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中語文文學常識(通用多篇)

國中語文文學常識(通用多篇)

魯迅 篇一

小說集《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

冰心 篇二

《繁星·春水》是冰心女士寫的一部短詩集,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爲“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她最熱衷於讚頌的,是母愛。除了摯愛自己的雙親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

冰心老人的詩,是在茫茫夜空中晶瑩閃爍的星星,是散落在忘河之濱的點點小花,永遠散發出只屬於她的淡淡馨香。花瓣上綴着的露珠是人生至理,母愛的偉大,永恆的童真。我會把它刻在心裏,永遠也不忘記。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篇三

(1)《西遊記》

吳承恩,明代小說家: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取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功成圓滿,終成正果。

國中文學常識 篇四

具體含義

綜合藝術的一種。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爲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英文爲drama中國稱之爲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臺演出形式,如…本站 …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戲劇的概念

指通過舞臺演出而訴諸觀衆感官的藝術形式,其中心是演員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稱爲“舞臺藝術”或“演員藝術”。圍繞着演員的表演,戲劇包含着文學因素、音樂因素、美術因、舞蹈因素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藝術。在戲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由於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開的矛盾鬥爭叫戲劇衝突。戲劇作品總是由一個衝突的提出、發展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的。戲劇衝突的成功與否是戲劇失敗的關鍵,所謂戲劇性正是由於戲劇衝突解決得獨特、新穎、有豐富內涵而形成的。由於受演出的時間、空間和觀衆的限制,戲劇的矛盾衝突應當更集中、更簡練、更尖銳的反應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衝突。

戲劇本質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爲: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各種生物的行動的模仿。2個世紀以後,印度的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出現了衆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衆說,衝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戲劇起源

一、歌舞說,此說又可析爲兩種:

(1)宮廷樂舞說

(2)上古歌舞說

(3)西域歌舞說

二、巫覡說

三、俳優說

四、傀儡說

五、外來說

六、民間說

七、文學說

八、百戲之搖籃說

九、綜合而成說

戲劇形態

在古代希臘,藝術被劃分爲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與詩,戲劇被劃歸詩的範疇。但是,真正的戲劇藝術應該包容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成分,因而被稱爲綜合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特殊的表現手段,從而構成形象的外在形態。作爲一種綜合藝術,戲劇融化了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段,它們在綜合體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現是:

①文學。主要指劇本。

②造型藝術。主要指佈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

③音樂。主要指戲劇演出中的音響、插曲、配樂等,在戲曲、歌劇中,還包括曲調、演唱等。

④舞蹈。主要指舞劇、戲曲藝術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話劇中轉化爲演員的表演藝術——動作藝術。

戲劇中的多種藝術因素分別起着不同的作用,它們在綜合整體中的地位不是對等的。

在戲劇綜合體中,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本體。表演藝術的手段——形體動作和臺詞,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其他藝術因素,都被本體所融化。劇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礎,直接決定了戲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它作爲一種文學形式,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劇本,不是好的戲劇作品。戲劇演出中的音樂成分,無論是插曲、配樂還是音響,其價值主要在於對演員塑造舞臺形象的協同作用。戲劇演出中的造型藝術成分,如佈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也是從不同的角度爲演員塑造舞臺形象起特定輔助作用的。以演員表演藝術爲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外在形態。

世界戲劇歷史

西方戲劇的誕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爲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城邦的蒂厄尼索斯的崇拜儀式。在祭典中,人們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只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纔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爲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爲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爲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爲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爲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臺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爲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鉢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爲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作爲文學的戲劇

戲劇文本是一齣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臺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臺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臺演出之後纔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臺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爲案頭戲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實例。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爲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作爲表演藝術的戲劇

隨着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系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本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調度”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中提出的觀念: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蕩蕩的舞臺,這就是一齣戲的全部。

戲劇活動發生的必要條件

1、無論戲劇一詞如何定義,只有滿足以下的條件,纔可視爲一次戲劇活動。

2、戲劇交流的兩個參與者:觀衆與演員。

3、觀衆與演員必須同時在場。

4、戲劇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

5、戲劇交流的話題是關於一個虛構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員扮演其中的人物。

6、演員與觀衆共享一套“遊戲規則”(即符號學中的信碼代號)。

7、戲劇事件是審美事件,參與者不僅關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關心傳達信息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