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網絡新聞編輯規範【多篇】

網絡新聞編輯規範【多篇】

網絡新聞編輯論文_ 篇一

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 網絡新聞編輯課程論文(報告)題目____________學院 _______傳媒學院___________ 專業 ______ ____________學號 _________****_______ 學生 __________******________指 導 教 師 ____________****______2011年11月

誠信聲明書

本人鄭重聲明:在論文工作中嚴格遵守學校有關規定,恪守學術規範;我所提交的論文是本人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研究、撰寫的成果,論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加以說明;在本人論文中未剽竊、抄襲他人的學術觀點、思想和成果,未篡改實驗數據。本論文和資料若有不實之處,本人願承擔一切相關責任。

論文作者(簽字)

時間:年月日

摘要:

關鍵詞:

論文框架示例:

一、(一)

1、二、(二)

2、„„„„

總結

參考文獻(例)

[1]牛鳳瑞.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孫向紅.對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反思[J].經濟問題.2005,7.

[3]曹國安,曹明.西方國家的住房保障體制及其啓示[J].中國房地產,2006,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5]陸玉龍.運用現代產權法則,建立“政府與個人共有產權房制度

[J].中國房地信息,2006,2.

[6]季如進,陳玲玲.關於家庭可承受的房價與收入之比[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5,1.

[7]劉學平,餘鵬.再論經濟適用房政策失敗原因與補救路徑[J].國土資源導刊,2006,4.

網絡新聞編輯規範 篇二

網絡新聞編輯規範

一、選稿要求

1、堅持正面宣傳爲主,正確把握輿論導向,與黨和政府的宣傳口徑保持一致,不得選用與中央宣傳口徑不一致、中傷我國、不利於祖國統一、攻擊黨、政府和國家領導人、違反民族宗教外交及其它政策,以及宣揚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明顯失實、泄密的稿件,選稿時要通讀全文,絕對保證無上述內容。嚴格禁止出現政治性差錯。2.轉載新聞要緊扣網站名稱和行業特點,體現網站特色,選用健康向上、新聞價值高、可讀性強的環保行業稿件,不遺漏用戶關心的重要新聞,不斷充實網頁內容。

3、拒絕發佈虛假新聞。

4、堅決不發佈對客戶不利的新聞,包括攻擊、詆譭客戶的新聞。

5、同行業網絡競爭對手的原創稿件不用;但可以就其新聞主題編輯整理類似稿件。

6、鼓勵和提倡信息內容的再加工和處理,避免簡單的重複和拷貝,杜絕不良傾向。

7、摸準媒體更新規律,及時捕捉新聞,提倡“搶新聞”和適時發佈,縮短與事件發生和信息源的時差。

8、對熱點新聞注意從不同角度選稿,多方面報道,連續報道,深度分析,形成氣候,但內容相同的只選一篇。

9、保證網站所有新聞頁面的時效性,對各頁面中過舊新聞及板塊要及時進行更新。

10、發佈前要對每一條新聞進行瀏覽,發現並修正其中的錯誤,避免知識性、文字性差錯。

11、對於一些需要客戶審覈的新聞稿和專訪,需經客戶審覈後才能發佈。

12、發佈的新聞應保證佈局合理、美觀,段落之間錯落有序,重、次內容及小標題分明清晰。

13、當日發佈的行業重要新聞,要設置其中的突出強調權限,以在首頁重要位置突出顯示。

14、儘量不要發佈政治性強、負面、和社會性質較強的新聞。

二、標題規範

1、新聞標題應依傾向於行業進行編輯,使之合理、概括、新奇、引人注意。

2、標題句型完整,主謂賓齊全,行文通順,言之有物,簡要點明事實,避免出現同樣詞語,不能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仔細判斷文章含義,避免因題目理解問題造成法律糾紛和政治錯誤。

3、儘量使用單句式標題,主謂賓結構必須完整,避免出現雙謂語,必須有動態詞彙,主要爲“主體+行爲+客體”;標題中儘可能避免“的”字結構、“是”字結構,“和”字結構等靜態句式出現;控制雙句式標題、倒裝句標題和被動語態標題的數量。

4、所有新聞標題長短基本一致,不能折行,不能過長或過短。

5、標題嚴禁出現錯別字。

6、標題涉及重要政治人物(特別是國家領導人、敏感人物等)時,其職務要標註準確,可以參考以前發過的新華社文章。

7、標題中的中國地名應避免使用簡稱,如蓉、豫等;市、縣地名應考慮網友是否知曉,前面加上省或自治區的名稱,避免採用不爲人知的地名、人名。涉及國家名儘量寫名,約定俗成的可用簡稱,比如美、英、俄;容易混淆的不可用簡稱,如巴(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阿富汗、阿根廷)等。

