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區域情況報告多篇

區域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社區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工作情況報告

_____社區黨支部以整合資源、強化服務爲重點,與駐區單位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抓共建,將社區區域化黨建作爲推動社區文明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逐步推進以社區黨組織爲基礎、社區全體黨員爲主體、社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新格局。

一、社區基本情況

二、加強組織建設,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

社區黨支部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強與轄區單位黨組織的聯絡,進一步加強幹部隊伍、黨員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拓寬黨建領域,強化服務功能,推進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的創新。一是通過走訪調查,及時掌握轄區內每名黨員的基本信息,按照“一人一檔”的要求建好黨員信息臺賬,並及時更新。二是認真落實黨的“三會一課”制度、黨務公開制度、黨員民主評議制度、流動黨員管理制度、黨風廉政監督制度等。三是注意加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習培訓力度,不斷提高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政治觀念和理論水平。

三、創辦“愛心超市”,打造服務羣衆平臺

四、開展社區志願者服務,拓寬社區服務網格

社區黨支部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開展了“真情助困進萬家”、“小手拉大手,共建和諧家園”、“送健康進社區”等系列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同時,社區黨支部還組織了一支有志願者113人,以退休職工黨員、工人、個體戶、下崗人員、外來工等爲主體的社區志願服務隊。廣大志願者積極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面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困難家庭等羣體,廣泛深入開展醫療保健、治安巡邏、家教輔導、便民利民、救助幫扶等志願服務活動。在鞏衛創文工作中,街上隨處可見志願者的身影,他們用實際行動倡導城市文明。社區廣泛發動志願者,清理周邊環境衛生,上街派發鞏衛創文宣傳單張,“紅袖章”志願者上街倡導文明。

五、開展文體聯誼活動,搭建溝通情感橋樑

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活動及羣衆喜聞樂見的文體聯誼活動,共同加強對區域內單位幹部職工、村民的社會公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組織召開婦女座談會、七一黨員座談會,舉辦社區運動會、戶外登山等活動,社區文藝隊也多次在電信廣場、街道辦大院舉辦文藝晚會,爲社區居民搭建了溝通感情的橋樑,增進了鄰里之間的交流。此外,社區還利用遠教設備,開展電子教學活動,深受黨員羣衆的歡迎,極大豐富了黨員羣衆的業餘生活。

六、推進“兩新”黨組織建設,共譜和諧促發展

社區針對“兩新”組織數量多,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多且分佈集中、黨員人數少、流動性大、活動開展難等實際,以區域化爲抓手,以社區各大商務樓宇爲重點,以行業協會和產業鏈爲依託,在“兩新”黨建“百日攻堅行動”期間,創新實施區域聯建、行業統建、龍頭領建、樓宇共建、項目同建等黨組織組建模式,新建了雪印商貿實業公司黨支部、山水商務酒店黨支部等“兩新”黨支部7家,有效整合了“散而弱”的各方資源,有效擴大了黨建覆蓋範圍,切實提高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通過推進“兩新”黨組織建設,在“兩新”組織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企業黨組織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開展黨的活動,在學習、在生活、工作方面,要求黨員同志做到“五帶頭”:帶頭學習講政治中、帶頭幹事謀發展、帶頭創新建佳績、帶頭服務比奉獻、帶頭自律樹形象,開展爭當生活模範、爭當技術標兵、爭當營銷能手,樹立黨員形象的“三爭一樹”活動。

【第2篇】培育區域品牌建築企業情況調研報告

一、前言

爲研究“發展建築業強企,培育品牌企業”的思路和對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發展的質量效益,加快培育我市建築業知名、品牌企業。根據年度工作安排,決定近期對我市建築業以及企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所以我們從建築業的發展情況、建築企業情況以及建議和措施等三方面來進行報告。

二、建築業的發展情況

(一)本地區建築業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及原因

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自身的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建築業方面,不在是簡單的遮風避雨,而是從質量,美觀,環保等多方面來要求。

就山東省來說,德州市屬於三線城市,城市規模小,消費水平低,人們的人均消費有時溫飽還打不到,更不要說帶動建築業的發展了,再就是裝修的質量嚴重製約着消費者對於建築行業的看法,這些都是制約建築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當前建築企業發展的狀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目前建築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

在建築業中,中小企業佔多數是世界各國尤其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這一特性是由建築業多層次、專業化分工承包生產的需要所決定的。而我國建築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築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

中型或中型偏大型企業較多,小型企業數量偏少。雖然我國中小建築企業數量已佔行業從業人數87%,但與美國91%,日本94%,德國99%比較,仍然差距很大,主要是我國人口多,而發達國家平均每十一人就有一個小型企業。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直接導致行業內大、小企業沒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係,企業規模和實力相似,致使大量企業經營領域趨同,過度集中與相同的綜合承包目標市場。一方面,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龍頭企業,另一方面,中、小、精、專企業發展不充分,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小巨人”企業。

