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觀滄海曹操詩詞帶拼音版(多篇)

觀滄海曹操詩詞帶拼音版(多篇)

觀滄海曹操詩詞帶拼音版 篇一

觀滄海曹操詩詞帶拼音版

觀滄海曹操古詩帶拼音版,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一起學習一下觀滄海曹操古詩帶拼音版,古詩觀滄海曹操原文及翻譯,古詩觀滄海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吧! 1 觀滄海曹操古詩帶拼音版

guān cāng hǎi

觀 滄 海

cáo cāo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東 臨 碣 石 ,以 觀 滄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水 何 澹 澹, 山 島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樹 木 叢 生,百 草 豐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秋 風 蕭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日 月 之 行,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 漢 燦 爛,若 出 其 裏。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幸 甚 至 哉,歌 以 詠 志。

2 古詩觀滄海曹操原文及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着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3 古詩觀滄海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詩詞觀滄海 篇二

曹操詩詞觀滄海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係,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着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解說

《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 “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爲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曹操詩詞《觀滄海》翻譯 篇三

曹操《觀滄海》詩詞賞析

【原文】

觀滄海

東臨碣石⑴,以觀滄海⑵。

水何澹澹⑶,山島竦峙⑷。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⑸。

【註釋】

⑴碣(jié)石:原渤海邊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大約在6世紀中葉以後,碣石山前的近岸成爲陸地而離渤海較遠,使碣石山不再成爲觀海的勝地。

⑵滄海:大海。海水蒼青色,因此稱滄海。

⑶澹澹(dàn):水波動盪的樣子。

⑷竦(sǒng)峙:挺立。“竦”和“聳”相同。

⑸“幸甚”兩句:這是爲配合音樂的節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後面都有,跟正文沒有什麼關係。

【白話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多麼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偉的太陽,燦爛的。銀河和皎潔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偉的太陽,燦爛的銀河和皎潔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互文)喜悅高興到了極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願志向。

【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託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 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爲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曹操詩詞觀滄海吟誦 篇四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曹操詩詞觀滄海 篇五

曹操詩詞觀滄海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後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係,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着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解說

《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 “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爲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爲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爲“青州兵”。建安元年(1),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本站●(,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曹操詩詞《觀滄海》翻譯 篇六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

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拼音版 篇七

cáo cāo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東 臨 碣 石 , 以 觀 滄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水 何 澹 澹 , 山 島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樹 木 叢 生 , 百 草 豐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秋 風 蕭 瑟 ,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日 月 之 行 , 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星 漢 燦 爛 , 若 出 其 裏。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幸 甚 至 哉 , 歌 以 詠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