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1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介紹

2021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介紹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眼看着2021年的中秋節就要到了,大家應該多瞭解一下關於中秋的相關知識,下面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介紹大全”,歡迎閱讀與借鑑!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中秋節源自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爲,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爲東皇公、西王母。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北魏、隋唐以來,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人們爲了祈求月神爲農業發揮有利作用,或爲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視祭月、拜月禮俗,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壇場。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

中秋節成爲固定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爲普遍的民俗節日。到了明清,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上升爲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圓之日,又是親人團聚、團圓之時。自古以來,團結、團圓、慶豐收,就是中秋節的主題。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由家人團聚、團圓、和睦相處,達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中秋節有什麼風俗習俗

倘若對中秋節的風俗活動探幽溯源,可從先秦時代談起。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衆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係,而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說文解字》釋“秋”爲“禾穀熟也”。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穫,人們往往祈禱土地神,前者爲“春祈”,後者稱“秋報”或“秋社”。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汗水拋撒在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祭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圍繞秋報出現了一系列儀式和風俗活動。中秋節另一淵源與我國古代拜月習俗有關。在我國原始宗教中也是多神教,更多者是自然崇拜。“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國古代就有祭月、拜月之風。在《禮記》中就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見古代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儀。到漢魏以後,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詠月、賞月的詩賦之作,史冊所載連篇累犢。如漢代枚乘有《月賦》,南樑沈約有《詠月詩》,朱褒、庚肩吾有《舟中望月詩》,張正見有《薄帷鑑明月詩》,此類拜月、賞月之詩,多不勝舉。那時這些習俗並不一定侷限於某一日,所以也未能形成中秋節。然而,正是這種拜月賞月風俗給中秋節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因爲夏曆的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正中,故稱中秋。我國古代人民已經認識到中秋日雲稀霧少,秋雨洗塵,此時月光最皎潔、明亮,散發着柔和的光芒,清輝灑滿大地。據《晉書·袁宏傳》記載:“謝尚時鎮牛清,秋葉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當時已有在秋夜賞月賦詩者。到了唐代,人們中秋賞月約定成俗。

詩人歐陽詹《玩月詩序》中就認爲冬天賞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徹骨,而夏天又多雨,雲遮霧蔽,有損月輝,唯有秋天空氣清爽,賞月時令,所謂“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況埃壑不流,太空悠悠,蟬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人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正因如此,八月十五的中秋節纔是賞月、玩月的時令。“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便成了中國人民非常喜愛的傳統節日。由於中秋節的主要內容是賞月、拜月、玩月,所以有俗稱中秋節爲“月節”或“月夕”。唐代人還將中秋節稱爲“端正月”,如韓愈《和崔舍人詠月詩》:“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詩中“端正月”就是指中秋節。

在唐代,中秋賞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開元天寶遺事》載:

“八月十五日夜,(蘇顏)于禁中直宿,諸學士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唐逸史》雲:“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唐詩中也有不少歌詠中秋之夜的詩篇,如司空圖的《中秋》詩云:“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唐人認爲,中秋不見月是件很遺憾的事。

月宮的神話傳說本身就具有十分浪漫誘人的色彩,因此唐代中秋節拜月、賞月也就充滿了傳奇般的動人故事。當然,這些故事仍然與風流天子唐玄宗、楊貴妃聯繫在一起。《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賞月,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裏波光粼粼,桂花飄香,金蟬鳴唱,真是良宵佳節,情意濃濃。然而擡頭望月之際,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墜,但意興未盡,於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築一百尺高臺,準備作爲來年與貴妃賞月之用,此臺稱之“賞月臺”。然而此臺修成不久,適逢“安史之亂”,“賞月臺”毀於戰亂之中,僅餘一臺基遺址。唐玄宗中秋賞月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夜遊月宮的傳說了。據《龍城錄》

記載:開元六年,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天師做起法術,三人一起步上雲霄,漫遊月宮。在玉光玲瓏的月亮中,突見一座宮殿飛浮,瓊樓玉宇,寒氣逼人,溼露沾衣。在一大宮殿前榜書“廣寒清虛之府”。宮前有兵衛守門很嚴,刀槍劍戟,白刃燦然若霜雪耀目。天師與唐太宗及鴻都道士三人皆不能進入,唐玄宗十分遺憾。天師又引唐玄宗躍身到雲端煙霧中,透過雲端俯瞰長安皇城,見城胭巍峨,殿閣林立。正觀望之時,又聞到一股沁人的濃郁清香飄來,長空下視,萬頃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雲,有的架鶴,冉冉飄來,在空中往來遊戲。過了一會兒,向前一走,又覺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霧氣逼人,不能再進。這時又見到十餘位仙子般美麗的宮娥,皆衣着皓白,跨乘白鶯,長袖冉冉,往來舞笑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到仙樂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疏通音律,聽得音律,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正是唐玄宗入迷如癡時,申天師卻請歸宮。三人如同旋風一般降落人間。唐玄宗回憶剛纔月中游歷,恍若夢中。到了第二天晚上,唐玄宗又請申天師帶他月中一遊,但天師只是笑而不允。

