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點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點

與高一高二不同之處在於,此時複習力學部分知識是爲了更好的與大學聯考考綱相結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學生,此時需要進行查漏補缺,但也需要同時提升能力,填補知識、技能的空白。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1

1.西周實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爲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爲“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爲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爲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爲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爲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爲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誌着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峯,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2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1、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2、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爲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爲秦國佔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曆新政(略)

四、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內容與作用

①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闢爲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②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爲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爲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闢爲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失敗原因

①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③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評價

①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1、目的:爲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2、內容

①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併爲一條,徵收銀兩。

②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3、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鬆弛;

賦役徵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3

一、背景和條件

1、原因

①經濟根源:15世紀以來,隨着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造成貨幣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會根源:

A.歐洲人狂熱追求貨幣和黃金。

B.《馬可波羅遊記》驅使歐洲人到東方實現黃金夢。

③客觀原因——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阻礙了東西方貿易,促使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條件

①西歐生產力的發展。

②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如“地圓學說”的流行。

③科學技術的發展,如航海、造船技術的發達,羅盤針的廣泛應用,武器裝備的改進等等。

④中央集權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熱衷於傳播天主教,大力支持遠洋航行。

二、經過

1、1488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倫布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三、影響

1、引起了“商業革命”:

①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繫,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繫開始。

③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②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4

專制主義的發展歷程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並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展

爲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峯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峯。

高中歷史大學聯考知識5

一.背景

①經濟危機使美國陷入困境。

②當時的美國胡佛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③1933年羅斯福當選爲美國總統,開始推行新政。

二.內容

①整頓財政金融②實行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生產④實行社會保障,推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

三.新政特點:

是在保留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預經濟。

四.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加速了生產力的恢復。

②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人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緩和了階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勢力的上臺,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爲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繼承和借鑑,標誌着資本主義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④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高三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2.《權利法案》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背景:

1688年光榮革命議會取得勝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內容:

1689年議會頒佈《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意義:

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着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影響:

“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祕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內閣的首腦“首相”取代國王主持內閣會議。國王逐漸退出內閣,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從此成爲一種象徵。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③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④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⑤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①爲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爲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