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元宵節的故事傳說(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故事傳說(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故事 篇一

臺上,他們是霸王和虞姬;臺下,她叫他老師,他教她手眼身法步,唱唸做打功,一板一眼,絕不含糊。她悄悄拿了他的戲裝練功服,在乍暖還寒的春風裏練得滿頭大汗。她年輕的心,輕舞飛揚。

知道他是有家有室的人,她還是愛了。就像臺上越敲越緊的鑼鼓,她的心在鼓點中輾轉,起落,徘徊,掙扎,終究還是像失陷的城池一樣,一寸一寸地陷落下去。臺上,當她的霸王在四面楚歌的絕境中欲突圍時,她一手拉着頭上的野雞翎,一手提着寶劍,悽婉地唱:“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雙目落淚,提劍自刎……

她想,愛一個人就是這樣的吧,他生,她亦歡亦歌;他死,她絕不獨生。

這份纏綿的心思,他不是不懂,可是他不能接受,因爲他有家有妻兒。面對她如花的青春,他無法許給她一個未來。他躲她,避她,冷落她,不再和她同臺演出。她爲他精心織就的毛衣,也被他婉言拒絕,但風言風語還是漸起。在那個不大的縣城,曖昧的新聞比瘟疫流傳得還快。她的父親是個古板的老頭,當即就把她從劇團拉回來,關進小屋,房門緊鎖。

黃銅重鎖,卻難鎖一顆癡情的心。那夜,她跳窗翻牆逃到他的宿舍,熱切地撲進他的懷裏,對他說,我們私奔。

私奔也要兩情相悅,可他們不是。他冷冷地推開她,拂袖而去,只留下兩個字:胡鬧。

那一夜,以及那之後的很多夜,她都輾轉難眠。半個月後,她重回劇團,才知道事業正如日中天的他已經辭職,攜妻帶子,遷移南下。

此後便是杳無音訊,她的心成了一座空城。她知道,這份愛,從頭到尾,其實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可是她入戲太深,醒不過來了。

15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她,已是有名的藝術家。她還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夫賢子孝。她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舞臺形象,卻再也沒有演過虞姬。因爲她的霸王,已經不在了。

那一年元宵節,她跟隨劇團巡迴演出。在一個小鎮上,她連演五場,掌聲雷動。舞臺,掌聲,鮮花,歡呼,都是她熟悉的場景。可分明又有什麼不一樣,似乎有一雙眼睛,長久熾熱地追隨着她,如燎原的火焰。待她去尋找時,又沒入人羣不見了。謝幕後,在後臺卸妝的她,收到一紙短箋,上面潦草地寫着一行大字:15年注視的目光,從未停息。

她猛然就怔住了,15年的情愫在心中翻江倒海。是的,是他。她追出來,空蕩蕩的觀衆席上寂靜無人,她倚着臺柱,潸然淚下。

15年來盤桓在心中的對他的積怨,在剎那間冰消雪融。

是的,他一直都是愛她的。只是他清楚,那時的她是春天裏風華正茂的樹,這愛是她挺拔的樹身上一枝斜出的杈,若不狠心砍下,只會毀了她。所以,他必須離開。如今,她是伸入雲霄的鑽天楊,而她成長的每一個枝丫間,都有他深情注視的目光。

那遙遠的守望,纔是生命中最美的注視。

元宵節的故事 篇二

孩子們很喜歡元宵節,一是因爲可以和大人一起包大圓兒吃,二是晚間能和其他夥伴聚在一起玩花燈。

元宵前一天下午,家家戶戶拿出了麪粉,薺菜和肉粒肉絲,孩子們好奇心大,都湊到廚房裏去看老人們包大圓兒。老人先和麪,隨後擀麪,將麪糰擀成圓圓的麪皮。當然,麪皮要足夠厚,這樣餡兒纔不會露出來,老輩的人包大圓兒都很熟練,擀好了麪皮後便用手指蘸點水,向一週邊塗開,再用筷子填上餡兒,有些人家習慣在餡里加幾勺鹽,有的放幾勺糖,最後封口進一步搓成圓球即可。

有些孩子看老一輩人包大圓兒十分容易,便以爲自己也可包成那圓圓滾滾的大圓兒。他們先和麪,但常不是水太多了就是面多了,一會兒盆裏全是稀麪糊,一會兒盆裏滿是麪粉兒,馬馬虎虎和好面的,那面也很黏手。孩子們去和麪,一定要把水和麪用完了才放棄,往往他們臉上東一片白麪粉,西一塊黏麪糊,十根小而細的手指裹上了爲它們量身定做的厚白襖。

