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要去遠方【精品多篇】

我要去遠方【精品多篇】

我要去遠方觀後感 篇一

現如今已經很少有電影能讓一個人安安靜靜坐下來好好欣賞了。一來是因爲現在的很多人都比較浮躁,喜歡快消品;二來是因爲有一些電影只注重炫技、明星,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但現在有一部即將上映的電影卻打破了這種看法。儘管沒有大明星也沒有黑科技更沒有大場面,卻靠着樸實的劇情,質感的表演,接地氣的主題,而戳人心魂,攝人靈魄,是近期以來最走心的國產電影之一。它,就是《我要去遠方》。

孫傳林執導,何爲、魏嘉鎂、賀雲慶、韓伯維等聯袂主演的《我要去遠方》,以大學實習生楊凱前往偏遠山區龍潭地震監測臺實習、工作的過程爲主線,講述了其從“不想留只想走,到決心紮根基層”的心路變化歷程。

《我要去遠方》之所以耐看,主要是源於影片對楊凱等主要人物人設的設定和打造。作爲一名原本生活在大都市的大學生,而且摯愛的女友還在大學所在的城市,楊凱剛來到山區基層地震監測站,內心顯然是一萬個不願意。畢竟,對他而言,地震監測站毫無誘惑。不僅如此,工作枯燥、生活乏味,更是一次次激起他絞盡腦汁要逃走的心。

但是,就好像老天爺始終要留他在這個地方一樣,楊凱一次次的逃離都以未遂而終結。而在這個與自己、同事、工作日常、生活環境不懈鬥爭的過程裏,楊凱漸漸發現,大山深處的基層地震監測站纔是他人生髮光發亮的地方。不僅如此,楊凱還在這裏收穫了曼妙的愛情。可以說,這個地方是楊凱人生的福地。

在講述楊凱心路歷程變化的過程裏,《我要去遠方》用了很多非常接地氣、近生活的搞笑元素。比如楊凱一次次逃脫失敗,就讓人看到了曾經的自己。而他與老站長、女同事之間的磕磕絆絆、小摩小擦,也頗具生活的氣息,就好像大山裏的山水空氣一樣是原生態的。重要的是,幾位演員的表演也非常的走心、用情,讓觀衆看到了一羣剛踏進社會大學生的千姿百態。有笑點,又不乏溫情催淚的暖心之處,《我要去遠方》,遠方或許未必有詩,但一定有更美好的人生。只要願意去爲之奮鬥,爲之執着,就一定會不負青春不負己。

樸實和純淨,是《我要去遠方》給人的最大感受。

樸實,講的是楊凱、老站長、廖星等一衆角色的作風和品格。即便是楊凱在最初階段有些浮躁,有些頹廢,但也都是他真實心態、性狀的體現。也是衆多莘莘學子剛步入社會時的真實心狀。本質善良,本性淳樸,正是有了這樣的品德屬性,楊凱纔會在之後的交流相處中被老站長、廖星的行爲所感染。

純淨,既指的是楊凱、老站長、廖星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指的是這裏的這片山這片水這片風土與人情。

《我要去遠方》的畫面絕對有養目、怡情又頤神的功效。青山綠水,碧木藍天,湍湍溪流,裊裊炊煙。展現在觀衆面前的就好像一幅油畫一般,讓人神醉,讓人嚮往。尤其是對久居在大都市常常面對鋼筋水泥的觀衆而言,電影裏的一切自然景象,都是奢侈品。當鄉野的靜謐與都市的喧譁形成極爲強烈的對比時,讓人不禁覺得,這裏或許纔是實現人生夢想的好地方,而楊凱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影片的這一主題。

身居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需要詩但更需要遠方。畢竟,只有心向遠方,夢想纔會在前方,理想纔會生根發芽,也才能實現人生的更大夢想,就好像《我要去遠方》中的楊凱、廖星一樣。

