區、各民族民樂交流與融合的。機會較少。

當前,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各地區交流變得更加便利。

各種唱法在堅持自身特點的同時,相互交流、借鑑,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風格。

如今在民歌唱法中產生了一些新的現象,有的演唱者在原有民歌唱法的基礎上增添了部分流行元素,將歌曲演唱得更加時尚,深受廣大民衆的歡迎。

當然,各種唱法的交流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展示的層面,還要進一步深入,在呼吸、吐字、發聲等具體的演唱技術出發,相互進行對比。

深入的借鑑與融合能萌發藝術靈感,有利於創作者創作出更新穎、活潑的聲樂作品,讓民族聲樂的發展出現新思路。

三、堅持多元化審美標準

審美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審美感受存在個性差異。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原汁原味的傳統民族聲樂已經難以被當代人接受。

民族聲樂要增強競爭力,必須承認審美個體的特殊性。

審美感受的個體差異存在於歷史的各個時期,在現代人面前尤其明顯。

有的觀衆喜愛美聲唱法,有的觀衆喜愛民族唱法,還有的觀衆喜愛原汁原味的民族歌曲,更有大批年輕人喜愛歐美流行歌曲。

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選擇聲樂更加自由,多元化的審美觀會越來越明顯。

要迎合大衆的興趣,民族聲樂要在原有審美理念的基礎上,堅持多元化的審美標準。

多元化的審美觀可以讓各種聲樂藝術相互借鑑,增強民族聲樂的個性,進而增強競爭力。

對於外來聲樂文化,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民族聲樂的發展,要做到兼容幷蓄,實現民族風格與科學方法完美結合,讓民族聲樂既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不失科學性與合理性。

審美民族聲樂藝術論文 篇五

審美民族聲樂藝術論文

一、從“韻味”角度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徵

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美”具體從“文字、聲音、感情”三個方面來體現,具體一點來說就是文字的表達、聲音的表現以及感情的體現。一方面三者同時做好,才能完整表現出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而另一方面,一首民族歌曲的好壞也要通過字、音、情這三個重要的審美特徵來評判。

1、文字的“韻味”

漢族的語言表達講究“字正腔圓”,民族聲樂藝術的表達也同樣重視“字正”。字的“韻味”體現在語言的規律和表達上,咬字清晰有力是傳遞歌詞意思,表達感情的良好途徑,而選擇對的字也是正確表達意思的首要考慮。另外,歌詞的語氣、情態、語勢等方面的處理和表現也能促進民族音樂的韻律表現,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的作詞者才能創作出與音樂旋律相符合的歌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使得文字的表現有着多種方法,也爲民族音樂創作提供了巨大貢獻。在民族聲樂藝術進行表演時,如果觀衆只聞其聲,不見其字,則根本無法完整理解演員要表現的意思和情感。而字的選擇稍有偏差也會影響觀衆對整段歌詞的理解,甚至會誤導聽衆對整個歌曲的感情表達。如何用耳鼻口等發音器官發音是每個民族歌唱藝術家的必修課,而歌詞的描述也是民族歌曲能否達到人人傳唱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字不僅是民族聲樂的精華,也是民族聲樂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徵之一。

2、聲音的“韻味”

僅僅在文字上的完整表達並不能使民族歌曲受人喜愛,生活中往往一段好的曲子即使沒有文字也會令人聽之難忘。例如90年代全球暢銷的金曲”Myheartwillgoon”,其英文歌詞並不是多數中國聽衆能夠理解的,但是其旋律越感情卻征服了一大批人,由此可見聲音的“韻味”可以說是歌曲的靈魂。所謂音韻是通過文字發聲的長短、婉轉等技巧來控制和表現的,民族聲樂中的技巧運用尤爲豐富,最突出的特點是聲音高亢、響亮的同時又不失優美。在民族聲樂藝術中,講究聲音的發聲技巧、共鳴、腔體等表現手段,這些手段是感情表達的有效方法。現代的一些歌廳的。歌唱者,沒有對歌唱技巧進行掌握練習,只一味追求民族聲樂中的聲音高亮,常常讓聽衆感到聲音刺耳和疲憊,不能把民族音樂的優美傳達給聽衆。好的歌唱家擁有深厚的歌唱技巧,唱起歌來表情甜美,無論唱怎樣的歌曲都帶有自己的聲音“韻味”,即能提升自身的音樂形象,也能和聽衆形成情感共鳴。由此可見,聲韻是打動觀衆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民族聲樂的最高審美特徵[2]。

3、情感的“韻味”

