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篇一

西漢時代,就有了簡單的慶祝活動,但還沒有元宵掛燈的習慣,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東漢時,明帝劉莊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節掛燈。這是元宵節掛燈的最早記載。因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普遍掛燈,故元宵節又稱爲“燈節”。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篇二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篇三

元宵 節的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元宵節的傳說一: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爲了一統天下,特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竈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羣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七年級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着綠到處玩耍。有的畫着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着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竈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羣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的傳說二: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吃元宵的注意事項

元宵不能多吃

除了早餐不適合吃元宵外,好也別把元宵當正餐,上午早飯後九、十點鐘或者下午加餐的時候吃點元宵還可以,但每次吃個一、二兩也就足夠了。在吃元宵的同時,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

還要減少其它主食的攝入,一般來說是吃三個元宵就要減去半兩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覺的時間離得比較近,好也別吃元宵,否則如前面所說,這類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吃過元宵後好活動兩小時以上再睡覺。

吃元宵別忘喝湯

經水煮,元宵中的不少營養成分如微量元素、營養素就溶在湯裏。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湯。喝湯可以促進消化吸收,即民間常說的“原湯化原食”。

不過喝湯一定要注意別在湯裏再加糖。如果吃的是鹹元宵,可以在湯裏放些小蝦米及蔬菜,補充營養,但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調味料。

吃元宵防燙傷

吃元宵還要注意不能太燙,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則很可能燙傷口腔和食管的黏膜。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食物灼傷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關疾病。吃元宵時,可分爲小塊食用,細細咀嚼有利於消化。家長在兒童哭泣和跑鬧的時候,不要餵食元宵。

一旦發生意外,可用雙手抱住孩子腹部,有節奏向上、向內推壓,直至其排出,如果情況嚴重,要儘快到醫院救治。由於熱元宵柔軟潤滑,十分有口感,所以很多人喜歡吃剛出鍋的熱元宵,這樣更容易燙傷。

因爲元宵餡料較之外皮更熱,一旦將元宵囫圇入口咬破時,餡料可能燙傷口腔黏膜甚至食道。有的人吃元宵時一被燙就很快把元宵嚥下去,這種習慣危害更大。

元宵不宜與肉類或酸性食物同食

由於元宵的餡料多以糖及果料爲主,再加上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動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熱量。在吃元宵的時候可以適當吃一些維生素含量相對豐富的水果、蔬菜等來均衡營養。一些酸性食物以及肉類則不適合與元宵同吃。

元宵節吃湯圓的介紹 篇四

元宵節傳統食俗爲吃元宵,意味團圓、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爲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爲“浮圓子”。南宋周必大《平國續稿》記雲:“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比……”《歲時雜記》曰:“煮糯爲丸,糖爲噪,謂之圓子。”其製法是以各色果餌和蜜糖爲餡,用糯米粉團包裹起來搓成圓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圓子與耍獅、舞龍的球一樣是月亮的象徵物,食圓子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同時,元宵圓子跟中秋之月餅一樣,含有家人團圓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圓子》詩云:“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1913年,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諧音。似於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爲“湯圓”,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下在燒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其後,元宵餡又有甜、鹹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鹹餡多爲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裏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爲元宵餡之一。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篇五

元宵節的由來小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介紹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爲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爲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篇六

民間傳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將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雲聯句雲“三五中秋夕,清遊似上元”,就是指的這個節日。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的朝代沿革 篇七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11] 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爲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爲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近年來,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篇八

在中國曆,元宵節熱鬧非凡,歡樂氣氛超過春節。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出門賞月,燃燈放焰,舞龍燈,舞獅子,擊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蹺,猜燈謎,飲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慶,其樂融融,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的“狂歡節”。現在元宵節沒有單列出來,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但這兩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有所區別,春節更注重家庭內部,元宵節則是社會化的,是全民的。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最喜歡是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