我要去遠方的 篇二

說到遠方,我一開始就想到的是媽媽那遙遠的故鄉。那裏沒有風景秀麗的景色,沒有特別的物產,但那裏是媽媽出生、長大的地方。

媽媽總是跟我講起她的故鄉、她的小時候:小時候,我的玩伴很多,總是三五成羣地去田野、河邊、樹林裏快樂地玩耍、尋寶甚至去探險。春天,當柳樹將要發出嫩芽時,我媽媽總是讓我爬到柳樹上挑選那些去年剛長出的比較粗、直的枝條,把它砍下來,插在池塘邊,這樣它就成了一顆獨立的柳樹。那時的我,總是在想,柳枝寶寶可真勇敢,離開媽媽也能健壯地成長,要是讓我離開媽媽,想想都很痛苦。但那也只是一閃而過的想法,孩子總是容易被一些其別的事物所吸引。春天最快樂的時候,莫過於槐花盛開時,一串串的槐花掛滿枝頭。這時整個鎮上都瀰漫着槐花的清香,聞着槐香入眠,是最幸福不過的事了。大人會準備好一根長長的竹竿,並在竹竿頭上綁好一把鎌刀。小朋友們先爬到樹上,大人把竹竿遞給孩子,在下面挑選一些半開的槐花並讓孩子幫忙把它打下來。你要問我打槐花幹嘛?這你就不知道了,那種半開的槐花生吃甜滋滋的,要是把它洗乾淨拌進些許麪粉,加些鹽、調味品放在鍋子裏蒸一蒸,那就是一道美味佳餚了,放在嘴裏嚼一嚼,感覺整個春天都融化在嘴巴里了。夏天,我和小夥伴們在池塘裏一起快活地游泳,大人們在岸上一邊看着自家孩子一邊誇讚哪個孩子游得好。那時,鴨子都是放養的,它們隨時都可以到池塘裏游泳,遊累了就會在岸邊休息。若是誰能在池塘裏撿到鴨蛋,晚上就會有鴨蛋吃了,於是小夥伴們就喜歡潛入水中,希望撿到寶貝。秋天,田裏莊稼都熟了。我和小夥伴們就開始到田野裏尋寶了,別誤會,我們是去找一種叫香天寶的野果子。它的外形就像燈籠,外面裹着一件淺黃色的衣服,果子小小的藏在裏面,要是找到了熟透了的果子,吃到嘴裏那香味久久不散,每天一放學就能在田野裏看到我們樂此不彼的身影。冬天,天上飄着雪花,地上鋪着雪毯,樹上披着銀裝,到處一片潔白。我和小夥伴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聽着媽媽緩緩的講述,我感覺自己也隨着媽媽去神遊了一番,收穫了很多來自媽媽故鄉的美和歡樂。

遠方是媽媽對故鄉的懷念,是媽媽美好的回憶。

我要去遠方觀後感 篇三

曾有一句網絡流行用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身體和心靈總要一個在路上,要麼旅行,要麼讀書。”初看電影《我要去遠方》便想起了這句話。

作爲國內首部聚焦地震人題材的電影,《我要去遠方》講述龍潭地震監測臺臺長安傑年事已高,一直期待有年輕人來接班。來自大城市的大四學生楊凱被分配到了這裏實習,未到龍潭地震監測臺時,一直幻想這裏的山水秀麗,初到這裏,何曾想如此寂寥且荒涼……楊凱只想實習趕緊結束,回到城裏與女友相聚,繼續都市中五光十色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會有楊凱的這個階段,學業、工作、愛情,所有的矛盾交織在這個年紀,千頭萬緒拎不清。有一部分人這個時候或主動或被迫放棄了愛情,但楊凱沒有,他從好哥們口中得知自己女朋友已另結新歡,頓時心急如焚。回到北京,這個堅定的信念在楊凱心中愈發強烈。

電影故事中最主要的矛盾衝突在於同在龍潭地震監測臺工作的海歸女孩廖星,她與楊凱互相瞧不順眼,打心眼裏看不起楊凱的嬌氣。其實楊凱身上的這種嬌氣在時候普遍存在,男孩子的擔當他們在這個年輕並沒有學會,或者說男孩子比女孩子更晚熟。

楊凱與廖星之間的關係因工作的緣故變得越來越微妙,楊凱膚淺的認爲廖星是村姑,卻未曾想她其實是海歸。廖星選擇來到龍潭做地震勘測員,其實是志向所在,她懂得不動聲色的慢慢攢自己的力量。楊凱在與廖星一起做地震勘測時,從工作中感受到這個女孩的真誠與善良,同時也感受到這個女孩因爲工作上的專業精神而彰顯出來的魅力。

在實力的過程中,在與廖星相處的摩擦中,楊凱漸漸的成長起來,有時候當人安靜下來,其實也是成長得最快的時候。劇情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反轉,楊凱堅定了做地震勘測員的決心,也堅定了留在龍潭的決心。