作爲一種情感藝術,感情是否投入自然可以成爲評判民族聲樂藝術的標準。唱歌講究“聲情並茂”,通過情感的表現可以爲藝術家與聽衆建立起一個不分距離的溝通橋樑。一首歌曲是否受歡迎不僅僅因爲其詞曲的精妙,更因爲其情感的表達,比如現在的一些選秀歌手往往唱歌無瑕疵卻不能得到觀衆的喜愛,這種情況正是由於歌者過於重視比賽,無法體會歌曲創作者的情感表達,也無法將歌曲原本的情感的“韻味”帶給聽衆[3]。人類判定美是由於情感的波動,情感也就成爲了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的重要特徵。而感情的體現也是藝術家自身修養的表現,通過感情的判斷不僅僅可以對民族音樂進行審美,也可以對其演唱者的藝術修養進行衡量。生活中常常用“動人心魄”的詞語來形容一首好的歌曲,正是因爲其情感的“韻味”使人心動、情動,情感不僅僅是藝術的表達,更加是藝術的創作來源,只有充滿情感的民族音樂演唱才能擁有巨大的音樂魅力。總之,情感的“韻味”是民族音樂創作的意義所在,魅力所在[4]。

二、結論

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美”是字韻、聲韻、情韻的共同表現,字韻使得聽衆意動,聲韻使得聽衆耳動,情韻使得聽衆心動。因此,字、聲、情三者的協調融合,才能確保民族音樂的韻味之美。從“韻味”的角度對民族聲樂藝術進行解讀,一方面能夠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徵有着更好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爲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民族聲樂文化 篇六

要切實地做好民歌的保護工作,不同的政府部門和相關的媒體也要主動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增加宣傳力度,主辦或者是承辦一些民歌的比賽,特別是原生態民歌的賽事,同時,把優良的民歌寫入教科書,倡導年輕人來學唱。

可以使用文字、樂譜或者是音像等各種方式真實地記載原生態民歌,也可以全面地實施民俗活動來存儲民歌。

另外,如果想要真正達到傳統民族聲樂和當代民族聲樂的協作發展,還應該增強對傳統民族聲樂的拯救事業,正確地對待我國獨特的民族聲樂的唱法的科學性。

由於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創造是一個很長遠的累積過程,真實的工作中,就必須利用大範圍的蒐集、挖掘以及整理工作,拯救面臨失傳問題的民族文藝,把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變成文字、圖片、圖表以及音像等有形文化儲存起來。

還有,我國的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在許多的角度是相連的,它的科學價值早就經過了前人的證實,但是因爲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不一樣的文化上的差別導致了不一樣的審美標準,因此,我們的傳統唱法中包括着很多特別的民族唱法,而且這種特殊民族唱法的科學性問題卻得不到應該有的注重。

對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技術性的問題,必須依照藝術創新的原則以及科技價值來評估。

我國民族聲樂要想獲得圓滿的發展,就一定要放棄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藝術要有風格,只有風格不一樣的藝術種類,才能夠吸引人的眼光。

假如風格單一、色彩單一就會使人感覺單調乏味,觀衆就可能會厭煩,這就是爲什麼很多的藝術走到頂端的時候就可能走下坡路。

假如民歌演員站在舞臺上,都是一樣的腔調、一樣的聲音以及一樣的表現方式,那結果是我們可以預見的。

但是如今,全國的民歌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和宋祖英以及閻維文等人的演唱方法相同。

確實,這幾個人的歌唱的都特別的好,但是假如全部的民歌歌手都是這幾類聲音,那就有可能對導致觀衆厭倦了這幾種腔調。

事實上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爲我國民族聲樂理念上的模糊認識,對中國的民族聲樂聲音技巧的認知出現缺乏,目前民族聲樂曲目的缺乏等等。

面對這個問題,民族聲樂演唱者一定要提高民族聲樂理論知識及聲樂方法的學習力度。

只有增強理論的學習,纔可以正確地、全方位地瞭解民族唱法的含義,纔可以改正理念上的錯誤及偏差,達到有針對性的學習研究以及唱歌。

可以這麼說,增強對民族聲樂理論知識的瞭解是進一步瞭解及掌握民族聲樂唱法的前提,還是推動中華民族聲樂唱法格調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最本質的道路。

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必須通過借鑑他人的道路來發展。

中國的傳統民族聲樂歷經了詩經、楚詞、樂府、唐詩、宋詞、元曲、說唱以及戲曲等等變化發展歷程,在這個歷程中,我國人民對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個方面實施了探討及研究,並且傳承下許多有關聲樂理論的重要資料。

然而,因爲現在社會的發展遲緩,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歷程中還會出現許多必須增強及改良的地方。

演唱發聲器官的生理剖析、聲部劃分和科學發聲系統等等方面,都還欠缺全方位的、綜合的研究及理論方面的記錄。

所以,民族聲樂缺乏綜合的、科學的聲樂理論做基礎,而且缺少演唱技巧等等,致使影響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及健全。

總而言之,在現代民族聲樂快速發展的現在,要深入地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就必須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國的民族聲樂,發現其發展的規律,正確地解決傳統和現代對立一致的辯證關係,發揚傳統,強盛現代,使二者一起協調發展,最後建立有中華民族特色和審美要求的、切實民族化的、多元化的民族聲樂學派。