2市場交易行爲有待規範

不規範市場交易大量存在。虛假招投標、肢解工程、低價發包、違規分包、轉包掛靠等問題依然突出,部分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出於地方保護或者行業保護目的,通過資質門檻限制本地區、本行業的建築企業參與公平競爭。

除此之外,由於整個社會的信用機制尚未健全,部門監管力度不夠,加上行業產能過剩,施工能力供大於求,特別市業主行爲的不到有效約束,造成工程墊資款拖欠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新建項目工程款拖欠現象依然存在。

建築市場法規制度不夠完善。現行法規對市場主體違法行爲界定不清、定型不準、執法效力弱,缺乏有效地制約和處罰機制,不適應監管和執法的需要,不規範的市場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優不勝、劣難汰、企業利潤普遍下滑。

3從業人員素質還需提高

勞務用工素質。由於建築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業人員准入門檻相對較低,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的勞動力。根據相關統計,我國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數量超過行業從業人員的70%,數目巨大。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90%的人沒有經過正規的技能培訓,形不成一個真正的產業工人羣體。

複合型高端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在建築業人才隊伍中,管理人員尤其是懂得國際工程承包的項目管理人才、懂得工程索賠的合同管理人才、懂技術善經營的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不利於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3篇】區域調整優化後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2016年關於區域調整優化後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2016年關於區域調整優化後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2015年,龍裏縣啓動了行政村(居)區域調整優化工作。爲進一步瞭解我縣行政村(社區)區域調整優化後的運行情況,根據縣委2016年度調研工作安排,縣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到部分鎮、村,通過座談、走訪、發放問卷調查表等方式,就我縣行政村(社區)區域調整優化後的運行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龍裏縣開展行政村(居)區域調整優化工作後,行政村(居)由原來的167個調整爲現在的81個。其中:村委會63個,居委會18個;81個村(居)委會中,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村(居)委會20個, 2001人4000人的44個, 40016000人的12個,600110000人的3個,10001以上的2個;調整工作中,行政村(居)委會由原來的5個合併的(即:“5並1”,下同)有1個,“4並1”的有4個,“3並1”的有16個,“2並1”的有42個,未調整的村(居)有18個(其中:村委會8個,居委會10個)。2016年2月龍裏縣行政村(居)區域調整優化後,有55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完成了選舉,並組建村(居)務監督委員會。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行政村(居)區域調整優化後運行正常,初步實現了“規模調大,實力調強,班子調優,佈局調合”的新農村發展格局,在整合資源與項目、化解邊界糾紛、擴大公益項目覆蓋範圍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村(居)撤併後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原村委辦公用房不能滿足並村後村務辦公。並村(居)後,特別是由多村(居)合併的村(居),人口數量突然大增,並村後黨員會、幹部會或羣衆代表會等大型會議人數也相應大增,原有的村辦公會議室(無論是原先哪一個村<居>;的)都容納不下參會人員。同時,村幹部由原來的3人增至現在的5人,日常辦公也因辦公室面積小、設施簡陋、網絡不暢等,不能適應辦公需要。此外,個別村撤併後還未選址辦公,不利於羣衆定點辦事。

(二)管理服務工作量增大,村幹部工作力不從心。並村後,大多數村的區域面積擴展、服務半徑擴大(如草原村最遠的村寨老凹山距村委會駐地21公里),村民人數增多、服務人數增加,加上工作內容增多等因素,整體工作量增大。但村幹部由原來的15人(5並1)或6人(2並1)削減現在的5人,事務增多而人員減少,給服務羣衆工作帶來了不便。同時,並村後,新行政村的黨員人數大幅增加,村級黨組織設置有待優化,對黨員的管理、服務尚需加強。

(三)村級幹部待遇普遍偏低,不利於隊伍穩定。目前,村幹部工作幾乎處於全脫產狀態,幹部工資每人每月1500元(相當於每天50元),外加工作中自付的車輛燃油費、電話費等支出,實際月工資收入約在1300元;村組幹部每人每年460元(相當於每天1.3元),需參與村委安排的臨時工作;這樣的工資待遇水平,與當前村民的勞動收入差距較大,這將影響到幹部隊伍的長期穩定。

