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啓蒙【多篇】

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啓蒙【多篇】

小知識:爲什麼小孩子數數總是要掰手指頭? 篇一

人的思維是有階段性的,寶寶三、四歲的時候,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到了四歲半的時候,抽象思維纔開始萌芽,發展起來。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加號、減號就是一個天文字,就像我們不認識的外國字一樣,這時候他們還不能理解這個符號,就需要一個“柺棍”來幫忙理解,這個柺棍也就是手指頭。

比如還在上幼兒園的寶寶,讓他們數數,很多時候就是掰手指頭,這時候,爸媽就會着急,覺得孩子怎麼就不動腦筋呢,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實際上寶寶這個時候在掰手指頭就是在動腦筋呢,掰手指頭的時候,他的思維運算起來,不掰手指頭,思維停止了,甚至還會混亂。到了國小,小孩的思維發展不一樣了,自然就不用掰手指頭。

所以爸媽不要責怪孩子,應該允許掰手指頭,但是不能停留於掰手指頭,可以多給他一些柺棍,比如釦子、餅乾、巧克力等等,給一些具體的東西,讓孩子逐漸抽象起來。比如,1+2=3中,1、2、3等數字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如果爸爸媽媽先給孩子1塊巧克力,再給2塊巧克力,讓他數一數,看這些巧克力怎麼變成3個了,這樣他就能真正瞭解1+2=3的意義了。

幼兒數學啓蒙方法 篇二

讓寶寶指出形狀

寶寶學到的數學基礎知識是指出物體的形狀,做個小的遊戲,讓寶寶指出物體的形狀;也可以和寶寶一起來數數,簡單又有趣的數字遊戲就是借用手指或腳趾從1數到10,爸爸媽媽也可以唱數數的歌謠給寶寶聽。

教寶寶學會比較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具體的表現就是比較。比如說告訴寶寶,媽媽比爸爸低,媽媽比寶寶高,西瓜比橘子大,4顆糖比3顆糖多等。

教寶寶學會分類

教會孩子按他自己的理解能力將玩具分類,比如把他的玩具小火車和小飛機分開,然後數數每樣有多少個。

這樣數數,寶寶興趣十足 篇三

寶寶過了1歲,很多爸爸媽媽就可以教他數“1、2、3……”這只是簡單的模仿和記憶,如果不借助具體的事物,寶寶很難理解。

爸爸媽媽可以在跟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可以一邊搭,一邊數 “一個積木,兩個積木”;給寶寶穿衣服的時候,可以數 “一個釦子,兩個釦子”;走樓梯的時候,也可以一邊走一邊數樓梯層數。

還有家中的門牌號、日曆、電話號碼等也都是數字的展現,寶寶看在眼裏,也會默默地吸收。

鏡頭 篇四

媽媽把5個蘋果、5個梨、5個花生米分別放在桌子上,問芳芳:“它們的數量一樣多嗎?”3歲的芳芳眨着眼睛,想了一會兒回答:“蘋果和梨的數一樣多,可是花生米的數要少。”媽媽要芳芳再數一遍,芳芳數完後說:“都是5個,可是花生米多小啊,不能算一樣多。”媽媽生氣地說:“你要記住,都是5個,這表示一樣多!”芳芳哭了,她從此很討厭和數字有關的遊戲。

.實操經驗尋找數感 篇五

如果僅僅給孩子們看書看書看書,就指望他們能夠貫通數學,這基本是沒可能的,只有自己親自實踐過才能夠讓他們印象深刻,所以可以讓孩子們進行實際操作,將數學和生活結合起來。

有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們一些小任務,比如說買日用品的時候讓孩子口算錢數找零,坐公交車的時候讓他買票並覈對正確與否,甚至安排他幫助繳納家中的電費水費,通過這些運用,能夠讓他們更快掌握數學。

幼兒數學啓蒙 篇六

數學故事

在寶寶還不能說話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讀數學故事提升孩子的數學智能。在選擇的時候,專家建議家長選用一些帶有數字的故事,培養寶寶的數字概念。等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教會孩子算術中的數量概念和加減乘除運算法,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積木玩具

幼兒對玩具充滿着喜愛,而積木對幼兒的大腦發育有着很大的幫助。在一開始的時候,家長不用刻意教孩子怎麼玩,讓寶寶自己玩,通過觸覺和視覺對這些形狀進行了解,並進行擺弄。大部分的寶寶在拿到積木後都會堆高,或者排長,智商高一點的寶寶會用積木搭成各種形狀。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引導,教寶寶認識形狀,認識數量,很多這一類的數學物理原理,都會在寶寶玩積木的時候所體現,只要家長加以正確的引導,就可以讓寶寶自然地學習這些知識。

數學動畫片

動畫片是孩子的最愛,在數學教學中,動畫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爲孩子對動畫片感興趣,所以他們願意去看,並且願意去解決動畫片中提到的數學問題,並從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家長在選擇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具備兒童色彩的視頻,畫面更卡通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概念形象化、生動化,以視頻的效果播放出來,更加利於孩子理解,也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起到良好的效果。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潛能和敏感力也在不斷遞減,所以家長要做好幼兒數學入門,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幫助孩子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

知能力發展具體的表現就是比較。比如說告訴寶寶,媽媽比爸爸低,媽媽比寶寶高,西瓜比橘子大,4顆糖比3顆糖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