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觀滄海》詩詞賞析多篇

《觀滄海》詩詞賞析多篇

賞析 篇一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愛詩章”。在他“奉國威靈、仗鉞征伐”之際,常常“鞍馬爲文”、“橫槊賦詩”。建安十二年(207),軍閥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師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作下此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言明觀海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廖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臨”,登臨。“以”,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滄”,水深而呈暗綠色。“滄海”,大海。“觀滄海”爲全詩的詩眼,“觀”字統領全篇,以下詩句,皆爲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全景:大海波濤動盪,山島巍然屹立。“何”,多麼,含嘆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樣子。“何”字用得已極飽滿有力,“澹澹”兩字更是千錘百煉而得者,着此兩字,整個滄海便渾然一色了,若換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顯得過於平實,又欠生動,當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具體勾勒聳立的山島: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定神細看,瑟瑟秋風中的海竟然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何等雄偉的景象,何等雄渾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筆力!古往今來,遷客騷人泣秋風、感傷落英者何其多?晏幾道嘆息“紅葉黃花秋意晚”(《思遠人》),耿玉真長恨“玉京人去秋蕭索”(《菩薩蠻》),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大開悲秋文學之先聲。然,獨立寒秋,曹操卻極寫海的磅礴壯美,島的高聳挺拔,草木的生機勃發,一掃悲秋情調,其志凌絕頂以遠瞻世界的非凡氣度躍然紙上,足見曹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格外渺小,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若”,好象。“星漢”,銀河。這四句詩,融想象和誇張爲一體,大開大闔,舒緩從容,辭氣直有幹雲之勢,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在千古詩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風雲人物才寫得出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的雅稱,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的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爲“建安風骨”。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千百年來,曹操之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後代無數英雄志士爲之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屬合樂時的。套語。“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詠志”,用詩歌來抒發志向。通常,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但在此詩中卻與詩內容緊密相關,因爲詩人寫景志在抒發其遠大的政治抱負,及其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觀滄海》詩面上寫的是海的浩瀚遼闊,氣象萬千,詩行中站立的,則是那位氣凌萬仞、志在一統北中國的一代“梟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氣度正大嚴瑾,詩體高華安雅。其藝術價值尤爲值得一談。

縱觀此詩,大處落筆,宏觀構象,造境高敞;詩意深遠,格調高古,氣韻沉雄;措筆秀麗工整,不務鋪排詞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轉和諧,語言流麗、清新雋永。詩人在詞語的選擇上,如“竦峙、叢生、豐茂、蕭瑟、燦爛”等等,大多典要、高華、壯麗。而全詩十四句,除卻首尾句明顯不對仗外,其他每兩句之間多作對仗,因此誦讀全詩,覺聲調鏗鏘,雄整而瀏亮。

此外,詩人善於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與情爲一體。詩中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人情抒發三者歷轉而下,於自然流轉中見樸直蘊藉,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登臨的特有心情,從而把景的描繪同情的感發完美結合,可謂“景中寓情,情因景興,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鮮明、強烈,體味無窮。加之詩人運用虛實相間的寫法,更是給寫景造成一種“隔”的感覺,人們必須發揮想象才能領會其意,使全詩顯得曲折含蓄,而與詩人的情緒表裏一致,映照生輝。這種將詩賦中最富詩意的描寫加以想象和加工,創造出極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詩意,這種提煉精粹、化賦爲詩的藝術手段,值得借鑑。

此詩構思奇巧,別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觀”字在詩中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詩人的描寫、想象、抒情均藉此次第展開,結構章法寓於天然渾成之中,風格本色而樸直。

《觀滄海》詩雖不長,卻五色斑斕,異彩紛陳,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絡繹繽紛,讀之恍如欣賞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圖畫,使人賞心悅目,意緒留連。

創作背景 篇二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尚和袁熙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身爲副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觀滄海》詩詞賞析 篇三

十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附:《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後。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主旨: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宏偉的政治抱負-即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全文

▲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動靜結合)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觀”字統領全篇的寫景。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實寫,後四句是虛寫,其中總寫滄海全景的詩句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分寫部分,先寫島上的樹木百草,次寫海面上的秋風洪波,最後寫天空中日月星辰。詩中將“大海”稱爲“滄海”,是因爲海水呈青蒼色

▲寫大海無風時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寫大風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①詩中描寫實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②詩中抒寫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③本詩的感情基調是:蒼涼慷慨

④從本詩所寫之景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胸懷?博大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整首詩是由哪一個字來統領全篇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澹澹”是形容水波動盪的樣子,“竦峙”是寫山島巍然屹立的形象。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叢生”、“豐茂”給人以生機蓬勃的感受。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觀滄海》中描寫秋風呼嘯、驚濤拍岸的句子是: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壯麗景象,體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試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兩句作簡要賞析。

答案: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爲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觀滄海》詩詞賞析 篇四

《觀滄海》詩詞賞析

《觀滄海》

朝代:兩漢

作者:曹操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鑑賞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

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爲它含蓄,所以更有啓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爲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

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註釋

⑴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⑶滄:通“蒼”,青綠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麼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⑻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⑼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陽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漢:銀河,天河。

⒀幸:慶幸。

⒁甚:極點。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註釋 篇五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

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天河。

14、幸:慶幸。

15、甚:極點。

16、至:非常。

17、詠志:即表達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9、詠: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詠志:以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觀滄海》詩詞賞析 篇六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1、曹操:字孟德,漢末丞相,死後被其子曹丕追尊爲魏武帝。是漢末建安代表詩人。

2、碣石:山名。指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3、澹澹:水波搖盪貌。

4、竦:同聳。峙:挺立。

5、星漢:銀河。

<韻譯>

從東面登上碣石山,來觀賞深色的大海。

海水起伏動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草長得非常茂密。

秋風瑟瑟吹來,海上涌起波濤萬頃。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中的志向吧!

<評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託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爲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文學常識>

體裁:樂府詩

年代:三國

作者:曹操

作者小傳: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衆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爲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丕代漢後,曹操被尊爲“大魏武皇帝”,廟號“魏太祖”。

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爲費亭侯。父親曹嵩據考本姓夏侯,後成爲曹騰養子並改姓繼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爲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樑國的橋玄等人認爲他不平凡,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此說乃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待考)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起義時顯露頭角,後被封爲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後戰勝了呂布、袁術,並接受了張繡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並於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剷除了袁氏殘餘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公元208年,成爲東漢政權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爲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2年又擊敗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冊封曹操爲魏國國王,於鄴城建立魏國王宮,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葬於高陵。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爲“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詩詞賞析 篇七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裏的燦爛羣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裏涌現出來的。

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註釋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麼

澹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漢:銀河,天河。

幸:慶幸。

甚:極點。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最後兩句每章都有,與本詩正文的內容沒有的直接關係。

【觀滄海】人物背景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觀滄海】人物背景創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觀滄海】人物背景賞析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爲它含蓄,所以更有啓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爲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觀滄海】人物背景後世影響

《觀滄海》這首詩,前六句寫的是實景,而後四句則是曹操的想象,最後兩句跟本詩原文沒有直接關係。這首詩不但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並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爲“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爲《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着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着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着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爲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羣星好像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雖然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爲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爲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和樂時加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作者簡介 篇八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締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爲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