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多篇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多篇

七夕節習俗 篇一

七夕爲什麼又叫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爲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爲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爲乞巧棚。”其盛況可見一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後丟枚小針浮於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爲“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麪等爲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於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遊人評賞,然後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乞巧節有什麼含義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乞巧節的風俗活動

喜蛛應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時。

投針驗巧

明《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默唸自己的心事。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麪糖蜜。

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非常熱鬧。姑娘們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

婦女洗髮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裏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爲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爲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爲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爲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爲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爲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爲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爲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昇天成了魁星。因爲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節 篇二

從這個角度出發,趙魁夫認爲,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絕對不允許婦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曖昧之情,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檯面上來講。”趙魁夫說,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七夕節只應該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爲,七夕節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區確實存在着一批“單身女性”,而她們也確實是乞巧節的主體。但是,這批單身女性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結婚之後不滿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孃家居住,並終生“不落夫家”;另一種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類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歲適婚時卻不滿封建包辦婚姻,而對外宣告終生不嫁,並從此搬入“姑婆屋”居住。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獨有的`一個羣體,她們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動來追求獨立自主的婚姻。

七夕微信問候語 篇三

1.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迴轉人世間活一回,只爲與你相會。你的微笑,你的眼淚,都是我最刻骨銘心的。

2. 天空雲彩能飄多久?浪漫細雨能下多久?燦爛鮮花能開多久?甜蜜笑容能掛多久?就到七夕,要問我愛你有多久,短信現在對你說:心跳多久愛你多久!

3. 天上雀橋結成之時,你我心絲相連,希望今後的每天我們也都朝朝暮暮。

4. 七夕佳節就要到了,把濃情寫在初秋的七夕,讓風兒飄蕩着思念的情意,讓雲兒傳遞着永恆的惦記,讓月兒波動着牽掛的漣漪,讓鵲兒傳遞着祝福的真摯。愛之心兒比金堅,祝福幸福每一天,七夕快樂甜蜜到永遠。親愛的朋友,七夕到了,要幸福哈。

5. 七夕到了,請大家注意了;含蓄點的送點花草;活潑點的領着亂跑;實惠點的喝足吃飽;熱情點的跳跳舞蹈;浪漫點的摟摟抱抱;膽小的發條短信就好!

6. 如果說牛郎和織女的相會需要鵲橋相助,那我們的相會只需電話聯繫,親愛的,今晚見個面吧!

7. 誰是史上最牛新郎?是牛郎!他沒體面的工作,也沒車沒房,卻娶了最美麗富有的新娘。學習牛郎好榜樣,平凡男兒有希望,追愛路上當自強。祝七夕節快樂!

8. 值此浪漫的中國情人節七夕將來之際,短信一條帶着我的祝願,願月光帶給你浪漫的甜蜜,清風帶給你幸福的靜謐。提前祝你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七夕佳節!

9. 七夕送巧,祝福巧立名目,只爲送你幸福。願你心靈手巧有風度,願你大巧若拙有深度,願你巧奪天工有氣度,別說我花言巧語,七夕咱倆共渡。

10. 七夕到,喜鵲叫,手機爲你把喜報:願你腰纏萬貫把財抱,事業高升官帽抱,沒有疾病把健康抱,愛情如意把美人抱,生活美滿樂淘淘!

11. 凡人與神仙,結成千古奇緣;天上與人間,譜寫愛情經典;牛郎與織女,贏得世人讚歎。親愛的!咱是普通人,不做牛郎織女,七夕節,我祝咱倆天天相伴!

12. 我的愛,是美酒,天長地久愈醇厚;我的情,是乘方,分分秒秒無極限。在這浪漫的七夕情人節裏,我只獻給我最親愛的你。七夕情人節快樂。

13. 值此七夕佳節將來之際,本人代表“媒”神之祖女媧,月光娘娘嫦娥,以及月下老人、送子觀音、王母娘娘、牛郎織女星祝廣大單身的爺們、姐們早日找到心中的白馬王子,大膽追求自己的愛。祝結婚的兄弟姐妹愛情甜蜜,珍惜身邊愛你的人。七夕佳節快樂!

14. 心動,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但要忘卻這個瞬間,卻要用很長時間,也許是一年、兩年、十年、甚至一輩子!

15. 想你,是一種真實的心意,是一種甘甜的快樂,是一種浪漫的味道,是一種溫馨的記憶,是一種美麗的幸福,是我永遠不變的愛戀。七夕快樂!

16. 在最美的夜裏想你,在最深的呼吸中念你,在最愜意的時候感受你,在最失意的時候知道,這個世界有你就已經足夠。Mylover情人節快樂!

17. 愛情就像一塊糖,含在嘴裏甜甜的,摟在懷裏粘粘的,若是不小心卡到了,流出的淚,是鹹鹹的。謹以七夕節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18. 七夕雨是滴答的,七夕雲是流動的,七夕風是透明的,七夕愛是難忘的,七夕戀是用心的,七夕天是永恆的,祝你七夕節快樂!

19. 七夕又名乞巧節!相傳在乞巧節時向織女乞求心願,便會靈驗。於是,我虔誠地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在心裏默默唸:願看短信的人開心幸福,直到永遠。

20. 七夕又來到,好運又來報,喜事美事齊歡鬧,福運財運呱呱叫,情人友人全歡笑,幸運鴻運蹦蹦跳,唯有祝你趕緊撞個桃花運纔是最最重要!

各地七夕節的習俗 篇四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 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

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脣、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

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爲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綵、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

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爲屏障玉爲臺。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臺灣:拜“牀母”

臺灣七夕拜七孃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牀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

“牀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牀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牀邊拜牀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牀母衣”,拜牀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牀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牀母會寵孩子賴牀等。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着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髮、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

人們認爲,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裏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麪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爲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麪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