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多篇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多篇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 篇一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爲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爲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爲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爲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着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着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爲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爲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託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成爲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劉學鍇)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 篇二

誦讀欣賞  古詩《蟬》《孤雁》《鷓鴣》(2) 教案設計 誦讀欣賞 古詩《蟬》《孤雁》《鷓鴣》(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三首古代詠物詩,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2.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熟記詩歌。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讀準字音結構。 2、瞭解一般詠物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詠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對照註釋理解詩意。 3、品析鑑賞、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導言: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了,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給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們再一起來欣賞三首古詩。同學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三首古詩安排到了一個單元,是因爲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動物爲題。這些詩歌在內容上說,屬於詠物詩。 誦讀欣賞(一)蟬

虞世南

垂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誦讀 1、老師範讀,學生齊讀。 2、要正確讀音、斷句。 3、識別詩體。 二、誦讀 1、應用多種方式誦讀 2、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 3、提出質疑,師生互助解答疑問。 4、提出問題:(1)這首詩寫了蟬哪些特點? (2)作者針對“蟬”的特點發表了什麼樣的議論? 三、誦讀 1、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誦讀 2、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下提示,然後提出問題: (1) 你從“蟬”的哪些特點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潔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 (2) 你知道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嗎? (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瞭解作者、瞭解寫作背景,又體會了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誦讀 1、採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朗讀比賽。 2、讓學生歸納詠物詩的一般特點。 (借物抒懷,託物言志。) 教師小結:誦讀欣賞詠物詩關鍵是要仔細推敲詩句背後深藏的寓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和志,知人論詩,這樣才能達到誦讀的目的。 誦讀欣賞(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是一首悲傷而執着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着、叫着,追尋它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羣的孤雁,其實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詠物詩寫於大曆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羣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1.全詩的詩眼是(孤 ) 詩骨是(飛鳴聲念羣 ) 2.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意思是“一片孤單的雁影 ,遺失在萬里雲天中,真令人心生憐意”:“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頷聯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悽苦之情。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自己體會詩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將《孤雁》改寫成一篇散文,在班裏交流。 誦讀欣賞(三)鷓鴣

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爲“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是如何傳誦於當時了。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爲“鉤輈格磔”,俗以爲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着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性表現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裏,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啓迪人們豐富的聯想。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着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悽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從徵,溺於湘江,後人遂立祠於水側,是爲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境,已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悽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反覆吟詠,似又象遊子徵人涉足悽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徵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並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對此,沈德潛讚歎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於‘鉤輈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祕。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巧妙。“遊子乍聞徵袖溼”,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悽苦之調。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了。在這裏,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爲補充,相得益彰。 最後一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爲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迴響,是羣羣鷓鴣在低迴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悽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清代金聖嘆以爲末句“深得比興之遺”(《聖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爲一體,構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爲“警絕”

小結:本節課我們用誦讀欣賞的方法欣賞裏了三首古代詠物詩,這讓我們又一次領悟到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動物們,以他們獨特的特點寄託着人類的情感,以他們的靈性給人以啓迪,以他們的內在品質給人以心靈的淨化和昇華。“關愛生命”人用我們的行動依然是我們不變的主題。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 篇三

教案設計

誦讀欣賞     古詩《蟬》《孤雁》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新疆五家渠一中  蘇新華

教學目的:1.通過學習三首古代詠物詩,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2.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熟記詩歌。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1、通過反覆誦讀,讀準字音結構。

2、瞭解一般詠物詩的方法。

教學方法:1、反覆吟詠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對照註釋理解詩意。

3、品析鑑賞、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

導言: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了,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給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們再一起來欣賞三首古詩。同學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三首古詩安排到了一個單元,是因爲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動物爲題。這些詩歌在內容上說,屬於詠物詩。

誦讀欣賞(一)蟬

虞世南垂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誦讀

1、  老師範讀,學生齊讀。

2、  要正確讀音、斷句。

3、  識別詩體。

二、誦讀

1、  應用多種方式誦讀

2、  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

3、  提出質疑,師生互助解答疑問。

4、  提出問題:(1)這首詩寫了蟬哪些特點?

(2)作者針對“蟬”的特點發表了什麼樣的議論?

三、誦讀

1、  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誦讀

2、  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下提示,然後提出問題:

(1)       你從“蟬”的哪些特點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潔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

(2)       你知道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嗎?