8、非新聞事實類文章可在標題中註明類型,如評論、觀點、報告、分析等,在類型後加冒號。

9、標題中不得出現非標準式縮寫和港臺式寫法。例如:“星加坡”(港臺稱法)統一寫成爲“新加坡”,“紐西蘭”寫成爲“新西蘭”,“單車”改成“自行車”等。

10、有圖片的新聞在標題後註明“圖”。

11、重點媒體的文章,或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需要強調媒體出處,如欲表明文章權威、敏感或有爭議性等,可以在標題前標註媒體名稱。

12、標題中提及的人名如果不爲網友所熟知,應在不折行的條件下注明職務

或頭銜。

13、如標題鏈接爲專題,則應標註“專題”二字。

14、標題中儘可能不使用英文。

15、標題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如果標題爲兩三個並列的短句,中間用半角空格較好,一般不用逗號、頓號。

三、新聞來源

1、轉載新聞一定要註明信息來源(即便是網友原創也要註明),保證不牽扯版權問題。

2、儘量註明原出處,找不到原出處,則以最後出處爲信息源。

3、轉載文章時不得遺漏作者姓名。

4、臺灣報紙或通訊社改爲“臺灣消息”、“臺北消息”或“臺灣媒體報道”。

四、新聞正文 1.所有正文應沒有錯別字和英文的錯誤拼寫,無明顯漢字標點符號錯誤。

2、文中或署名不應出現“本報”“本網”或其他媒體字樣,應刪去;文中出現的繁體字一律改成簡體,標點用橫排符號,文尾“完”字刪去。3.文章開頭“本報訊”、“本報某日電”後和正文、記者刪除。每行段首縮進兩個字節(中文全角狀態下)。

4、正文文章如果出現作者署名,必須予以保留。作者名字可以放在文章的末尾(最後一段句號後)。

5、提倡縮編、精編,從報紙轉成網絡文稿,常常形成完全或基本雷同的兩段文字,應刪去雷同部分。

6、文中“今天”、“昨天”應改成具體日期。

7、正文中不要出現同一文章拷貝兩遍、分段不清,小標題和正文聯在一起等問題。

8、文章中的小標題一定要單獨一行,並加粗。

9、不得出現“中華民國”、“民國”,不得將臺產說成國產。對於臺灣的一些內容必須引用的,要加引號,如臺灣“國防部”。

10、正文中的所有標點爲中文標點,所有數字和英文一律採用半角,如123(全角)應改爲123(半角)。

11、稿件中的漢字、標點符號變成“?”、“囗”或空格的,應據原稿改正。12.港澳臺和國外報紙譯名與大陸譯法不同,應改成規範譯名,譯名中的“·”不得寫成“。”。13.正文中不得出現英文單詞間無空格。

14、杜絕錯字、別字和自造字,注意平時積累,避免符號代替的情況:例如:“朱鎔基” 用“朱(金加容旁)基”代替。

15、部分網站的文章每段末尾有亂碼,注意去掉。16.如果原文出現明顯錯誤或者解釋不清的情況,可以注意適當加註解修正。

17、重點文章須加超鏈接,主要是專題,與事件直接相關的報道等。

18、處理重點文章或重要事件的後續報道時,文章中提到的以前報道過的事件要加超鏈接指向此前相關報道。

19、文章中原則上不要出現網址、E-mail地址,或其他網站的超鏈接。

20、所有原創稿件必須認真較對、審覈,尤其是採訪和聊天實錄。

五、圖片處理

1、除充分利用現成的圖文稿件外,可將分別報道的圖片新聞與文字新聞加以組合,以利網民閱讀。

2、所選取圖片一定要注意版權,使用與原文出處不同的圖片要註明該圖片出處。

3、圖片選擇的主要標準是:清晰、明亮、信息量大。

4、用壓縮技術提高顯示速度。

5保證圖片不變形。

6、圖形文件擴展名必須爲“JPG”。

7、所有圖片必須有圖片說明,其中必須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8、圖片說明中所有主要人物必須註明姓名和職位;嚴禁以單獨一張圖片(沒有任何其它代碼)爲新聞最終頁的表現形式。

