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1會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2021會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2021會考生物必考知識點有哪些你知道嗎?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課本中各章節內容之間,也具有密切聯繫,共同閱讀2021會考生物必考知識點,請您閱讀!

會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1、軟體動物種類很多,約有10

萬種,是動物界第二大門類。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羣。

2、常見的軟體動物有:

河蚌,烏賊 , 石鱉、扇貝、文蛤。

3、貝殼是由

外套膜 分泌的物質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雙殼類動物用 足 運動,用 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同時完成攝食。(河蚌的運動器官是斧足)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①柔軟的身體外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 貝殼 ;②運動器官是 足 。

節肢動物

5、蝗蟲的身體分爲

頭部 , 胸部 , 腹部 三個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有 3個單眼, 1 對複眼,一對觸角,口器用於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有三對足兩對翅;腹部和呼吸有關,體表有氣門,蝗蟲用 氣管 呼吸。體表有 外骨骼。(外骨骼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6、外骨骼不隨身體的長大而生長,因此會出現蛻皮現象。

金蟬脫殼的“殼”指的是外骨骼。

7、昆蟲的基本特徵:有

1對觸角,一般有 2 對翅, 3對足。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動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蟲、七星瓢蟲、蜜蜂等)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8、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

體表有堅韌的 外骨骼 ; 身體和附肢 都分節。

9、常見的節肢動物有:蝗蟲、七星瓢蟲、蜜蜂、蚊蠅、蝴蝶、蜘蛛、蜈蚣、蟬、蝦、蟹、蜱蟲

等。

二、魚

1、現存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分爲兩類。

脊椎動物:體內有 脊椎骨 組成的 脊柱(魚類、兩棲、爬行、鳥類、哺乳類等);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 脊椎骨 組成的 脊柱 (原生動物、腔腸、扁形、線形、環節、軟體、節肢動物)。

2、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羣。

四大家魚指的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

3、鰱魚的鰭有

5 種 7 片,分別是 胸鰭、腹鰭、背鰭、尾鰭、臀鰭。(胸鰭、腹鰭和背鰭能維持身體平衡,但背鰭起到關鍵作用。)尾鰭既是前行動力,又決定身體的運動方向。

4、側線: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5、魚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層,因爲鰾能調節比重。

6、石斑魚的幼體是

雌 性,發育到一定階段可轉變爲 雄 魚,有性逆轉的現象。

7、魚在水中生活至關重要的兩點是:1、能在水中呼吸;

2、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

8、魚的身體分爲頭部、軀幹部和尾部,身體呈流線型,有利於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

9、魚是靠

尾部 和 軀幹部 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0、魚是用鰓呼吸的,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中密佈毛細血管,故鰓爲鮮紅色。

鰓絲既多又細,擴大鰓與水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呼吸。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

11、魚的特徵:1、生活在

水中 2、體表常有 鱗片 覆蓋3、用 鰓 呼吸4、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國中如何學好生物

一、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爲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後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爲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並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麼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對於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於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爲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很多優秀學生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爲已知,然後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爲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

二、複習和作業

每節課上,一般老師都要留一定量的作業,這些作業的內容多是講課的重點內容,是應該認真對待的。作業的過程就是複習鞏固聽學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同學把作業僅僅當成是一種任務,甚至當成是個負擔。

因此,急急忙忙趕完作業,就認爲當天的任務完成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學習的幫助是微小的。無論課上老師是否留有作業,課下都應該先進行復習,及時將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複習一遍,這可以加強記憶,克服遺忘。

心理學家對遺忘和記憶都進行過實驗和研究,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

三、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繫、知識的系統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學霸分享的生物學習方法

課前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爲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後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爲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並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麼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對於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於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爲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仔細聽講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爲已知,然後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爲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

有很多學生就是課上認真聽講,在45分鐘的時間裏完成學習任務。但是,總有些人,課堂上不認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白白浪費掉45分鐘,反而在課下再花時間去完成轉化,此時已沒有老師的`指導,只有課本上的內容,顯然是不會有好效果的。

課後複習

每天的複習一定要避免機械的重複,而應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知識的聯繫和老師講課的思路,將老師講課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述一番。

通過複習,加強了記憶,然後再來做作業,可以大大提高作業的效率,作業的困難、疑問、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過作業又可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