當下的年輕人,鮮有人將工作定義爲一種修行,大部分將其認爲是一種生存的工具。未料到自己如何從工作的過程中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正處在比業季的楊凱即是如此,更何況他要面臨的工作又是地震勘測這般艱苦卓絕的事業。從小在家長的保護中長大的90後、00後們,哪裏知道將生活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擔當,兩個字,正是電影《我要去遠方》的內核所在。初初畢業的我們,剛剛步入社會的我們,一直在躲,一直在逃,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誰,一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當機會擺在眼前時,未必會懂得珍惜,正是這些一次次的迷茫,一次次的放棄,讓我們逐步從同齡人當中掉隊。

黑格爾曾說,心無旁騖,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很多煩惱。當楊凱逐步找到了自己在工作中快樂,他也與整個地震勘測臺產生了無法割捨的感情。在工作中找到努力付出的快樂,並且開始懂得享受這種付出,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有智慧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裏,沒有“容易”二字,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都不容易,更何況是艱辛枯燥的地震勘測工作。電影《我要去遠方》不僅致敬了攻堅克難的地震人,也給每一位走出象牙塔走向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上了一課。

我要去遠方觀後感 篇四

如果說只有一種姿態最能夠代表青春,那麼應當就是眺望。踮起腳尖,將脖子微微伸長,就連眉毛都忍不住上揚,朝着無邊無際的地平線眺望。地平線的另一端是什麼呢,無人知曉,但正是這種未知激發了少年源自心底的強烈好奇與憧憬。在遙不可及的遠方,或許是更好的山水,或許有更好的人正在以同樣的眺望姿勢翹首以待。電影《我要去遠方》以青年楊凱(何爲飾)陰差陽錯的遠方之旅,講述了他在龍潭鎮桑古村經歷經歷蛻變與成長,最終成功自我實現的動人青春故事。

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傾向,那就是對回憶和未來都進行高度美化,而對當下的現世人生卻習慣性貶損。《我要去遠方》中的年輕人楊凱同樣陷入了這種心態的桎梏,因此當他在命運的安排下來到龍潭鎮桑古村這個偏遠山區的時候,也遭遇了這種“圖片與實物不符”的窘境。對於血氣正旺的楊凱來說,這片貧瘠的土地儼然就是一個最恐怖的噩夢,但更可怕的是身爲實習生的他,就算現在後悔想要馬上逃離也已經爲時已晚,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要在這裏暫時安身立命。畢竟,他最初來到這裏也只是爲了逃避母親和女友的“糾纏不休”,當下的處境也許是他命中註定要付出的代價吧。

日復一日,儘管楊凱自己可能都不願意承認,但龍潭鎮桑古村這個地方確實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他。楊凱起初浮躁不馴的心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在此地堅持奮鬥的其他人的好奇:究竟綠色作文網是怎樣一種力量,使得這些人心甘情願地留下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帶着這個問題,楊凱也開始了自己的勞作修行。在這裏,他看到臺長老安一天一天從未間斷記錄數據,只爲了通過這些珍貴材料避免地震悲劇的重演。而和他年齡相仿,卻已然是個資深地震勘測員的廖星,竟然有着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儘管還是不太明白這些“地震人”爲何選擇默默無聞的堅守,但楊凱在冥冥之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信念感:不論如何,既然是於他人有益的好事,那就繼續幹下去吧。

遠方的風景一定會比當下更加美好嗎?其實未必,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隻要抵達了足夠遠的地方,就一定能夠擁有一個重新開始的全新機會。長天大地,儘管去闖蕩吧。楊凱從桀驁不馴的城裏青年最終成長爲“地震人”的一員,這種不小的轉變僅僅是源自於多年以前的一次起心動念。《我要去遠方》通過描述一羣地震監測者們不辭辛苦、日夜兼程的艱辛工作經歷,不僅向觀衆們科普了鮮有人知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而且還以男主角楊凱的視角,客觀真實地表現出防震減災行業工作者們默默奉獻的崇高信念與不求回報的人格追求。

拋棄那些自以爲是的矯揉造作與自戀自怨自艾吧。只有當一個人將自己全部身心奉獻於某一事業時,纔會明白,情感不是人生存的意義,勞作纔是。電影《我要去遠方》給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年輕人們提供了獨特的啓示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