10、圖片要儘可能註明攝影者。

11、圖片當中的人物如果有頭銜和名字,必須要作說明,並註明在圖片中的位置,如“(左)”、“(右一)”等。

網絡新聞編輯五忌 篇三

網絡新聞編輯五忌

2004年07月19日來源: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

近期,筆者發現,許多新聞網站發佈的新聞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網絡新聞編輯有着必然的聯繫。據此,筆者結合網絡媒體和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以及網友的需求和閱讀行爲,談談網絡新聞編輯在編輯和發佈新聞時至少應該做到的“五忌”。

一忌工作粗糙、馬虎,缺乏責任感。

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但恰恰因此而造成這樣那樣的問題。試舉幾例:

(一)有些網絡新聞編輯總是原封不動地拷貝報紙的新聞標題,從不進行修改和再製作。

並非所有的報紙新聞標題都適合直接拿來用作網絡新聞的標題,因爲網頁的頁面與報紙的版面是有區別的,網絡新聞的標題通常是獨立出現的,網絡讀者只有點擊標題,才能進入頁面、讀到新聞內容。這就要求網絡新聞的標題必須包括新聞內容的基本要素至少是大部分要素,做到準確、明晰,以幫助讀者迅速決定是否點擊、閱讀。所以,網絡新聞編輯在轉載報紙新聞時,若其標題過短或者所包括的新聞基本要素過少,則需對其進行修改,再製作。

(二)要重視把從報刊和其他網站上轉載過來的新聞稿中的“本報”、“本刊”、“本網”等字樣改成“某某報”、“某某刊”、“某某網”或“據某某報”、“據某某刊”、“據某某網”等。

爲什麼要這樣改呢?因爲從報刊和其他網站轉載過來的新聞稿,經過網絡新聞編輯的加工、處理並上傳到網上後,其載體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原來的報刊、網站了。這也是重視原創新聞知識產權的體現。

(三)一條新聞在同一頻道或欄目中重複發佈。

這也是個很普遍的問題。同一條新聞在同一個頻道或欄目中,上午發佈過了,下午又發一次;昨天發佈的,今天又發一次;有的甚至在同一個半天內也出現重複發佈的現象。重複發佈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由編輯交接班造成的,但從根本上講還是編輯的工作責任心問題所致。

針對上述情況,網絡新聞編輯應該一方面加強學習,掌握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同時努力學習新聞傳播(包括網絡新聞傳播)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業務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強自己的工作責任感,要樹立“精品意識”,頭腦中要有“質量”概念,養成一絲不苟、踏實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二忌把頻道或欄目雜誌化。

當前社會發展變化迅速,世界範圍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際國內的熱點、焦點問題層出不窮。新聞網站作爲“第四媒體”,必然要對此作出迅速反映。很多網站的編輯在各新聞頻道設置了“聚焦”、“視野”、“特別報道”等深度報道欄目。這樣的欄目適當設幾個,有利於對一些重大事件、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解釋、分析、深度透視。但是,有些頻道這類欄目設置得過多,欄目下的長稿也太多,同時,短消息、動態性新聞的量不足,更新也不夠及時,以致頻道或欄目呈現雜誌化傾向。

其實,這種雜誌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編輯的一廂情願。美國斯坦福大學和波恩特新聞學院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眼球跟蹤技術和錄像設備對網民的新聞閱讀行爲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網絡新聞讀者的閱讀很膚淺,只是在特定的選題下,纔會深入閱讀;網絡新聞讀者平均每次上網時間僅爲34分鐘;79%的讀者閱讀新聞是浮光掠影的”(轉引自李希光《新聞學核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再則,網絡新聞傳播具有“全時性”,它要求網絡新聞編輯要重視短消息、動態性新聞,對新聞要及時更新。把頻道或欄目雜誌化,放的長稿、深度報道太多,既有悖於網絡讀者的閱讀行爲和閱讀習慣,也浪費編輯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新聞的及時更新。我們反對網絡新聞編輯簡單的複製傳統媒體上的新聞,提倡對新聞信息進行整合,給網絡新聞讀者提供高質量、高規格的新聞作品;但我們也不贊成把頻道或欄目雜誌化,大量登載長稿。

