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虞美人賞析(精選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8篇《虞美人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虞美人賞析》相關的範文。

虞美人賞析(精選8篇)

篇1:李煜《虞美人》賞析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爲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爲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爲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爲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爲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爲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爲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着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之四○) (蔣雅雲)

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爲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涌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裏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絰《默記》捲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裏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宋朝陳鬱《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遊(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肯出於藍而勝於藍矣。”這裏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爲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裏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爲深厚。再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爲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爲深沉,並不是“略加融點”。寇準的詞:“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如春水”,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裏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爲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

篇2:《虞美人》詩歌賞析

晏幾道《虞美人》

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

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一春離恨懶調絃,猶有兩行閒淚、寶箏前。

[註釋]

①虞美人: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又名《虞美人令》、《玉壺冰》、《巫山十二峯》、《憶柳曲》、《一江春水》等。

[賞析]

這是寫思婦念遠的傷情詞。一闋寫秋天的思念。開頭將思婦盼歸的思情淡淡提起。欄杆外,天如水,“昨夜”還“倚”,天天倚欄夜望,“將明月比佳期”,月圓幾度,伊人不歸,引出下句“羅衣着破”.“衣破”、“香在”,不忘前情。離人薄情早已放棄初衷。“誰教”句足見思婦怨恨之深。整個春天被這種愁情困擾,坐在寶箏前,全無心思撥弄琴絃,只有眼眶涌出兩行清淚,在脈脈訴說哀情而已。

篇3:《虞美人》詩歌賞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春花、秋月本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可詞人面對這些美好事物的時候,卻發出了“何時能結束?”這樣的天問。作爲我們普通人,最希望的莫過於好景常在,好花常開。前提是,因爲我們是普通人。詞人此時的身份卻連普通人都不及,隨着統一步伐的推進,宋太祖趙匡胤將南唐後主李煜變成了階下囚。一個囚犯,一個亡了國破了家的國君,面對如此美好的人間事物,還有何心情去欣賞呢?既不能欣賞,反覆現於眼前,讓自己的`心更亂?故此,詞人一聲“何時了”道盡了內心深處的苦楚和無奈。

舊時的往事,件件當是刻骨銘心的,可詞人還是一句“還知多少!”此處的“知”當是“記得”之意。無限的往事到了現在已忘了很多,可是,難道真的遺忘了無數嗎?不盡然。尤其是昨夜裏小樓上一夜的北風呼呼地颳着,此時此景,往事都歷歷在目。不是“不知”,一句“不堪回首月明中”給了我們答案。往事不是真的不記得,而是不願去想起來。昔日的繁華歡愉,一旦想起來了,都成了今日悲愁的源頭。因此,不是“不知”實在是“不堪知”。知了,也無果。

不願提,不願想,卻還是想了想。宮廷裏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吧?是啊,“應該”,此處詞人只能用“應該”這個詞來替代了。畢竟,時過境遷,它們或許還在又或許已經被付之一炬了。但是,不論在或者不在,那時和我一起撫摸欣賞它們的人們都已經是變了青絲,改了紅顏。正如易安所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就我們平凡人而言,居多的愁苦,莫過於故人之思,別離之愁,思鄉之苦。愁再多,苦再濃,又會有多少呢?三杯兩盞淡酒的傾訴,兩行清淚的消解,或者一聲聲的叨唸,這已經是夠多的了。那麼,詞人的愁又會有多少呢?故國之思,亡國之恨,那無盡的家愁國恨就恰似眼前那一江綿綿不絕的春水,淌不幹,流不盡。

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既是李後主的代表作也成了他的絕命詞。

篇4:虞美人原文賞析

《虞美人》

秋風不似春風好,一夜金英老。

更誰來憑曲闌干,

惟有雁邊斜月、照關山。

雙星舊約年年在,笑盡人情改。

有期無定是無期,

說與小云新恨、也低眉。

篇5:虞美人古詩賞析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後主。即位後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爲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爲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於書畫,諳於音 律,工於詩文,詞尤爲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爲《南唐二主詞》。

【賞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祕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爲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爲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棗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棗“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爲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擴展閱讀:詞牌沿革

此調爲唐代教坊曲,始詞見於敦煌曲子詞,前後段結句爲七三句式,與五代顧復六首相同。《詞譜》列七體,當以李煜此體爲宋人通用者。《碧雞漫志》雲:“《虞美人》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其一屬中呂宮,近世又轉入黃鐘宮。”元高拭詞注“南呂調”。《樂府雅詞》名“虞美人令”。周紫芝詞有“只恐怕寒,難近玉壺冰”句,名“玉壺冰”。張炎詞賦柳兒,因名“憶柳曲”。王行詞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名“一江春水”。

關於“虞美人”名稱的來源,有多種可能。虞美人,秦末人,即虞姬。項羽之姬妾,常隨侍軍中。漢兵圍項羽於垓下,羽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虞姬以歌和之。又草名,別稱麗春花、錦被花,花有紅、紫、白等色;傳說此花聞《虞美人》曲便花枝舞動。王灼《碧雞漫志》卷四:“《虞美人》,《脞說》稱起於項籍‘虞兮’之歌。予謂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於唐時,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軍散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作劍光飛,青血化爲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舊曲聞來似斂眉。’又云:‘當時遺事久成空,慷慨尊前爲起舞。……然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其一中呂宮,近世轉入黃鐘宮。”

此調以七字句和五字句爲主,配以一個九字句爲結,凡四換韻,仄韻與平韻相間,每句用韻,因而音節明快響亮,氣勢奔放,以悲歌慷慨爲基本特色。黃大輿《賦虞美人草》雲:“世間離恨何時了。不爲英雄少。楚歌聲起霸圖休。玉帳佳人血淚、滿東流。葛荒葵老蕪城暮。玉貌知何處。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當時魂魄、未消磨。”辛棄疾對此題材亦賦雲:“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蘇軾用以爲友人贈別亦流露悲慨之情:“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誰教風鑑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蔣捷抒寫整個一生的感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雨滴、到天明。”五代與宋代詞人亦多有以此調抒寫兒女之情者,如北宋何桌詞:“分香帕子揉藍膩。欲去殷勤惠。重來直待牡丹時。只恐花知知後、故開遲。別來看盡閒桃李。日目闌干倚。催花無計問東鳳。夢作一雙蝴蝶、繞芳叢。”此調適用之題材較廣,但仍以抒情爲主。

篇6:李煜詩詞《虞美人》賞析

李煜詩詞《虞美人》賞析

【詞牌簡介】虞美人是著名詞牌之一,此調原爲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爲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峯》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爲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爲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後即開始名爲調名即詞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作爲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爲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爲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爲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着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悽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之四○)

【賞析二】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爲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涌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裏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絰《默記》捲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裏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宋朝陳鬱《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遊(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肯出於藍而勝於藍矣。”這裏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爲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裏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爲深厚。再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爲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爲深沉,並不是“略加融點”。寇準的詞:“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如春水”,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裏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爲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

篇7:虞美人的詩歌賞析

《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作者簡介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爲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爲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可謂“神品”。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 相見歡》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悽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裏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留戀。故有人說:李煜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的作者。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爲“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作者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篇8:虞美人的詩歌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呢?過往的事,有多少還記憶猶新呢?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爲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作者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悽楚和無奈! 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在這裏發出的豈止是深沉地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着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爲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爲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作者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