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項目,需要我們長久的、不懈的努力。

作者:卞珊珊 單位:安徽省歌舞劇院

民族聲樂的學習方法 篇七

民族聲樂的學習方法

1.研究中國文字。

中國的文字很講究,有意象甚至有哲學意味,這與西方拼音文字不同。學習中國聲樂一定要研究中國文字,研究字不光是發音吐字,而且要研究字的結構和寓意。如:秋字加上一個心,就是愁;春字加上一個心就是惷。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成熟的心才知道愁啊,學習和演唱民族聲樂作品,一定要親近們的文字。

2.研究中國詩詞文化。

宋代詩詞極具音樂性,是可以唱的。現在學生演唱藝術歌曲詩詞時往往因爲不熟悉而不瞭解。朗誦也應該成爲們聲樂學生的一門基本課程。戲曲講究“千斤白,四兩唱”,戲曲演員念字唸白就學好多年,念得差不多再開唱。美聲唱法也是一樣,先演話劇,後演歌劇。外文藝術歌曲,先把字音念準,再依照譜子的節奏、重音、邏輯重音、單詞重音念清楚,這樣才能唱。這是目前聲樂教學缺乏的環節,也是文化上的一種缺失,如果從小增加朗誦和詩詞賞析課,再貫穿到聲樂教學當中,學生受益會更多。

3.瞭解們的繪畫藝術。

中國畫講究留白寫意、黑白之道。黑白之間有寓意和色彩,唱歌也如同繪畫講究聲音的色彩變化。中國聲樂在講究個性同時要講究共性,而西洋的東西是在追求共性下,強調個性。如果們非要講究個性,和別人不一樣,就容易走到死衚衕。中國戲曲曲藝演員培養過程中受這方面影響很大,學習戲曲是先找別人後找自己,甚至在找別人的過程中丟了自己。比如戲曲,先拿派別給演員固定,削足適履,演員是不是那個嗓子和條件先不去琢磨,造成成活率很低,現在年輕人學唱歌也是熱衷模仿。美聲唱法強調人的器官、腔體、身體運動等,共同塑造唱法的科學性。現在很多民族聲樂作品寫得很大很滿,演唱也追求“高大全”,這和中國人講究意境、留白、色彩的審美習慣是相違背的。有人演唱時不注意會唱錯別字,比如“長相知,長命無絕衰”,很多人唱成“衰(shuāi)”。“白髮鬢毛衰(cuī)”,這個字是有顏色的,是古音字。描寫古時丈夫去世,妻子要披麻戴孝,皇帝去世,臣子要披麻戴孝,有顏色。如果只是一個衰落的“衰”,就完全消除了其歷史時期的寓意和典故。啓功曾經說,唐朝的詩是‘喊’出來的,宋代是‘想’出來的,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是從民間土裏長出來的。。宋代的詩都有典故,一般人不懂典故看不懂。們在演唱這些作品時要補充歷史文化知識。們很多藝術歌曲,沒有多少高音,但仍然成爲經典。現在民族聲樂出現一大批連喊帶叫的歌,尤其是們男聲,很多人還是處於“喊”的層次,高音喊得很高,年輕的學生喊幾年就壞了。遇到愛模仿尤其喜歡模仿某位歌唱家的學生,就讓他唱外國歌,因爲以前歌唱家演唱外國歌的資料並不多,慢慢他就回歸自,去琢磨自己的身體運動和肌肉運動,慢慢找到了自己。因此在教學中,一手抓唱法的科學性,一手抓演唱的語言。

4.研究中國的戲曲和曲藝。

天津曲藝團一批演員到音樂學院進修,教了十幾個曲藝團的學生。戲曲演員的呼吸相對淺一些,他們是向上用氣,要提氣,而要他們向下走。另外他們的喉頭相對高一些,氣用得硬一些,對通道和共鳴要求似乎少一些。就用聲樂方法讓其鬆一些,讓肌肉和氣息的運動往下走,不要過多提氣,講究整體共鳴。一位學張派青衣的年輕演員,讓她借鑑聲樂演唱方法打開喉嚨、氣息放下,整體共鳴,在“鬆、通”上下功夫,半年多時間收到很好效果。教學相長,也跟他們學了很多京劇的東西,如京劇的韻腔、咬字、用氣等,對滋養很大聲樂培訓。

5.親近中國器樂曲目和傳統民歌。

當年留校時分配在民樂系,上課在聲樂系。當時宋國生給們寫歌,民樂系中青年教師組成的民樂隊給們拉伴奏,三年裏耳濡目染了大量民族器樂的經典曲子很多曲子如緊打慢唱、絃樂揉弦、藝術處理的方式,都是聲樂能夠借鑑的。

6.研究中國的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和戲曲、歌唱是同宗同流。從“三人操牛尾,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開始,舞蹈和音樂都是抒情的方式。現在不少民族聲樂演唱者的手伸出來都是僵硬的,演唱時們的手伸出來應該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後”,舞蹈是民族聲樂表演基本的訓練,會讓們有模有樣,讓民族聲樂的外在形體與內在的表現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