元宵節早晨,人們拉開大鍋鍋蓋,舀起大鍋裏伴着青菜湯的大圓兒,在人家廚房邊經過,滿空氣的清香味撲面而來。孩子們已坐在桌邊,等大人捧上大碗,他們便夾起送進嘴中,伴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度過了一早晨,就等晚上玩花燈了。

說起孩子們的花燈,種樣也實在多,有的託着大大的白兔燈,有的拎着唱歌會旋轉的木馬燈,有的是盛放的蓮花燈,還有的乾脆把家裏的小燈籠拿下來,往上纏了根能發光的燈絲,就也算是個花燈了。晚間一到,孩子們就不約而同跑出來,等人齊了,一起開啓燈的開關,音樂聲交織在一起,閃着暖白色光的,閃着紅色光的,閃着鮮黃色光的……總的是十分熱鬧。

大人們興許會拿出幾盞孔明燈,寫上祝福,到空地上放飛它,讓孔明燈帶着祝福飛向遙遠的天邊。

黑壓壓的天空直至只能看見幾個零星小點——也不知是星星還是遠去的孔明——大人們才帶着孩子回到家中,關上門窗。於是慶祝新一年的活動結束了。

新的一年也真正開始了。

元宵節故事 篇三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餘姚。每年正月十五就是傳統的元宵節,這天我們的家鄉顯得更加美麗。

我們的元宵節熱鬧非凡,喜氣洋洋,這天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大街上、廣場上、商場裏都掛滿了許多燈謎,老老少少都來猜燈謎,可高興啦!

吃好晚飯我們來到市府廣場,頓時人山人海,五彩繽紛,各式各樣的彩燈高高掛。瞧!有形態不一的小狗,笑着正在給我們打招呼呢!有活蹦亂跳的小白兔,放出白色的光,美麗極了!真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晚上一個個煙花在夜空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它們形態和顏色都不同,五顏六色的滿天星、火紅的玫瑰花、銀白色的百合花在空中朵朵開放,絢麗多彩。隨着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歡樂的海洋裏唱歌’跳舞。

還有許多人在放孔明燈呢!一盞盞孔明燈飛上了天空,祝家人平平安安!永遠幸福!

我們的家鄉的元宵節熱鬧嗎?歡迎各族小朋友以後元宵節的時候來我家鄉過熱鬧的元宵哦!到時候我會帶你們一起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過個熱熱鬧鬧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篇四

麻痹天帝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爲紀念“平呂”而設

傳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入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用糯米磨成粉,包上糖,煮來食用,表示平安團圓、甜甜蜜蜜,以示慶祝不用再擔心戰爭會帶來災禍人亡。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因有自發的表演節目表示喜慶,又稱“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什麼是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爲“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徵着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着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元宵節的由來

其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據瞭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吃什麼食物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爲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爲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麪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麪滾成圓球方纔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爲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麪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爲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着茶麪下鍋做油茶也曰麪茶。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

中國元宵節傳承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誌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爲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纔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於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高潮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爲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爲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爲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裏面包含了人民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

元宵節的故事 篇五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到了!元宵節到了!超市裏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好不容易纔搶到了幾包糯米、麪粉,匆匆忙忙回家去包湯圓呢!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材料,一手拿着糯米,一手拿着麪粉。我正準備和麪的時候,“哎呀”不小心把麪粉撒了一地,我趕緊把麪粉收拾乾淨,也學奶奶那樣和好面,然後,我疑惑地問奶奶:“到底怎麼才能包好湯圓呀?”奶奶笑眯眯地說:“你要輕輕地揉它,不能太重,要剛剛好……”奶奶手裏還示範給我看,我也照着奶奶的做法依葫蘆畫瓢,一個可愛的小湯圓就在我手上誕生了!

媽媽把我們做的湯圓放進鍋裏,那香味真讓人饞得直流口水,媽媽煮得非常細心,一個個白白的小湯圓“撲通……撲通……”地從鍋底冒出來,挨挨擠擠的,可愛極了!真像一個個胖寶寶。

“出鍋啦!”媽媽說着。我趕緊拿起一個往嘴裏塞,啊!太燙了!我一下子吐了出來。我看了看大家,原來他們都在吹湯圓呢!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趕緊把湯圓端到風扇下,不一會兒就變涼了,我輕輕咬了一口,又軟又甜。味道也太香了吧,真讓人陶醉!

元宵節吃着美味的湯圓,我們一家人都沉浸在這湯圓的香氣當中,真是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