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古代詩歌的分析與欣賞

古代詩歌的分析與欣賞
古代詩歌的分析與欣賞
摘要: 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是個詩歌的國度,詩歌的歷史可謂長矣,而且隨着新課標的實施,對詩歌的考察也漸漸重要起來。因此如何進行詩歌教學成爲中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除了要端正對古詩教學的認識,還應該明確古詩教學的內容,並運用適當的方法。
關鍵詞: 國中詩歌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千百年來,古詩歌由於語言凝鍊生動,意境深遠,音韻優美和諧而膾炙人口,幾千年來古典詩歌一直滋潤着我們的民族。而選入國中教材的詩歌,都是歷經錘鍊的名篇佳作。但是在以往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們都把背誦作爲教學的重點,而忽略了對詩歌的全面感知。詩歌在語文課中所佔分量雖不算少,但所用教學時間卻不多,即使學習詩歌,也僅僅爲了應付考試,熟讀背誦、瞭解大意而已。現在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國中階段的學生應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語文會考中,考查學生古詩詞鑑賞能力的試題也成爲了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要求學生讀讀背背、瞭解大意的古詩詞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這導致學生只會一些簡單的背誦不能真正理解到詩歌所構建的精美意象。語文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全面感知詩歌呢?筆者以爲可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突破。
首先對詩歌的理解需要立足於“文本”,也就是詩歌的本身,具體是:
(1)對詩歌的作者和與詩歌有關的背景作必要講解,以有助於理解詩歌內容。我們常說“詩如其人”,那麼瞭解“其人”也能從側面瞭解其詩。孟子也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瞭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歌及詩人有一個初步感知,爲理解詩歌作好鋪墊。由於古今語言表達的差異,歷史環境的變化,都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因此,瞭解詩人其人以及寫作詩歌時的社會時代生活背景,就能夠縮減學生和詩人間的情感距離,填補詩中由於語言表達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許多空白,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歌內容。
(2)理解文字。詩歌教學中,詞彙的積累雖不是主要任務,但一些有礙於疏通理解的文字還是要作精要講解,以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這些礙於疏通的文字的確定,應先讓學生在自學瞭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提出疑問,交由小組或集體討論,教師相機點撥,以加深學生記憶,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爲理解詩歌內容掃清文字障礙。
其次反覆吟誦,激發興趣,體會詩歌的藝術美 
古代詩歌具有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語句簡練,琅琅上口等特點,這些特點,都需要讓學生通過語言表現去體會。一般來說,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 “讀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着對課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層次的,這就要求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朗讀的要求。如學習了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後,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讀出有關語句,“本詩的線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點是……春行所見之動物是……春行所見之植物是……春行之結點是……”藉此對詩歌再作一次梳理。這樣梳理之後,背誦就顯得輕而易舉,順理成章了。
第三指導欣賞優美精彩的詩句。所謂優美精彩的詩句,主要指詩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現力的妙句。這些句子最能引發讀者情思,餘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學習時,不能停留於理解詩句的意思,還要有更進一步的發掘。首先是重點分析優美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也就是詩人在行文中的“煉”字,如“海日生殘夜”之“生”、“誰家新燕啄春泥”之“新”,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達上的準確性和含義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詩句中的“妙語”,也就是詩歌中一些詞語間的奇妙組合,如“風吹雨”(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花濺淚”、“鳥驚心”(杜甫《春望》),這些詞語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豐富而深刻的意蘊,要啓發學生深入體會。
第四從賞析的角度來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對詩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萊特,基於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一首詩的主題並非是絕對的唯一,學生的見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師完全可以鼓勵他們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師也要承認他們動了腦筋。倘使學生實在談不出自己的所悟,就應當指導他們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來探究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感情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經過一番思考加工後,自己悟出來的就不再是教師傳授的統一模式了。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提出疑點,最後由教師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結論。
    第五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歌的意境。這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欣賞能力訓練的一種延伸。詩歌的意象和詩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把這些意象進行組合,創造出一些有條理的生活圖景和畫面來,把自我融入詩歌中去,從而把握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體會詩人在詩歌中創造的意境,這是一種很好的欣賞能力培養方法。唐代詩人常建曾在《題破山寺後禪院》中這樣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講授這四句詩時,我們完全可以藉助想象來這樣豐富詩歌的內容:清晨,我獨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開寺門,只見一輪初升的太陽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一條彎彎的小路伸向遠方,在路的盡頭紅花綠樹掩映着古老的禪房……經過一番精心的構思之後,我們的腦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幾句簡單的文字所傳達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動的具體可感的的圖畫。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詩人爲什麼獨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這一思路繼續體味本詩,對詩歌主旨的瞭解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最後學會欣賞詩歌中的美
美在形式。詩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現爲思路結構美,即詩歌的構思很講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詩人以白雪作爲全詩的背景和貫穿始終的線索,從雪寫起,又以雪終篇,前後關聯照應,渾然一體。如《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形成了重章疊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嘆的音韻美。
美在意境。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說過“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態的。有的雄偉壯闊;有的絢麗纖細;有的悲涼悽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或多幅美麗的畫。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淡泊寧靜的心情;韋應物《滁州西澗》則有靜有動,以動襯靜,雨前澗邊的春景構成一幅幽深的畫面,雨中西澗的景色同樣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詩人心情的閒適和恬淡……可見詩歌的意境美是詩人的審美意識對現實美的能動反映和創造,因而滲透着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從而是一種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美。因此詩中的一朵花,一片頁,一棵樹,一個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詩歌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審美的集中表現,希望我們教師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實踐幫助學生重返詩歌樂園。
 
 
標籤: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