(四)村幹部還沒有適應新角色,整體功能發揮欠佳。並村後,村(居)幹部配齊配強,但因村幹部來源於不同的村,相互間沒有共事經歷,缺少相互瞭解和感情基礎,部分村班子溝通協作能力不夠、工作配合不到位,整體功能發揮欠佳。現有的村幹部大多數因文化水平和工作環境等因素,使用電腦打字、運用網絡傳遞信息等辦公操作困難,不能全方位開展工作。少數村幹部思想轉變不夠,還沿用並村前工作方法、工作態度,對新的工作形勢還不適應。

(五)原有的村辦公資產閒置,村集體積累未能產生效益。並村後,新的村(居)辦公地點遷移,原有的辦公樓空閒,資產閒置,將會造成資源浪費。大部分行政村集體經濟除用於民生工作外,幾乎沒有用於經營性投資,不能產生新的經濟效益,成了“死錢一坨”。同時,因使用集體經濟在額度上限和村民議事人數下限設置受限,有的村委寧願讓工作擱置,也不願使用集體經濟來開展工作(如需使用5000元以上的村集體資金時,需召開50人以上的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後方能使用,會議需花費就餐等費用;若討論同意使用,所花的費用值得,若討論後不同意,會議費就白花了)。

(六)優化整合未完全實現,相互認同有待提高。一是並村後,因各種因素,很多工作沒有按照組建後的村爲單位進行工作安排或部署,造成工作統籌協調有難度,特別是一分爲二的撤併村,工作統籌協調存在困難;在項目申報等工作上還需要用到被撤併村(居)的公章,沒有明確使用的操作規程。二是並村容易並心難,部分幹部羣衆由於受長期的地域、血緣、宗族等關係的影響,對並村後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三是因歷史原因和調整影響,原行政村之間存在新舊矛盾、調整中小村村民存在被“吞併”想法、富裕村對調整後本村集體資產處置心存憂慮、各村村規民約不統一等,使得調整後羣衆間的思想一時難以融合。

三、建議

(一)加快村級辦公用房建設,改善村級辦公條件。村級辦公用房建設,是村級組織規範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並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中,作爲今後幾年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逐年解決村級辦公活動場所,確保各村活動場所能基本滿足辦公會議和公共服務的需要。一是對並村後村級辦公用房使用狀況進行摸底調查,確定辦公用房需要的急緩程度,並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統籌安排、合理規劃、突出重點、分步推進,逐步解決村級辦公用房問題。二是積極協調電信部門,加強對寬帶網絡建設,尤其是對未開通通寬帶網絡的村(居),要優先建設,確保各行政村網絡通暢,一方面可以解決村級辦公問題,更重要的是利於電商進農村,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加強村級幹部隊伍建設,發揮村級組織整體功能。一是加強村支兩委建設,進一步發揮村級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村幹部的模範帶頭引領作用。二是加強對村幹部的管理,注重村幹部教育和職業化培訓,增強村幹部服務羣衆能力。三是補充配備具有現代辦公知識和技能的常住村幹部,以彌補村支兩委不能運用現代辦公設施設備的不足。四是統一人員編制,不論是 “5並1”,還是“1並1”的村,村幹部人員編制上應當統一。同時,進一步理順村支兩委與村內各專職人員(如村警)的關係,構建起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調互補的`良好關係,促進整體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切實提高待遇報酬,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一是參照我縣居民收入水平和勞動工資水平提高村幹部的工資,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確保村幹部的工資收入與當地居民的勞動報酬相一致,避免出現強烈反差,以穩定村級幹部隊伍。二是鼓勵有條件的鎮(街)對村幹部工作開展績效獎勵,激發村幹部的工作熱情。三是積極爲村幹部辦理養老保險和補貼交通、通訊等費用,補貼標準可考慮轄區面積、人口數量等因素。

(四)及時處置閒置固定資產,激活村級積累資金。一是做好調查摸底,建立閒置資產檔案。二是依法依規租賃、拍賣閒置的村級辦公用房,所得收入可作爲村級建設資金的補充。三是利用閒置的村級辦公用房設置村級便民利民服務站,增設服務窗口,增派服務人員,延伸村居區域調整優化後的服務範圍,方便羣衆辦事。四是將閒置的活動場所利用起來,建設羣衆文化家園,讓羣衆有娛樂、學習場所。五是幫助指導村支兩委盤活村級積累資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五)加強工作宣傳,促進村民融合。我縣行政村(社區)區域調整優化,是爲了更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徵求羣衆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調整後的短時間內,存在一定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是加強宣傳行政村調整優化後村級組織在加速村級經濟社會發展、便捷服務羣衆、整合各種資源以及化解羣衆糾紛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進一步打消羣衆的誤解,解除羣衆的憂慮,促使羣衆認知與認可。二是針對並村後村民組成的不同情況,適時制定並完善村規民約,以適應村民的生產、生活以及習俗等,促進村民合作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