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現代愛國詩人【通用多篇】

現代愛國詩人【通用多篇】

名人愛國故事 篇一

張自忠

現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張自忠命名的街道。因爲張自忠是爲國捐軀的將軍,是“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經常教育部下:軍人只有以必死的決心去戰勝敵人,才能對得起國家和自己的良心。

1940年5月,國民黨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軍在湖北襄樊一帶抗戰。大洪山一戰,他們消滅了1000多名日寇。日軍瘋狂報復,派重兵包圍過來。張自忠和士兵們堅決抵抗,他手舉步槍高喊:“弟兄們,一定把敵人消滅!”一天過去了,陣地還在,他們卻一天沒吃東西。第二天,敵人用飛機大炮轟炸。張自忠幾次率軍反擊,沒有成功。部下勸他突圍,他說:“我要撤了,這一帶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體來保衛湖北西部河山!”後來他們被困在杏兒山上,無法衝出去。張自忠左肩受了傷,他說:“我是不打敗仗的,敗只有死,我不能對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敵保國。”

日軍衝了上來,張自忠身中數彈,仍然立在山頭,堅持抵抗。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血噴不止。他倒在地上對副官說:“我這樣死得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心裏平安。”說完,他又頑強地站起來,向敵人撲過去,敵人的子彈又射中他的腹部和頭部。張自忠爲國盡忠了,他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職務最高的一個。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名人愛國故事 篇二

林則徐

在繁榮美麗的北京城,在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巍然屹立着人民英雄紀念碑。8幅巨大的浮雕,記載着中華民族爲爭取解放不屈不撓的鬥爭歷史。在醒目的第一幅浮雕前,人們總不免停住腳步,久久凝望——那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侵略鬥爭的歷史就是從這裏拉開序幕。

林則徐——正是這場偉大斗爭的先驅者。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貧寒家庭,爲官清廉正直,關心民隱,爲民衆所稱頌。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燬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史學界稱他爲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門銷煙

古往今來,林則徐的名字總是同那著名的虎門銷煙聯繫在一起。

鴉片俗名大煙,又稱阿芙蓉,由罌粟果內乳汁經乾燥製成,爲棕色至黑色的幹膏狀塊,有特殊氣味,藥用鴉片爲粉末狀。鴉片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中國原來把它作爲安神止痛的藥材使用,稱爲洋藥。但鴉片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而且吸上了癮就不易戒除,使人體力日衰,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致喪失生命。英國從18世紀開始經營鴉片貿易,1799年向中國走私鴉片4000多箱(每箱重約50公斤或100公斤)到1835年猛增至35445箱。1835年,中國吸食鴉片的人數大約有200萬以上,說明鴉片的流毒已經很廣了。

由於鴉片的流入,一方面導致菸民成批產生,一方面白銀大量外流。煙毒氾濫,已嚴重威脅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此時,林則徐再也按耐不住胸中的義憤。他於1838年毅然上奏清朝皇帝道光,慷慨陳詞:“鴉片已流毒天下,危害巨大。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當時,清廷官員在對待鴉片的問題上大致分爲兩派,即主張禁菸的嚴禁派和反對禁菸的弛禁派。遊移於兩派之間的道光皇帝看了林則徐的奏摺深有觸動。他於12月召林則徐進京議事,在半個月內召見了他19次。林則徐詳盡述說了自己的禁菸主張和準備採取的措施,使道光大爲感動,任命他爲欽差大臣,去廣東查禁鴉片。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肩負重任到達廣州。第二天,他在欽差行轅門上張貼告示:不受地方任何供應,不許奸人借名擾累民衆,嚴格限制隨行人員的活動,堅決杜絕受賄、情、泄密等不正之風。他鄭重宣佈:“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同時,他還採取了一系列斷然措施,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商定整頓水師、加強海防,召集有識之士揭發煙販的販毒情況,逮捕了61名勾結英國資本家的重要煙販,勒令外國商人在3天之內繳出全部鴉片等等。當時,停泊在零丁洋上的22艘鴉片躉船,每艘都囤積鴉片1000箱以上。可是外商施展拖延抵賴、行賄打點的慣用伎倆,只答應上繳1037箱鴉片。林則徐對此嚴加駁斥,下令傳訊阻撓銷煙的煙販首惡顛地。顛地嚇得藏了起來,拒絕接受傳訊。在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庇護下,顛地連夜逃跑,結果中途被憤怒的羣衆發現,抓了起來。義律惱羞成怒,聲稱要動用武力。林則徐毫不畏懼,下令炮艦巡弋沿海,派遣兵員封鎖洋人商館,斷絕了對外商的一切貿易和供應。曾經驕橫跋扈的外國商人躲在商館裏,連飲水和食物都發生了困難。同時,林則徐還起草了一份告示貼在義律住所的門口,嚴正警告說:今後中國“賣鴉片者要死,吸鴉片者也要死……豈內地之人該死,而爾等獨不該死乎”?外強中乾的義律無計可施,不得不低下頭來,通知英商繳出全部鴉片。到5月中旬,中國收繳的鴉片總計19187箱又2119袋,重230多萬斤,價值白銀800多萬兩。隨着鴉片販子被一個個驅逐出境,義律也帶着商館中的英國人灰溜溜的離開了廣州。