(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瞭解作者、瞭解寫作背景,又體會了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誦讀

1、  採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朗讀比賽。

2、  讓學生歸納詠物詩的一般特點。

(借物抒懷,託物言志。)

教師小結:誦讀欣賞詠物詩關鍵是要仔細推敲詩句背後深藏的寓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和志,知人論詩,這樣才能達到誦讀的目的。

誦讀欣賞(二)燈蛾

詠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豈我情。

寧投明處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多層次逐步誦讀:

1、  讀準字音,節奏,瞭解詩體。

2、  疏通詩意,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詩意的牽引與擴展

1、  民間俗語“燈蛾撲火,自取滅亡。”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舉例說說。

2、  對“燈蛾撲火”這一習性,不同的人表達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從中領悟到了什麼?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點,蘊含着人們不同的情感。可舉例說明。……)

3、“蟬”的作者虞世南對“蟬”充滿了讚美之情,請你從批評的角度來說一說“蟬”的某一特點。

誦讀欣賞(三)孤雁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自己體會詩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將《孤雁》改寫成一篇散文,在班裏交流。

小結:本節課我們用誦讀欣賞的方法欣賞裏了三首古代詠物詩,這讓我們又一次領悟到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動物們,以他們獨特的特點寄託着人類的情感,以他們的靈性給人以啓迪,以他們的內在品質給人以心靈的淨化和昇華。“關愛生命”人用我們的行動依然是我們不變的主題。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 篇四

《蟬》學案設計

第一課時

一、自學內容及自學目標

1.自學內容《蟬》

2.自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聯想。

2、難點: 瞭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三、自學提綱

1、解決生字生詞

零落  斷續   收斂  寬恕   卑微  一絲不苟

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生平: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範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3、朗讀課文,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抑在何處?揚在哪裏?

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爲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着,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4、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5、作者是怎樣由蟬的生命短暫聯想到人的?

四、自學測評

1、抄寫生字生詞

2、聯繫上下文,體會句子含義:

(1)夕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纔等到一個夏天。

3、《同步測練考》7頁1至4題。

五、你認爲的疑點、難點是什麼?

互動學案

一、教師預設疑、難、拓展點及解決辦法。

疑點:

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

解決辦法:反覆朗讀課文。

難點:

怎樣由蟬的生命短暫聯想到人的?

解決辦法:

多朗讀課文來解決這個問題。

拓展點:

《蟬》這篇課文開頭就用         和        兩個詞語表明作者對蟬的討厭。文章開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解決辦法

教師提醒學生從寫作方法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二、教師記錄新生的問題。

三、課堂小結

《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今後我們寫作文要學會這種含蓄的寫法。

課堂測評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虞世南《蟬》詩歌鑑賞 篇五

《蟬》這篇課文算是一篇科普文,因爲現在城市的孩子普遍缺乏親近大自然的直觀生活體驗,所以講起來易陷於抽象和枯燥。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爲你帶來《蟬》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蟬》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蟬非常喜歡音樂和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2、瞭解科普散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體會把蟬人格化向我們介紹的好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蟬非常喜歡音樂和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教學難點:瞭解科普散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體會把蟬人格化向我們介紹的好處。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蟬》。

回憶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蟬這種動物的?

(課文是從蟬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和蟬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二、自主學習第二部分,瞭解蟬的發聲器官和叫的時間長的知識,感受它對音樂的喜愛。

1、作者通過哪些內容向我們說明蟬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提示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2、討論交流

誰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從哪兒感受到蟬非常喜歡音樂?

預設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蟬翼後面的空腔裏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可是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爲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蟬犧牲了很多——爲了他所熱愛的音樂,那麼只有縮小內的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

2 師引導:從這些話你讀出了什麼?

3 師引導:把大家的理解可以歸納成這樣一段話,

出示:蟬翼後面的空腔裏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裝有響板。發聲器官佔了身體的大部分。

師引導:請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原文,看看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什麼區別。

4 師引導:你發現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嗎?

①蟬翼後面的空腔裏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裝有響板。發聲器官佔了身體的大部分。

②蟬翼後面的空腔裏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可是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爲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蟬犧牲了很多——爲了他所熱愛的音樂,那麼只有縮小內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

引導學生體會第一段是客觀地介紹,第二段用了擬人的方法。

5(比較點)在這篇課文中,你更喜歡哪種描寫?爲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擬人手法的好處。

預設:(1)讓讀者更愛看,吸引讀者。

(2)感覺蟬像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情感,爲了音樂,把自己的內部器官都縮小了,更能說明它太愛音樂了。

師引導:也就是說這樣寫突出了蟬喜愛音樂的特點。

(3)感受到作者對蟬充滿喜愛。

6 總結:擬人手法的運用有哪些好處呢?進行歸納整理。

7 讓我們體會着作者對蟬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練習——評讀——練習——指名讀

師引導:你還從哪些詞句感受到蟬非常喜愛音樂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個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之久,它們總不離我的視線,而歌聲也不離我的耳畔。

1 學生抓兩個月之久和不離耳畔體會蟬在夏天無時無刻不在唱歌,叫的時間很長。

2 你很會抓重點詞語體會,那麼長的時間,蟬的歌聲卻不離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歡音樂啊!

