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精品多篇】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觸。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再別康橋》給我們的第一個觸動,是該詩的標題。再別的意思是曾經告別了一次,這是第二次告別。既然是第二次告別,之前就必然有一個再來的動作。爲什麼再來呢?根據詩中內容的提示,是爲尋夢。既然尋找到了夢想,爲何要再別呢?這就是詩歌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尋找告別再尋找再告別組成一個情節,而首節與尾節的有變化的重複組織成一個環形結構,意味着這一過程可能再次重複,但每一次重複又會有變化。來自就是說,人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輪迴,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尋找、告別、再尋找、再告別《再別康橋》的因果是一種循環的因果結構,尋找的原因是曾經的告別,尋找的結果是再次告別,再別的結果是爲了下一次尋找,所以再別就是下一次尋找的因。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詩歌結尾的時候,詩人說要不帶走一片雲彩,原來,把雲彩留在西天,就是爲了下一次尋找。爲什麼人會陷入這樣一種永恆的循環圈呢?免費論文下載大概解釋是人總是不滿足於已有,要追求生命的變化性和豐富性。即使生活於理想化的康橋,也是不滿足的。詩歌寫了康橋令人留戀駐足的特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既然甘心,爲何還是要走?因爲純粹的美與自由並不能給人的生命以豐富性。夏蟲也爲我沉默,教你如何寫論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既然滿載星輝而歸,放歌又是如此快樂,爲何又要沉默?因爲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不能在此獨享快樂,人不能過早進入天堂,而是要去經歷塵世的苦難。塵世的苦難與天堂的快樂對人而言都是必須的。

這樣,《再別康橋》就給人的生命一種辯證的解釋。尋找是肯定,告別是否定。人的生命是一個不斷肯定和否定的過程。對每一個肯定和每一個否定,我們都不能輕率地、粗魯地進行,我們對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放棄,都要小心翼翼、充滿敬畏之心。這就不難理解爲何要輕輕的來,又要輕輕的走了。這既是對生命的重視與珍惜,也是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與放棄的重視與珍惜。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爲何徐志摩在林徽因另嫁他人之後仍然珍惜這段感情與友誼,成爲極好的朋友;選擇陸小曼之後雖經浮言打擊,仍然珍惜這段婚姻;雖然與張幼儀笑解煩惱結卻仍然將其視爲親人、朋友的人生態度了。

尋找與告別是人生的永恆主題。沒有尋找,生命就沒有了動力;沒有告別,就不會有新的尋找。所以,《再別康橋》首先觸動我們的,是關於生命和人生意義的深刻理解。它不但告訴我們人生意義的結構與獲得方式,也告訴我們在追尋人生意義過程中應持的態度。我們不必讓此情可待成追憶,因爲追憶的情境是可以重複的;更不會只是當時已惘然,因爲每時每刻我們都是清醒的。能夠有這樣一種境界,關鍵是現代人有了自由。自由帶給我們的,不是任性而爲,而是更加沉重的責任感。正是因爲責任,所以任何選擇與放棄,都必須輕輕的,但又是義無返顧的。與尋找、告別相對應的一組動作是來和走。我們固然可以把來定義爲尋找,把走定義爲告別,但是來和走又可以將意義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它可以被理解爲任何的來與走,例如生與死、愛與恨、入與出。《再別康橋》告訴我們,對所有這些,我們都要謹慎、敬畏、珍惜。但是,我們又不能留戀於任何一種狀態,要果斷、毅然地與之分別,不斷地出入於這些狀態之中。存在主義哲學以悲觀的態度面對世界,把世界看成處處充滿困境,免費論文模板就像錢鍾書《圍城》所揭示的那樣,人生處處是圍城。然而在《再別康橋》中,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任何困境我們只要充滿敬畏地直面,它也就是美的。即使是在康橋,天上虹也會被揉碎在浮澡間,作爲美的象徵的彩虹在康河裏仍然可能被撕碎、沉澱,成爲一個虛幻的夢。但是這並不影響康河的美,也並不影響它作爲美的寄存地的品質。同樣的道理,儘管現實會撕碎夢想,苦難會溶解幸福,生活會限制自由,但是這也並不影響現實、苦難、生活作爲夢想、幸福、自由的寄存地的品質。生命的意義在於尋找,而尋找的地方,正是在生活的波濤之中,也在現實苦難之中。這可能是徐志摩重遊康橋獲得的重要啓示,也是他再次告別康橋的原因之一吧。

《再別康橋》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尋夢。既然有尋夢這個動作,就應該有尋夢的原因,也應該有尋夢的過程和結果,還應有關於夢的內涵。學界一般也把這個夢叫做理想,康橋夢也就是康橋理想。