1839年6月3日,是個令中國人民永世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天氣晴朗,海水碧藍,虎門海灘人山人海。林則徐會同大小官員,在這裏親自監督銷煙。在海灘的高處,有兩個人工挖制的15丈見方的大池,裏面漫溢着滷水。隨着“轟隆……轟隆……”幾聲炮響,成批成批的鴉片被傾倒進池裏,然後拋下石灰一頓時,池水沸騰,煙霧翻卷。當大池閘門打開,已溶解的鴉片渣沫隨着翻滾的潮水流入茫茫大海。這時,成千上萬的圍觀者爆發出一陣陣震天撼地的歡呼。

從6月3日到25日,虎門銷煙整整持續了20余天。收繳鴉片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紕漏。開始,外國商人“斷言中國人不會焚燬一兩鴉片”,但他們吃驚地看到,林則徐在20余天裏銷燬了收繳的全部鴉片,共計237萬斤。

從此,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的戰鬥打響了。

名人愛國故事 篇三

梁啓超

1915年9月,作爲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雖已達到了頂峯,但他並不滿足,又開始覬覦皇帝寶座。他唆使幕僚美國人古德諾拋出了《共和與君主論》,污衊共和體制是政治亂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國,胡謅什麼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

梁啓超早就看出了袁 世凱的野心,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復辟,就是叛國”。爲了駁斥袁世凱的復辟圖謀,梁啓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凱的復辟野心。袁世凱獲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給樑的父親做壽禮名義送給梁啓超二十萬大洋,懇請梁啓超高擡貴手,不要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結果,梁啓超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

袁世凱見拉攏不成,就採取恐嚇的伎倆,逼其就範。他派人告訴梁啓超:“你流亡國外十幾年,那種艱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嘗夠了,現在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凱亮出了底牌。面對威脅,梁啓超毫不畏懼,從容笑答:“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再流亡一次簡直輕車熟路。”梁啓超毫不留情面,他把《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大中華》月刊上,其餘各報迅速轉載,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不顧國人的反對,恢復帝制,上演復辟鬧劇。梁啓超聯合蔡鍔將軍,發起了討袁護國戰爭,其餘各省迅速響應,紛紛宣佈獨立,反對帝制。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佈“退位”,不久一命嗚呼。

對袁世凱來說,梁啓超是有點不夠哥們“義氣”;對國家來講,梁啓超敢於不講情面,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是值得尊敬和讚揚的。梁啓超一生只忠於真理,不爲君王唱讚歌,只爲蒼生鼓與呼,這種民族大義之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足以成爲後世的楷模。

名人愛國故事 篇四

譚嗣同

爲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纔有。那些爲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鬥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爲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爲祖國富強而奮鬥。他和康有爲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纔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爲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爲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後,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着:“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裏裝着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爲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

名人愛國故事 篇五

彭湃

彭湃,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

1896年10月,彭湃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早年赴日本求學,1918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曾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

1921年5月回國後,在家鄉海豐創辦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傳播馬克思主義。

1922年5月,與楊嗣震、李春濤等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組織。1922年夏,他隻身深入農村,瞭解農民疾苦,組織農民起來,開展農民運動。他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書,成爲從事農民運動者的必讀書,他也被譽爲“農民運動大王”。毛澤東對海陸豐農民運動給予充分肯定,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縣政治必須農民起來才能澄清,廣東的海豐已經有了證明”。

1922年7月,彭湃和張媽安等6人成立海陸豐第一個農會——“六人農會”,從此點燃農民運動的火種。1923年1月,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爲會長。彭湃爲總農會制定了會旗,起草了臨時簡章、章程。農民運動以燎原之勢迅速發展,同年7月,擴展到陸豐、惠陽等10縣,彭湃相繼組建了惠州農民聯合會和廣東省農會。

1924年4月,彭湃赴廣州領導農民運動,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第一屆、第五屆農講所主任和農講所骨幹教員。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彭湃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到達廣寧,領導開展廣寧農民反對地主武裝的鬥爭。1925年2月,彭湃參加東征。

1925年3月上旬,彭湃組織成立中共海豐支部,並擔任書記。4月上旬,中共海豐支部改稱爲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後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改組爲海陸豐地委。

1927年3月赴武漢,澎湃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中華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並任執行委員兼祕書長。

大革命失敗後,彭湃赴南昌,參加以周恩來爲書記的黨的前敵委員會,參與領導南昌起義。黨的八七會議選舉了臨時中央政治局,他當選政治局委員,後兼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10月底返抵海陸豐,策動武裝起義。

1927年11月,彭湃領導建立海陸豐蘇維埃政權。1928年上半年,彭湃領導的農民武裝加上葉鏞、徐向前等帶領的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部分兵力,在海陸豐、普寧、惠來、潮州一帶開展武裝鬥爭,拓展革命根據地,鞏固、捍衛蘇維埃政權。1928年11月,彭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

1929年8月,彭湃因叛徒出賣被捕,被關押在上海龍華監獄。在獄中,他堅貞不屈,英勇鬥爭。面對死亡威脅,他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他堅定地表示:“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推翻反動的統治,建立全國的蘇維埃政權”“爲了我們的子子孫孫爭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1929年8月30日,澎湃與戰友楊殷、顏昌頤、邢士貞4人高唱《國際歌》,呼喊着“打倒帝國主義!”“中國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壯烈犧牲,年僅33歲。

如今,當年彭湃領導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活動的中心——“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已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廣東省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等,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萬海內外中華兒女前來參觀、憑弔以及舉行各種教育活動。