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愛讀書的名人故事多篇

愛讀書的名人故事多篇

愛讀書名人的故事 篇一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等時性、拋物戶外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十分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爲什麼不沿着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習並領悟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槓桿、體比重等理論。

名人愛讀書的小故事 篇二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打開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着一個目標去讀。

愛讀書名人的故事 篇三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鬥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裏。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裏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裏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裏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裏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着種種記號,心裏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裏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愛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四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張廣厚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由於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張廣厚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愛讀書名人的故事 篇五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一天晚上學到深夜,爲了避免發睏,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髮,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幹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我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樑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愛讀書名人的故事 篇六

房間裏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裏那麼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麪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麪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嚥着口水。

麪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麼麪包?我這裏有奶油麪包、火腿麪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麪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麪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臺上講着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麪包,現在肚子裏空空的。小伯爾在心裏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於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裏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着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裏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着他,說:“孩子,你有那麼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着,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裏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麼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麪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着,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裏,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着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着。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長大以後,愛書的小海因裏希·伯爾終於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名人愛讀書的小故事 篇七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編著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須教有疑”24個字組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進而求得紮實的學問。

愛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八

近來讀書,頗有所得,所謂“開卷有益”。書如冬日暖陽,沐浴其中,身心愜意。古今智者無數,讀書經驗頗豐。今集以“四”類之說,與同學們共賞共勉。

四當宋代詩人尤袤對書味的揣摩最豐,他說:“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

四到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讀書要“三到”,近代學者胡適加了“手到”一說,形成了讀書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說法。

四如清代詩人法式善寫有《讀書四首》,運用四個比喻,論述了讀書的道理和方法:“讀書如蓄貨,一室糜不有;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讀書如行踟,歷險毋惶惑;讀書如將兵,當先講紀律。”

四季清代學者張潮認爲讀書有四季之別:“讀經宜春,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冬,其機暢也。”春天適合讀經書,因爲這時人的精神專注;夏天適合讀史書,因爲這時晝長夜短,閱讀的時間充裕;秋天適合讀諸子的書,因爲這時候自然的精緻與人的情致非常豐富,能適應諸子的不同個性;冬天適合讀諸集,因爲這時候人的神機流暢,領悟敏捷。

四爲現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認爲讀書要做到“四爲”:爲學習而讀書,爲研究而讀書,爲創作而讀書,爲愉快而讀書。

四不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讀書經驗是“四不”:不做危害書籍的蛀蟲,不做書呆子,不要被書制約束縛,不要迷信盲從書本。

四多偉人毛澤東提出讀書要“四多”:多讀,多寫,多問,多想。多讀,重要的內容多讀幾遍;多寫,課堂寫記錄,課外寫札記,邊讀邊寫眉批;多問,多問幾個爲什麼;多想,要有自己的見解,不盲從輕信。

四邊人民教育家徐特立青年時代刻苦學習數學,走路時也不放鬆。他常常是:邊走路,邊計算,邊思索,邊記憶,並將其歸納爲“四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