詩歌的中間幾小節,有一個尋夢的原因、過程和結果。之所以要尋夢,是因爲有夢的。失落。從詩中內容來看,因爲夢沉澱在康河裏了,所以才需要尋夢。夢是怎麼沉澱在康河裏的呢?答案是揉碎在康河裏的。就是說,夢想像天上的彩虹,美麗而遙遠,拉近到現實中,就會被揉碎。但是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夢想其實又是在現實中培養起來的。河畔的金柳,在夢想中就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盪漾在心中即成夢想。這個美麗的夢想,正是在康河這個地方、這個現實中培養起來的。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爲什麼徐志摩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了。就是說,康橋是夢想的初因,沒有康橋也就沒有夢想。一般邏輯是,有了一個夢想之後又得到這個夢想,就應該滿足。所以接下來一節便說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爲什麼我們甘心,是因爲青荇在招搖,招有招呼之意,搖有拒絕之意,意思是說,康橋夢既呼喚我,又警示我,夢想是一把雙刃劍,既是誘惑,又充滿了危險。但是,我仍然願意冒這個險,我心甘情願爲夢想而獻身。爲了夢想,可以義無返顧,這是主動的選擇。選擇是自由的,獻身於夢想,夢想失落而尋找夢想,都是自由的,這正是對自由內涵的解釋。

在現實中產生的夢想,其實並不在現實之中,而是像天上的彩虹那樣遙不可及,像西天的雲彩那樣美麗而易逝。這是一個比喻,也是一個寫實。夢想往往產生於現實之中,但是一旦產生,它就會離我們很遠很遠。一旦將其拉近映入現實,它就是易碎的、易沉的,因此《再別康橋》又寫出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理想與現實不能互相結合,一旦結合,兩敗俱傷。手把手教你寫論文清泉變成了彩虹的幻影,彩虹被清泉揉得粉碎。現實成爲理想的幻象,理想被現實撕成碎片。但是,被撕碎的理想,並沒有消失,而是沉澱在現實深處。爲什麼呢?是因爲彩虹、雲彩仍然留在西天,任波浪如何蹂躪,也不能使之消失。這樣,我們就找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原因。只要理想還在,任現實如何捉弄理想,理想也會沉澱在現實之中,現實中就包含了理想。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徐志摩在經歷了陸小曼的浮言事件後仍然不放棄婚姻的原因,他在這段已經破碎的愛情中澆灌了理想主義的精神,儘管千瘡百孔,但理想的碎片早已深深地浸潤於愛情深處。同時,我們也就找到了徐志摩再來康橋的原因。再來康橋,是爲了堅定理想,重溫理想,要讓理想成爲破碎現實的堅強支撐。應該說,徐志摩在此處爲理想遭遇現實而破碎的結果之後找到了足夠的堅持的理由。再做一個觀察我們會發現,康河中彩虹的倒影之所以沉澱不見,其實是因爲時間已晚,天上的虹消失了,西天的雲彩消失了。所以,真正可怕的,可能還不是現實對理想的打擊,而是那個遙遠的理想本身已經不見。一旦理想喪失,我們甚至不能在現實中再找到理想的碎片,那理想就真正消失了。

然而,只要追夢的動機還在,哪怕只剩碎片或一點尋夢的精神,它也是可以尋找到的。

說教學過程 篇二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迴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於學生更全面的瞭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後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繫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於①瞭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繫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鍊,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雲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後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築美。

“音樂美和建築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裏可以點到爲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後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複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瞭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範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瞭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並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並範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彷彿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豔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彷彿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鑑賞短文。

目的:因爲在第一課後寫過《老馬》的鑑賞短文,所以這裏繼續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再別康橋》閱讀習題 篇三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酌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7.選出解說錯誤的一項 ( )

A.“夕陽下的新娘”,是說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豔的新娘。

B.“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隨波光一起盪漾,顯得更加美豔,作者對如此美景,永遠記在心上。

C.“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是說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搖,彷彿是在向詩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是說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雜在一起,沉澱在潭水的深處,就如同彩虹似的夢一般。

8.下面是對有關詞語的分析,選出錯誤的二項 ( )

A.作者用“新娘”來比喻“金柳”,顯得豔麗嫵媚,表現了作者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B.“招搖”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熱忱歡迎的態度。

C.詩人爲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情願做一條水草,這裏的“甘心”二字,寫出了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D.用“彩虹”來修飾“夢”,表明夢境的美好,也表明夢境的短暫虛幻。

答案:

7.D

8.D 解析:“短暫虛幻”從詩中看不出來。

詩作賞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篇四

《再別康橋》最初發表於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詩集《猛虎集》。是詩人重遊康橋之後,在歸國途中寫下的一首絕版之作。

詩人一開頭用三個輕輕的,寫作別母校的離別情緒,給人一種寧靜的氛圍,同時也把自己對康橋的纏綿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裏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康河邊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陽染成燦爛的金色,宛如戴着紅蓋頭的美麗動人的新娘,夕陽又把她的豔影投入微波盪漾的康河。詩人完全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黃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兒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對康橋是那麼癡迷,以至於當他看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時,頓生羨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條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遠生活在康河柔波的愛撫中,榆蔭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陽點染的絢麗迷人,彷彿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詩人在康河留連忘返,夜色降臨還不忍離去,他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在星輝斑斕的康橋夜色中泛舟尋夢,這裏最宜放歌的時候,但詩人已無心放歌,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後一節那種“悄悄的”心情。詩人帶着幾分眷戀,幾分惆悵,在沉默中悄然離去。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理想境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審美觀念此時完全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再別康橋》就是一幅美麗的無形畫,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康河邊被夕陽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豔影,就構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圖。

另外,全詩的結構韻律的獨特創新,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的絕妙藝術風格。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到三個節拍,節奏非常鮮明;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中富於變化,使全詩充滿了錯落有致的美感!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着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悄悄”“輕輕”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說學生 篇五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瞭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着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