三忌狹隘地理解“本地化”。

這主要是針對地方新聞網站而言的。爲了加強同商業網站、中央級新聞網站的競爭,爭奪受衆,提高訪問量,近年來,一些地方新聞網站相繼採取了“本地化”策略。作爲一種運作方式,在目前地方新聞網站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遠遠弱於商業網站和中央級新聞網站的現實條件下,“本地化”策略有其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我們從網絡新聞報道這個層面來看,在這些實施“本地化”策略的網站中,有的對“本地化”理解得比較狹隘,因而在操作上就難免失當。比如,網站首頁的“今日頭條”,一般都採用本地新聞(除非發生特別重大的全國性、國際性新聞事件),其來源往往都是當地當天早晨出版的報紙,且當天很少更新;網站首頁的最搶眼位置、強勢部分幾乎總是被當地新聞佔據;適逢網站各新聞頻道要改版時,總是優先安排本地頻道,等等。

網站首頁是一家網站的門戶,是網絡受衆進入該網站各頻道或欄目的通道,它也如同報紙的頭版,具有導向、提示作用,有導讀之功能。首頁放什麼新聞,放在哪個位置,怎麼放,都可以充分體現網絡新聞編輯的編輯理念和新聞價值取向。對於“本地化”,我們必須認識到:搞“本地化”,不能削弱或排斥“全國化”、“全球化”;若對“本地化”作狹隘的理解,結果就必然會削弱對國內、國際新聞的編輯、發佈,而這最終會影響到網絡讀者的需求和興趣,從而影響網站的訪問量。

四忌片面追求軟新聞。

筆者曾與四川一家新聞網站的新聞部主任和編輯作過多次交流,他們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們作爲一家地方新聞網站,在網絡新聞報道上要儘可能多地吸引“眼球”,就得多發軟新聞,做強軟新聞,硬新聞在標題上能軟化的儘量軟化,惟有這樣做纔能有“看點”。筆者也注意到,在該網站首頁的“視點新聞”欄目下的十幾條新聞中,體育新聞、社會新聞(包括法制新聞)、娛樂新聞等軟新聞通常要佔一半以上,明顯具有片面追求軟新聞的傾向。具有這種傾向的並不獨此一家,在一些網站特別是一些地方新聞網站中表現得較爲普遍。

筆者認爲,儘管很多讀者上網願意讀軟新聞,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只需求軟新聞,也並不代表他們主要是需求軟新聞。讀者的需求是廣泛的,同一讀者的需求也是多層次的。2003年,中國社科院曾就互聯網的使用做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在閱讀網絡新聞方面,年輕人的積極性明顯不如中年人;收入高的網民遠比收入低的網民更加願意閱讀網絡新聞”(2003年9月21日新華社電)。對於成熟的、中高層次的網民來說,他們或許更青睞硬新聞和決策性參考信息,因爲這符合他們的個性和現實需求。如果網絡編輯過分熱衷於軟新聞,甚至登載一些迎合低級趣味的俗新聞、“黃”新聞,不僅是對讀者需求的漠視,同時也是在媚俗,在污染社會。

五忌輿論導向意識不強。

網絡新聞編輯作爲網絡新聞的編輯者、發佈者和網上輿論的掌控者,較強的輿論導向意識是其應該具備的一項最基本的素質。然而,當前有些網絡新聞編輯的輿論導向意識不強,以致對一些格調低下的、黃色的、虛假的甚至有政治錯誤的新聞把關不嚴;對網上的各種論壇監控不力,以致論壇上的一些錯誤言論沒能得到及時刪除。近年來網上出現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國竟佔8個”、“廣西大學聯考狀元淪爲劫匪”等假新聞曾一度混淆視聽,影響極爲惡劣。

要掌控好網上的輿論導向,不僅各新聞網站要有鮮明的價值取向,要制訂、實施一整套的嚴格的選稿標準,科學、合理的論壇管理機制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網絡新聞編輯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從而在觀念上樹立強烈的輿論導向意識,這樣才能對網絡新聞進行正確的編輯和把關,也才能管理好各種論壇。(作者:聞學峯)

淺析網絡新聞編輯和報紙編輯的異同 篇四

淺析網絡新聞編輯和報紙編輯的異同

摘要:當代社會正一步步走向信息時代,網絡傳播已走進大部分人的生活,相較之傳統的報紙傳播,有着很大的優勢,但同時又存在着相應的缺陷和不足。這就需要我們瞭解網絡新聞編輯與報紙新聞編輯之間的異同點,從而對網絡新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網絡新聞、網絡新聞編輯、報紙新聞編輯、比較