3 請大家帶着體會,有感情地讀讀這一段。

4 其他同學,你從哪兒感受到蟬喜歡音樂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見它們扒在柔枝上,……無論在飲水和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

蟬在行動和飲水的時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動物在喝水時是不會發出叫聲的,可是蟬無時無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麼愛音樂。——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個句子。

5 你還從哪兒感受到蟬對音樂的喜愛?

出示:所以我想,蟬這樣興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過是想用這種強硬的方法,強迫他人去聽而已。

預設:它喜歡音樂,也想讓別人欣賞它唱歌,從強硬和強迫可以感受到它愛音樂,別人不聽也不成。

6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蟬》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過各種擬人(板書:擬人)化手段賦予無生命意義的物或無人性價值的動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書:人性、人情),從而將原本深奧的科學(板書:科學)生動(板書:生動)的表現出來。你願意試試嗎?

雖然這對大家來說是個挑戰,但老師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開動你們的腦筋,一定會寫得精彩。

四、以讀代講,自主學習蟬是沒有聽覺的。

1.師引導:蟬非常喜歡音樂,可是它卻沒有聽覺。這個特點,作者又是怎樣來說明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

2.全班交流

師引導:作者是怎樣知道蟬是沒有聽覺的呢?

預設:第十自然段:你儘管站在它的背後講話、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蟬卻仍然鎮靜地繼續發聲,好像沒事人兒一樣。

1一般的昆蟲,你只要靠近它或發出聲響,它就很快飛走了,可是你在蟬背後講話、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點反應也沒有,和原來一樣。

2師引導:誰來讀一讀,讓大家聽出蟬什麼也聽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師引導:作者還用方法證明蟬是沒有聽覺的呢?

學生回答:做試驗

1誰來讀一讀那次試驗,其他同學注意聽:你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什麼?

我聽出土銃的聲音特別大,像霹雷一樣,但是蟬卻沒有任何的變化。並且還做了兩次,足以說明蟬是沒有聽覺的。

2師引導:土銃的聲音那麼大,而蟬卻沒有絲毫改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3既然拍手吹哨子這麼大的聲音蟬都沒什麼反應,還有必要用土銃做兩次實驗嗎?爲什麼?

4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作者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

五、法布爾簡介

1通過學習,你對作者有什麼瞭解了?

2教師可補充介紹: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昆蟲,由於家境貧困,讀中學的法布爾輟學了,但是,憑着自己的努力,他獲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爲了研究昆蟲,他放棄了做大學老師,即使食不果腹,法布爾依然樂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蟲。在他57歲時,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實驗室——一個土地貧瘠,亂石成堆的地方,法布爾給他取名爲荒石園。經過法布爾的精心種植,荒石園變成了有鮮花、野草和各種各樣昆蟲的美麗家園。他在實驗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勞動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寫進了《昆蟲記》。法布爾曾說: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後能夠埋葬在荒石園,也希望我的靈魂能夠繼續研究我的昆蟲朋友們。

六、作業佈置: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摘抄文中的擬人句。

板書設計:

人性

22 蟬 擬人 科學→生動→科普 散文

人情

《蟬》反思

第一,課文要好好地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共同解讀教材,解讀人文,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規律,把學生的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在《貝殼》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體驗感受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應當說,席慕容的這篇散文給培養學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朗讀過程中,隨着朗讀次數的增多,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讀中,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感情變化,在賞讀一些段落和句子時,許多學生都動了真情,有的學生眼眶都溼潤了。

第二、師生關係有了新的定位,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着重強調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特別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本課的設計中,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爲教學的主線貫穿全課;把學生之間討論作爲解決讀文疑難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愛的句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受文章的美;課堂小結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生的思考,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韓愈曾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今天看來,這隻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此,教師應當是教學流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過程的評價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第三、應注意構建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而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就文學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在文學欣賞中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那麼,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爲什麼非要學生對作品(課文)只能按教參或者老師的一種理解去記憶呢?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是違揹人的審美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課文,老師只是拿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兩個最喜愛的句子欣賞中,有的學生讚歎貝殼的堅韌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暫,有的讚美平凡的偉大,不一而足,我對他們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許教參給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卻是弊大於利。

通過《貝殼》的教學,使我對新課程標準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構建課堂教學的多元,把師生的平等的關係展示出來,走出技術設計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