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朱熹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朱熹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朱熹的詩 篇一

《春日》《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司馬光好學》《讀書要三到》《偶成》《勸學詩》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鷓鴣天·叔懷嘗夢飛仙,爲之賦此·歸日以呈茂獻待郎,當發一笑》

《菩薩蠻·迴文》《念奴嬌·用傳安道和朱希真梅詞韻》《西江月·睡處林風瑟瑟》

《滿江紅·劉知郡生朝》《水調歌頭·聯句問訊羅漢同張敬夫》《憶秦娥·雪、梅二闋懷張敬夫》《憶秦娥》《奉同張敬夫城南二十詠》《水調歌頭·次袁仲機韻》

《鷓鴣天·江檻》《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韻》《水調歌頭·不見嚴夫子》《菩薩蠻·次圭父迴文韻》《南鄉子·次張安國韻》《水調歌頭·富貴有餘樂》

《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綠》《好事近》《鷓鴣天》

擴展: 篇二

人物紀念

朱熹著作 篇三

朱子現存著作共25種,600餘卷,總字數在2000萬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義》《啓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註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國小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閡人輯錄的《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教育思想 篇四

朱熹,號晦庵,晚稱晦翁,世稱朱文公,亦稱朱子,是宋朝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他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洲知府等官職,爲官清正廉明,頗有政績,還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書院,紫陽書院,後來陸陸續續的還有武夷書院,白鹿書院,嶽麓書院,朱熹的教育思想都體現在他爲這些書院制定的較爲完整的教育培育制度上,他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發展啓到了重要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承上啓下的集大成者,在總結前人和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根據對人的身心發展的理解,創造出了人一生中的教育階段,國小和大學這兩個時期,並提出了這兩個階段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方式,是在當時是開創性的,後世是直接借用了這種劃分並進一步發展到現在小中大的模式。

朱熹提出在國小兒童階段,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制定了其教育教學的任務是“學其事”,教會兒童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即可,並輔助一些日常生活習慣養成,具備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這種理念是非常科學的,在教學方法上,朱熹秉承了孔子的理念,因材施教,及早施教,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把文化知識傳授給身心未成長完成的兒童,而進入大學後,就要改變方法了,相對於國小階段的“學其事”,大學就是“知其事物之所以然”,通過探究辯論知曉事物的義理規律,並提倡大家應該互相交流,不同的學術派系之間要更是如此,這些教育思想至今爲後世人們推崇。

爲官正直,體察民情 篇五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發生大水災,朝廷派他前往視察災情,他曾遍訪於崇安各山谷之間。在視察中,朱熹發現“肉食者漠然無意於民,直難與圖事”(《文集》卷10)。他說:“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爲之理”(同上)。由於災情嚴重,糧食無收,地方官不認真救濟,到次年青黃不接之時,就在崇安發生了饑民暴動。這時,朱熹與知縣諸葛廷瑞共同發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賑救饑民,他又請求朝廷以“六百斛賑濟”,這才平息了饑民的暴動。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倉”的辦法,並建議朝廷廣爲推行,作爲解決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的口糧問題的機構。他規定“社倉”的`任務,是在青黃不接之時貸谷給農民,一般取息20%,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貸糧,若發生小飢,息利可以減半,若發生大飢、則可免除利息。當然設立社倉的最大好處可以防止農民暴動。爲此,朱熹於公元1171年在其家鄉首創“五夫社倉”,作爲試點,並上疏朝廷,建議按其辦法在全國範圍推行。由於此法對官僚地主和高利貸者不利,因而未能廣爲推行,只有極少地方,如福建建陽和浙江金華等地實行了這個措施。

朱熹典故 篇六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於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鬆對朱熹的教育十分認真。《宋史》本傳說:“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上何物’?”這個傳說,說明朱熹自幼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由於朱鬆是在二程理學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兒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去實行。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志聖賢之學”,每天如癡如迷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回憶說:“某十歲時,讀《孟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從此,便立志要做聖人。以後他又教育學生說:“凡人須以聖人爲己任”。

福建武夷山朱熹紀念館 篇七

武夷山朱熹紀念館,位於武夷宮古街。爲仿宋宮殿式建築,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5米【】,東西寬約25米,佔地約875平方米,由前廳、兩廊、庭院、展廳等組成。前廳正門上,高懸“朱熹紀念館”橫匾,5個大字莊重而蒼勁有力。殿前大門兩側懸掛3幅抱柱聯,一幅是趙樸初撰並書,聯曰:“千古敏以求,性天學述二程子;三字‘不遠復’,心地功行九曲溪。”一幅爲清康熙御筆:“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還有一幅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撰並書:“致廣大而盡精微,網羅歷代;尊德性而道學問,體用兼賅。”大門兩側圍牆上各鑲嵌10塊碑刻,爲朱熹手書《潭州城南二十景》詩,是朱熹訪問張栻於長沙嶽麓書院唱和的詩作。

連環巧問 篇八

朱熹自幼受教於父,聰明過人,想象力強。四歲時,其父朱鬆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問:“日何所附?”朱鬆回答說:“附於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一席話問的朱鬆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