隨着網絡新聞事業的產生和發展,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自然而然的凸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如何面對網絡新聞傳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2000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立網絡新聞管理局,負責統籌協調全國互聯網絡新聞宣傳工作。其中主要任務包括:把握互聯網絡新聞宣傳的輿論導向;對開辦新聞宣傳站或欄目進行資格審覈,抵禦互聯網絡有害信息的思想文化滲透。網絡新聞傳播的另一把關人即是網絡新聞編輯。網絡編輯則是指對網絡上傳播的大量信息進行辨別篩選、整合加工的工作。是網絡時代信息傳播中不可缺少的把關人員。

網絡新聞編輯的內容編輯方針包括:

(1)正面宣傳爲主,正確把握輿論導向,與黨和政府的宣傳口徑保持一致。

(2)以網民需要爲出發點,不遺漏用戶關心的重要新聞,不斷充實網頁內容,提供更周到的服務。

(3)提倡搶新聞和適時發佈,縮短與事件發生和信息源的時差。

(4)嚴格杜絕政治性差錯,避免知識性、文字性差錯。

(5)學習網絡媒體經驗,集衆家之長。

(6)鼓勵和提倡信息內容的再加工和處理,避免簡單的重複和拷貝,杜絕不良傾向。

一、網絡編輯和報紙編輯是同屬於新聞傳播中的傳播行爲,二者之間的聯繫主要有以下方面:

1、編輯流程一致

網絡新聞編輯除具有傳統的報紙編輯所具有的審覈(把關)、編選、加工、製作標題、版面設計編排之外,還包括相關內容的鏈接設計、圖文組合、多媒體音視頻技術處理等。總而言之,網絡編輯和報紙編輯在編輯流程上在總體上還是保持一致的。

2、編輯目標一致

網絡媒體作爲一種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社會傳播體系中的固定模式。改變了人類記錄和傳播思想的方法和途徑,改變了以往的編輯活動和編輯方式。但是,無論是那種新聞編輯形式,歸根結底。目標都是爲了更好的傳播新聞信息。

二、網絡編輯和報紙編輯雖然都屬於傳播行爲,但二者在傳播的各個環節上還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網頁的編排就是要將構成新聞網頁內容的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要素進行關聯和配置,使之整齊和諧地展現在網頁之中.便於人們在電腦顯示屏上瀏覽觀看。

1、稿件編輯有很大的差異性。

①網絡新聞與報紙新聞在標題的製作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網絡新聞中網頁的傳播特性決定的。

網絡新聞的標題承擔了吸引讀者閱讀的重任。要從衆多的新聞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標題的出彩。標題吸引不了讀者的點擊,就意味着新聞傳播的失敗。如:湖南日報/2006年4月13日A1版的《 礦井裏開出的文藝之花。漣邵礦工文藝創作成果展在長舉行》一文,其網絡版的主頁,將副標題“漣邵礦工文藝創作成果展在長舉行”省去。只標明瞭主題,需要點擊主標題進入全文閱讀後才能看到副標題。

題文相符是傳統報紙新聞標題製作的一條基本原則,標題要求準確概括新聞的基本內容。對點擊率的追求使得網絡新聞標題故弄玄虛、斷章取義、掛羊頭買狗肉的現象時常可見。導讀標題和主頁面標題內容衝突、標題和正文內容不完全相符甚至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時有發生。

②在編輯網絡新聞時講求易讀性。

首先,根據網絡新聞的特點,它是以提供信息爲主要的功能的,過於複雜的文字會影響網絡新聞傳播效果,造成讀者的閱讀困難。

其次,文章的段落、篇幅不宜過長,儘可能用短的語句,將新聞要點用提示的方式.放在文章的開頭,讀者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抓住新聞的主要內容。

④與報紙新聞編輯有所不同,網絡新聞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能以多媒體的方式表現新聞事實。不僅限於文字和圖片,還囊括了大量的音頻和視頻內容的多媒體形態。

2、版面設計不同

網絡新聞編輯的版面設計相對於報紙版面而言,消失了許多概念,譬如開張、版序、中縫、小樣、大樣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爲網絡空間的無限性。網絡媒體的頁面不像報紙的版面那樣固定不變,實實在在的了,它是動態的,虛擬的。網絡新聞傳播除了內容之外,版面的美化、經常性的改版就是爲了避免“審美疲勞”。

3、編輯的程序不同

報紙新聞編輯工作要求非常嚴格,有一套嚴密的採、寫、編程序和制度。網絡的發展使得這種局面得以打破。網上發佈新聞,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要求,只要擁有一臺能夠聯上互聯網的電腦,就能發佈信息。如:個人網站、BBS、博客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芙蓉姐姐、鳳姐等一大批網絡紅人的出現,更是證明了網絡信息編輯的程序簡單,傳播的速度快。

