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習俗(新版多篇)

七夕節的習俗(新版多篇)

七夕節的習俗 篇一

到了現代人們提起七夕一般都是把它當情人節來對待,七夕節的習俗想必有很多人還不瞭解,下面就給大家普及下。

七夕節的習俗——江蘇“七夕香橋會”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潘長江參演的關於七夕的小品,小品裏就提到了七夕會有鵲橋會,而在江蘇,七夕這一天也有七夕香橋會,在每年的這一年附近的鄉民都會趕來,一起搭制活動要用的香橋。而這個香橋是用紙包的線香再加上欄杆,再用五色線捆綁而做成的,白天的時候香橋可以讓人們參觀祭拜,而到了夜晚的時候人們就會把搭制的香橋焚化,這也是有寓意的,寓意的是牛郎星和織女星已經相會了,其實七夕香橋會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

七夕節的習俗——湖南浙江婦女接露水洗髮

每年七夕這一天,浙江湖南當地的婦女都會手機柏葉和桃枝用來煎水,而煎好的水則會用來洗頭髮,傳說在古代的時候這一天,婦女們都會去收集樹葉上,和泉裏的水來洗髮,因爲人們覺得七夕這天取的水,跟銀河有關,七夕水是有神奇的力量的,用七夕節的水洗頭可以得到牛郎織女的保護,不僅能夠使家庭和睦幸福,也可以使夫妻感情更恩愛。

七夕節的習俗——中國西南“染指甲”

不要以爲美甲是現代的產物,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會利用植物的汁液讓指甲上色了,而染甲一直是中國西南一帶七夕節的習俗,據記載在這一天年輕美麗的女子會用樹的漿液兌上水來洗頭髮,同時還會用當地的花草磨出汁液,用它們來給指甲上色,指甲染色一般都是女子和兒童的一個節日項目,而七夕節染指甲這個風俗西南地帶也在一直傳承着。

七夕節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七夕節的習俗也是人們把心願轉化成形式的一種表現,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七夕節習俗就是人們生活的另一種體現形式,也是情侶們表達愛意的良機,情到深處之時,拿着一枚一生只送一人的樂維斯鑽戒,許下一生一世的諾言吧。

七夕情人節是幾號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星期幾呢?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深入的瞭解一下這個節日的由來吧。其實對於中國人而言,情人節是一個西方國家的節日,在西方國家的每年2月14日,他們會把這一天稱作情人節,意味着這是彼此相愛的人的專屬節日。可在我們中國,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才被稱作情人節。除此之外,傳統的七夕,也就是七月初七同樣被稱作情人節。所以,要問七夕情人節是幾號,真正的答案應該是七月初七。那是我們中國傳統而又古老的並帶來一定紀念意義的情人節。

因此,七夕情人節又被人們稱作爲中國的情人節,它的日期被訂爲每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其實關於牛郎織女在民間都是流傳着一個故事的,相傳在很久以前生活的女子只能是在家裏相夫教子,也因爲如此生活在當時的女人非常的容易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且人們也把織女當成自己心目中所需要學習的榜樣,而在當時人們把這個節日稱爲七姐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七夕情人節,每當這個節日到來的時候,女子們就會向七姐獻祭,以此來祈求自己可以獲得更多美好的家庭。

七夕節的習俗 篇二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

《月曼清遊圖》冊·桐蔭乞巧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爲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爲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爲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爲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爲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爲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爲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爲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爲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 篇三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着靈巧的手、織布織的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爲天仙答應了她們的願望。或者她們會在醬缸臺上面擺放着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裏裝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麼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這種風俗是因爲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着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着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穫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臺上擺着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着清閒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着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溼衣服和書拿出來曬乾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着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崔南善的《朝鮮常識》中記載着,七夕是原來中國的習俗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到了朝鮮王朝在宮廷裏擺宴會,給儒生們實行節日製的科舉。

在多樣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中,今日的七夕風俗只是演變成用牽牛(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給充滿童心的世界增添一個夢想而已。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對傳統七夕關注的也並不多,他們只會藉着這一天的機會在一起約會、吃飯、互送禮物

韓國七夕的飲食

七夕節的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因爲過了這天開始冷風吹來,因此麪條和麥煎餅是一定要擺在桌上,能最後嘗試用麥做成的飲食的機會就是七夕。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七夕節的習俗 篇四

七夕節的來歷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爲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着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爲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爲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爲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七夕節的習俗 篇五

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穿針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傳說: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在民間,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

觀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爲求自保,裝病在家。魏武帝派親信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在家中曬書。魏武帝得知,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收押。司馬懿只好遵命。另外,《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賀牛生日

古時兒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麪糖蜜。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七夕節的習俗 篇六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據說,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爲乞巧市。人們從七月七年級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古人最爲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爲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爲妻。有一天,衆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彩衣。驚惶失措的衆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和女過着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着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爲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爲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所謂七夕節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如有蜘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的鬥巧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餑餑,烙果子,有些地方還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即在七月七年級,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兒童吃巧芽,聰明伶俐;後來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則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哭泣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相傳這天喜鵲極少,它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麪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爲“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後如已結網,則稱爲得“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倘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位少女日後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爲了祈盼牛郎織女能在天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姑娘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再用水浸泡,使之發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空跪拜,稱爲“迎仙”。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鼻,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鼻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自己製作的這些小工藝品及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有詩爲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