唐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舞,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關於唐玄宗中秋遊月宮的傳說不一,像《漱石閒談》記載,中秋夜道士羅公遠擲杖化爲銀橋,請唐玄宗遊月宮,見廣寒宮羣仙歌舞,問是何曲,羣仙答是霓裳羽衣,唐玄宗記其歌舞,回人間教習歌女。而《集異記》又云是道士葉法善與唐太宗同遊月宮,在雲端路過潞州城上,俯視城郭悄然,而且色如晝,葉法善請唐玄宗吹玉笛,並抓金錢撒向城中。過了十餘天,潞州官吏進奏,中秋夜有天樂臨城,並降金錢。這些傳說自然不可信,如果稍加推敲就會發現這是道家編造出來的。

如前所述,我們知道隋唐之際佛、道、儒三家鬥爭激烈,唐太宗曾下詔道士在僧尼之上,揚道抑佛,尊太上老君李聃爲祖。唐高宗又給老子上尊號爲“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時一度揚佛抑道,但爲時不久,唐中宗、唐玄宗又抑佛揚道。唐玄宗不但認老子爲祖宗,而且在玄元皇帝下又封“四大真人”:莊子爲“南華真人”,文子爲“通玄真人”,列子爲“沖虛真人”,庚桑子爲“洞靈真人”。

對葉法善、羅公遠之流的道士們堅信不疑,一時間道士們甚囂塵上,得意洋洋,於是編造出這一經不起推敲的神話。儘管這些神話是編造出來的,但是,也反映出唐玄宗時宮廷確實十分崇尚中秋賞月的風俗活動。所以這些編造的神話無不與中秋節有關係。再者唐玄宗御製《霓裳羽衣舞曲》也確有其事,它是唐代的宮廷歌舞之一。然而,唐玄宗從廣寒宮偷學來的這支樂舞,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幸福,卻像《後庭花》一樣給這位沉溺於聲色的皇帝帶來的是國破家亡的安史之亂。因此歷代詩人無不對此予以尖刻辛辣的諷刺。如杜牧《過華清宮》所道:“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白居易《長恨歌》中也寫道:“漁陽輩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而唐代詩人李約《過華清宮》詩更就此曲直接指出:

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擾有樹長生。

此詩把安史之亂的禍因直接歸罪於《霓裳羽衣舞曲》,未免誇大其詞了。但是,唐玄宗晚年好遊樂,溺於聲色,疏於朝政,導致安史之亂確實是事實,歷史已有公論,故不多述。

正如唐代詩人曹鬆《中秋對月》詩云:“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月圓照九州,宮中唐玄宗俄而修賞月臺,俄而神遊月宮,而民間則無此財力修賞月臺,也無道士相助漫步月宮,但是民間拜月賞月的風俗活動卻要豐富多了。有的詩人文友,三五相聚,登樓賞月賦詩抒懷;有的尋找江河湖水,靜坐一葉扁舟,以觀皎潔月輝,俯視粼粼水波,銀光月影,興味盎然;有的則人寺觀道院清淨之地,或直上高峯賞月,萬里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畫屏,更別有一番情趣。有一年中秋節,宰相武元衡召集詩友柳工綽、張正一、徐放、崔備、王良會等人同登錦樓賞月,良宵美景使人心曠神怡,柳公綽詩中描繪當時景物寫道:“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淺,遙辨雪山重。萬井金風肅,千林玉露濃。”登上錦樓,在一輪清冷的月光下,江水也變得明澈清淺,遠望重重山巒,如覆霜雪,一片銀白。金風蕭蕭,林木露水斑斑,閃耀銀輝。此情此景,怎不使詩人詩意大發,吟風嘯月?因此崔備在《奉和武相公錦樓玩月》詩中寫道:“清景同千里,寒光盡一年。竟天多雁過,通夕少人眠。”唐憲宗元和元年(805年),大詩人白居易辭去中書省校書郎職務,與元微之準備應制舉,退居於唐長安華陽觀,累月足不出戶,揣摩當代政治利弊,準備策問。可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卻一定要在華陽觀招友玩月並賦詩:“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裏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越職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之事,被貶爲江州(今九江市)司馬。他在中秋夜謐浦沙頭的謐亭望月賦詩云: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淦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儘管月光同往年相似,只因時異境遷,貶滴江州,回想起在京都曲江流飲,杏園賞月,他便感到無限惆悵傷感。

中秋節的賞月習俗

1、在古代,由於北京,廣東和江浙這三個地方相隔比較遠,而且各地的信息交流比較不便,導致三地過中秋節的習俗都有比較大的不一樣,但是現在雖然三地的距離沒有,但是信息交流比較發達,各地過節的時候都是取長補短,目的就讓家人更加開心,所以三個地方過節的系習俗都變得差不多。

團聚和歡樂始終是他們的核心。

2、三地賞月時候,都喜歡登樓吃東西。

廣東人比較喜歡一般登樓看月,一邊吃東西慶祝,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這麼一段:“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3、三地賞月的時候都喜歡選擇人多熱鬧的地方,和家人一起過。

中秋節,是人月兩團圓的好日子,賞月必不可少。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北京人喜歡一邊看電視裏面的中秋節目,一邊賞月,北京人也喜歡到街上去趁熱鬧,選擇一個能全家人聚在一起,又能和其他人同樂的地方。

4、三地賞月的時候都喜歡選擇有寓意的食物。

例如蘋果寓意平安,月餅寓意人月團圓。江浙人賞月時候主要以吃東西爲主,一邊看着月亮,一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是主角,讓家人人月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