4、編輯時段不同

報紙的出版週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計算,有日報、週報之稱,而網絡新聞的更新週期卻是以分秒來計算的。尤其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網絡新聞的時效性更爲突出。首先,由於網絡新聞製作環節簡單方便,沒有時間限制,新聞的傳播沒有間隔性,與傳統媒體固定的節目時間、固定的發稿時間不同,網絡媒體24小時全天候向外傳播各類信息。正如《紐約時報》網絡版主編伯納德所說:“這需要企業文化進行一次重大轉型。因爲日報工作人們早已習慣了一天寫一篇稿子,他們通常花一整天時間蒐集新聞素材,構思、撰寫新聞,然後在截稿時間之前交卷。現在是改變這種習慣的時候了”。網絡新聞編輯正好改變了這一狀況,實現了“全天候、接力式”的工作模式。因爲網絡受衆可能會處在世界的各個時區.並且都有着自己的獨特的生活習性.他們對於新聞的閱讀是隨時隨地的行爲。這就要求編輯工作必需是“全天候”的,不把編輯工作看成是某一天某一時段的任務,而是看成是滾動版連續操作;此外,新聞事件發生的“全天候”特性,使得以“即時性”著稱的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必須對它做出及時反應.這在客觀上促成了網絡新聞編輯的“全天候”模式。

5、編輯空間不同

一方面,指工作空間,報紙新聞編輯一般囿於固定的有形空間,如編輯部。而網絡新聞編輯要求的是動態的,是隨時隨地的。

另一方面,指的是新聞編輯的版面空間,與傳統報紙媒體相比,網絡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數據庫,網絡新聞編輯可以脫離報紙版面的限制,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於傳播主體的多元化,—— “人人皆可成爲信息源”,使得網絡信息源源不斷。

6、編讀互動程度不同

從傳播學角度而言,傳播者和受衆之間必然存在互動。報紙新聞編輯的“編讀往來”存在一定的時差性.往往反饋不及時。

網絡新聞傳播中,人們的信息反饋變得非常通暢、快捷。網站編輯們可用E—mail、BBS和QQ等方式與受衆進行實時溝通和交流。爲以後向人們提供更好的新聞服務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很多新聞網站均在每則新聞之後設置“發表評論”的鏈接,給公衆提供一個交換批評和評論的場所,使網民能夠直接參與新聞報道。這不僅做到了媒體與受衆之間的溝通,還實現了受衆與受衆之間的傳播。交互性使網絡新聞成爲大衆共同發言的新聞類型。不僅如此,網絡媒體還可以對讀者狀況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與掌握。統計軟件可以向網絡新聞傳播者提供一天24小時中各個時段的訪問流量、訪問者所在的國家和地區,甚至是訪問類型等統計數據分析,這對及時有效地調整傳播策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7、信息把關程度有差異

報紙新聞編輯的信息把關,早已程序化、流程化,須經過層層審覈。但網絡新聞編輯網絡則不然。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信息幾乎不受任何控制,即使對部分網址或者IP進行封閉,四通八達的網絡空間還是可以通過其它的節點來登陸。如克林頓緋聞事件,政府對《新聞週刊》可以施加影響使其不發稿,卻無法阻止網絡中德拉吉報道發佈這一消息。所以說,要控制網上信息的新聞傳播。不能說毫無辦法,但的確極其困難,甚至導致“把關人”的缺失。

在我們看來,互聯網絡雖然是一個很少有管制的傳播通道,但只要網上還存在着網絡媒體,存在着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社會輿論機構,就需要有人代表社會來從事對信息的選擇和加工;更何況網上傳播的信息,具有海量的特點,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真僞難辯,只有嚴

格把關、“瀝盡狂沙”,才能爲受衆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總而言之,對於網絡媒體這樣一種新興的傳媒而言,除了要調動新聞採編力量所固有的優勢之外。還需要很好地利用網絡的技術手段。這就意味着,對新聞的編輯加工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舉足輕重。如何更好的把傳統新聞報道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互相補充,共同發展,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① 杜俊飛《網絡傳播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

② 徐世平《網絡新聞實用技巧》文匯出版社

③ 仲志遠 《網絡新聞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④ 金夢玉 《網絡新聞務實》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⑤ 潘勝華 《網絡新聞編輯與報紙新聞編輯比較》《新聞界》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